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7998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实论据的概括、作用及表述教学目标:1、了解考查事实论据的基本题型。2、掌握考查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的一般解题思路。3、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表述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指点和训练学生掌握考查论据的一般解题思路。执教者:钱圩中学吴林芳教学过程:一、 实例导入,感知方法1、生活中处处有议论。2、谈骨气中事实论据的概括及作用。明确:论据的类型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历年中考对论据的考查(1)读书养气写作(2002年试题) 15.文中说:“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请你从课外阅读中举出一例,谈谈这句话的理解。 (2)水的感悟(2006年试题)14.请根据第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3)向字典鞠躬(2011年试题)18、第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其作用是 ;第段主要论述了 。19.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3分)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A.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 (4)、过有“容”的人生(2012年试题)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第段依次从(1)_;(2)_;(3)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9分)20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5分)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二、分析例文,归纳方法、事实论据的概括(1)划出事例部分(2)提炼出论点(3)概括 某某怎么做(体现论点的内容)结果、事实论据的作用解析: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方法:证明论点或分论点 三、拓展操练,运用方法四、课堂总结,强调方法五、布置作业,巩固方法谈骨气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如何面对挫折(课堂例文)假如人类自诞生到地球上那一天开始就事事顺心,处处如意,感受不到任何挫折和失败,人类还会像今天这样有智慧、有成就吗?什么是成功?成功无非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东西、期望的东西变成了事实。如果期望的东西与事实相距甚远,或者在相关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成为事实,我们就会在相应程度上感受到挫折或失败。如果一个人事事处处都感到了满足,他也就不会萌生出任何想象或期望。一旦他仍有所想象有所期待,就说明眼前的事实仍有不大顺心如意之处,而且表明他仍有一种改变现状或更新自我的内在要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如果我们仍然能够对现实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那么这种积极的态度就能够激励我们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并且能够使我们找到成功的钥匙。当然,要想找到这成功的钥匙,你就不能把自己的思想预先“锁定”在某个既定的圈子里。爱迪生为发明电灯,曾做过一万多次试验,其中经历的挫折和失败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到的。但他敢于超越失败,继续坚持实验,最终无数灯泡成功地制造出来了。在莱特兄弟之前,有许多发明家已接近发明飞机了,但因惧怕挫折,放弃了研究,而莱特兄弟除了应用别人用过的同样的原理之外,主要是具有抗拒失败的勇气,敢于冲出既定的圈子,发明了襟翼,使飞机得以起飞,他们终于成功了。以上这些关于成功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不断超越。”正是在这种精神鼓舞下,原先未被应用的原理或方法被一一付诸实践。人类文明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也因为人有不断超越自己的欲望或要求。由此可见,在挫折面前,要有足够的勇气,不断超越,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成功。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我们就能够在挫折和失败中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坚强!1、概括第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躬行践履(课堂训练一)躬行践履,意即亲自实行、亲自去做,体现了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精神。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李冰父子如果不是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弄清水情和地势等情况,就不能带领当地人民建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毕升如果不是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并反复试验、摸索,就不能发明活字印刷术。司马迁如果不是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就写不出史记。白居易如果不亲自和百姓接触,熟悉人民的生活,就写不出卖炭翁等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詹天佑如果不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与筑路员工并肩奋战,就不能建成工程艰巨的京张铁路中华文明的创建,中华文明的高度发展,是与中国人民重视实践、深入实践的优良传统分不开的,先人们躬行践履的好作风,今天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获得的。脱离了实践的认识,是空洞的、无用的;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也是毫无意义的。因此,背离了躬行践履的道路,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即仅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终究是浅薄的,要真正精通学问,必须亲自去参加实践。1、 概括第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后作业)“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确是读书的经验之谈。古今中外,不少学者的学问,正是在“边动笔墨边读书”中获得的。“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强化记忆、训练思维的好办法。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成功就是由此开始的。一次,富兰克林买到一本旁观者的刊物,便边读边把几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摘录下来。几年以后,他模拟原文,写出了一篇篇文章。接着,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缺点,就把它改正过来。这样下来,他 掌握了作者的观点取到“真经”, 学习了作者的思维方法,锻炼了自己的创造力。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诗人顾炎武,他所写的见解深刻、考证翔实的日知录是一本颇负盛名的读书札记。他在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按经文、吏治、诗赋、史地一一分类摘录,编写,增改;几十年读书不辍,写作不断,日知录也就随之问世了。因此,“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其他关于读书的书,古的如读书止观录,近的如书香信、耕堂读书记都是“边动笔墨边读书”结出的累累硕果。 革命导师毛泽东一生与书结伴,永不满足、永不知疲倦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着、追求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翻检毛泽东读过的史书,跃入眼底的是他长期养成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留下的种种痕迹。凡是他认为重要的,或自己欣赏的地方,常常划有直线、曲线,有的则在句末、句旁加以圆点;凡是他不同意的地方,则划有三角、叉等记号。有的开头或标题、目录上也常常做出引起注意的标志。为了便于查找,他还在有的书的封面上,用苍劲的笔道,写自己所需要的目录。毛泽东最爱写读书批注,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百乃至上千个字,或赞、或叹、或争论、或批驳。这些圈划和批注闪烁着深邃的哲理,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这对研究毛泽东思想观点的形成和发展,对研究毛泽东的性格和爱好,无疑都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可见,“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治学谨严、勤奋刻苦精神的体现。“不动笔墨不读书”确实是积累知识、锻炼创造力、建立自己的学业大厦的良方。 (2011年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调研试卷)1、概括第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作业二)什么是第一等学问?北宋哲学家程颐认为:“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这是第一等的学问。”这句很朴素的语言,不仅通俗地道出了深邃的哲理,而且点出了做人的第一要素。遇事肯替别人着想,不单是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那些功利主义者,世俗之人,凡夫俗子是绝对做不到的,只有那些超尘拔俗,心慈好善,像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事当前先替别人打算的人才真正算是掌握了程颐所讲的第一等学问。当然这第一等的学问绝非只是高人雅士们的专利,只要具有一颗仁厚之心,一颗在为自己着想的同时,也为他人想一想的平常心,无名小卒、平头百姓也同样可以学得。学会辨证看问题,你就会发现,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会为你着想。常言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讲得就是这个理儿。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了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那盲人满心欢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并不是给自己照路,而是提供别人光明,帮助别人。如此一来,别人也就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自己。”我们且不急于给这位盲人戴上顶高尚之人的高帽子,但他确实称得上有思想、懂得人生哲理的人。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别人帮助,这一点不要说人类,就是在动物界也是如此,达尔文经多年的研究发现,动物界也有同类互助的表现。如果说同类互助是人性中最原始的本性,那么为别人着想则是人类历经磨难,抗争自然,战胜自身的美好品德的升华。你为别人着想或许并不希冀得到等价的回报,然而使你料想不到的是越是这样恰恰越得到了回报。慷慨无私地为人着想,就像播种,总能看到收获,尽管这种收获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但有良心重情义的受益者终究会把爱的种子珍藏于心,直到永远。3 概括第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作业三)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二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选文有改动)1、概括第节运用的事实论据,并体会它们的作用。_ _ 答案:如何面对挫折(课堂例文)1、爱迪生经历无数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 莱特兄弟不怕挫折,发明了飞机。 运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在挫折面前,要有足够的勇气,不断超越,不断探索,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躬行践履1.李冰父子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建成了都江堰;毕升长期从事印刷劳动,反复试验、摸索,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司马迁游历名山大川,访贤搜史,了解遗闻轶事,写出了史记;白居易亲自和百姓接触,写出了卖炭翁等诗篇;詹天佑亲临工地现场,反复勘测,建成京张铁路。作用:本段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的观点。“不动笔墨不读书”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1、顾炎武几十年阅读大量书籍的同时,按类摘录,编写,增改,读书不辍,写作不断,日知录随之问世。运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不动笔墨不读书”也是积累知识、练习写作的好途径”的观点 (作业二)参考答案:1、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为了保护自己,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替别人照明。运用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遇事能替别人着想这一学问平头百姓也能做(或:你为别人着想,别人同样也为你着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论点。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作业三)参考答案:1、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睡觉,常常通宵工作。爱因斯坦当七年职员时顽强学习、工作,利用业命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爱迪生努力自学刻苦钻,无数次实验,发明了了电灯。运用大量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