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领域目标实现关系的研究.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6372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领域目标实现关系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领域目标实现关系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领域目标实现关系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课外体育锻炼与学习领域目标实现关系的研究罗平三中 杨国勇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现在许多高中生,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减少甚至放弃了体育锻炼,导致体质不断下降,“胖墩”、“麻杆”、“近视眼”在逐年增多,体育锻炼光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显然已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要求,课外体育锻炼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的高中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强大的应试教育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甚至是名存实亡。从以上不难看出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都呈下降趋势。每周7天之内,如果仅靠2学时体育课上密度不高的身体活动无论如何也难以明显有效地实现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目标。就是在掌握动技术、提高技能、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在有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有专题讨论课余体育锻炼的论文。究竟课余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的存在方式中应当占有什么地位,其作用与价值何在?忽视对学校课余体育锻炼问题的研究与关注的现象是否合理,是否正常?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说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为尽快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效益、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应当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文献法查阅“中国期刊网”2003年至2006年有关资料研究课外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对部分从事高中学校体育教师就现行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功效进行面访,请他们谈谈制约现行学校体育效果发挥的主要原因,对意见进行归纳。在文献法及访谈法的基础上对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行逻辑分析。结果显示(1)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2)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体育课共同实现体育课的目标;(3) 体育兴趣培养,养成锻炼的习惯;(4) 能积极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5)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 也是身心发展和提高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6)促进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生理健康及社会适应领域目标的发展。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学习领域目标提供参考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课外体育 学习领域目标 促进作用1 前言1.1 引出问题一个强盛的国家是以国民强健的身体为基础。我们国家要强盛同样离不开这个基础。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祖国的未来。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1。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不少高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在沿袭应试教育的高压模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常规的体育课,其结果必然有损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据报道,“中学生的体质状况和10年前相比提高幅度不大,现代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如肥胖症、近视、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心理缺陷等。我国目前有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种种迹象表明,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中学生体质,培养中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中学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2”教育部颁布的课标也主要的涉及体育教学的课程标准问题。在有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学校体育的研究成果中,也很少有专题讨论课外体育锻炼的论文。究竟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的存在方式中应当占有什么地位,其作用与价值何在?忽视对学校课外体育锻炼问题的研究与关注的现象是否合理,是否正常?探究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当说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是为尽快提高我国学校体育效益、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所应当高度重视关注的问题。正是鉴于上述,文章通过文献资料、访谈法等获取了有关问题的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了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处理。每周7天之内,如果仅靠2学时体育课上密度不高的身体锻炼无论如何也难以明显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目标。就是在掌握动技术、提高技能、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在全面追求我国学校体育运行效益的提高,更为有效地全面实现学校体育领域目标的改革进程中,广泛的、经常的课外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有每周2学时体育课或体育与健康课,而无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撑,无论课的设计和实施如何具有科学性,都难以有效地实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因此,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的、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允许受到忽视的大问题,是配合当前课标颁布与试验及未来的全面实施的必要的配套措施,是使我国学校体育的运行效益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根本保证之一。1.2 目的意义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能为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形成运动兴趣、爱好和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个性的最佳环节,有助于“终身体育”的培养;为实现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提供参考。1.3 研究目的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加强学校体育的组织和管理、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衔接提供参考。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2 文献综述2.1 课外体育锻炼概念“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视角不同,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广义的课外体育锻炼概念是相对于体育课课堂内的体育锻炼而言的。从时间维度上看,泛指学生的在早晨前,课间以及课后其他时间内进行的体育锻炼;从空间维度上看,包括学生在校内外的不同范围不同层次的体育锻炼;就内容而言,涉及以健身保健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课外体育训练以及以检验课外体育训练成果、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课外体育训练竞赛等。课外体育锻炼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锻炼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32.2 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定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标准将学校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1。 标准依据为实现总目标所选定的“学习内容性质的不同”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目标。这五个领域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其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领域目标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也是整个学校体育与卫生的独有领域,是在正常状态下主要或必须通过学校体育方式才能达成和实现的独有领域,或者说学校体育在实现以上三个领域的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领域,是学校多种课程和整个学校教育共同的努力而促进达成和实现的共同领域4。但是,就是在这两个共同领域中,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内的整个学校体育,在促进其达成结合实现中都具有独到的、易于收到良好效果的作用,因而也使得学校体育在这些供有领域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3 五个学习领域设立的意义及其关系设置运动参与学习领域充分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身体实践锻炼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通过提高学生运动参与程度能很好地实现课程的目标。学生的积极运动参与,使他们获得了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能提高他们的体能水平、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而且运动参与中强调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领域目标的实现4。设置运动技能领域能使学生了解学习多种运动技能,进而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以身体锻炼为主的学习,新标准不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节,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他们参与运动,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它也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等完成健康目标就无法实现4。设置身体健康领域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发展体能,培养学生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使学生懂得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和健康的意识,可以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形态、技能、体能的影响,了解卫生保健知识,有助于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4。设置心理健康领域有利于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锻炼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锻炼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等。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应贯穿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始终,传统体育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是不够的,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心理学习领域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心理健康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更要通过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设置社会适应领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增强学生调控自己行为和态度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下,很少有人注意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过程,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不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在体育实践锻炼中,学生能以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相互接触,体验类似与社会上所能遇到的各种情景,所以体育课程学习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4。2.4研究现状评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实践性课程,要保证绝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实践锻炼1。当前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身体、心理、社会),但是我们通常把这个任务交给体育课堂教学去完成、实现这一目标,而忽视了体育课外锻炼的作用,诚然体育课能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但却不是实现这目标的唯一途径。而且每周2节的体育可能否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呢?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旋律。不少中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仍在沿袭应试教育的“高压”模式,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常规的体育课,其结果必然有损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体育中,既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教师应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用有效的方法,以保证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具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学校应抓好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由此可见,每周7天之内,如果仅靠2学时体育课上密度不高的身体锻炼无论如何也难以明显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的目标。就是在掌握动技术、提高技能、养成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因而在全面追求我国学校体育运行效益的提高、更为有效地全面实现学校体育领域目标的改革进程中广泛的、经常的课外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有每周2学时体育课或体育与健康课,而无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撑,无论课的设计和实施如何具有科学性,都难以有效地实现标准)设置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因此,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经常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不允许受到忽视的大问题,是配合当前课标颁布与试验及未来的全面实施的必要的配套措施,是使我国学校体育的运行效益提高到一个崭新水平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根本保证之一。3 研究方法3.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法查阅中国期刊网2003年至2006年有关资料研究课外体育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3.2 访谈法对部分从事高中学校体育教师就现行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功效进行面访,请他们谈谈制约现行学校体育效果发挥的主要原因,对意见进行归纳。3.3 逻辑思维法 在文献法的基础上对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异同进行逻辑分析。4 结果分析4.1 新课程下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和现状4.1.1 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课外体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多元化功能,他不仅体现在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础。通过体育的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沿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向,这是学校体育任务所决定的,要完成增进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任务,仅靠每周90分钟的体育课教学是不够,需要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实在的课外体育锻炼才能得以实现。学校体育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体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及教材的要求所从事的教学锻炼。但其基本方式和方法是靠“行政命令”来要求学生接受,而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自愿接受和自身特色为前提来吸引学生参加的。我们说的特色,是指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建立在丰富多彩的基础上,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当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充分意识到青少年一代的体质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弱和国家的精神面貌。因此,在发展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把学校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全民体质投资的一个重要方法,而不是单纯地看作一门课程。学校体育工作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体现多元化功能5。学校体育的改革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学校体育课外锻炼的重要位置,随着体育走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人们文化、经济、生活的改善和变化,终身体育的思想逐渐被人们重视,尤其是教育界,更要把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作为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将成为学校体育自身的“大课堂”,90分钟的课堂完成不了的任务及学校各种体育任务将在课外体育锻炼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和完成,课外体育锻炼作为学校体育的“正业”,将为学校体育以及整个学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其意义不在体育锻炼的本身,而在于推进学校体育向新的目标发展。4.1.2 当前我国学校课外体育的现状4.1.2.1 重视不够 措施不力 实效不强 一些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校中小学生健康及体质状况令人担忧,说明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存在着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是,我国城乡学生的耐力水平呈普遍下降趋势。“耐力素质水平的提高或下降往往意味着人体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的提高或下降。”各项研究在研究学生耐力水平下降原因时,基本上都明确指出了,缺乏体育锻炼。有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按要求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中小学只约占总数的 68,其中,既能坚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又能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锻炼并对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锻炼有明确要求的学校仅占约 50。6”这种现状说明:学校体育工作中,只重体育课,而轻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锻炼中,只重早操、课间操,而轻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锻炼和班级体育锻炼。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不够是措施不力、实效不强的主要原因,由于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致使学生“缺乏体育锻炼”。4.1.2.2 内容陈旧 形式单一 缺乏创新 课外体育锻炼内容的安排与设置,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点。一般来说,城市中小学比农村中小学好,高等院校比普通中小学好。但是,普遍体现出内容陈旧化、形式单一化现状。有的学校办了几十年,课外体育锻炼内容总是整齐划一、场面看似宏大的早操、课间操和参与人数十分有限的篮球运动,而且早操课间操中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参与,他们在学校的规定和考核的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一但没有压力,则与体育锻炼无关。何淑娟等人通过对全国 68 所普通高校 16 768 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太少,每校平均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 15.47。这提醒我们,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内容的筛选和组织形式的创新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果我们仍然无视学生主体需求现状,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改革和创新,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4.1.2.3 缺乏引导 疏于管理学校课外体育锻炼能否正常、有序地进行,与规范有效的管理是分不开的。目前,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与管理主要还是由体育组(部)来具体部署实施,但这也仅仅局限于那些规定了的和有计划的课外体育锻炼,如早操、课间操和运动会等。不容乐观的是,很多学校在这些常规的课外体育锻炼管理中,表现出太大的随意性,甚至流于形式,使得这些锻炼的教育实效大打折扣。而那些不在学校规划之列的又占据绝大部分时间、并且参与面广、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课外体育锻炼,几乎无什么管理、引导可言。教师不插手,管理不沾边,学生的自主锻炼处于一种极度的盲目开放状态。不少学生由于受运动技能水平的限制,认为技不如人,或受场地器材所限,干脆放弃了这些自主性很强而且是他们十分喜爱的课外体育锻炼。而能坚持这种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由于缺乏基本的管理和科学的指导,其锻炼也始终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状态。4.1.2.4 闭关自守 不求开放学校课外体育锻炼一直存在着传统上的封闭性。学校为保持校园文化的纯净性而闭门锁园,搞孤岛似的学校课外体育锻炼。封闭式的校园文化培养不出具有现代思想和创造能力的现代人,只能造就一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似的人才。因此,课外体育锻炼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加强其开放性。传统的学校课外体育锻炼还远远没有超越校园时空的限制,跃出学校的围墙,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走进大自然。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和野外锻炼应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扩展和延续,成为学校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成为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广阔天地。4.2 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4.2.1 课外体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进学生健康青少年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改善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基本锻炼能力和运动能力8。一般来说,课外体育锻炼都在户外进行,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等自然力因素除了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正常的发育外还有助于提高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课学习的效率。课间和课后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使疲劳的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并改善大脑的供血,使大脑保持清醒敏捷,保持正常的工作能力。4.2.2 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巩固体育课上学到的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体育课共同实现体育课的目标体育的课堂教育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学生的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掌握和应用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然而,要在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目标。事实证明,多数学生需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消化,吸收课堂中的学习的内容,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2。作为学校体育两个重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着重与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运动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让学生具备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能力。课外体育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得以巩固和提高,实现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熟悉掌握运动技能或“一技之长”,可以丰富课外生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4.2.3 体育兴趣的培养,养成锻炼的习惯由于学生自觉的参与,逐渐养成习惯,体育不在是“苦差”而是在氛围中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享受,受益的不仅是体质的增强,而且也是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影响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的形成因素很多,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等,而且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可以说经常不断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无疑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左右学生运动兴趣、锻炼习惯、体育意识的形成,并对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4.2.4 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环节,能积极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9。即要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当今运动种类层出不穷,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习惯及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这些习惯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的复习,而更重要是在课外更多的时间学习、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是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层次构成终身体育的教育全过程。其中学校教育是终身体育的核心部分,基础阶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外体育鲜明的群众性和灵活性,富有吸引力,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自主选择所喜爱的锻炼内容,自主运用所学习的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展示体育方面的才能,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起着重要作用。4.2.5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 也是身心发展和提高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能积极推动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学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而真正落实际行动上来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全民健身只是谈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更没有认识到广大青少年才是全民健身的主体。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中小学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以俱乐部的形式也是很好与全民健身计划一致的。目前,中学的年龄多在1118岁之间,身体发育正处于第二次高峰期,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等快速发展,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间接日益发展,逐渐认识到体育与个人学习,生活事业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关心课外学习和锻炼,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较强的意志力。有资料显示, 60.8%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战胜和克服体育锻炼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10。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课外体育的自选锻炼形式,容易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轻松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成功感和快乐感,增强自信心。课外体育不一定老师的详细指导,学生在自觉的参与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会积极的思考、相合作,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社会交往意识和积极进取的思维方式有重要作用。课外体育还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通过大量自主的锻炼,培养学生不畏强手,坚忍不拔的精神,另外,通过对体育锻炼的不断体验,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组织、裁判等能力都会得到发展。4.3 开展课外体育对新课程领域目标的促进作用 4.3.1 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参与目标的促进 运动参与是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十分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锻炼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通过对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形式的培养,激发他们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为终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自然也就体会不到克服困难中产生的满足和良好的情趣体验。可见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其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影响很大。作为学习领域的运动参与,要求学生具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行为,掌握科学健身的知识与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课外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课外体育锻炼是面对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只是少数精英参与,而是全体学生参与,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体运动能力和兴趣爱好,使自己体验到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成熟感,使自己取得进步和发展11。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运动参与领域学习目标真正落到实处。4.3.2 课外体育锻炼对运动技能目标的促进运动技能体现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本课程其它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学习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学校应充分尊重高中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发展运动能力,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为了继承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学习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时,要重视武术的学习和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课外体育学生可以根据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并结合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训练,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水平,通过掌握技能获得成就感,也就促进心理的成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12。课外体育锻炼中,学生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提供了一定的学习时间和同学之间合理的指导,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爱好。对于特长的学生,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素质,兴趣、爱好,选择几项运动项目作为主要学习内容。强调了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收益,重视了运动技能的学习,提高了运动的能力,获得野外锻炼的基本技能,安全地进行体育锻炼。4.3.3 课外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目标促进身体健康与学生的体能状况紧密相关,而良好的体能是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获得的。因此,应十分重视高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全面发展体能,增强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意识,提高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课外体育锻炼是在各种外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的,如严寒、酷寒、风雨等,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是人受到影响,使人的内外环境保护相对的平衡。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还能够增强学生身体的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它所提供的许多练习,常使人体处于非常态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体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3。通过课外体育增强学生体质,这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功能,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形态的可塑性很大,科学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身体形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机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发展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反应的灵敏性和动作的灵活性。因此,通过课外体育锻炼,避免单调枯燥的练习,提高趣味性,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以保证学生体能水平的提高。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认识身心发展的关系,正确理解体育锻炼与自尊、自信的关系,学会通过体育锻炼等方法调控情绪,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4.3.4 课外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目标促进心理健康十分重视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有助于心理健康,因此,应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将体育锻炼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学中要注意防止过分重视专项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课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作用。课外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坚毅和拼搏优良个性心理品质。有关资料研究和体育实践表明,身体练习可以改善自我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活泼愉快和积极向上的精神13。课外体育锻炼又可以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而取得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疲惫,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高中学生由于持续、紧张学习,极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和神经衰弱,而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发展乐趣,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身体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的快感,即个体锻炼都能产生满足,愉快、舒畅、积极参与锻炼感,使得能力加强,这就与个体积极的感知觉联系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所以经常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他们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4.3.5 课外体育锻炼对社会适应目标促进社会适应十分注重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锻炼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关心他人、社区和社会健康问题的责任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14。体育锻炼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应引导高中学生学会将体育锻炼中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应特别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氛围,采取有效的课外体育锻炼手段和方法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外体育锻炼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较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性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同时,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态度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的健康。著名学者麦尔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由于课外体育锻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走入社会适应现代话、信息化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5。体育锻炼能增加人际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高中学生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同学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发展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有利于个体忘却学习、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锻炼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5 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建议5.1确定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范围确定课外体育锻炼目标首先应确定范围,范围明确了,目标方能具体、准确。过去的目标主要从知识目标、发展身体与培养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导致在确立目标时较为片面。根据标准提供的五大学习领域目标来确定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5.1.1 确定课外体育锻炼运动参与目标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获得运动技能、提高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的重要途径。课外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形成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些应该在学校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注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5.1.2 确定课外体育锻炼运动技能目标运动技能学习目标体现了课外体育锻炼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在高年级,注意区别对待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即将学习目标在运动技能上系统提高。5.1.3 确定课外体育锻炼身体健康目标 体育锻炼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确定课外体育锻炼中的身体健康目标就是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发展体能的同时,注意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形成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体能状况又与身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所以根据学生体能发展敏感期的特征,本学习目标要求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时则重发展某些体能。5.1.4 确定课外体育锻炼心理健康目标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这已被人们逐渐接受。那么,如何在学校课外体育锻炼中体现这一点,标准为我们明确指出目标方向:课外体育锻炼应重视通过体育锻炼来确定心理健康目标,在小学、初中阶段,应侧重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体育锻炼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到了高中阶段,要侧重使学生运用体育锻炼方式改善心理状态。5.1.5 确定课外体育锻炼社会适应目标 如果说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在过去的目标中或多或少的涉及到的话,社会适应则是标准中的亮点,也对我们的锻炼目标确定的全面性上指出了方向。体育锻炼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体育锻炼,对提高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很大提高。到了高中阶段要关注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5.2 认识到位 充分认识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使体育教师明确,开展课外体育锻炼,丰富课外生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增强学生的体能,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为他们今后的深造奠定基础。学校领导要加大投入,完备各类体育设施。5.3 形式多样化5.3.1 锻炼形式现代化 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收看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的现场直播和录像,了解当前国内外体育运动的新动态,学习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力争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展各种体育和健康教育讲座,介绍各种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5.3.2 锻炼内容多样化 保留传统的班级锻炼小组及运动队训练的同时,把传统项目与季节性项目比赛结合起来,根据学校的地域条件和季节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长跑、登山、拔河、放风筝等锻炼,以锻炼为载体,在广阔天地里,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技能和兴趣爱好。5.3.3 比赛形式小型化 开展灵活多样的各类小型竞赛,如田经单项赛、对抗赛、“三人制”篮球赛、足球半场比赛等小型比赛。让学生自己组队、自己组织。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参赛率。达到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加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为目的。5.4 落实考评制度5.4.1 建立量华评比制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有体育组具体负责,专人检查,检查结果分班记录,量化评比,每周公布,量化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内容之一。5.4.1 建立奖励制度 对课外体育锻炼有序、获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和指导教师,张榜表扬,并给予奖励。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特别是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有效地推动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开展。结束语今天的在校学生,必须全面发展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这决定了学校体育的目标必须是宽泛的。而为实现宽泛的学校体育的目标,要求在校学生必须受到良好的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具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足够的时间保证。因而,在我们追求学校体育效益提高、追求宽泛的学校体育目标实现的努力中,不仅要改革不合时宜的体育课的指导思想、内容、教法等运行模式,还必须切实、有效地革除在校学生缺乏课外体育锻炼的弊端,尽力做到每个学生“每个学习日一小时体育锻炼”。颁布课标及某些教材也提出要安排课外体育作业。但是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面对应试教育的阻挠、干扰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有关资源相对匮乏的困难,在很大范围内,这些规定和号召都被束之高阁,并未发生应有作用。因此,建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分认识课外体育锻炼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缺少广大学生全面参与的、有相当时间保证的课外体育锻炼,是难以实现宽泛的学校体育目标的严酷现实,如同重视体育课程改革般地重视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开展,充分发挥行政干预的作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保障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享受“每个学习日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权利,以保障通过广泛、持久的课外体育锻炼而有效实现五个学习领域目标。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0.2陈天霞,张晓群.高三学生每天 30min 课外体育锻炼的实验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1):79-81. 3藩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7-187.4许瑞勋,吴长青.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的划分及其逻辑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20(3):84-87.5周桂娥.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增强学校体育活力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6,23(4):118.6曲宗湖,杨文轩.课外锻炼体育新视野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50-200.7何淑娟.大学体育现状与需求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4(1):45-48. 8刘仕敏.浅谈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与解决办法J.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7-79.9孙晋兰.加强课外体育锻炼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J.太原学报,2005,6(2):74-75.10张新良.体育课程心理健康领域目标实现的条件与途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2):61-63.11郑华,李淑芳,吴永存.城乡高中体育教学在学生体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与局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19(5):124-126.12刘海燕,于秀.关于运动参与概念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79-80.13王志敏,杨旭东,蔡宝忠.解读“健康”与“健康第一”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967-969.14刘素兰,韩保根,汤娜.对体育健康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的再认识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6,20(1):41-42.15林勇.学校体育的社会适应目标及实施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3,16(6):7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