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文言文单元.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3780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文言文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二上文言文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二上文言文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下面一首诗歌,是根据唐诗组合而成,仔细阅读,并依照出处写出这些唐诗原句。(任选三句)人月圆(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1),。(杜牧泊秦淮)(2),。(刘禹锡乌衣巷)(3),。(白居易琵琶行)(4),。(白居易琵琶行)游褒禅山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夷:平坦B往往有得得:心得,收获C于人为可讥讥:讥讽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以为悲哀2对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A两个“以”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B两个“以”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相同。C两个“以”字意思相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D两个“以”字意思不同,两个“而”字用法不同。3“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D其孰能讥之乎?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译文:(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至也。译文: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试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6古诗文默写。(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伶官传序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B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装C抑本其成败之迹抑:压抑D而皆自于人欤人:人事2下列各句中的“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请其矢,盛以锦囊B与其所以失之者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D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及凯旋而纳之B自然之理也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D仓皇东出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译文:(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译文:(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译文: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恨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诗题为“恨别”,诗中写到那些恨?请你根据诗句,分析诗人所恨之缘由,以及“恨”的表现。有人说,此诗尾联情绪大变,你以为呢?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古诗文默写。(1)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杜牧阿房宫赋)(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卫风氓)(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白居易琵琶行)石钟山记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赴任、就职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C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栖:站立D汝识之乎识:记得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得观所谓石钟者B余方心动欲还C空中而多窍D与风水相吞吐4试简要分析本段作者的两次“笑”。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余固笑而不信也。译文: (2)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译文: (3)古之人不余欺也!译文: 6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形象生动,富于哲理,请你谈谈对这首诗理解。 7古诗文默写。(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呜呼!,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第六单元项脊轩记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乳:用乳汁喂养B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C一日,大母过余曰 过:经过D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鸡栖于厅而母立于兹B以手阖门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C儿之成顷之,持一象笏至D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庭中通南北为一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室仅方丈B墙往往而是C令人长号不自禁D瞻顾遗迹4请结合作者的生平回答,为什么祖母平平常常一句话,会使作者“长号不自禁”呢?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译文: (2)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译文: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译文: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首诗有一个细节,请找出来,并说说这个细节反映出来的诗人的心理。 7古诗文默写。(1)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2),。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3),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杜牧阿房宫赋)五人墓碑记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对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阉亦逡巡畏义逡巡:犹豫不决,畏惧正义。B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视:比较C斯固百世之遇也固:实在D发其志士之悲哉发:发动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则今之高爵显位B人皆得以隶使之C非常之谋难于猝发D安能屈豪杰之流E佯狂不知所之者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将出身寒微的五人与“易其志”的缙绅作对比,盛赞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崇高精神。B将达官贵人的可耻行径与五人的英勇就义作对比,突出五人品行的高洁和死的意义的重大。C将五人平庸活着的假设与仁人志士的“扼腕墓道”的现实作对比,突出五人慷慨赴死的深远影响。D将作者和同仁为五人树碑立传的义举与阉党肆无忌惮的恶行作对比,表明正义与邪恶势不两立。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译文:(2)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译文: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译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有着重要的反衬作用。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反衬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古诗文默写。(1)古之学者必有师。,。(韩愈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3),。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自:自己。B穿泰山西北谷穿:穿过。C余始循以入循:沿着。D磴几不可登几:几乎。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组是()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余始循以入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及既上,苍山负雪A 两个“以”字用法相同,两个“及”字用法不同B 两个“以”字用法不同,两个“及”字用法相同C 两个“以”字用法相同,两个“及”字用法也相同D 两个“以”字用法不同,两个“及”字用法也不同3下列括号中都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泰山)B余始循(西谷)以入C越中岭,复循西谷(进入),遂至其巅D苍山负雪,(雪)明烛天南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译文: (2)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译文: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译文: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楼感旧赵嘏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请指出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内容上:写法上:6古诗文默写。(1)其间旦暮闻何物?。,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鬻:卖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夭:夭折C悉埋于地悉:全部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誓:发誓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求重价A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B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C辟病梅之馆以贮之D有以文人画土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3“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的深刻含义是()A是作者一句评论,指出造成“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根源。B这句评论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文人画士的憎恶之情。C这句满含作者义愤的议论,无情的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罪行。D这句满含作者义愤的议论,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江浙之梅皆病”却无可奈何的慨叹。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译文: (2)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译文: (3)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译文: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首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后两句 6古诗文默写。(1)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龚自珍己亥杂诗)(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阅读六国论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速祸焉(招致) B. 率赂秦耶(全.都)C.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和)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倘”如果)2. 下列各组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B.犹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始速祸焉 良将犹在C.终 终继五国迁灭 D.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惜其用武而不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暴霜露,崭荆棘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思厥先祖父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地事秦 B.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义不赂秦 D.日削月割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描写六国破灭原因的一组是(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矢强援,不能独完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B.燕赵两个国家灭亡,是因为“与赢而不助五国”. C.韩、魏、楚三国灭亡是因为赂秦乞和,造成“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的结果. D.文章借古讽今,结尾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教训,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的“为国者”.7翻译句子。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十.阅读游褒禅山记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 B.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可悲) C.何可胜道也哉(尽) D.于是余有叹焉(感慨) 2. 下列各组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 B.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然 然视其左右,未而记之者已少 D.得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往往有得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于是余有叹焉 D.距其院东五里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火尚足以明也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描写作者的游览体会的一组是(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此余之所得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了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B.文章前两段写游山的过程,后两段写游山的心得.C.第二段游华山洞时,作者因为火已燃尽,不得以才退出来.D.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7翻译句子。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十一.阅读项脊轩志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去,以手阖门(等到) B.三五之夜,明月半墙(隔三差五)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然后) D.而母立于兹(你的) 2. 下列各组句中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书 借书满架 B.置 内外多置小门或凭几学书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C.稍 余稍为修葺 D.制 其制稍异于前 其制稍异于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妪,先大母婢也 B.吾妻来归 C.墙往往而是 D. 余稍为修葺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执此以朝B.前辟四窗 C.雨泽下注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描写项脊轩感染作者“可悲”之情一组是( )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A B C D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B.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C.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祖母好久见不到我,就说我象个女孩子.D.妻子嫁到我家,常到轩中问我问题,后来她死了,我也再也没到过轩中.7翻译句子。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亲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参考答案六国论1B(亲附,亲近)2A(均为代词,他们,指燕赵;代词,代秦军;助词,的)3C(A今义:它实际上(副词),古义:实际情况。B今义:人的聪明程度,古义:智谋,力量。D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旧事,指前例)4作者借评价六国的灭亡, 意在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借鉴,不要被契丹、西夏的积威所劫,一味地贿赂,以求苟安,而要奋起抵御,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道。5略6张养浩站在百姓的角度思考历史,看到了人民的血泪,彻底打破对封建统治者的幻想,充满了历史的哲理。陈草庵以一种戏弄轻蔑笔调,把历史写得滑稽可笑,以歌唱田园的美好来表示对现实的批判,同样是积极的。7(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游褒禅山记1D(感叹)2C(“以”都是因为的意思;“而”前者为并且,后者为却)3D 4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的头脑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吸取其中有真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5略6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象。7(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3)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伶官传序1C(抑:或者)2D(表祈使语气,其余为代词)3C(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古义:官职。)4“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前一句表示对庄宗胜利的赞赏之情,后一句表示对庄宗失败的悲叹之情。对比表达了褒贬扬抑的立场,感叹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气势十分充沛,感情色彩浓郁,加强了论证的力量。5略6因为侵略者入侵,战争频繁,与亲人分别路途远(四千里),时间长(五六年),心怀怨恨,终老他乡(兵戈阻绝老江边)。最后两句,从抒写思念亲人的痛苦哀怨,转而叙写听闻胜利的消息,欣喜之情见于言表。7(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石钟山记1C(栖宿,宿巢)2D(“之”前者为代词,代苏迈;后者为衬音助词。“焉”前者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3A(B今义:动心,古义:心惊。C今义:天空中,古义:中间空。D今义:迷信所称的地理形势,古义:风和水)4一笑:“余固笑而不信也”是笑寺僧和小童的行为,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二笑:“因笑谓迈曰”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得山名由来的得意与兴奋。5略6池塘中之所以会有美丽的景色,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补充过来;那么学习和治学的道理一样,只有博览群书,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才能不断的进步。同时也借池塘水清是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7(1)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参考答案项脊轩记1C(看望)2A(都为“在”;B项分别是“用”和不译;C项分别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和音节助词;D分别是“对”和“成为”)3D(A今义:寺院的住持;古义:一丈见方。B往往,现代汉语是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这里是“处处”之意。C今义:一种乐器;古义:大哭)4祖母的一句话,看似平常之语却蕴含极深的叮咛,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作者阅历的丰富,作者的体会也愈加深刻,祖母之嘱,言犹在耳,而自己考场连连失意,对祖母的思念愈深,愧疚之情愈烈。“瞻顾遗迹”,怎不令人“长号不自禁”呢?5略6“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约客久候不到,灯蕊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貌似闲逸,反映出诗人内心十分的失望和焦躁。7(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五人墓碑记1B(比较)2D(动词,往)3D4作者通过一组对比宣扬了五人死后的荣耀,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五人之死”在精神方面所主生的积极影响。“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正是表现对五人同情、仰慕乃至向他们学习的崇高感情,号召人们向“五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5略6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衬,突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衬,蕴含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衬,表现了宫女被冷落的哀怨情绪。7(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登泰山记1B(自:介词,相当于“从”)2D(在,介词;相当于“而”,连词;以及;等到)3B(应为“中谷”)4作者是用夕照来映衬日出,使之加倍感人,同时晚上的雾景是日出图的必要准备,有助于推进文势。夕照着力描绘了“静”状,日出有意绘出“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5略6内容上: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写法上: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7(1)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病梅馆记1B(屈,折)2C(连词,同“而”。ABD介词)3C4这篇文章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的。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说梅,实际上却是以写梅为名,以喻人为实,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画士不爱自然健康的梅,偏爱病态的梅,致使梅受到严重摧残为例,影射满清王朝施行严酷的思想禁锢,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5略6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及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7(1)我劝天公重抖搂,不拘一格降人才。(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六国论1.C 2.D 3.A 4.D 5.A 6.B游褒禅山记1.B 2.C 3.D 4.B 5.B 6.C项脊轩志1.B 2.C 3.D 4.A 5.B 6.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