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整理.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5003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记叙文知识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叙文知识点整理一、 标题的含义与作用。(预初已有所涉及)题型与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如人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夹竹桃凋谢,深层含义是爸爸的去世。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2分析标题的作用。(1)全文的线索; (2)突出主题,点明主旨; (3)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4)反映作者情感; (5)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6)一语双关。3分析标题的好处与妙处。 这种题型实际上是上面两种题型的综合式。从两个方面答题:1、标题的含义;(一般答深层含义)2、标题的作用。4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另外,在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紧扣文本,要言简意赅。5为什么以此为标题。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上海高频考点方法列举记叙文标题的含义:表层+主旨 记叙文标题的好处、妙处:记叙文标题的作用+主旨例题六年级下学期:为不少年轻唱文章标题改为“为少年歌唱”好不好,为什么?倔强的仙人掌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乌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口还是用牙qin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锅炉,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几,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别扔了”, 老头说,“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 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1、文章标题“倔强的仙人掌”的含义是:(1) (2)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清涧程玮陕西的山里有个地方叫清涧,那个地方出大枣。但当我们的车在清涧停下来的时候,看到的却是一条泛着淡黄色泡沫的溪水,从弥漫着黄色烟雾的山的深处流出来,一直流进一条浑浊的大河里。不见蓝天,也没有鸟语花香,空气中流动着一股刺鼻的硫酸味。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形容我当时的心情。西安一个朋友曾送给我一大包红枣,上面优美地写着“清涧大枣”。他说清涧大枣是如何的有名,是当年的贡品。我把这包清涧大枣从中国背回德国。在湿润寒冷的冬季,我每天很珍惜地拿出几颗供皇帝吃过的东西,洗净以后剔去核子,和银耳放在一起用小火慢慢地炖,炖得满屋清香,然后再放进冰糖。我想象着清涧的美,却不知我是自作多情地用在浓烟和充满化学废料里结果的大枣“滋补”了一个冬天。摄像拍着空中的浓烟和泛着泡沫的溪水。这时正好有个女孩子赶着几头羊从溪边走过,摄像叫住她,想让她赶着羊涉过小溪,然后沿着溪水走向大山深处的村庄。那女孩子个子很小,看上去只有七八岁的样子,脸上很脏,头发细细黄黄的像干草。我的心里突然很痛,护着那女孩子指责摄像,说就因为你要拍个镜头,让人家小姑娘在这么脏的水里走,你以为你是德国电视台,就有权利让人做这样的事情?德国人面面相q地站在那里看着我。协助拍摄的中方人员问明了情况,安慰我说:“这不算什么,这水不深,乡下孩子能吃苦,你们给她一点钱就行了。”我说:“她就是不走我也会给她钱。这不是钱的事情。我们会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在深秋的季节趟这样的脏水沟吗?”摄像一脸尴尬地说:“你这么说就让我很惭愧了。可你也天天在念叨,说空镜头很无聊,要让它们活动起来。这女孩子今天不从脏水里走,可她昨天走过,明天后天还会走。现在她为我们的镜头走一走,还走出了一点意义来。你说是不是?”我明白他说的是。我也明白他的设想很好。但我觉得除了理智和道德底线以外,除了拍摄到理想的画面以外,还有一样东西在约束着人的行为,那就是感情。摄像见我犹豫不决,又说:“如果需要,我也可以走过这水沟,但我走没有这女孩子走有说服力。”我哑然。我往女孩子的衣袋里塞了几张纸币,告诉她要过小溪,然后沿着小溪一直走,不要停下来,也不要往回看。回到家以后,把钱交给妈妈。我一边说着这些事,一边情绪低落到了极点。我知道我和眼前的这伙人都在做一件徒劳无益的事。我们拍这些环境污染的镜头,到什么时候才能反馈到这里。就是反馈到这里,又能改变什么?这女孩子拿了这几个钱,也根本不能改变她的生活。呼吸着肮脏的空气喝着污染过的水,她或许会早夭。如果侥幸活到十八岁,她就得嫁人,然后她会重复她母亲的生活。她的孩子或许会天天涉过更脏的水沟。一切都很难改变,在这深山野岭里面。一个人十四岁的时候说要改变世界是有理想,一个四十岁的人说要改变世界就是太幼稚。可是一个人如果一生一世不为改变这个世界做一点努力,那就是太自私。我所以总是尽心尽力地在做,希望能改变什么,哪怕只是一点点。摄像架好了机器,同事们都往女孩子衣袋里塞了些东西,巧克力,或者是圆珠笔。女孩子很乖巧,跟每个人都说了谢谢。我帮女孩把脸擦干净,跟她道了再见。她赶着羊走过小溪,肮脏的溪水淹没到她的小腿。她按我们的话一直往前走,没有停下来,也没有再回头。目送着她的身影渐渐消失,我们全体沉默,谁也没说话。这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事了,我希望现在的清涧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清涧。2、文章以“清涧”为题的妙处在于: (1) (2) 答案:1、(1)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老头力保纯朴、厚道的做人本色,具有倔强的性格。2、(1)“清涧”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全文围绕“清涧”展开了故事内容。) (2)地名与当地的坏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能引起人们心灵上的震撼,激发环保意识。二、 表达方式:描写、议论、抒情、记叙、说明。 人物描写的分析与作用(预初已涉及)题型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方法总结:(一)分类:直接:外貌、神态(面部的动作)、语言、动作、心理、细节 间接:侧面描写(二)描写的作用1、外貌描写的作用: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2、神态描写的作用:直接、真实地反应人物心理变化,表现人物性格特征。3、语言描写的作用: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4、动作描写的作用: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5、心理描写的作用: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经典例题巩固:(一)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服饰、容貌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人的气质、精神、心理、感情的变化往往凝聚在脸部表情上,所以“画脸”、“点睛”是肖像描写的重点。文段(一)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问:文段画横线的句子属于哪种人物描写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肖像描写,表明闰土的生活已陷入贫困之中。 (二)语言描写,是对人物的对话的描写。言为心声,对话往往表现出人物思想发展变化及个性,所以描写人物具有个性的语言能够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段(二)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地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盯着她。德拉忐忑不安地从桌上跳下来,走到他身边。“杰姆,亲爱的,”她喊道,“别那样盯着我看。我把头发剪掉卖了,因为我不送你一件礼物,我过不了圣诞节。头发会再长起来的你不会在意吧,是不是?我实在没办法才这么做的。我的头发长的快得要命。说句恭贺圣诞吧!杰姆,让我们高高兴兴的。你猜不到我给你买了一件多么好多么美丽的礼物。”“你的头发剪掉了?” 杰姆吃力地问道,仿佛他绞尽脑汁之后,还没有把那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弄明白似的。“非但剪了,而且卖了,”德拉说,“不管怎样,你还是一样地喜欢我,是不是?没有了头发,我还是我,不是吗?”杰姆好奇地向房里四下张望。“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他带着近乎白痴的神情问道。“你的头发剪掉了?”“你说你的头发没有了?”这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杰姆为什么要反复地问?参考答案:语言描写,因为杰姆不相信眼前的事是真的或杰姆不相信德拉会把她引以自豪的长发剪掉了(三)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及动作的描写。2、孔已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已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划线句子是对孔已己的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动作描写,“排”字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既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又能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来,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虚荣心理。 (四)神态描写,是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写,体现出人的喜怒哀乐。文段(四)孔已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已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已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已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这样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神态描写 孔乙己在短时间内从神情傲慢转变为沮丧,如此强烈的对比,说明有无进学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他把屡试不第看成是自己的耻辱,从而揭示科举制度对孔乙己的毒害。 (五)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即“想什么”。文段(五)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对展示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心理描写 可以看出鲁达是个胆大心细,勇而有谋的人。(六)正面描写:又叫直接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正面的描写。文段(六)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罗敷的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正面描写,通过对罗敷的服饰、打扮的描写,表现了她的美貌。 (七)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一种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的描写方法,也称为间接描写。一般通过借助于其他人物的言论反应来衬托所要描写的人物。文段(七)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命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问:文段中划线句子是对罗敷的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侧面描写,通过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的描绘,间接写出罗敷的美貌使人们如痴如醉,这样写比直接写人物的外貌之美留给人更多想象的空间。 (八)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它归根到底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细节描写越生动,人物形象越鲜明。文段(八)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2、“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3、“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4“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这几段文字是警官奥楚蔑洛夫穿大衣和脱大衣的细节描写,请说说它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第1段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耀武扬威的姿态;234段的细节描写则表现了他内心的恐慌和强作镇定的窘态。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一般指人物活动的场所、社会背景、历史背景、风土人情等,对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具有特定意义;自然环境:包括自然山水、四时季节、阴晴气象等,也能表现人物形象和中心思想服务。在记叙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故事背景(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 2、渲染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心理 4、推动情节发展。 5、引出下文。 6、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7、突出中心思想;升华主旨。题型:1、 本段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2、 写一段环境描写。3、 为什么要描绘经典例题巩固:2010年卢湾区二模大鱼26第段伯父讲故事时四周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想象一下,写一段80字左右的环境描写。(8分) 26(8分)评分要点:(1)符合“环境描写”这一要求(2分);(2)体现烘托氛围的作用(2分);(3)语言流畅,富有表现力(2分);(4)有想象力(2分),如出现文中没有涉及的自然景物等。2010年青浦区二模男友刘德华23第段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6分)(1)_(2)_23、(6分)(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发生误把刘德华当作老师男朋友的事作铺垫。(2)通过写封闭落后的环境,来衬托李老师扎根山村教育的高贵品质。2010年福建泉州中考试卷上大学去17、“我们”为什么感觉“大学真美!”?相关的环境描写在全文内容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_作用_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的作用。 引出下文,点明主题,引起读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三、 修辞手法的判断和作用:(预初已涉及)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3、夸张:突出地写出了 4、设问:段头,引起读者兴趣,引出下文。 段中,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段尾,发人深思、深化主题、产生回味无穷的意味。 5、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答题模式:帽子+表层+深层(一般与人有关)题型:1、 文段或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2、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典型例题清涧 22. 第段划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其表达效果是 。(6分)22(2+4分)反问 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同行的谴责和对女孩的怜惜之情。2010浦东二模复活的南天竹2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3分)22比喻;那株的“南天竹” 充满诗情画意。(共3分,前1分;后2分)2010 静安区二模老枣树 2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 。(5分)22.排比语势强烈地表现了母亲背着“我”走过的路程之多,突出了母亲的吃苦耐劳、坚强勇敢(5分)四、 句子和段落在文中的作用(预初已涉及)(注:以下是在结构上的作用,往往我们不仅要结合结构上的作用,还要结合内容上的作用)方法总结: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精简版:句子在文章开头: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句子在两个情节中间:过渡,承上启下句子在结尾附近:深化中心、点明主旨句子在文章前半部分:打下伏笔,作铺垫句子在文章后半部分:前后呼应经典例题巩固:寂寞的月亮21.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21从结构上看,“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照应题目“寂寞的月亮”,突出了月亮的寂寞; “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与开头“给她光和热的太阳”相呼应, 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用“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这一比喻,进一步赞美了月亮的崇高品格,意味深长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五、 人称的作用题型:1、 文章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有什么好处?2、 文章用“他”(我、你)有什么作用。方法总结:1.用“我”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用“你”第二人称: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形成面对面的交流局面,便于抒发感情,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用“他”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经典例题巩固:例文1零点降生的女孩乔叶我的家乡有一种说法,凡是在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子里就有一个零点降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人们一说起她,就要谈到她的零点降生之兆。她成了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你知道,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一切都无所谓,在天然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极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蛮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母亲怔住了。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因为你太浮气,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个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八年之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二十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八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惰于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身的力量,是多么愚蠢。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自己为自己创造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福之泉。(选自幸运之泉,有改动)阅读思考1.从文中看,你认为作者用第几人称的口吻写出了自己的愧疚之情。解题指导这道题意在对记叙的人称进行考查,因为文中是以“我”的口吻来叙述的,所以是第一人称。参考答案第一人称。3.有人说,第九段中作者一会儿用“我”一会儿用“你”的人称,使人称发生了变化,这样做不仅造成了人称的混乱,而且使读者不易理解。你认为呢?请说明理由。解题指导记叙文中的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这一点,在解题时应该明白。参考答案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记叙文中,人称是可以转换使用的。作者从第一人称“我”变为第二人称“你”使得说理更宽泛了,不仅警醒了自己,还包括看到文章的人读者。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六、 指代题(预初已涉及)通过对2009、2010这两年的中考一模试卷记叙文中指代题的分析,可以把指代题根据难易程度的不同分成以下三类:1、 用“这、那、这样、那样”等之类的指示代词进行提问的。这类指代题考的比较浅,只需找准范围在文中就可直接找到答案。如:2010年嘉定区一模卷第22题例:22第段中的加点词“这样”指的是:(4分) (1) ;(2) 。答案:22.(4分,各2分)(1)冬天,父亲在树苗身上涂白灰,围稻草;(2)春天,父亲又去掉树身稻草,在小树周围扎下一圈枣刺棵儿。2、 对文章中具有特殊含义的字、词、短语的指代内容进行考察。这类指代题就重在考察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能力了。中考指代题中大部分都考的这种题型。如:2010年宝山区一模卷第22题、2010静安区一模卷第22题、2010年松江区一模卷第22题等例1:2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段中“一席话”所指代的内容是:(4分)(1) (2) 答案:22.(1)交代创作“青花瓷”歌词的初衷(2分)(2)解释“瓶底书汉隶”这个“谬误”产生的原因(2分)例2:22第段中加点的句子“依然是那样的波澜不惊”在文中具体指: (4分)答案:22 男孩在高考落榜与高考榜上有名时均处之坦然3、 对文章中具有深层含义的字、词、短语的指代内容进行考察。这类指代题考察的难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就不仅仅是对文章某一段落的理解,而是要学生把握中心和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着眼全篇。理解性就又上了个台阶。如:松江区2010年一模卷第23题例:23第段加点词“别的什么”是指 (3分) A仙人掌底座上的仙人球。 B女人自己的心灵。 C老人的自尊心。 D一种原本良好的社会风尚。答案:23. (3分)C方法总结:就近原则是指代题最基本的方法,因为找准信息点至关重要。不论什么类型的指代题都需要运用这一原则。第一种指代题做法:1、 用就近原则找到“这、那、这样、那样”所指代的内容范围,一般是在这些指示代词前。2、 找到信息点后仔细阅读。找到与“这、那、这样、那样”相对应的内容。3、 这种题型的指代题往往可以用原文中语言作答,比较简单,只要能找准信息点,学生都能作对。第二种指代题做法:1、 用就近原则找到题目中的字、词、短语所指代的内容范围,一般在这些字、词、短语之前。2、 这类题考察的是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概括和整合能力。所以做题时需要向前寻找一到两段仔细阅读,理解这两段内容。3、 理出这两段的主要内容,在从中找出和题目所涉及指代词的内容的相关信息整合概括即可。第三中指代题做法:1、 用就近原则找到题目中的字、词、短语所在段落。2、 仔细阅读这段,读透,弄懂这段作者主要在讲些什么。3、 在把握中心往年的经典考题:七、分析思路结构 了解写作技法知识解说记叙文的阅读,除了重点把握中心、材料、表达方式和语言之外,还要留心文章的写法。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在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技法上作精心考虑,以求达到最好的表达效果。 思路结构 (1)顺叙、倒叙、插叙。记叙文主要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叙述方式。 顺叙。在记叙文中,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述,这叫顺叙,它是最常用、最基本的叙述方式。 倒叙。有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说,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这就形成倒叙。如课文羚羊木雕,先写母亲责问万芳羚羊的去向,再写万芳送羚羊的经过,就是运用倒叙手法,一上来就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它是记叙文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中英子的几次回忆,以及故乡中“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都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作用:可以充实文章内容,使结构更加紧凑) 倒叙和插叙这两种叙述方式,在文章的思路结构上起到了不仅要思考其在具体文章中的。用意和表达效果,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要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提升欣赏作品的水平。例如2009年上海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思贤两次交代自己的经历,就属于插叙。阅读这篇文章,除了通过顺叙把握基本故事情节外,还要关注插叙的内容,体会插叙对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作用。 第段“他告诉了我这里的生活”开始,插叙思贤在可可西里做志愿者,保护藏羚羊的内容;第段“他告诉我”开始,插叙思贤为什么离家出走来这里做志愿者的经过;第段“他告诉我说”开始,插叙思贤目睹小羊羔被撞死的惨状。事实上,本文虽是以顺叙作为基本叙述方式,但主体内容却是以插叙的方式交代的。因为本文是以“我”为叙述人称的,思贤的故事只能是穿插在其中了,这样脉络清晰,故事紧凑,有悬念,有吸引力。 再看插叙对于表达思想内容的作用。第段和第段的插叙,表现的是思贤的“迷失”。这里所谓“迷失”,不是指他不应该做志愿者,而是指他因为一点家庭口角就贸然离开家庭,放弃学业的冲动行为,是对亲情的误解,对自身责任的迷失。第段的插叙,则是表现思贤的“回头”,是对亲情的感悟。所以,这里的插叙对于本文的理解而言恰恰是十分重要的,是本文的主体内容之所在。 (2)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在记叙文中,可以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几条线索。线索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或某一贯穿始终的事物。如2009年上海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是以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展为线索,2008年上海市中考年轻的国旗以及2007年上海市中考老海棠树,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国旗、海棠树)为线索。 (3)照应。就是上下文形成呼应。前面提出的,在后文有所交代和结局,后面说到的内容,前面有所交代或暗示。照应能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又可以使结构严谨。如2003年上海市中考成全一棵树,前面提到“母亲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后文交代了“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让你上学堂”的原因。2004年上海市中考最完美的礼物,前面写郭教授“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后文“原来是郭教授悄悄装进的沙子”,也形成了照应。 中考对思路结构已有所考查,直接考查的题型主要是线索和照应。 2写作技法 记叙文中某些写作技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教材以及中考对此已有所涉及。主要有托物言志、衬托、象征等。 (1)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课文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作者寄情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衬托。就是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成语“烘云托月”就是讲衬托。教材中提到“以动衬静”,就是一种衬托。衬托的方式多样,有的以人物衬托人物,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最完美的礼物,就是以大刘等人衬托郭教授的品质;有的以景物衬托人物,如课文故乡写少年闰土在海边沙地刺猹一幕,就是以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之景来衬托少年闰土的天真可爱。 (3)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如课文石缝间的生命,作者用石缝间倔强生长的植物,象征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形象而富有意蕴。 对上述几种技法的运用,阅读时要能看出运用的是何种技法,并体会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题举隅 2010宝山区一个夜晚的赌注25、对文章结尾理解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赢得了考验的成果;另一个人赢得了未来新的人生。B、生命如此珍贵,两个人都赢得了生命。C、蚊子保住了5000块钱,他则赢得了别人的信任。D、两个人在一场心理较量中都收获了友情。25、(3分)A 2010长宁区端州遗砚 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介绍马回头村得名的由来,增加了端州遗砚的神秘色彩。B林县长三年后才来拜访恒运老人的原因之一是他三年后才知道恒运老人手中有一名砚。C恒运老人所持之砚在明一统志中就有记载。D文中的端州遗砚是当年包拯所掷的砚台之一。25D2010闸北区二模试卷忽然天好蓝22. 从记叙的顺序看,第段属于 ,其作用是 (4分)22插叙(1分) 补充交代狼崽的来历,表现了西藏女人的善良本性。(3分)八、记叙文内容的概括(初中) 知识解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四大要素。阅读记叙文,首先要从记叙文的要素入手。从记叙要素入手有助于梳理文章内容。记叙文或写人、或叙事,阅读首先要关注人物和事件,看看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事,事情是怎样起因、经过、结果的。另外,写人记事离不开对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尤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抓住记叙文的四个要素,就可以基本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例如2009年上海市中考记叙文在可可西里回头。读完文章后,首先要抓住记叙四要素梳理文章内容。 先看人物,写到了思贤和我。其中主要人物是思贤,这从标题和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一个叙述者,是通过“我”的眼光来看思贤。从文中基本信息看,思贤是一个高中生,是保护站里年龄最小的一位志愿者。 再看事件。围绕思贤,主要写了三个方面:一是第段“他告诉了我这里的生活”开始,写思贤他们在可可西里做志愿者,保护藏羚羊;二是第段“他告诉我”开始,写思贤为什么离家出走来这里做志愿者;三是第段“他告诉我说”开始,写思贤看到小羊羔被撞死的悲愤以及想回家的愿望。这三个方面也就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材料。 再看时间。时间是从“去年”的某一天开始写,到“第二天”离开保护站,再到“半个月”后我们回来又遇见思贤,按照先后顺序展开全文的叙述。如果从思贤的叙述角度看,还要注意几个时间:志愿者的表现,时间是“每天”;离家出走来到保护站的时间是“两个月前”,也就是说思贤做志愿者近两个月时间了;而发生小羊羔被撞死事件的时间是“半个月后”的“三天前”。注意了以上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就基本清楚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再看地点。抓住标题中的“可可西里”,第段中“从格尔木顺着青藏公路去那曲,到楚玛尔河附近只好到保护站里休息”,第段“从那曲回格尔木,又途经那个保护站”,即可梳理清楚故事发生的地点。 关于记叙要素,中考直接考查时间和地点的题型不多。关于人物,这里主要是人物基本信息的梳理,如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准,而关于人物特点的分析,将归在下一节“中心和材料”讲解。关于事件,这里主要是事件展开过程的梳理,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的概括,而关于事件意义的分析,也归在下一节“中心和材料”讲解。 但是,把握记叙的四要素是阅读理解的基础,许多试题都暗含这方面的考查。试题举隅2010宝山区一个夜晚的赌注24、第段内容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什么作用?(4分)(1) (2) 24、(4分,每空2分)(1)情节发展的过渡;(2)是“他”从一个曾经的抢劫犯“弃暗投明”的转折点 2008年河南省中考语文试卷梨一样的苹果 米哈朵夫是一位出色的小学图画教师,他在这个偏远的小城中教了一年又一年的图画课。他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标准评价学生的图画作业,从未出现过任何差错。一天,像往常一样,米哈朵夫翘着有些俏皮的小胡子走上讲台,教学生画苹果。他绕着教室看了一圈,小胡子快活地抖动着,他满意极了。突然,他的目光落在墙角的课桌上。这里坐的是刚刚转来的尤里卡,他的父亲是西伯利亚的护林员,因病调到小城工作。似乎是故意捣蛋,尤里卡画的苹果又长又圆,蒂部尖尖的,并且涂上了梨黄色。可以说,他画的根本就不是苹果。“你画的是苹果吗?”孩子回答:“是苹果。”“我看倒有些像梨。是的,老师,有些像梨的苹果。”米哈朵夫压着火气告诉那孩子,苹果是扁圆的,应该用浅黄色,再加上一些鲜艳的红色。他的口气非常温和,希望用老师惯用的说理、感化的方法,使尤里卡放弃这个像梨的苹果。但这个孩子压根儿没在意老师的温和,他说,在西伯利亚大森林里,一棵苹果和一棵梨树各自鼓雷劈去了一半,两棵树紧紧靠在一起,长成了一棵树,上面结的就是这种像梨的苹果。他吃过这种苹果。他是世界上唯一吃过这种苹果的人,因为,这两棵树只结了一个苹果,后来,两棵树慢慢烂掉,都死了。 专注倾听的米哈朵夫从故事的结尾感到7嘲弄的味道。他“嚓”地一下撕掉了那页像梨的苹果:“要么拿出你所说的苹果,要么就乖乖地画我的苹果。否则,就再也不要来上课了!”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个从西伯利亚来的土头土脑的小男孩可怜巴巴地缩在墙角,但他仍执拗地坚持:“确实有这种苹果,我吃过这种苹果。” 第二天,孩子拿着画满7苹果的作业本乖乖地走到米哈朵夫面前。令米哈朵夫吃惊的是,这些苹果比其他学生画的都好,只是每一个圆润鲜艳的苹果边都洒满了斑斑点点的泪渍。 如果尤里卡是一个爱说谎的孩子,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但经过米哈朵夫明察暗访,尤里卡从不说谎。米哈朵夫虽然一如既往地上他的图画课,但是那两撇可爱的小胡子像是患了感冒,再也不会欢快地抖动了;那些泪渍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上。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他的心上。 他知道,他必须弄清到底有没有像梨的苹果。他到护林员家里去打听,他一趟趟到邮电所去发信,他到处询问,但都没有结果。终于有一天,他跳上了一辆破旧的汽车,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一千公里外的莫斯科。在国家园林科研所里,园艺家米丘林听完他的故事,突然疯了似的跳起来拿出了伏特加酒,为他的故事、为他身上一千公里路的尘土、为他令人尊敬的痛苦与他一次次干杯。米丘林激动地说:“亲爱的米哈朵夫,我的确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这种苹果,但我必须感谢你。回答这个问题至少需要三年,也许,三年之后的秋天,我会送给你一个像梨的苹果。” 三个秋天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教室的大门被猛地撞开了,一个披着厚厚尘土的人闯了进来。这正是伟大的米丘林,他手里握着两个神奇的金黄金黄的梨苹果。米丘林走上讲台,向同学们讲述了他从米哈朵夫的故事中得到启示,采用嫁接术获得梨苹果的经过。他说:“这是植物界的一场真正的革命,有了嫁接术,我们就有了成千上万种没有见过没有吃过的神奇水果。而开始这场伟大革命的两个人,一个是图画老师米哈朵夫,一个是十几岁的学生尤里卡。” 像三年前一样,米哈朵夫神气地站在讲台上,小胡子再次快活地抖动着:“同学们,让我们再画一次苹果。我要说的是,请画出和我不一样的苹果。尤里卡同学,请务必再画一幅梨苹果。” 尤里卡画好的梨苹果上,又一次洒满了泪渍。不过,那是米哈朵夫老师不小心弄上去的。题目:请以“梨苹果”为线索,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起因:图画课上,尤里卡画了一个梨苹果,米哈朵夫老师责罚了他。经过: 结果:梨苹果嫁接成功,米哈朵夫老师真诚地请尤里卡再画一幅梨苹果。答案: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询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提示:试题要求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故事情节。故事情节的把握是阅读叙事类文章的基础。概括故事情节,首先要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又要求语言简洁,有概括力。 该题对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已作了概括,由此可以推断出“经过”部分是哪几段文字,概括时语言的运用也有了参考标准。经过分析,“起因”应该是至段,“结果”应该是至段,因此“经过”部分应该是两段。 阅读可知,两段叙述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分别概括。第段主要写米哈朵夫老师怀疑错怪了尤里卡,内心很痛苦;第段主要写米哈朵夫老师为弄清有没有梨苹果,他到处洵问,甚至找到国家园林科研所。将两点意思合起来,就是试题答案。分析中心与材料知识解说 1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中心与材料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心是全文内容的核心和灵魂,起着统领材料的作用;材料围绕中心,为表现中心服务。 阅读记叙文,要有将中心和材料关联起来的自觉意识。即通过对全文内容的阅读,对所有材料的分析,从中概括提炼文章中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观材料,看看中心是否能统领所有材料,是否从所有材料中分析提炼出来的。这样通过中心与材料之间的多次往复,才能全面深入理解文章。 以2009年上海市中考在可可西里回头一文为例。 阅读完文章后,首先梳理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通过分析知道,本文主要写的是我们在青藏公路上遇到一位名叫思贤的少年,因为家庭矛盾,他离开家到可可西里当了一名志愿者。后来因为亲眼目睹一幕感人的悲剧,思贤终于决定回家和母亲团聚。这个故事的核心是“变化”,所有材料都是围绕思贤的前后变化展开的。标题中的“回头”,其表层含义就是指思贤从离家到决定回家这一变化。 了解了文章大致内容后,我们就要思考,作者写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文章写思贤的变化,这一变化包含什么意义?这就是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和提炼。通过分析,知道思贤是因为母羊丧子的悲伤深深触动了自己的情感,由母羊的爱子之情想到了自己母亲的爱,才决定回家的。联系文中的某些句子“我要回家!我妈妈一定找我找疯了!”“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章中心就不难把握了。由此再看标题中的“回头”,其深层含义也就清楚了。对父母之爱,从不理解到理解,是生活教育了这个曾经“迷失”的少年,使他懂得人间有爱,亲情是多么值得珍惜。这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没有材料,就无从表达中心;没有中心,材料就失去意义。中心和材料密切联系,构成了一篇文章的内容。把握中心和材料的关系,才能正确解读作品。 2材料文章的内容是由一系列材料组成的,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前一节讲到的记叙要素中的“事件”,即指材料。阅读记叙文要读懂文章内容,就要正确理解材料。所谓正确理解材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准确概括材料。人物有哪几方面的表现?文章写了几件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重点写的材料是什么,次要的材料又有哪些?要把这些内容梳理清楚,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二是理解材料的的内涵或作用。有的材料内涵比较显豁,作者直接点明其意义;有的比较深奥,要联系全文,透过现象看实质。材料在文中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都是为中心服务的,但就具体材料而言,要分析其具体作用,包括思想情感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材料的内涵或作用,要有整体阅读的观念,联系全文来看局部材料的意义或作用,切忌断章取义。如2005年上海市中考我的老师一文。文章由春天的风筝引出对老师的回忆,分别写了刘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两个方面。这是从大的方面对材料的概括,文中第段和第段都具有概括和提示作用。再具体一点,刘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又可以概括为四则材料,分别是刘老师笑谈残腿、刘老师旋转着写黑板、刘老师动情地讲课,以及刘老师赞赏鼓励学生。四则材料,四段文字,从分段形式上给予了提示。每段文字虽然没有总领性语句,但段首句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再看材料的内涵或作用。刘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反映了他怎样的品质特点呢?第一则材料的核心是“笑”,第二则材料的重点在“一天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