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论文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985131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处理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地基处理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地基处理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摘要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包括了对基础的设计和对地基的处理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地基 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基础的选型和造价 本文就地基的处理和基础设计进行的讨论 在地基基础设计中 基础的选型必须根据上部结构的荷载 地基土体的承载力和工程造价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确定 关键词 地基 基础 后浇带 桩 承台 沉降 一 引言 基础是建筑物和地基之间的连接体 基础把建筑物竖向体系传来的荷载传给地基 从 平面上可见 竖向结构体系将荷载集中于点 或分布成线形 但作为最终支承机构的地基 提供的是一种分布的承载能力 如果地基的承载能力足够 则基础的分布方式可与竖向结构的分布方式相同 但有时 由于土或荷载的条件 需要采用满铺的伐形基础 伐形基础有扩大地基接触面的优点 但 与独立基础相比 它的造价通常要高的多 因此只在必要时才使用 不论哪一种情况 基 础的概念都是把集中荷载分散到地基上 使荷载不超过地基的长期承载力 因此 分散的 程度与地基的承载能力成反比 有时 柱子可以直接支承在下面的方形基础上 墙则支承 在沿墙长度方向布置的条形基础上 当建筑物只有几层高时 只需要把墙下的条形基础和 柱下的方形基础结合使用 就常常足以把荷载传给地基 这些单独基础可用基础梁连接起 来 以加强基础抵抗地震的能力 只是在地基非常软弱 或者建筑物比较高的情况下 才 需要采用伐形基础 多数建筑物的竖向结构 墙 柱都可以用各自的基础分别支承在地基 上 中等地基条件可以要求增设拱式或预应力梁式的基础连接构件 这样可以比独立基础 更均匀地分布荷载 如果地基承载力不足 就可以判定为软弱地基 就必须采取措施对软弱地基进行处理 软弱地基系指主要由淤泥 淤泥质土 冲填土 杂填土或其他高压缩性土层构成的地基 在建筑地基的局部范围内有高压缩性土层时 应按局部软弱土层考虑 勘察时 应查明软 弱土层的均匀性 组成 分布范围和土质情况 根据拟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提供相应参数 冲填土尚应了解排水固结条件 杂填土应查明堆积历史 明确自重下稳定性 湿陷性等基 本因素 在初步计算时 最好先计算房屋结构的大致重量 并假设它均匀的分布在全部面积上 从而等到平均的荷载值 可以和地基本身的承载力相比较 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大于 4 倍的平均荷载值 则用单独基础可能比伐形基础更经济 如果地基的容许承载力小于 2 倍 的平均荷载值 那么建造满铺在全部面积上的伐形基础可能更经济 如果介于二者之间 则用桩基或沉井基础 二 地基的处理方法 利用软弱土层作为持力层时 可按下列规定执行 1 淤泥和淤泥质土 宜利用其上覆 较好土层作为持力层 当上覆土层较薄 应采取避免施工时对淤泥和淤泥质土扰动的措施 2 冲填土 建筑垃圾和性能稳定的工业废料 当均匀性和密实度较好时 均可利用作为持 力层 3 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对基础有侵蚀性的工业废料等杂填土 未经处 理不宜作为持力层 局部软弱土层以及暗塘 暗沟等 可采用基础梁 换土 桩基或其他 方法处理 在选择地基处理方法时 应综合考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建筑物对 地基要求 建筑结构类型和基础型式 周围环境条件 材料供应情况 施工条件等因素 经过技术经济指标比较分析后择优采用 地基处理设计时 应考虑上部结构 基础和地基的共同作用 必要时应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和强度 以增加建筑物对地基不均匀变形的适应能力 对已选定的地 基处理方法 宜按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选择代表性场地进行相应的现场试验 并进 行必要的测试 以检验设计参数和加固效果 同时为施工质量检验提供相关依据 经处理后的地基 当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而需要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进行修正时 基础宽度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零 基础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取 1 0 在受力范围内仍存在软弱下卧层时 应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对受较大水平 荷载或建造在斜坡上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以及钢油罐 堆料场等 地基处理后应进行地基 稳定性计算 结构工程师需根据有关规范分别提供用于地基承载力验算和地基变形验算的 荷载值 根据建筑物荷载差异大小 建筑物之间的联系方法 施工顺序等 按有关规范和 地区经验对地基变形允许值合理提出设计要求 地基处理后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应满足现 行有关规范的要求 并在施工期间进行沉降观测 必要时尚应在使用期间继续观测 用以 评价地基加固效果和作为使用维护依据 复合地基设计应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和变形要求 地基土为欠固结土 膨胀土 湿陷性黄土 可液化土等特殊土时 设计要综合考虑土体的 特殊性质 选用适当的增强体和施工工艺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复合地基载 荷试验确定 或采用增强体的载荷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 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有 换填垫层法 强夯法 砂石桩法 振冲法 水泥土搅拌法 高压喷射注浆法 预压法 夯实水泥土桩法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石灰桩法 灰土挤密 桩法和土挤密桩法 柱锤冲扩桩法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等 1 换填垫层法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的处理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地基承载力 减少沉降量 加速软弱土层的排水固结 防止冻胀和消除膨胀土的胀缩 2 强夯法适用于处理碎石土 砂土 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 湿陷性黄土 杂填土和素 填土等地基 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 软 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 严的工程 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 强夯法和强夯置换法主 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 减少压缩性 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对饱 和粘性土宜结合堆载预压法和垂直排水法使用 3 砂石桩法适用于挤密松散砂土 粉土 粘性土 素填土 杂填土等地基 提高地基的承 载力和降低压缩性 也可用于处理可液化地基 对饱和粘土地基上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也 可采用砂石桩置换处理 使砂石桩与软粘土构成复合地基 加速软土的排水固结 提高地 基承载力 4 振冲法分加填料和不加填料两种 加填料的通常称为振冲碎石桩法 振冲法适用于处理 砂土 粉土 粉质粘土 素填土和杂填土等地基 对于处理不排水抗剪强度不小于 20kPa 的粘性土和饱和黄土地基 应在施工前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不加填料振冲加密适 用于处理粘粒含量不大于 10 的中 粗砂地基 振冲碎石桩主要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 减 少地基沉降量 还可用来提高土坡的抗滑稳定性或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 5 水泥土搅拌法分为浆液深层搅拌法 简称湿法 和粉体喷搅法 简称干法 水泥土搅 拌法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 粘性土 粉土 饱和黄土 素填土以及无流 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砂土等地基 不宜用于处理泥炭土 塑性指数大于 25 的粘土 地下水 具有腐蚀性以及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地基 若需采用时必须通过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当地基 的天然含水量小于 30 黄土含水量小于 25 大于 70 或地下水的 pH 值小于 4 时不 宜采用于法 连续搭接的水泥搅拌桩可作为基坑的止水帷幕 受其搅拌能力的限制 该法 在地基承载力大于 140kPa 的粘性土和粉土地基中的应用有一定难度 6 高压喷射注浆法适用于处理淤泥 淤泥质土 粘性土 粉土 砂土 人工填土和碎石土 地基 当地基中含有较多的大粒径块石 大量植物根茎或较高的有机质时 应根据现场试 验结果确定其适用性 对地下水流速度过大 喷射浆液无法在注浆套管周围凝固等情况不 宜采用 高压旋喷桩的处理深度较大 除地基加固外 也可作为深基坑或大坝的止水帷幕 目前最大处理深度已超过 30m 7 预压法适用于处理淤泥 淤泥质土 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 按预压方法分为堆载预 压法及真空预压法 堆载预压分塑料排水带或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和天然地基堆载预压 当 软土层厚度小于 4m 时 可采用天然地基堆载预压法处理 当软土层厚度超过 4m 时 应 采用塑料排水带 砂井等竖向排水预压法处理 对真空预压工程 必须在地基内设置排水 竖井 预压法主要用来解决地基的沉降及稳定问题 8 夯实水泥土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粉土 素填土 杂填土 粘性土等地基 该 法施工周期短 造价低 施工文明 造价容易控制 目前在北京 河北等地的旧城区危改 小区工程中得到不少成功的应用 9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CFG 桩 法适用于处理粘性土 粉土 砂土和已自重固结的素填土 等地基 对淤泥质土应根据地区经验或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基础和桩顶之间需设置一 定厚度的褥垫层 保证桩 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 该法适用于条基 独立基础 箱基 筏基 可用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变形 对可液化地基 可采用碎石桩和水泥粉 煤灰碎石桩多桩型复合地基 达到消除地基土的液化和提高承载力的目的 10 石灰桩法适用于处理饱和粘性土 淤泥 淤泥质土 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 用于地下 水位以上的土层时 可采取减少生石灰用量和增加掺合料含水量的办法提高桩身强度 该 法不适用于地下水下的砂类土 11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湿陷性黄土 素填土和杂填土等 地基 可处理的深度为 5 15m 当用来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时 宜采用土挤密桩法 当用 来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或增强其水稳定性时 宜采用灰土挤密桩法 当地基土的含水量大 于 24 饱和度大于 65 时 不宜采用这种方法 灰土挤密桩法和土挤密桩法在消除土的 湿陷性和减少渗透性方面效果基本相同 土挤密桩法地基的承载力和水稳定性不及灰土挤 密桩法 12 柱锤冲扩桩法适用于处理杂填土 粉土 粘性土 素填土和黄土等地基 对地下水位以 下的饱和松软土层 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 地基处理深度不宜超过 6m 13 单液硅化法和碱液法适用于处理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 0 1 2m d 的湿陷性黄土等 地基 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 对 级湿陷性地基 应通过试验确定碱液法的适用性 14 在确定地基处理方案时 宜选取不同的多种方法进行比选 对复合地基而言 方案选择 是针对不同土性 设计要求的承载力提高幅质 选取适宜的成桩工艺和增强体材料 三 基础的设计 房屋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建筑体型与功能要求 荷载大小和分 布情况 相邻建筑基础情况 施工条件和材料供应以及地区抗震烈度等综合考虑 选择经 济合理的基础型式 砌体结构优先采用刚性条形基础 如灰土条形基础 Cl5 素混凝土条形基础 毛石混 凝土条形基础和四合土条形基础等 当基础宽度大于 2 5m 时 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 即柔性基础 多层内框架结构 如地基土较差时 中柱宜选用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中柱宜用 钢筋混凝土柱 框架结构 无地下室 地基较好 荷载较小可采用单独柱基 在抗震设防区可按 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 第 6 1 1l 条设柱基拉梁 无地下室 地基较差 荷载较大为增强整体性 减少不均匀沉降 可采用十字交叉梁 条形基础 如采用上述基础不能满足地基基础强度和变形要求 又不宜采用桩基或人工地基时 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梁或无梁 框架结构 有地下室 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 防水要求高 柱网较均匀 可 采用箱形基础 柱网不均匀时 可采用筏板基础 有地下室 无防水要求 柱网 荷载较均匀 地基较好 可采用独立柱基 抗震设防 区加柱基拉梁 或采用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或筏板基础 筏板基础上的柱荷载不大 柱网较小且均匀 可采用板式筏形基础 当柱荷载不同 柱距较大时 宜采用梁板式筏基 无论采用何种基础都要处理好基础底板与地下室外墙的连结节点 框剪结构无地下室 地基较好 荷载较均匀 可选用单独柱基 墙下条基 抗震设防 地区柱基下设拉梁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无地下室 地基较差 荷载较大 柱下可选用交叉条形基础并与墙下条基连结在一起 以加强整体性 如还不能满足地基承载力或变形要求 可采用筏板基础 剪力墙结构无地 下室或有地下室 无防水要求 地基较好 宜选用交叉条形基础 当有防水要求时 可选 用筏板基础或箱形基础 高层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 可采用筏板基础 如地下室设置有 均匀的钢筋混凝土隔墙时 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基较差 为满足地基强度和沉降要求 可采用桩基或人工处理地基 多栋高楼与裙房在地基较好 如卵石层等 沉降差较小 基础底标高相等时基础可 不分缝 沉降缝 当地基一般 通过计算或采取措施 如高层设混凝土桩等 控制高层 和裙房间的沉降差 则高层和裙房基础也可不设缝 建在同一笺基上 施工时可设后浇带 以调整高层与裙房的初期沉降差 当高层与裙房或地下车库基础为整块筏板钢筋混凝土基础时 在高层基础附近的裙房 或地下车库基础内设后浇带 以调整地基的初期不均匀沉降和混凝土初期收缩 现在我就大型基础设计中较多见的基础类型的桩基础和后浇带的设计讨论一下 1 当天然地基或人工地基的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或经过经济比较采用浅 基础反而不经济时 可采用桩基础 2 桩平面布置原则 1 力求使各桩桩顶受荷均匀 上部结构的荷载重心与桩的重心相重合 并使群桩在承受水 平力和弯矩方向有较大的抵抗矩 2 在纵横墙交叉处都应布桩 横墙较多的多层建筑可在横墙两侧的纵墙上布桩 门洞口下 面不宜布桩 3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同时采用摩擦桩和端承桩 4 大直径桩宜采用一柱一桩 筒体采用群桩时 在满足桩的最小中心距要求的前提下 桩 宜尽量布置在筒体以内或不超出筒体外缘 1 倍板厚范围之内 5 在伸缩缝或防震缝处可采用两柱共用同一承台的布桩形式 6 剪力墙下的布桩量要考虑剪力墙两端应力集中的影响 而剪力墙中和轴附近的桩可按受 力均匀布置 3 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 1 应选择较硬上层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 对于粘性土 粉土不宜 小于 2d d 为桩径 砂土及强风化软质岩不宜小于 1 5d 对于碎石土及强风化硬质岩不 宜小于 1d 且不小于 0 5m 2 桩端进入中 微风化岩的嵌岩桩 桩全断面进入岩层的深度不宜小于 0 5m 嵌入灰岩 或其他未风化硬质岩时 嵌岩深度可适当减少 但不宜小于 0 2m 3 当场地有液化土层时 桩身应穿过液化土层进入液化土层以下的稳定土层 进入深度应 由计算确定 对碎石土 砾 粗中砂 坚硬粘性土和密实粉土且不应小于 0 5m 对其他非 岩石土且不宜小于 1 5m 4 当场地有季节性冻土或膨胀土层时 桩身进入上述土层以下的深度应通过抗拔稳定性验 算确定 其深度不应小于 4 倍桩径 扩大头直径及 1 5m 桩型选择原则 桩型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 上部结构类型 荷载大小及分布 工程地质情况 施工条件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 1 预制桩 包括混凝土方形桩及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适宜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不大的强风 化层 风化残积土层 砂层和碎石土层 且桩身穿过的土层主要为高 中压缩性粘性土 穿越层中存在孤石等障碍物的石灰岩地区 从软塑层突变到特别坚硬层的岩层地区均不适 用 其施工方法有锤击法和静压法两种 2 沉管灌注桩 包括小直径 D 5O0mm 中直径 D 500 600mm 适用持力层层面起伏 较大 且桩身穿越的土层主要为高 中压缩性粘性土 对于桩群密集 且为高灵敏度软土 时则不适用 由于该桩型的施工质量很不稳定 故宜限制使用 3 在饱和粘性土中采用上述两类挤土桩尚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于环境和质量的影响 必要时 采取预钻孔 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砂井 塑料插板 隔离沟等措施 钻孔灌注桩适用 范围最广 通常适用于持力层层面起伏较大 桩身穿越各类上层以及夹层多 风化不均 软硬变化大的岩层 如持力层为硬质岩层或地层中夹有大块石等 则需采用冲孔灌注桩 无地下水的一般土层 可采用长短螺旋钻机干作业成孔成桩 钻 冲 孔时需泥浆护壁 故施工现场受限制或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 不宜采用 4 人工挖孔桩适用于地下水水位较深 或能采用井点降水的地下水水位较浅而持力层较浅 且持力层以上无流动性淤泥质土者 成孔过程可能出现流砂 涌水 涌泥的地层不宜采用 5 钢桩 包括 H 型钢桩和钢管桩 工程费用昂贵 一般不宜采用 当场地的硬持力层极 深 只能采用超长摩擦桩时 若采用混凝土预制桩或灌注桩又因施工工艺难以保证质量 或为了要赶工期 此时可考虑采用钢桩 钢桩的持力层应为较硬的土层或风化岩层 6 夯扩桩 当桩端持力层为硬粘土层或密实砂层 而桩身穿越的土层为软土 粘性土 粉 土 为了提高桩端承载力可采用夯扩桩 由于夯扩桩为挤土桩 为消除挤土效应的负面影 响 应采取与上述预制桩和沉管灌注桩类似的措施 后浇带设计 因调整地基初期不均匀沉降而设的后浇带 带宽 800 1O00mm 后浇带自基础开始在 各层相同位置直到裙房屋顶板全部设后浇带 包括内外墙体 施工时后浇带两边梁板必须 支撑好 直到后浇带封闭并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 后浇带内的混凝土等级采用比原 构件提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 如沉降观测记录在高层封顶时 沉降曲线平缓可在高层封 顶一个月后封闭后浇带 沉降曲线不缓和则宜延长封闭后浇带时间 基础后浇带封闭前要求施工时覆盖 以免杂物垃圾掉落难于清理 并提出清除杂物垃 圾的措施 如后浇带处垫层局部降低等 有必要时后浇带中设置适量加强钢筋 如梁面 底钢筋相同等措施 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 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 不设置伸缩缝时 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防止结构开裂 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 的各项措施中 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防裂措施是国内外通用的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的 有效方法 我国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 另外 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 但是结 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 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 或低层 裙房之 间 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 这两种施工后浇带 前者可 称之为收缩后浇带 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后浇带的设计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 混凝土规范第 9 1 1 条 时 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 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 度变化影响较大 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 同时应注意加强屋 面保温隔热 采用可靠的 高效的外墙外保温 并适当提高外纵墙 山墙 屋面等重要部 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 伸缩缝宽度应满 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 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 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 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 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 温度变化影响较小 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除在施工阶段设 置后浇带外 应该加强地下室顶板及地下室外墙的配筋 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 于 0 5 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 一般 10 到 16 即可 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 宜不 大于 150mm 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必须指出的是 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 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 起的结构应力集中 更不能替代伸缩缝 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 看法是错误的 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 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 可 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 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 采用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进一 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 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 从而实现混凝土的 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但应注意 采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时 膨胀加强带的 位置应设置在结构温度应力集中部位 并应制定严格的技术保障措施 保证混凝土原材料 的质量和微膨胀剂的配合比准确 结构设计应对地下室结构各部位混凝土的限制膨胀率提 出明确要求 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 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 应该 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 基础形式 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 当地基持 力层土质较好 例如高层建筑基础做在基岩层或卵石层上 或采用桩基时 高层建筑沉降 变形量较小 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 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 或地下室 连成整体 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 且厚度较大 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 间的高差悬殊较大 高层建筑荷载较大 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 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 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当高 层建筑与相邻的裙房之间设置永久变形缝时 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一般应大于裙房基础埋 深至少 2 米 不满足此要求时应计算高层建筑的稳定性 并采取可靠措施防止高层建筑与 裙房之间发生相互倾斜 笔者曾经参观过某工程 高层建筑地下一层 地上十六层 纯地 下车库一层 与高层建筑地下室贯通 其间设置了沉降缝 基础埋深基本相同 沉降缝间 采用硬质材料填充 由于没有解决好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间的互倾问题 建筑投入使用后 发现沉降缝两侧墙体开裂 造成地下室渗漏 近年来 复合地基得到了广泛应用 复合地基可以提高地基持力层承载力 提高土体弹 性模量 有效地控制建筑物沉降 北京地区有些工程已经通过在高层建筑下采用复合地基 的方法来替代桩基 以解决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问题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 如果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 都应依据相关规范计算裙房和高层建筑的整体 倾斜 当采用地基处理时 在结构设计图纸上 应明确规定采用地基处理后 高层建筑与 裙房之间的变形要求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 应根据基础和上部结构布置的具体情况确定 不能想当然 搞一刀 切 后浇带应设置在结构受力较小处 一般在梁 板跨度内的三分之一处 结构弯矩和剪 力均较小 且宜自上而下对齐 竖向上不宜错开 后浇带间距一般为 30 米到 50 米 在高 层建筑与裙房之间设置后浇带时 后浇带宜处于裙房一侧 且在结构设计上 应注意加强 高层建筑与裙房相连部位的构造 提高纵向钢筋配筋率 用以抵抗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 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为减小后浇带封闭后由剩余差异沉降差所引起的结构内力 尚应采取其他措施 通常可考虑以下方法 1 高层建筑采用桩基或其他地基基础处理方法 或补偿基础 尽量扩大高层建筑基础 与地基接触面积 减小高层建筑基础底面接触压力 而裙房则采用埋深较浅的独立柱基或 条形基础等 调节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 2 尽量减小裙房部分基础与地基的接触面积 即尽量增大裙房部分的基础底面接触压 力 加大裙房的沉浸量 3 结合高层建筑埋置深度要求 调整高层建筑地下室高度 使地基持力层落在压缩性 小 地基承载力高的土层上 可有效地减小高层建筑的沉降量 进行地基基础设计时 结构设计者应结合工程具体情况 多方面对比 选择经济合理 的方案 后浇带部位的钢筋一般不宜断开 而应让钢筋连续通过 即只将后浇带处的混凝土临 时断开 但有时工程具体情况不允许留后浇带 例如某工程地下车库通道的顶板 底板均 与主楼相连 但是由于施工场地狭小 无法留设后浇带 于是要求施工单位先施工结构主 体 待主体完成后再施工车道部分 要求施工单位对与主体相连的钢筋必须预留 后期采 用焊接连接 同一截面的钢筋焊接连接率不得大于 50 有的工程将后浇带内钢筋全部断开 这时候 为避免在同一截面钢筋 100 连接 宜 将后浇带曲折布置 而不要沿一直线布置 连接方式建议首选机械连接或焊接 但要注意 施工质量 采用搭接连接时 应注意后浇带宽度要满足按混凝土规范计算的钢筋搭接连接 长度 基础后浇带的断面形式 应于结构设计图纸上用详图明确表示出来 而不应推给施工单 位 当地下水位较高时 宜在基础后浇带下设置防水板并增设一道附加防水层 四 工程实例 一 工程概况 工程总建筑面积 5880 平方米 无地下室 地上 7 层框架结构 底层层高 4 5m 以上 各层层高均为 3 1m 二 地质条件 本工程 0 000 标高相当于罗零标高 5 240 米 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素填土 层厚 0 8 2 90m 回填时间 4 年主要填料为残积粘性土 混砖瓦石块场地分布均匀 淤 泥 呈饱和流塑状 主要由粘粒 粉粒组成 夹杂有有机质 该层层厚 4 00 9 00m 粉 质粘土 呈饱和可塑状 手搓稍有粉粒感 粘性较好 标贯试验的校正平均值为 10 击 层 位稳定 厚度为 4 80 9 55 含泥中粗砂 呈饱和密状 层厚 0 7 4m 沙质粘土 呈 饱和可塑状 层厚 0 5 3m 中砂 饱和 含泥约 10 20 均匀分布于场地 厚度约 2 10 7 60m 残积粘性土 饱和 可塑 原为辉绿岩脉 长石矿物已全风化成呈土状 标贯试验校正平均值为 17 击厚 2 70 6 70m 散体强风化花岗岩 大部分长石类矿物已经 风化呈土状 岩心手捻可散 厚度 2 25 14 20m 强风化花岗岩层 中风化花岗岩 三 设计过程 柱网布置详见附图 经过 PKPM 结构计算软件对本楼上部结构进行的计算 取轴力最大的情况得出柱底最 小轴力为 1930KN 最大柱底轴力为 5832KN 由于浅层土不足以承受此荷载 所以选用桩 基础作为建筑物的基础 由于柱底轴力差异较大 从经济性和节约成本的考虑 所以选用 2 种桩径 分别是 F500 和 F400 在设计工程中还应该注意的是 PKPM 所算出的柱底轴力为设计值 不能直接用于计算需 要把算出的值除以 1 25 来转化为特征值来计算 1 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桩侧总极限摩阻力标准值 Rsk Up lifsi 桩端极限阻力标准值 Rpk Ap fp 本工程中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根据静载试验确定 F500 为 4100KN F400 为 3100KN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Rd Rsk Rpk 1 65 F500 Rd 4100 1 65 2484 8KN F400 Rd 3100 1 65 1878 8KN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Ra Rsk Rpk 2 0 F500 Ra 4100 2 2050KN F400 Ra 3100 2 1550KN 2 确定桩的数量 间距和布置方式 初步估算桩数时 先不要考虑群桩效应 在确定桩的数量时 我是根据各底层柱的轴力确定应该选用何种直径的桩和确定桩的数 量 例如在附图中的 16 c 柱底轴力为 1944 8KN 特征值 我选用两桩承台 桩径为 400 8 A 柱底轴力为 4665 6KN 我选用三桩承台 桩径为 500 当为偏心受压 一般桩的根数应相应的增加 10 20 桩的间距 中心距 采用 3 6 倍桩径 原则 使得群桩横截面的重心应与荷载合力的作用点重合和接近或者是使其重心处于 合力作用点变化范围之内 并应尽量接近最不利的合力作用点 具体布置方法见附图 3 承台设计 独立承台 柱下或墙下条形承台 梁式承台 以及筏板承台和箱形承台 承台设计 包括选择承台的材料及其强度等级 几何形状及其尺寸 进行承台结构承载力计算 并应 使其构造满足一定的要求 构造要求 承台最小宽度不应小于 500mm 承台边缘至桩中心的距离不宜小于桩的直 径或边长 边缘挑出部分不应小于 150mm 墙下条形承台边缘挑出部分可降低至 75mm 条形和柱下独立承台的最小厚度为 500mm 其最小埋深为 600mm 本工程中承台混凝土等级 C30 取其中的 8 A 柱位置的承台为例计算 一 基本资料 承台类型 三桩承台 圆桩直径 d 500mm 桩列间距 Sa 900mm 桩行间距 Sb 1560mm 桩中心至承台边缘距离 Sc 500mm 承台根部高度 H 1100mm 承台端部高度 h 1100mm 柱子高度 hc 700mm X 方向 柱子宽度 bc 650mm Y 方向 二 控制内力 Nk 4666 Fk 4666 F 6299 1 三 承台自重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Gk a 2 Sc Sa 2 0 5 0 9 2 8m b 2Sc Sb 2 0 5 1 56 2 56m 承台底部面积 Ab a b 2Sa Sb 2 2 8 2 56 2 0 9 1 56 2 5 76m 承台体积 Vct Ab H1 5 76 1 1 6 340m 承台自重标准值 Gk c Vct 25 6 34 158 5kN 土自重标准值 Gk s Ab bc hc ds 18 5 76 0 65 0 7 0 8 76 4kN 承台自重及其上土自重标准值 Gk Gk Gk 158 5 76 4 235 0kN 四 承台验算 圆桩换算桩截面边宽 bp 0 866d 0 866 500 433mm 1 承台受弯计算 1 单桩桩顶竖向力计算 在轴心竖向力作用下 Qk Fk Gk n 基础规范 8 5 3 1 Qk 4666 235 3 1633 7kN Ra 2020kN 每根单桩所分配的承台自重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 Qgk Qgk Gk n 235 3 78 3kN 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各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向力设计值 Ni z Qik Qgk N 1 35 1633 7 78 3 2099 7kN 2 承台形心到承台两腰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S Sa 2 Sb 2 0 5 0 9 2 1 56 2 0 5 1 801m s 2Sa 2 0 9 1 800m s S 1 8 1 801 0 999 承台形心到承台两腰的距离 B1 B1 Sa S 2Sb 3 Sc Sa Sb S 1 203m M1 Nmax S 0 75 c1 4 2 0 5 3 基础规范 8 5 16 4 2099 7 1 801 0 75 0 65 4 0 999 2 0 5 3 1063 6kN m 号筋 Asy 3783mm 0 068 0 32 10 22 110 As 3801 3 承台形心到承台底边的距离范围内板带的弯矩设计值 承台形心到承台底边的距离 B2 Sb 3 Sc 1 020m M2 Nmax s 0 75 c2 4 2 0 5 3 基础规范 8 5 16 5 2099 7 1 8 0 75 0 7 4 0 999 2 0 5 3 1047 7kN m 号筋 Asx 3667mm 0 076 0 36 10 22 100 As 3801 2 承台受冲切承载力验算 1 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 作用在冲切破坏锥体上的冲切力设计值 Fl 6299100N 三桩三角形柱下独立承台受柱冲切的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Fl ox 2bc aoy1 aoy2 oy1 oy2 hc aox hp ft ho 参照承台规程 4 2 1 2 X 方向上自柱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aox 900 0 5hc 0 5bp 900 700 2 433 2 333mm ox aox ho 333 1100 110 0 337 X 方向上冲切系数 ox 0 84 ox 0 2 基础规范 8 5 17 3 ox 0 84 0 337 0 2 1 565 Y 方向 下边 自柱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aoy1 2 1560 3 0 5bc 0 5bp 1040 650 2 433 2 498mm oy1 aoy1 ho 498 1100 110 0 504 Y 方向 下边 冲切系数 oy1 0 84 oy1 0 2 基础规范 8 5 17 4 oy1 0 84 0 504 0 2 1 194 Y 方向 上边 自柱边到最近桩边的水平距离 aoy2 1560 3 0 5bc 0 5bp 520 650 2 433 2 22mm oy2 aoy2 ho 22 1100 110 0 022 当 oy2 0 2 时 取 oy2 0 2 aoy2 0 2ho 0 2 990 198mm Y 方向 上边 冲切系数 oy2 0 84 oy2 0 2 基础规范 8 5 17 4 oy2 0 84 0 2 0 2 2 1 ox 2bc aoy1 aoy2 oy1 oy2 hc aox hp ft ho 1 565 2 650 498 198 1 194 2 1 700 333 0 975 1 43 990 9029023N Fl 6299100N 满足要求 2 底部角桩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角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向力设计值 Nl N1 2099700N 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Nl 12 2c2 a12 tg 2 2 hp ft ho 基础规范 8 5 17 10 2 2 arctg Sa Sb 2 arctg 900 1560 60 c2 Sc ctg 2 2 Sc 0 5bp Cos 2 2 500 ctg30 500 433 2 Cos30 1371mm a12 2Sb 3 0 5bp 0 5bc Cos 2 2 2 1560 3 433 2 650 2 Cos30 432mm 12 a12 ho 432 1100 110 0 436 底部角桩冲切系数 12 0 56 12 0 2 基础规范 8 5 17 11 12 0 56 0 436 0 2 0 88 12 2c2 a12 tg 2 2 hp ft ho 0 88 2 1371 432 tg30 0 975 1 43 990 2229798N Nl 2099700N 满足要求 3 顶部角桩对承台的冲切验算 近似计算 扣除承台和其上填土自重后的角桩桩顶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竖向力设计值 Nl Max N2 N3 2099700N 承台受角桩冲切的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Nl 11 2c1 a11 tg 1 2 hp ft ho 基础规范 8 5 17 8 1 arctg Sb Sa arctg 1560 900 60 c1 ctg 1 2Sc Sc 0 5bp ctg60 2 500 500 433 2 1293mm a11 Sa 0 5bp 0 5bc 900 433 2 650 2 333mm 11 a11 ho 333 1100 110 0 337 底部角桩冲切系数 11 0 56 11 0 2 基础规范 8 5 17 9 11 0 56 0 337 0 2 1 043 11 2c1 a11 tg 1 2 hp ft ho 1 043 2 1293 333 tg30 0 975 1 43 990 2433399N Nl 2099700N 满足要求 3 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1 X 方向 上边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 X 方向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Vx N2 N3 4199400N 柱上边缘计算宽度 bxo Sb 3 Sc 1560 3 500 20mm 0 5bc 325mm bxo a 2800mm 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Vx hs y ft bxo ho 基础规范 8 5 18 1 X 方向上自桩内边缘到最近柱边的水平距离 ay 520 0 5bc 0 5bp 520 650 2 433 2 22mm y ay ho 22 1100 110 0 022 当 y 0 3 时 取 y 0 3 y 1 75 y 1 0 1 75 0 3 1 0 1 346 hs y ft bxo ho 0 95 1 346 1 43 2800 990 5069495N Vx 4199400N 满足要求 2 X 方向 下边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 X 方向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Vx N1 2099700N 柱下边缘计算宽度 bxo bxo 2 Sc 2Sb 3 0 5bc Sc Sa Sb 2402mm 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Vx hs y ft bxo ho 基础规范 8 5 18 1 X 方向上自桩内边缘到最近柱边的水平距离 ay 1040 0 5bc 0 5bp 1040 650 2 433 2 498mm y ay ho 498 1100 110 0 504 y 1 75 y 1 0 1 75 0 504 1 0 1 164 hs y ft bxo ho 0 95 1 164 1 43 2402 990 3760082N Vx 2099700N 满足要求 3 Y 方向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扣除承台及其上填土自重后 Y 方向斜截面的最大剪力设计值 Vy Max N2 N3 2099700N 承台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 Vy hs x ft byo ho 基础规范 8 5 18 1 Y 方向上自桩内边缘到最近柱边的水平距离 ax 900 0 5hc 0 5bp 900 700 2 433 2 333mm x ax ho 333 1100 110 0 337 x 1 75 x 1 0 1 75 0 337 1 0 1 309 hs x ft byo ho 0 95 1 309 1 43 2560 990 4507164N Vy 2099700N 满足要求 4 柱下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局部荷载设计值 F 6299100N 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 Al bc hc 455000mm 承台在柱下局部受压时的计算底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Ab bx 2 c by 2 c c Min Cx Cy bx by Min 1050 955 700 650 650mm Ab 700 2 650 650 2 650 3900000mm l Sqr Ab Al Sqr 3900000 455000 2 928 l fcc Al 1 0 2 928 0 85 14 33 455000 16227305N F 6299100N 满足要求 5 桩局部受压承载力计算 局部荷载设计值 F Nmax g Qgk 2099 7 1 35 78 3 2205 4kN 混凝土局部受压面积 Al d 2 4 196350mm 承台在角桩局部受压时的计算底面积按下列公式计算 Ab bx 2 c by 2 c 圆桩 bx by Sqr Al 443mm c Min Cx Cy bx by Min 250 250 443 443 250mm Ab 443 2 250 443 2 250 889463mm l Sqr Ab Al Sqr 889463 196350 2 128 l fcc Al 1 0 2 128 0 85 14 33 196350 5090815N F 2205432N 满足要求 五 工程小结 1 基础设计关键是上部荷载准确性 上部荷载准确性关键是结构选型 即结构计算模型 与软件的 计算条件 模型 吻合程度 象纯砖混 框架 剪力墙等吻合程度是好的 导荷 准确 可直接 用于基础设计 象混合结构 小设计院现象 经济欠发达区存在 复杂结构等导荷准确 性与实际有差别 如是拿来主义哪就完了 2 结构用任何软件 通过鉴定 进行上部结构计算都可 在于习惯 而其它结构须用两种 以上软件进行上部结构计算 对结果分析 手算综合确定上部荷载 3 基础设计软件核心简单 荷载相同 各种软件计算结果一致 4 平时注意设计交流 知识积累 切忌拿来主义 定能成为优秀结构师 参考文献 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J 7 89 2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13 17 91 3 软土地基与地下工程 孙更生 郑大同 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94 5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GBJ79 91 6 基础工程设计原理 袁聚云 7 地基及基础 第 3 版中国建筑出版社 8 基础工程 第 1 版 周景星 9 Reinforced concrete Fundamentals Phil M Ferguson 10 Reinforced Concrete Engineering edited by B bresler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太原理工大学柏林校区工程地质条件与地基处理 论文 作者 佚名 时间 2007 11 24 14 41 00 来源 论文天下论文网 摘要 本文介绍了区域内的地质构造 地震概况 对其工程地质特性 诸如地层竖向分布以 及地基土的均匀性 稳定性 湿陷性和地基土的承载能力等 同时又通过对大多数工程地 质报告和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层土的分析 为设计人员合理选用地基处理方案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工程地质特性 地基处理 1 太原盆地 太原理工大学柏林校区位于太原盆地的西部 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与太原盆地的形 成历史 地质构造 地震概况密切相关 1 1 形成历史 土的工程性质与土的形成历史密切相关 自新生代以来 太原盆地处于下降趋势 而两 侧山区陆续上生 盆地底部构造复杂 断裂活动频繁 场地构造稳定性受区域构造控制 汾河 自北向南纵贯盆地中部 汾河东岸形成一级 二级阶地 二级阶地与东山洪积平原相连 西岸 与西山洪积平原相连 1 2 地质构造 太原盆地存在两组断裂 一组为横向断裂 即北东东 东西向断裂 另一组为纵向 断裂 即北北东 北北西向断裂 为上新世 第四纪断裂 活动性较强 但规模不大 由于太原盆地介于裂谷盆地之间 邻区发生的强震可影响到太原盆地 震害也较重 1 3 地震活动统计 太原盆地为一多震区 主要表现为次数频繁 强度较弱的特点 据统计 1304 年至今 盆 地发生 4 级以上的地震 22 次 最大震级 6 5 级 在平面展布上 太原盆地可分 3 个地震带 1 盆地西缘地震带 位于西山山前断裂带 2 盆地东缘地震带 位于东山山前断裂带 是盆地 内发震较多 震级较大的地区 在 22 次 4 级以上的地震中 本带达 10 次之多 最大的 6 5 级 地震就发生于此带 3 盆地中间地震带 主要分布于太原小店区的流涧至南瓦窑 带及清 徐 徐沟一带 也是区内发震较多地区 2 柏林校区 2 1 地形地貌 太原理工大学柏林校区为原山西矿业学院老校区 位于太原市的六城区之一万柏林区 校区东西长 320 米 南北宽 340 米 校区位于汾河以西 地貌为汾河西岸 I 级阶地与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交互区 自然地理 上场地南有虎峪河 北有玉门河 相对距离均为数百米 二条河流均为汾河流域季节性河 流 其源头均为西山余脉 均向东排泄于汾河 现有自然地貌是由过去河流相系列的地貌 单元演变而来 场地地形平缓 地面标高介于 800 03 804 61m 区域内地下水位为 4 52 6 5m 水位标高 795 1 798 23m 不具腐蚀性 2 2 地层竖向分布 分析区域内以往大多数工程地质报告后得知 勘探深度范围内地层土从上向下依次为 第 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物及第四系更新统河流冲 洪积地层构成 岩性主要为人工填土 生活 垃圾和建筑垃圾 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粉质粘土 粉砂 细砂 粘土 有些土层较薄 厚度 变化较大 多数情况为互夹层 2 3 场地土类型 场地土类型大多为中软场地土 并且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 80 多为 类建筑场地 2 4 地震烈度及地基液化 根据 1 100 万 山西省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图 可知 太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 8 度 场 地地面以下 15 以内存在饱和粉土和砂土 根据 GBJ11 89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液化初判 条件 应进行液化判定 在校区内 除西南部即高层住宅楼场地为轻微液化外 其他部分均 判定为不液化 2 5 地基土的均匀性 校区内各土层层面坡度局部常大于 10 可视为不均匀地基 同时 以压缩模量加权评 价也属不均匀地基 2 6 地基土的稳定性 校区内未见自然不良地质现象 但 深挖洞 年代修筑的人防工程 属于人工不良地质 现象 在建筑荷载作用下 防空洞周围会出现应力集中 形成塑性区 塑性区的进一步扩 展将可能导致地基局部失稳 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产生影响 同时 也给地基基础设计 施工带来很多问题 校区内 27 住宅楼为六层砖混结构 于 1997 年开工 在基坑开挖时发现建筑的西山墙 恰好在南北走向的防空洞上 且洞顶面已达设计基坑开挖标高 随即对防空洞进行挖除 基础外进行封堵 由于防空洞洞底较深 挖除后分层夯填片石 级配砂石 在审底未见异 常的情况下 按照原设计 地基处理进行了三七灰土换填 基础采用了筏板基础 在一年 的施工过程中 参建各方密切观注沉降量 尤其是西山墙部分 直至目前沉降均匀 西山 墙及其他墙体均未发现裂缝 2 7 湿陷性评价 根据地基土含水量的变化 地表渗水和地下水位变化 湿陷性土的湿陷等级为 级非自 重湿陷性 2 8 地基土承载力 上部杂填土承载力 80kPa 100 kPa 粉质粘土承载力 120 kPa 160 kPa 粉细砂承载力 大于等于 150 kPa 校区内的 29 层高层住宅楼的场地土层分布见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 2 8 地基各层土承 载力标准值 fk 见表 2 8 3 地基处理 本校区地基处理主要有换土垫层法和桩基两种 高层住宅楼地基各层土承载力标准值 fk kPa 查表法 标贯法 静探法 理论计算及经验 承载力标准值 层杂填土 层粉土 150 85 130 150 110 层粉土 140 80 80 115 80 层中粗砂 185 205 190 层粉土 175 180 210 190 180 5 1 层粉土 160 135 125 130 5 2 层粉细砂 150 110 140 5 1 层粉细砂 160 200 180 层粉土 170 220 190 170 170 6 1 层粉土 140 225 80 130 6 2 层粉土 165 220 140 130 150 层粉土 200 260 150 260 7 1 层粉细砂 215 280 210 7 2 层中粗砂 265 260 7 3 层中粗砂 270 270 层卵砾石 500 500 3 1 换土垫层法 常用于基坑面积宽大和开挖土方量较大 且开挖时不影响相邻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的回 填土方工程 一般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 处理浅层软弱地基 湿陷性黄土地基 杂填土地基 在近几年 校区内的六层砖混结构住宅楼采用了三七灰土换填及筏片基础 3 2 桩基 适用于对场地要求较高的多 高层建筑 目前在基础施工中比较常用的桩型有钻孔灌 注桩 沉管灌注桩 静压桩 高压旋喷桩 人工挖孔扩底桩等 以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超 流态素砼桩 多支盘桩 钻孔桩 注浆等 3 2 1 人工挖孔扩底桩 该桩型特点是 施工设备简单 工程成本低 适应性强 环境 污染少 成孔速度快 工期短 成 桩质量容易控制 单桩承载力高 由于受地下水位埋深及地层地质条件 如流砂 淤泥 涌 水带等 的限制 3 2 2 沉管灌注桩 该桩型为刚性桩 其特点主要是 单桩承载力高 施工速度快 工程造价低 但由于其受桩 径 最大沉管深度 地层及地下水条件的制约 3 2 3 钻孔灌注桩 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桩基础 优点为该桩型适应范围广泛 几乎在各类复杂工程地质 和水文地质条件下都能适应 缺点为由于其工程造价相对较高 且在施工中泥浆排量大 具有 一定的噪声污染 在繁华市区内施工时对环境具有较大影响 因此不能作为首选桩型 只有在 其它桩型不适应或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才选用这种桩型 校区内的 29 层高层住宅楼桩型选择时 由于相临建筑非常近 地下水埋较浅 其它桩 型均不适应现场条件 因而采用了钻孔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在持力层的选择时 按照 高 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72 90 及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94 规定 原则上选择 层位厚度稳定的中低压缩性土 粉土 中密 密实状态的砂土 下无软弱土层或可液化土 层 层粉土以上各层均不满足这些要求 而 层卵砾石承载力很高 但层面埋深变化大 桩长过长 因此 层粉土作为桩端持力层 桩长 36 米 桩身直径 800mm 4 基础选型 基础的选型应根据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及建筑物的重要性 从地基稳定性 承载能力 控制不均匀沉降以及施工工期 施工难度 工程造价等方面综合分析比较 要有三种基础 形式 1 条型基础 在早期的五层以下砖混结构中 常用墙下条形基础 2 筏片基础 考虑场地的不均匀性 后期的五至六层建筑大多为此基础形式 3 箱型基础 箱形基础突出的优点是抗震稳定性好 刚度也比较大 抵抗不均匀沉 降的能力也比较强 由于高层建筑一般荷载较大 对地基的附加应力影响范围广 因此为 了减少地面产生过大荷载 就要考虑建筑物地面下设置地下室 以卸除土的自重压力 予 以平衡 使基础多加稳定 目前太原市区及建造的高层建筑高度在 60m 甚至百米以上 其 地面下都搞了 1 3 层地下室 即增加了使用空间 又解决了基础稳定问题 故此 将高层 建筑基础埋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