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4434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第四册教材复习卷答案故都的秋课文主旨:主旨:强调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来表现对故都北平的热爱。艺术特色:1远近结合描写秋景(第3段)远景如碧绿的天色,几点飞鸽;近景如古槐叶底,丝丝细小的日光,一碗浓茶,一张方桌在其下。描写了清静幽远、天高气爽的秋意。2对比的手法如第2段,以江南秋的“慢”、“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与北国之秋作比较,突出故都秋的特点。倒数第2段再一次运用对比强调北国的秋味十足、浓烈。3虚实结合、以虚衬实的手法 第3段至11段是实写北国的秋景,第2段、第13段写南国之秋和第12段的议论则是虚写,以南衬北,以虚衬实,以淡衬浓,说明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能感受到,突出故都的秋的感人至深。第12段的议论古今中外诗人对秋的咏叹,表明人们对自然之秋的感悟的普遍性,从而进一步突出故都秋味的深刻隽永。守财奴主旨:在本文中,巴尔扎克塑造了爱财如命、贪婪成癖、至死不变的吝啬鬼葛朗台的经典形象,揭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以及金钱对家庭关系、社会道德的腐蚀侵害性,对现代人也有警示作用。艺术手法:1、语言描写,如:“得啦,孩子,你给了我生路,我有了命啦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分析:由这句话可见葛朗台的人生观:金钱就是生命,人与人之间只有金钱关系,与女儿之间也只有“平等交易”的关系,金钱将亲情也灭绝了。2、动作描写,如:“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了一个熟睡的婴儿。”分析:通过“纵”、“扑”的动作描写,及“老虎”这个比喻,写出尽管年纪已大,但对金子仍执着,突出葛朗台看到金子必须占有的贪婪与残暴的本性。3、细节描写,如:“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子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分析:通过描写葛朗台“眼光”的转移表现出他当时的复杂心理:既有诱骗继承权将要成功的激动,又有担心万一女儿反悔的紧张,从而展现其爱财如命、贪婪成癖的守财奴本性。拿来主义主旨: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写作特点:(一)先破后立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二)比喻论证如:作者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有害也有用的部分,用“姨太太”“烟具”比喻文化遗产中的无用部分。构成了文章比喻论证的有机部分,形象地论证了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一中心论点。运用比喻论证,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三)语言犀利幽默犀利(用极少语言深刻揭示事物本质),如“抛来” “抛给”讽刺幽默(反语),如 “能够只是送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示一点进步了。”胡同文化 主旨: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表现出作者对正在消亡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既赞许、留恋、伤感又有所批判、有所反思的复杂情感。语言特点1、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如: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简单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传神地写出了一种无限满足感。2、也有雅致的一面。 如:“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雅致的情调中感伤之气扑面而来。南州六月荔枝丹主旨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用富有文学情趣的笔调介绍荔枝果实的结构特点以及荔枝的生产等知识,具有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说明方法1、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等):既扩大了文章的知识内容,又增强了思想性,还增加了文学情趣(文学色彩)。2、列数字: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这样,可以把荔枝的外形特征介绍得更加准确、客观、具体,更具说服力。3、打比方: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使荔枝的特征显得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富有文学情趣4、举例子:为了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使说明更全面、详尽,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作比较(作用:使特征更鲜明突出)另外还运用了插图,作用:更直观、形象。语言特点准确性与文学性高度统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主旨 通过一组生动的故事表现出蔺相如的高尚情操和大智大勇:完璧归赵、渑池会两个情节写了他为维护国家利益而表现出的勇敢和智慧,将相和这一情节则表现了他的顾全大局的高尚思想境界。 对于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来反映他的自高自大而又能知过能改、坦率真诚的性格特征。艺术特点1、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如:面对廉颇的“宣言”,蔺相如能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先。从他的话语“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可以感知。2、反衬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该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也还写了其他一些人。在前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第三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谏太宗十思疏主旨当时的唐朝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频上奏疏,劝谏唐太宗。这篇奏疏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或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艺术特色1、整散结合(语言特点) 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衔接自然。整句大量运用对偶和排比,如开头,用排比句:“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第二段,对偶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还有第三节的“十思”,一连十句,语气连贯,一气呵成。再配以夹杂其中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等散句,显得文章既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又能充分的说明居安思危的重大意义,强调了戒奢以俭的重要性。2、正反对比论证 效果:突出被说明的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如:第二段中“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 ;“取之易”与“守之难”等对比,将两种情况下截然相反的结果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积极意义,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3、比喻论证 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 如:第一节,作者先设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用树木和流水来引出本文的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象生动地指出治国同树木和流水一样,都要讲究根本既“德义”,显得通俗易懂,不落俗套,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二则主旨: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以“剑”为线索,记述了季札在徐君死后仍信守诺言,在徐君子嗣拒绝的情况下,把剑挂在徐君墓上离去的故事,表现了季札诚实守信,不欺骗自己内心的高尚品格。宋人有得玉者: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待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从而赞美、表现子罕“不贪”的高尚品德。艺术手法:通过设喻的手法,从人对宝物的不同态度展开议论:以百两黄金和黄鹂给婴儿选择,婴儿必定会选择黄鹂,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给鄙俗的人选择,鄙俗之人必定会选择百两黄金的比喻;以及拿和氏璧与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名言给贤人选择,贤人必定会选择至理名言的比喻,引出“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的观点,进而突出子罕选择“不贪”的高尚品德和境界操守。训俭示康主旨: 本文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家训,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哲理,告诫儿子不要受侈靡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而应洁身自好,以俭素为美。艺术手法:对比论证,如:正考父用饘粥维持生活而后代有达人等正面事例,与何曾生活奢侈到子孙时倾家荡产等反面事例形成对比,揭示“俭”与“奢”与事业成败的利害关系,突出俭朴的生活作风的重要性,以此警示子孙。例证法举例繁复但不显累赘繁复:列举了古今因俭立名以及不俭自败的12个人的不同事例不显累赘: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侧重对话,有的侧重行为,有的侧重结果,有的从正反不同角度论述。事例详尽,论证充分,角度灵活多变,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过秦论主旨: 通过对秦统一前君臣一心、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及统一全国后,采用愚民、弱民、防民的暴政,进而导致迅速灭亡的过程的书写,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导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进而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实施仁政,避免重蹈覆辙。艺术手法:对比四个方面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突出秦的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与六国的对比:先写六国之强来衬托秦国之强,突出秦国当时的磅礴气势。秦与陈涉的对比:秦的强大、不可一世,与陈涉的平凡渺小作对比,突出秦灭亡的原因。陈涉与六国的对比:以陈涉之速胜与当初九国合纵之难成相对比;以陈涉的平凡,突出消灭秦国之轻易,秦从强大无敌走向崩溃的迅速,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导致秦灭亡的根本原因排比、对偶句句式的大量使用排比、对偶句式的大量使用,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凝重逼人。读来铿锵有致,富于节奏感,语势与秦的勃兴速亡一致。师说主旨: 本文通过对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和以什么人为师等问题的论述,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士大夫阶层中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也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艺术特色: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多用整句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等,使语言错落有致,感情色彩强烈,又富有抑扬顿挫的节奏美。石钟山记 苏轼主旨:记叙作者亲自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过程,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艺术特点:记游与议论相结合。记叙、描写和议论结合巧妙。劝学 荀子主旨学习需要积累、专心、坚持,方能有所成就。艺术特色通篇设喻说理。设喻从生活中来;用喻使抽象的道理得以深入浅出;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同类事物设喻、正反对照用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