《诗经》两首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0369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经》两首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经》两首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经》两首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风 氓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 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 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 氓是一首叙事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采薇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通过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之比较,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在更广阔的阅读视野中,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 3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难点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 项目叙述或回答 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和“荷马史诗”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1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2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发现创新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评价: 课前检查与反馈: 1字音 玁狁(xin yn)不遑( hung )不来( li )孔疚( ji ) 靡盬(m g )喧嚣( xio )寰宇( hun)神裔( y ) 肴馔(yo zhun)宅邸( d )逃遁( dn )象弭( m ) 归聘( pn )四牡( m )骙骙( ku )小人所腓( fi ) 雨雪霏霏( y fi )载渴载饥( zi )整饬( ch ) 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 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 遑(不遑)戍(戍守)戎(戎装)弥(弥漫)饬(整饬) 徨(彷徨)戌(戊戌)戒(戒严)弭(消弭)伤(伤感) 3解释加点字 靡室靡家(无)不遑启居(空闲)载饥载渴(又)靡使归聘(问候) 岁亦阳止(农历十月)忧心孔疚(很,非常)戎车既驾(已经) 四牡业业(高大的样子)雨雪霏霏(下雪)我行不来(慰劳,劝勉) 彼尔维何(花盛的样子)维棠之华( 同“花” ) 彼路斯何(同“辂”,大车)岁亦莫止(同“暮”,年底) 4文学常识填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共收入诗歌 篇,又称“诗三百”,分为“ ”、“ ”、“ ”三部分。“ ”即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是周朝王畿之乐;“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这本诗集的主要表现手法有“ ”、“ ”、“ ”三种。 相传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为 (国籍)盲诗人 (人名)所作。 5翻译下列句子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6默写填空 , 。 , 。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二)新课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体感悟 1自主学习采薇。 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全班交流,师生评点。 诵读 (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 (有条件的可利用多媒体录音作示范,供学生比较学习) 翻译 (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 (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 了解作品主旨 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问: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 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堂成诵 3、自主学习奥德赛。 整体感知节选部分的结构、内容以及表现手法。 结构 分为五个小节: 一、思乡之苦,遵旨放行; 二、奥德修斯的疑虑; 三、神女证实; 四、宴席上的再次挽留; 五、返乡的坚定决心。 内容 节选部分表现了奥德修斯的思乡的愁苦和返乡的坚定决心。 表现手法 问:奥德赛通过哪些描写烘托了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答:通过场景、动作、对话的描写来烘托表现奥德修斯回归故里的决心。 (四)合作探究 比较这两首诗歌中的乡情,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1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 (先让学生找出两首诗歌中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 2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 乡愁出现的不同场景: 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 奥德赛写的是将领奥德修斯凯旋途中抵拒女神的场景中的乡愁。 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乡思情结的内涵: (师评: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五)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歌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1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