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4623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备课教学内容:七律 长征 【重点难点点拨】 一、生字学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逶迤(wi y)磅礴(png b)岷山(mn)2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3形近字正音组词二、词语积累 万水千山:很多的山和水。等闲:寻常、平常。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2作品简介七律 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是一首七言律诗,是旧体诗,也是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史诗。本诗估计写于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越过六盘山前。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3毛泽东诗词毛泽东诗词是风雷激荡的中国革命历程的艺术记录和载体,遂成为史诗;是毛泽东本人那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人生经验的写照,凝聚着他的精神、情感、理想和愿望,遂成就了他所赞同的中国传统诗学思想“诗言志”的审美特征。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长征概况:中央红军主力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从江西瑞金、云都等地出发,开始长征,沿着五岭的北坡西进,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巧渡金沙江,月底,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一九三五年九月中,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十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战略大转移。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迫击炮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五、文章主旨和结构分析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毛泽东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来歌颂“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全诗共四联,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首联对长征作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选择长征过程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具体的描写。“不怕”“只等闲”概括了红军战士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下文的“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将这种精神具体形象化。“远征难”“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下文的“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这长征途中的五个典型事例,将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演绎得淋漓尽致。六、重点语句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感情基调。“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长征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草芥,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英雄红军的眼里,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不过是一道道细小波浪在翻滚;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只是几颗滚动着的小小泥球。此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逶迤”“磅礴”极言山之绵亘高大,这是客观的山,真实的山,可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蔑视一切困难,于是在红军眼中,这些山犹如“腾细浪”“走泥丸”那样渺小,微不足道。此句运用夸张和比喻,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充分而直接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明暗结合,动静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奔腾的金沙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山山水水都在为红军的胜利纵情欢唱。横跨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没有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令人望而生寒。此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金沙江和大渡河是红军长征途中两个有突出纪念意义的天险,作者选取这两个事例来反映红军对“万水”的征服,有极强的说服力。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暖”字形象地概括了那种热烈沸腾的景象和战士们胜利、喜悦的心情。“寒”字形象地写出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这一场恶战的艰苦激烈,惊心动魄,写出了红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这两句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气概。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面对这千年积雪万丈高寒的岷山,庸人懦夫只有胆战心惊,丧魂失魄,而红军战士却是“更喜”。“更喜”二字,饱含着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表现出红军战士的英雄本色。“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一重是战胜雪山的喜悦,一重是胜利在望的喜悦。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陕甘宁根据地就在眼前,长征的最后胜利就在眼前,红军战士怎能不开颜欢笑呢?七、其他有助于理解课文的知识 1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2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萧华四渡赤水出奇兵 3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萧华过雪山草地 八、写作特色 1选取典型事例反映中心。 长征是一个大题目。在这样一年的长途跋涉中,红军跨过了多少高山大河,踏过了多少丘陵草地,闯过了多少自然的关隘和人为的封锁线,有多少次值得记录的胜利战斗,有多少应该大书特书的革命斗争故事!毛主席则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用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高山大河,寥寥数笔,便把“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伟大精神勾画出来。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这五件事都十分典型。 2两条思维线并驾齐驱。 全诗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万水千山”“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3语言精练优美。 全诗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有力地表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诗歌运用比喻和夸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比喻句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句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对偶,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1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2略 (二)1不矛盾。“逶迤”“磅礴”是客观形象,“腾细浪”“走泥丸”是主观感受。 2诗中写的“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三)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等,描绘长征的诗词有清平乐会昌忆秦娥 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等八首诗词。 (四)提示:用钢笔抄写,字是正楷,要规范。【同步达纲练习】 一、根据注音书写词语 1wi y_ 2png b_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三、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 3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大渡桥横铁索寒。 四、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 五、读七律 长征,回答文后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云崖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6默写一首毛泽东描绘长征的其他诗词。 _ _ 六、阅读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回答问题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 其二 其三 山, 山,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倒海翻江卷巨澜。 刺破青天锷未残。 惊回首, 奔腾急, 天欲堕, 离天三尺三。 万马战犹酣。 赖以拄其间。 1给加粗字注音。 下鞍()巨澜()酣()锷()堕()拄() 2下列诗句意思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快马加鞭的翻山战士回头一看,那高入云霄的山峰,离天只有三尺三寸了。 B“山,倒海翻江卷巨澜”:骑着马在山中奔驰,感到一座座高峰像倒海翻江般卷起巨大的波浪。 C“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站在山上,用利剑刺破青天,剑没有半点残损。 D“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就是天塌下来了,山也能把它顶住。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三首词都是写山,第一首是写山的崇高,第二首写山的雄伟浩大,第三首写山的坚强。总起来都是写长征的红军。虽是三首,如同一首。 B把山比喻为狂涛巨浪、奔腾的战马和刺破青天的利剑,极准确生动,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像余地,最有力地歌颂了伟大的红军战士。 C毛主席诗词无论是咏雪的、咏梅的,都是通过物来咏人。这三首十六字令通过山来反映一个伟大的主题,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歌颂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和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D第一首中“惊”字,不但表现了红军对山的高险的惊讶,更主要的还是表现红军战士征服了险阻的自豪心情。第二首描写的景象只有坐在奔驰的汽车上的人才能看到。第三首中,毛主席用坚强的山来比拟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工农红军。 4十六字令三首的写作时间题为“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简要说说这一段时间红军的情况。 _ 七、阅读清平乐 会昌,回答下列问题 清平乐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会昌城外高峰, 莫道君行早。 颠连直接东溟。 踏遍青山人未老, 战士指看南粤, 风景这边独好。 更加郁郁葱葱。 1解释下列词语。 颠连: 东溟: 南粤: 欲晓: 2对诗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莫道君行早”一句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不辞劳苦,奋发干革命的精神面貌。 B“风景这边独好”,主要是因为远处有碧绿的田地,近处有青翠的松林和峰峦起伏的群山。 C“踏遍青山人未老”,透露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忍不拔、顽强战斗的精神。毛主席率领着工农红军,踏遍祖国大地,经历了一次次浴血战斗,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无产阶级革命家显得更加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D“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战士指着广东那边树木茂盛的地势,那儿正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这里边表达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 3对这首词赏析有错的一项是() A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是展现长征前夕情况的一篇革命史诗。 B“踏遍青山”客观地写出了当时革命战争的特点“作战线的不固定”和“战争的流动性”。 C毛泽东与一些同志登上“会昌城外高峰”岚山岭察看长征路线,回来后在文武坝写下了这首词。 D这首词是毛泽东长征诗的第二篇,词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厚感情,表达了长途大进军、夺取革命胜利的雄心壮志。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逶迤2磅礴 二、lnglnmnmngjnjnhnghng 三、略 四、蜿蜒曲折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庞大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小小的泥丸在流动。 五、1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2红军不怕远征难 3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翻岷山 4抒情 七律(近体诗、旧体诗) 5C 6略 六、1nlnhnduzh 2C3D4略 七、1颠连:山峰连绵不断东溟:东海南粤:广东一带欲晓:快要天亮 2B 3D教学内容:长征组歌两首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压黔境(qin) 雪皑皑(i) 泥毡(zhn)二、形似字正音组词 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四、词语积累 弃甲:丢弃武器装备。甲,指围在人体或物体外面起保护作用的装备,用金属、皮革等制成。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千锤百炼:本文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五、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萧华(19161985),长征中任红军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授上将军衔。在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时写下长征组歌。2作品简介课文选自长征组歌 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组歌,是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由10个乐章组成。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分别是其中的第四乐章和第六乐章。另几个乐章分别是:(一)告别,(二)突破封锁线,(三)遵义会议放光辉,(五)飞越大渡河,(七)到吴起镇,(八)祝捷,(九)报喜,(十)大会师。六、写作背景介绍 1四渡赤水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1935年1月19日,一渡赤水;2月中下旬,二渡赤水;3月,三渡赤水、四渡赤水。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急行军渡过金沙江。从此,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2雪山草地过雪山:为实现迅速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这一战略任务,红军翻越了位于川西的大雪山。红军通过的草地,绵延数百公里,到处是淤黑的死水潭,很多地方水深过膝,有些地方人陷不见头,马陷不见颌。不少红军陷入死水潭牺牲了。过草地时,由于粮食不足,红军只得挖野菜充饥。后续部队连野菜也找不到,只得把牛皮带、破牛皮鞋用水煮着吃。七、文章结构 1四渡赤水出奇兵诗的前5行为第一层,主要歌颂了军民之间的亲密关系。诗的后12行为第二层,主要歌颂了红军战士和毛主席。2过雪山草地全诗可分三层:第一层(前4行):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的困难处境。第二层(510行):歌颂红军战士。第三层(1112行):点出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原因。八、重点语句分析 1横断山,路难行“路难行”,强调了横断山的通行困难,以此映衬出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双脚走天下的大无畏精神。这两句在诗中出现了两次,作者借助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2毛主席用兵真如神全诗用这句话作结,作用有三。诗的第二层主要写红军战士战无不胜,打得敌人丢盔弃甲,这一切就在于“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末句正是对上几句内容的总结。诗题是“四渡赤水出奇兵”,诗歌末句中的“真如神”与诗题中的“奇”字相照应。细细揣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中,饱含了作者对毛主席的无限敬佩和赞美之情。3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几句,描绘出一幅雪山图群山白雪皑皑,四围茫茫一片,高原寒气刺骨,行进在雪山之中的红军部队虽已断炊,却勇敢向前。作者通过描绘这样的雪山图表现了红军战士的昂扬斗志和钢铁形象。四句三字一顿,节奏整齐,再加上演唱时深沉有力而悠长的曲调,让人对红军战士过雪山之举产生无限的景仰之情。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雪山“低头”,雪山“迎”接远客红军,作者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人对红军产生了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红军以草作“毯”,以泥作“毡”,表现了红军的一种乐观精神。这两句诗将叙事、抒情结合在一起,写得生动形象。5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诗中写景、写人,都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的崇高形象。而红军战士为什么能这样不怕艰苦、英勇顽强?“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即揭示了其根本原因。诗的这最后两句,把红军战士的形象表现得更为鲜明、更为感人。九、写作特色 1感情色彩鲜明。作者热情地讴歌红军战士,如“军民鱼水一家人”歌颂了红军战士和老百姓间的亲密关系;“战士双脚走天下”赞扬了红军勇于吃苦的精神;还有“红军都是钢铁汉”“官兵一致同甘苦”等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红军的热情歌颂之情。同时,作者对敌人也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如“敌人弃甲丢烟枪”。2语言精炼优美。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后12句,写到了红军四渡赤水、过乌江、兵逼昆明、奇袭金沙等事,语言高度概括。两首诗的语句均是三字一句或七字一句(只有一句是八字),句式整齐,节奏明快,便于演奏。诗中还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有比喻,如“天如火来水似银”;有反复,如“横断山,路难行”;有拟人,如“雪山低头迎远客”等等。十、课后习题解答 (一)提示:1可回忆看过的电影、电视,搜集精彩片断。2描绘时要围绕故事中心讲出人和事的一些细节。3采用口语。(二)提示:1多读几遍课文,然后思考全诗的中心。由此再去找中心句。2要考虑诗中所写的中心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三)提示:理解“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这句话时,重在对“长征”二字的理解它的本义和比喻义。谈当前如何发扬长征精神,可根据各人的工作岗位、奋斗目标等情况来考虑。【同步达纲练习】 一、选择题 1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压黔境(jn)B雪皑皑(i)C千锤百炼(chu)D草毯泥毡(zhn)2对下面几句诗的韵脚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A下、兵、明、程、神 B明、程、神C兵、明、程、神D下、明、程、神3没有运用比喻的两项是()A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B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C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4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A军民鱼水一家人B战士双脚走天下C敌人弃甲丢烟枪D毛主席用兵真如神5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A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B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C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D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6对“草毯泥毡扎营盘”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这句是比喻句,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B这句是拟人句,说明了营盘的丑陋。C全句是说红军战士不畏艰苦,在草地上露营住宿。D“草”“泥”写出了草地的特点,“营盘”表现了红军的战斗生活。7选出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A横断/山,路/难行 B战士/双脚/走天下C兵临贵阳/逼昆明 D革命/理想/高于天8对“乌江天险重飞渡”的“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示多次、几次B指红军领导对渡乌江工作的重视C指“注重” D第二次(渡乌江)二、默写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_,_。三、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题 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诗中表现红军过雪山草地的艰苦生活的句子有哪些?这些句子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试加概括。_2认真研读全诗,说说红军为什么“都是钢铁汉”,不怕艰苦,进行长征?试从诗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_3这首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你选几句进行分析。_4“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这两句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四、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飞越大渡河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追穷打夺泸定。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 1上面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2上面这首诗主要赞扬红军战士,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_3“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诗的前四句对表达中心起什么作用?_4找资料,向小朋友们讲述红军渡金沙江、安顺场渡江、打泸定、过铁索桥的故事。_ _ 五、读下面的诗,然后答题 会师献礼 顶天地, 志凌云。 山城堡, 军威振。 夜色朦胧群山隐, 三军奋勇杀敌人。 火光万道迎空舞, 霹雳一声动地鸣。 兄弟并肩显身手, 痛歼蒋贼王牌军。 旭日东升照战场, 会师献礼载功勋。 1解释:三军:_。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1A2C3BD4D 5D6B7A 8A 二、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三、1有:“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主要是从气候寒冷、缺衣少粮这两方面来写的。 2因为红军“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3如“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前三句写景,视野广阔,映衬了红军战士顶天立地、不畏艰险的高大形象。又如“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它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流露出作者对红军战士的挚爱之情,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再如“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一句,对仗工整,写景、记事、抒情相结合,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汉”形象。 4不能。从诗题“过雪山草地”看,“雪山”在前,“草地”在后;从红军长征的行动看,也是先过雪山,后过草地。另外,如果颠倒了,也不能押韵。(说到一点理由即可) 四、1铁索桥上威风显,勇士万代留英名 2如“健儿巧渡”、“孤舟勇”、“威风显”、“留英名”等。 3从侧面烘托红军的英勇机智。 4略 五、1指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2旭日东升照战场,会师献礼载功勋教学内容 老山界【重点难点点拨】 一、生字学习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瑶民(yo) 攀谈(pn)转弯(zhun)苛捐杂税(k) 搀扶(chn)倾斜(qng) 骨碌(g) 酣然入梦(hn) 惊惶(hung) 军阀(f) 缴租(jio) 欺侮(w) 峭壁(qio)冷颤(zhn) 寂静(j) 矗立(ch) 塘坊(fng)呜咽(y) 蜷曲(qun) 点缀(zhu) 澎湃(pngpi) 咀嚼(jju)篱笆(lba) 盛饭(chng) 2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3形似字正音组词二、词语积累 惊惶:惊慌。苛捐杂税:繁重的捐税。峭壁:陡直的山崖。矗立:高耸地立着。细切:细小,细微。咀嚼:用牙齿磨碎食物。捉摸:猜测,预料。落(得很远):丢下。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横下心:下决心,不顾一切。三、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省无锡市人。曾任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作品简介 老山界选自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长征记,是一篇革命回忆录。老山界,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陆定一同志是把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事放在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来予以回顾的。老山界此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 红军在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有:走路难,山路狭窄、崎岖、屈曲、陡峭;处境难,后有国民党军队追击,红军边跟敌人开火边行军;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五、文章主旨和结构分析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热情歌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半内所发生的事情。从结构上看,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第232段),叙述翻山的经过,着力写山的高、陡、险,突出翻山的困难,用以反衬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英雄气概。 第三部分(第33段),指出老山界是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全文对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写得有条不紊。 六、重点语句分析 1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的高度、地理位置、地图上的名称、土名。交代事情的起因。“30里高”这里指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点出山势高峻,暗示翻越艰难。 2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是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长征又是宣传队”,红军一边长征,一边宣传: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人民的道路。广大的民众了解了“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都会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3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红军战士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全力帮助瑶族母女,反映了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宗旨,体现了一种崭新的军民关系。 4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此句属景物描写。它形象地写出了星光与火把交相辉映的自然奇观,间接地反映了山路的曲折,山势的高大、陡峻,又烘托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红军不但跟自然界的艰险做斗争,而且还要跟围追堵截的敌人做斗争,可是红军并不害怕敌军。作者写得很轻松,用嘲讽、揶揄的口吻,正反映了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此句既间接地交代了红军北上是因为肩负着民族解放的重任,又间接地交代了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 6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任务”指对红军做宣传、鼓动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一个坚强的意志”指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笨重”二字,含有武器粗笨、辎重较多、机构臃肿等意思。 七、疑难语句解释 1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声音洪大;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2抢了一碗就吃。 “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互相争夺之意,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是把红军翻越老山界一事放在红军长征的全过程中来予以回顾的,作者认为老山界的困难与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相比,还是很小的。这反映了共产党人的胸怀。我们不会漠视面临的每一个具体困难,但从我们实现目标的全过程来看,这又是微不足道的。这是中心意思的进一步深化。 八、写作特色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课文写了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时间在推移,地点在转换,部队在前进。时间:(第一天)下午傍晚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经过(红军指战员历经艰险翻山)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2用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思想。 如,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有奇伟的景物描写,有豪壮、乐观的语言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天色晚了,肚子饿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方式,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如“半夜里,忽然醒来”以后的所见所闻的描写,绘形绘声绘色,着力渲染,四个比喻,刻画入微。全文饱含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这里,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感情,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 九、课后习题解答 (一)1“照着习惯”表现瑶民害怕的是军阀部队。瑶民长期遭受军阀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因而“躲起来”已成习惯。“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既反映红军一边长征,一边宣传自己、宣传革命的现实,又反映人民群众一旦了解了红军,就会同情红军、支持红军的现实。2人民军队人民爱。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疏远他;为人民造福的,人民拥戴他。 (二)1“生怕”是很怕的意思,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显眼”是明显而容易被看到的意思,说明红军考虑问题很周到,对瑶民利益的关切是真诚而发自内心的。2“之字形”暗示了山路的曲折。“连到天上”暗示了山势的高大。3“一个坚强的意志”说明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注重培养红军的坚强意志。 (三)1从山脚到山顶的路程2停止不前,走不上前3指生产、科研、经营等过程中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等 (四)略【同步达纲练习】 一、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瑶民(yo)歇脚(x)军阀(f)缴租(jio) B苛捐(k) 欺侮(w)攀谈(pn) 煮粥(zhu) C盛饭(shng)峭壁(qio)骨碌(g)咀嚼(ju) D点缀(zhu) 澎湃(bi) 疲倦(jun)倾斜(qng) 二、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 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 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身手歪风邪气() 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冽扶危济困() 三、分析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不准: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鼓:_。 四、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 _ _ 五、(据新华社北京2002年5月26日电)城市路牌上的地名为什么要用汉语拼音标注,可否改成英文?民政部近日就此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地名标志是领土主权的象征,用汉语拼音标注地名,事关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在中国是被禁止的。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民政部的明确态度和理由。(不超过30字) _ _ 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我们要的就是这种诲人不倦的精神。 B快速奔跑,勇敢抢断,巧妙传接,如此高超的球技,实在叫人眼花缭乱,扼腕叹息。 C虽然正是初夏,各厂商对饮料消费市场早已虎视眈眈。 D参加招聘的人太多,他本不抱希望,接到录用通知时,他高兴得泪如泉涌。 七、阅读老山界选段,回答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奇观”指什么? _ 2“一步一步”包含什么意思? _ 3这两段景物描写,暗示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_;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_。 4读第二段景物描写,填写下列内容。 观察点:_ 观察角度:先_后_ 5这两段景物描写的表达效果是() A使人们对登山奇观留下深刻的印象。 B使人们对行军队伍拉得很长留下深刻的印象。 C使人们对红军不怕山高路险的革命豪情留下深刻的印象。 D使人们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形势留下深刻的印象。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 如今又悄悄地回来了。避开熙熙攘攘的闹区,专走行人寥落的里巷小路。结果,还是吃惊地发现:她苏燕,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英雄。画家以她作画,诗人为她写诗,作家正在搜集她的事迹写报告文学。 市委礼堂前的空地上,停满了车子。灰的,蓝的,黑的,大的,小的。她故意问看车的老头:“伯伯,里边演什么好戏,停下这么多车?” “呔,姑娘,不作兴这样问在开追悼会呢,连市长都戴上了黑套套。” “眼下,老干部的追悼会开得真不少。”她装模作样地说。 “闹两岔了,这是苏燕的追悼会!没听说过?咳咳,该知道了呀!这位姑娘是会计,揭发城建局长贪污巨款的事。往上告不准,就写了血书跳江。”老人动了感情,抹着眼泪,哽咽地说:“多好的烈女啊咱这小城自古就爱出烈女。” 哀乐、在大厅里缓缓地流动,空气中充溢着悲壮和()。苏燕捏着一朵小白花、低头挤进人群,倾听新上任的局长致的悼词:“苏燕同志,你用年轻的生命,唤醒了我们保卫四化成果的警觉性” 感情像湍急的水流,半年前的往事哗哗地奔涌在思维的大海。她一次次地写信、上访、告状。面对着惊人的漠然和(),她给省里和中央写了血书,决心以死醒世。她爬上高高的山崖,痛苦地闭上双目。巨大的江流在山脚下蜿蜒东去。 “为了除去丑的,就一定得毁灭美的吗?”悲壮地发问,在这一瞬间,惊醒了自身。她返身下了山 “安息吧,亲爱的苏燕同志!” 她哭得如泪人。愿望实现了,恶人得到恶报。对自己的评价有多高啊,可自己不是烈女。 “也许自己原本不用那样做的。”她一边哭,一边想,可是又有所怀疑,“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1“她曾壮怀激烈地死去。”这句话具体指哪件事?(答案不超过12个字) _ 2是什么原因使苏燕“如今又悄悄回来了”?(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_ 3从记叙的顺序看,第8自然段属于_叙部分。它的主要作用是:_。 4第7自然段的方括号中恰当的喻体应是() A如泣如诉B如沉重的铅液 C如流淌的小溪D如凝重的叹息 5第7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的两个圆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肃穆无动于衷B严肃熟视无睹 C肃穆熟视无睹D严肃无动于衷 6文中哪句话最能透视全文的中心意思?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一、B 二、A崖B肌C身D冽 三、1“不准”态度严厉,来不得半点含糊,充分表现红军的严明纪律。 2“鼓”含有战胜自身某些弱点,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的坚毅、顽强和无畏精神。 四、略 五、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禁止用英文等外文拼写地名标志。 六、C 七、1表达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2包含每一步都走得很小心、很艰难的意思 3曲折陡峭 4“之”字拐的路上仰视俯视 5C 八、1苏燕告状不准,以死醒世。 2为了除去丑的、就定得毁灭美的吗? 3插 补充交代了事情经过 4B 5A 6假如当初不那样,现在也会这样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