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4495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第十二册第4单元教学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共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4”。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4个字。能正确书写词语、积累词语。2.能抓住重点句子,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3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4 .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 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7.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学会交流分享。8.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9.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难点:1.根据叙事写人文章的特点,品味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2. 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10 穷 人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评价桑娜这个人物。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学方法: 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课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板书:穷人)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他的全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晚年常住莫斯科。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年过70仍能轻松地滑冰、劈柴、骑自行车、骑马。1910年10月,因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肺炎,11月7日逝世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扎尔斯泰重视儿童教育,曾创办儿童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共有300多件作品。他的儿童作品语言浅近、规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一方面封建农奴制度一步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但同情农奴,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势力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穷人这篇小说,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崇高的品德。3读题质疑: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穷人是谁?为什么会穷?穷在哪里?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4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第二遍,仔细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2反馈初读情况:(1)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2)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 (3)理解词义: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蜷缩 舒适 顾惜 勉强抱怨黧黑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三、了解内容,理清结构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2.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1)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板书:桑娜,西蒙,渔夫)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2)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补破帆,等丈夫。看西蒙,抱遗孤。吐真情,得支持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4.概括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四、作业:1.练习有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课,齐读课题。2.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二、理解内容,感受品质1快速的浏览1-7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两家过着穷苦的生活?生:独立思考汇报。出示课件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期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3)“孩子虽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4)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的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师:是啊!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的命运。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件音乐伴读)教师导读:是的,他们的确是穷啊!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就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2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怎么想的画下来,画好后轻声地朗读一遍。(1)学生独立默读,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2)汇报交流: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请你针对“桑娜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认真地读这句话,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善良)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桑娜的善良。教师导读:是的桑娜的确很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用一个词语概括。生:忐忑不安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问:忐忑不安的桑娜到底想了什么事呢?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想:为什么这样的不安,那句话是最主要的?联系上下文想想她为什么这么想?出示课件滚动学习: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指名读,想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害怕紧张矛盾鉴定)如此复杂矛盾的变化心情怎么读出来呢?(课件配乐朗读)看看本段中连续用了几个省略号?每一个省略号后省略什么内容呢?看第一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第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呢?任选一个,想想会说些什么?记住此时的你就是桑娜。 小结: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读到省略号时就要想一想。师:(课件配乐朗读。)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对桑娜复杂的心理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的善良之心。3体会渔夫的品质。(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善良之心,还有谁有呢?(渔夫)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过来。”(2)请你找出并画出最能体现渔夫“宁可了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出示课件: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中的熬字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从渔夫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之心。”4.感受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桑娜和渔夫的心灵、情感、思想品质的呢? (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你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最好的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出示课件: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口敲门的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没有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问:每一次敲门说明了什么? 出于礼貌;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的想知道屋内的情况。意识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师小结:细致的动作的描写中,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 (3)描写渔夫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的很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4)总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紧紧抓住这些,将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呈现给我们。三、赏析结尾,学习表达。.善良的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煎熬,相信此刻大家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桑娜拉开帐子”以后回顾课文结尾讨论:桑娜告诉丈夫孩子们已经“在这里”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作者为什么不写了?四、作业:学习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板书设计:10 穷 人 善良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西蒙 非这样做不可 揍我一顿也好 皱起眉 严肃 熬 (心理活动) (动作 神态 语言) 课后反思:通过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感受到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母 亲 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3、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教学方法:1.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情。2.以“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来带动全篇。教学理念:围绕重点,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教学准备: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1.人生在世,无论你多么微不足道,无论你多么光彩照人。你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人,那就是-母亲。说说自己的母亲。2.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读题(深情地)。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写的。3.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教师引读:这是一个特殊的母亲,这是一种特别的母爱,阅读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二、自读课文,概览大意.一读课文。 ()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自由读通全文。 ()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落下”的“落”lo,不读l;.二读课文。 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三读课文。 ()明确要求:浏览课文,思考:这是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她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检查讨论, 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忆母往昔第二部分(13、14段):思母之痛三、潜心会文、自主探究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文章,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交流: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震撼?请你朗读出来。简单说说为什么这位母亲特别让你感动?3有没有哪些话语令你的思绪涌动起一些感叹?读一读,并说一说。教师导引:大家读了很感动,可是这个做儿子的却不是一下子感动起来的。这也难怪,对一个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女人发自内心地喊出“妈妈”,谈何容易!大家读读“儿子”直到喊出“妈妈”之前的心路历程就知道了!4.静心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围绕该题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批注。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接着_,然后_,最终_。5.汇报交流:(1)体会心理之变指名分角色读几个“第一次”的句子,读出心理的变化。(2)体会嫁女之凄继母远嫁亲生女儿,车站送别这一情节是最令人感动的,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给大家读一读。(从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起,到“妈妈!我第一次喊出”)送女儿的路上,继母“一句话也没有说”,继母真的没有话要和亲生的、还没有到嫁人年龄的女儿说吗?她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可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引读)回来的路上,继母叨叨地连说四个“好”,范读继母的话。大家默默地读这句话,体会她说话的语气和语气根本无法掩饰的内心的隐痛。一起读一读这句话。补充体会继母的慈与悲:寒风中,看到继母颤抖的枯枝般的手臂,看到继母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终于第一次喊出了齐读“妈妈”。在发出呼唤前的那一刻,“我”的脑海怎能不浮现当初拒绝继母的那些情景呢?回过来读读继母进家门后发生的几件事,体会继母既宽厚善良而又尴尬、压抑乃至泣血的心灵。如今,妈妈又把亲生的女儿已经远离远嫁他乡,为自己留下了更深的创痛、思念、孤独,“她也是母亲啊?”(引读)怎么能再把她看作继母?让我们和这位儿子,也替她女儿一起对这位寄人篱下、为人继母、形容枯槁的苦难女人,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妈妈!”吧!(引读“妈妈!我第一次”)(3)体会天伦之乐一声深情的呼唤,继母所有的悲伤、母子所有的隔膜都烟消云散,瞬间永恒,继母成为我永远的妈妈,妈妈成为我生命的依靠,欢乐的源泉。自由朗,体会提到“妈妈”时欢快的心境。请学生读。要求突出读“妈妈”时的幸福。(4)体会思母之痛可是,正当我想要回报妈妈的大恩大德时,妈妈却永远地倒下了!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无声无息。她走了,往事中的那些生活细节也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但是,总有一些是难以磨灭的。想想“我”曾经给母亲带来那些尴尬与苦痛的情景吧,想想母亲那慈爱而布满沟壑的脸庞,那双和善而充满悲戚的眼睛吧,它仿佛在诉说什么?如果你就是他的儿女,你能从她的脸庞和眼神中读出什么?(配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出示几段描写母爱的文字,思索:母爱究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滋养?而我们又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理解母爱的?齐读:“母亲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五、袒露心扉、真情表白。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写出来。 112* 争 画教学目标:1.认读8个字。 2.基本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 3.初步了解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摘抄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探索捕捉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内涵。教学理念: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查阅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齐白石(18641957):著名画家、篆刻家。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早年曾为木工,后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刻印为生。1917年迁居北京。在学习古代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代画家的长处后自立门户,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是一位饮誉全球的杰出艺术家,其画、印、诗、书并绝,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树一帜,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得“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5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金奖。 郭沫若(1892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教学设计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这里。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怔:发愣。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良久:很久。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敝人:对人谦称自己。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示人:给别人看。.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第一段:(12自然段)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第二段:(339自然段)席间,三人争抢“废画”, 第三段:(40自然段)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三、再次感知,分析人物(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二)读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分析齐白石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分析毛泽东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里显示无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分析郭沫若“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四、总结课文。畅谈感受。.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课后反思:学生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内涵。语文实践活动4“语文实践活动4”分几个板块:【单元回顾总结】【独立阅读实践】【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基础知识练习】【修改赏评写话(习作)】。其中预计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练习】第二课时完成【独立阅读实践】第三、四课时完成【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修改赏评写话(习作)】单元回顾总结: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和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这三篇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所做的事也差别极大,但都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都闪烁着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辉,他们共同谱写了一组深情高义、真情雅趣的美好乐章。所不同的是穷人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侧重通过言行、神态、心理描写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母亲侧重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形象;而争画则借“争画”这一独特而又典型的事例,通过对三个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第一课时基础知识练习(本次实践活动安排了认识大写数字、巩固单元新学成语,积累格言警句,对话过程中的标点使用训练)一、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大写数字,大写数字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读下面的大写数字,不认识的查字典。(此题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大写数字,以避免涂改、作假之类的现象。)1. 出示大写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 、玖、拾、佰、仟。2. 集体或指名认读大写数字。3. 练习书写。4.巩固练习:1234写作:二、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成语。(训练目的是巩固本单元新学的成语。)1.读题,理解题意。2.想一想,填一填。(人人动笔落实)3.订正:自作自受、忐忑不安、喜出望外、心惊肉跳、别具一格、巧夺天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如果有填错的情况出现,问学生:应该换成哪个成语?为什么换成这个成语?两个成语的区别在哪里?)4.准确书写。(如果有写错字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按照成语意思来记忆。)三、读一读、想一想、背一背。 (训练目的是积累格言警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2.读一读、想一想意思。3.练习背一背4.指名试背积累。5. 拓展:找一找其他的格言警句读一读、记一记。四、给下面的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恰当使用冒号、引号、书名号、问号等标点符号。)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了解内容。 3.学生独立练习加标点。 4.反馈指导: (提示语在前面、在中间、在后面三种情况标点的使用方法。)5.答案:见教参。6.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练习,练习内容可以在本单元课文中寻找,巩固标点的应用。第二课时独立阅读实践 一、独立默读短文,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三个作业。(此题的目的是了解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和习作水平。)明确题目要求。独立按照要求阅读。(读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或者问同桌解决。) 二、交流反馈:(1)具体内容的不同:承诺之美比一直善良多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关于漂流瓶的,另一个是李思俭在整理准备捐献的衣物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2)对主人公思想品质认识的不同:承诺之美侧重表现主人公信守承诺,一直善良侧重表现主人公的善良。()表达上的相同之处:整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基本相同,作者都借助这一事件赞扬了主人公李思俭的高尚品质。()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一直善良比较朴实,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打动读者。承诺之美把这个具体的事例放在了漂流瓶故事的框架中,给人以浪漫、源远流长之感。读完短文的认识: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因此,他们在材料的选取上,在表达方法的使用上,都会有不同的区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比较阅读对我们今后的阅读和习作都很有帮助,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第三课时书面表达交流题目:帮助(或者题目自拟)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审题明确习作要求。写前引导回忆事件。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想一想自己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自己的;别人遇到过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把事情发生在怎样的情境里,是怎样发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结果说完整)回顾单元方法指导。(1)回忆本单元课文叙事写人的方法。(2)引导有意识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抒发真情实感。4.拟题构思练习习作。修改赏评写话(习作)1.明确习作要求。2.读文思考: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了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3.赏析经过部分,指导写具体。4.轻声读,标画病句。5.同桌互读、互改。6.全班展读赏评。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