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中考基本概念复习.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3407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9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中考基本概念复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物理中考基本概念复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物理中考基本概念复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中考基本概念复习第一节 物态一、物质存在的状态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注意:不同状态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特征固态物质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且具有很大的流动性。 科学家发现除了常见的固、液、气三种状态外,还有第四态-等离子态(课本P4)二、物态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物质由一种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说明:分子:组成物质的,而且具有这种物质物理特性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分子间有间隙。为什么同种物质会有不同的状态呢?(课本P3)注意:发生物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当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 判断一个变化是否属于物态变化,要紧扣概念,明确三点: 在变化过程中物质的种类不变;在变化过程中物质是否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形状的改变与状态变化不是一回事。第二节 温度的测量一、温度(t)1.温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意:用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可靠;相同温度的物质冷热程度相同。2.常用单位: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1.01105Pa)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为1。国际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用字母K表示,它是以-273(-273.15)为零点的温标。 关系:T=(t+273)K t=(T-273) T=t注意:物理量和单位符号的区分 物理量 单位 摄氏温度t 摄氏度(常用单位) 热力学温度T 开尔文K(国际单位) 在表示温度变化时,每1K的大小与每1的大小是相同的,但由于零点不同,而对同一个温度用两种不同的温标表示时,其数值不同。二、温度计1.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2.常见温度计的制造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3.温度计的分类:体温计 实验室温度计 寒暑表量程:35-42 -20-100、0-100、0-200 -30-50 分度值:0.1 1、0.5、2 1注意:体温计与一般温度计的区别构造上的不同点,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一段细小的缩口,一般温度计没有;分度值不同,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而一般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每次使用前要用手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向下甩,使水银(靠惯性)重新回到玻璃泡中。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课本P7口诀记忆:估、选、量、读、取 第三节 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1.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注意:熔化不能写成溶化(表示物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二、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熔化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 熔化的过程有什么不同? 不同物质的熔化过程是否相同?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温度计步骤:在分别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中各插入一支温度计;将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缓慢加热;将测温时间和温度及现象记录在表格中。注意:观察海波和蜂蜡的变化情况、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水浴法的作用:使被测物体均匀受热。实验现象 :海波:固态、固液共存状态、液态; 蜂蜡:由固态逐渐变软变稀成液态。结论:-课本P11三、熔点和凝固点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2.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晶体:具有固定熔点的固体叫做晶体;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的固体叫做非晶体。3.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4.常见的晶体:冰、水晶、石英、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非晶体:玻璃、松香、沥青注意:晶体的熔化过程与凝固过程相反,晶体熔化时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熔化的过程是吸热过程;晶体在凝固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时的异同晶体相同点不同点熔点(凝固点)温度变化图像晶体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有熔化(或凝固)过程温度不变非晶体无熔化过程温度上升;凝固过程温度下降第四节 汽化和液化一、 汽化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并且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叫蒸发。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叫做沸腾。3.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注意: 蒸发和沸腾的异同蒸发沸腾不同点任何温度都可以必须要达到沸点只在液体表面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缓慢的汽化剧烈的汽化温度降低温度保持不变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使液体变为气体;都要吸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蒸发的作用: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沸腾的过程是吸热过程,但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要达到液体的沸点,二要不断吸热。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二、液化1.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3.气体液化的条件:所有的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在一定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4.气体液化的最大好处:便于携带、运输和储存注意:气体液化要放热;“白气”不是气,而是小水珠。第五节 升华和凝华一、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注意: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常见的升华物质:冰、碘、萘(卫生球)、干冰(固态二氧化碳); 凝华现象:霜、冰花的形成。二、 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现象1. 方案设计: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的碘,在瓶中悬挂一根细棉线; 将瓶口塞住,用酒精灯微微加热。2. 观察思考:看到紫色的碘蒸气产生,没有出现液态的碘,说明碘在 受热时,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即升华过程。 在细棉线上有碘析出,外形像雪一样,说明碘在冷却时,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即凝华过程。3. 分析与结论: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可逆。第六节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一、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1.云:水蒸气在高空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为小冰晶,大量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悬浮在高空。2.雨:小水滴和小冰晶在下落过程中,冰晶吸热熔化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是雨。3.雪:云中的水蒸气凝华为小冰晶,重力足够大时,下落到地面就是雪。4.冰雹:夏季,空气中悬浮的小冰晶在冷空气团的作用下,凝聚成小冰块下落到地面。(冰雹:凝固或凝华)5.雾:气温足够低时,地面附近的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悬浮就是雾。6.露:初秋,地面附近的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植物枝叶表面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就是露。7.霜:深秋和初冬,晚上气温在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的茎叶上放热凝华成小冰晶,就是霜。二、高压锅1.主要构造:锅身、锅盖、易熔片、放气孔、安全阀、密封圈2工作原理:液体的沸点随液面上方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升高。3.家用高压锅内温度:可达110-120。4.易熔片的作用:防止安全阀出现故障而起备用保险作用的,用熔点较低的合金材料制成。三、电冰箱1制冷系统主要有:蒸发器、压缩机、和冷凝器三部分组成。2.制冷物质:容易液化和汽化并且汽化时能大量吸热的物质。3.工作过程:课本P20四、航天技术中的物态变化1.液化:有些火箭使用氢气作为燃料,用氧气作为助燃剂。将氢气液化减小燃料的体积,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气体打火机里的丁烷气体、医院里用的氧气、焊接作业用的乙炔,都是气体液化的应用。2.熔化和汽化:保护卫星的整流罩表面做得十分光滑,同时在整流罩的外表面上涂有一层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在火箭或返回式卫星与空气摩擦升温会迅速熔化和汽化,在熔化和汽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使整流罩的温度不再升高,从而保护了火箭和卫星。物态及其变化 知识方法归纳一、 六种物态变化吸热:熔化、汽化、升华放热:凝固、液化、凝华二、五个重要图像第一节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一、物质世界的几何尺度1.了解:仙女座大星云直径约为16万光年,长江长约为6300Km,地球半径约为6400Km,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约为8844m,分子直径约为10-10m,头发直径约为10-4m2.科学研究上用10nm表示物质的尺度。人类的尺度100m3.光年是长度单位,用来表示天体之间的距离。1光年等于光在一年中的行程。约为9.461015m。公式计算: 。二、长度L的测量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常用工具:钢直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2.国际单位制中: 主单位:米m常用单位: 、 、 、 、 换算关系: 、 、 、 、 规律:m、dm、cm、mm相邻扩大10倍;Km、m、mm、nm 相邻扩大1000倍。 3.准确测量长度,估计、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正确的侧量方法:会放: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一端,放正紧贴会看:视线正对被测物末端所对的刻线会读:精确测量估计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会记: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例L=5.2 5 cm准确数、估计数、单位说明:有效数字:由准确数字和一位估计数字组成的数,叫做有效数字。4.误差:测量值与被测物体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产生误差的原因:测量工具不够精确;测量方法不够完善,观察不够细致;与测量的环境有关。注意:误差和错误不同: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三、体积V的测量1.量桶的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和分度值,视线同凹液面的底向平或与凸液面的顶向平。2.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排水法3国际单位制中:主单位:立方米m3 常用单位: 、 、 、 换算关系: 、 、 第二节 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一、 物体的质量m1.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注意: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理位置和温度无关。2.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常用单位: 、 、 、 、 换算关系: 、 、 二、质量的测量1.实验室测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生活中常用的还有杆秤、台称、戥子等。2.托盘天平的结构:分度标牌、指针、托盘、横梁、平衡螺母、称量标尺、游码、底座、砝码。3.托盘天平的调节方法:4.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超过称量和小于最小感量的物体均不能直接测量; 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用镊子由大到小加减砝码,左物右码; 确认分度值、按游码左侧所对刻线读数; 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天平盘中; 称量过程中不能再动平衡螺母,已调节好的天平,当移到不同台面时,应重新调节横梁平衡,方可称量。单位换算练习:1.4mm= m 10m3= cm3 25Kg= g89nm= m 30L= m3 150g= Kg78m= m 24dm3= m3 300mg= Kg5400Km= m 0.08mL= m3 0.8t= Kg2.25mm= m 400dm3= m3= cm3400dm= m 350cm3= m3= dm3400dm2= m2 1m3= dm3= cm3400cm2= m2 6ml= cm3= m3第三节 探究-物质的密度一、密度 1.实验探究:结 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质不同,其比值不同。2.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3.密度定义式: 变 形 公式: 、 国际单位制:主单位: 常用单位: 换算关系: ,g/cm3是较大的单位4.查密度表5.水的密度是 ,其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 m3的水其质量为1Kg; 或 ,其物理意义是:体积为1 cm3的水其质量为1g。6.密度的测量:原理: 测量量:物体的质量m和物体的体积v。注意:同种物质,在状态不变、温度不变时密度是一个定值,它不随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质量大,物体的质量跟它的密度成正比,即当V一定时: 。不同物质的物体,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密度大的体积反而小,物体的体积跟它的密度成反比,即当m一定时: 。二、 密度的应用:1.鉴别物质:求出密度,对照密度表查找物质的种类。2.求质量:对不方便称质量的物体来说,根据物体的体积和密度求出物体的质量。3.求体积:对不方便测体积的物体来说,根据物体的质量和密度求出物体的体积。作 业 练 习1.体积相同的甲、乙两种物质,若它们的质量之比是37,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体积之比为37,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三倍,使甲、乙两个物体的体积之比为32,求甲乙两物体的密度之比。3.有甲、乙两种金属块,甲的密度是乙的2/5,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则甲的体积是乙的多少倍?4.质量是11Kg的铁球,体积是2dm3,此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5.一个铜球,体积为10cm3,质量为62.3g,通过计算说明这个铜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若把此球的空心部分灌满水,则此球的总质量是多少?6.一个瓶子能盛1Kg的水,用这个瓶子能盛多少千克的食用油?(食用油=0.9103Kg/m3)7.一只空瓶质量是5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1.3Kg,装满某种液体后总质量是1.05K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8.一空瓶的质量是200g,装满水后称出瓶和水的总质量是700g,将瓶中水倒出,先在空瓶内装一些金属颗粒,称出瓶和金属颗粒总质量是1090g,然后将瓶内装满水,称出瓶、水和金属颗粒的总质量是1490g,求瓶内金属颗粒的密度,它可能是什么金属?9.两种金属的密度分别为1、2,取质量相同的这两种金属做成合金,求该合金的密度?(假设混合过程中体积不变)。10.一辆汽车最大载重量是30t,容积是40m3现要运输钢材和木材两种材料。钢材密度是7.9103Kg/m3,木材密度是0.5103Kg/m3。问这两种材料怎样搭配才能使这辆车得到充分利用?第一节 运动与静止一、机械运动与参照物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注 意: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发生运动的依据是:该物体和其它物体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该物体和其它物体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该物体就发生了运动。拓 展:物质世界的运动形式很多,如:机械运动、声音的运动、光的运动、热运动、生命的运动等等,机械运动只是其中之一,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2.参 照 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注 意:相对于参照物,该物体的位置改变了,则该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在物理学中一般都选则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且可以不加说明;选取其它适合的物体作参照物,要做出说明。3.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整个宇宙都处于运动之中,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二、运动的分类按运动的路径分为直线运动: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一、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时间内比较路程(观众);2.相同路程内比较时间(裁判)。二、速度v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 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3.定 义 式: 变形公式: 、 4.国际单位制:主 单位: ,读作米每秒 常用单位: ,读作千米每时 换算关系: 。Km/h是小单位5.人步行的速度是1.5m/s,表示人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5m; 火车行驶的速度是72Km/h,表示火车每小时通过的路程是72Km。二、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则这种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是一条(过原点)倾斜的直线。 (类比质量-体积图像) 注意: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其实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做匀速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这里运用的就是理想模型法。第三节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一、平均速度1.物理意义: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快慢程度的物理量。2.定 义:物体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 内的平均速度。 3.定 义 式: 注 意:平均速度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通常说的某某物体的速度,一般指的是平均速度。等分时间,全程的平均速度 ;等分路程,全程的平均速度 。4.平均速度的测量原 理: 器 材:刻度尺、秒表 测量 量:路程、时间例 如: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如何既方便又准确的测出你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平均速度? 实验步骤:用米尺测出正常步行一步的距离L, 用秒表记录出发时的时刻为t1,数出到学校门口的步数n,并记录此时时刻为t2;平均速度为: 二、瞬时速度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叫瞬时速度。注意: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何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相同,等于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整体运动情况;瞬时速度反映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情况。第二章 知识方法归纳【必备知识】一、五个重要概念1.参照物是被选为标准的物体。2.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3.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4.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5.平均速度指的是在某段路程内(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取几个速度的平均值。二、两个探究实验1.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路程的长短。相同的路程内比较时间的多少。2.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测量量:路程、所用时间 测量仪器:刻度尺、秒表实验步骤:三、一条重要性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的运动方式,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就会有不同的结论,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一个重要公式速度公式: 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国际单位:m/s 1m/s=3.6Km/h 1km/h=m/s【重点方法】一、理想模型法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时,其实生活中很少有一个物体真正做匀速运动,在我们研究问题的时候匀速直线运动只是一个模型,这里运用的就是理想模型法。二、比值定义法建立速度的概念是通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定义的,即由路程和时间的比值定义的,运用的是比值定义法。练习:1-15题判断正误1.我们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3.研究物体运动只能选地面为参照物;( )4.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5.甲以乙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但以丙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那么丙以乙为参照物,丙一定是运动的。( )6.研究物体运动选择地面作参照物最适宜,因为地面是真正不动的物体;( )7.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8.在地球上观察月亮是运动的,是以月亮为参照物;( )9.如果甲物体是运动的,则选择任意参照物,甲都是运动的;( )10.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就越大;( )11.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就越大;( )1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3.速度跟路程成正比,速度跟时间成反比;( )14.平均速度就是几个速度的平均值;( )15.平均速度可以准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程度;( )16.36Km/h= m/s;8m/s= Km/h;30m/min= Km/h17.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18.加油机给正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加油时,两架飞机的速度相同,这时以加油机为参照物,飞机是 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飞机是 的。19.在一条南北方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依次向北行驶,甲车速度大于乙、丙两车的速度,而乙、丙两车速度相等,则以 为参照物三车均向北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 运动,以 为参照乙车静止。20.在南北走向的平直公路上,有甲、乙、丙三辆汽车,甲车上的人看到乙车匀速向南运动,丙车上的人看到甲车匀速向北运动,乙车上的人看到路旁的建筑物匀速向南运动,这三辆车中哪辆车相对地面可能是静止的?21.平直的公路上,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顺风行驶,但甲感觉顺风,乙感觉逆风,丙感觉无风,由此可判断三人汽车速度最大的是 。22.一列火车长200m.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一条长1.6Km的山洞,求:整列火车行驶出山洞需要多长时间?火车在山洞中行驶了多长时间?23.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0.9m的导火索引爆炸药,若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5cm/s,点火者点燃导火索后以4m/s的速度跑开,他能否在火药爆炸前跑到600m以外的安全区?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注意: 管乐器的声源:管中的空气; 弦乐器:弦 蜜蜂的嗡嗡声:翅膀 雄蝉:发音膜气球破裂声(雷声):空气的振动 鸟鸣声:鸣膜 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声源分别是空气、水、声带3.研究方法用手摸自己的喉头并发声,体会手的感觉,这是亲身感受的研究方法。拨动拉紧的橡皮筋,看到橡皮筋在振动,并发出“嗡嗡”声,这是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细线悬挂的小球,看到小球多次被弹开。这是间接观察的研究方法(或转换法)。第二节 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声音的传播1.传声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任何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2.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传播速度较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速度还会受温度的影响(气温升高,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增大)。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三、回声现象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传到人耳的声音叫做回声。注意:听到且能分辨清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最小距离是17m)。不足0.1s,则使原声加强,听起来声音更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体会被吸收。四、人耳怎样听到声音-阅读教材P50拓展: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传播声音的介质;人耳要有听觉; 声音要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内;声音的大小要达到一定的量。第三节 乐音与噪声一、 乐音与噪声1.生 活 中:把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把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做噪声。2.物理学中:把声源有规律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乐音; 把声源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二、 乐音的三要素1.音调: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声音的音调。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注意:频率是表示发声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 频率的单位:赫兹Hz 1Hz:表示发声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是1次。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调越低。听起来清脆(尖细)的声音音调较高;沉闷(粗壮)的声音音调较低。2.响度: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人耳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注意:振幅是指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人耳距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响度用声级表示,单位分贝dB人耳刚能听到的声音规定为0 dB,15-40dB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70dB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3.音色: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品质或特色叫做音色。 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是人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三、 噪声的危害及控制1.在声源处减弱。如换用噪声小的设备或加消音装置。2.在传播路径中减弱。如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耳塞、耳罩、防声头盔等。第四节 超声波一、超声波与次声波1.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2.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注意: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在20-20000Hz之间; 有些动物对低频声较敏感如大象、鲸等; 有些动物对高频声较敏感,如蝙蝠、海豚等。了解:各种动物的听频范围 蝙蝠1000-120000Hz海豚:150-150000Hz 猫:60-65000Hz 狗:15-50000Hz大象:1-20000Hz二、超声波的特点与应用1.方向性好。利用声呐超声定位和超声测距。2.穿透能力强。医学上的B超仪,工业上的探伤仪检查 金属零件内部的裂纹。3.能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超声碎石、清洗溶剂中的精密机械。三、次声波的特点与应用在自然界中很多情况下都能产生次声,如: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能量较大的次声具有极强的破坏力,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损坏甚至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命。次声波有以下几方面的应用:预测灾害事件、研究激光活动规律、海洋监测。第四章 知识方法归纳【必备知识】一、声现象的四大规律1.产生规律:声音是有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传播速度规律: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规律:V固V液V气。3.传播效果规律: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好,较集中,能量损失小,即响度较大,效果比空气传声好。4.反射规律:任何声波(超声波、次声波、可听声、噪声、乐音)遇到障碍物时都要发生反射。二、声音的三大特征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受频率影响。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受振幅影响。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受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影响。三、声音的两大危害1.噪声危害:由于振动无规律,产生的声音令人心烦,长期如此会使人神经衰弱、血压升高,强度过大会使任何一种动物在瞬间心跳停止而死亡,也能摧毁建筑物。2.次声危害:伴随各种自然灾害而来,可以使五脏破裂,瞬间死亡,对各种建筑物破坏性极大。四、防治噪声的三条途径1.声源处减弱。2.传播过程中减弱。3人耳处减弱。五、声音的两大利用1.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根据音调、音色不同,辨别物体的好坏、诊病的等。利用回声定位系统得到信息:蝙蝠觅食、海豚觅食、声呐、B超、回声测距离、勘测石油位置等。2.利用声音传递能量超声波去污、去结石。噪声除草、除尘等。【重点方法】一、放大法 在研究声音的产生时,音叉的振动很不容易观察,所以我们利用泡沫小球将其现象放大,这就是放大法。二、归纳法 在实验中对多种结论进行分析整理并得出最后结论,这就是归纳法,如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的得出是运用归纳法。三、科学推理法有一些物理现象,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无法直接验证,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钟声变小,由此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易错疑难】1.真空不能传声。 2.用肉眼观察不到的振动,并不表示物体不动。3.敲击、撞击等外力与振动不一定同时发生和同时消失。4.音调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 5.响度与振幅有关,与频率无关。6.音色取决于发声体的材料,与振幅和频率无关。7.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只有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第一节 光的传播一、光源1.定义: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分类: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灯笼鱼、斧头鱼、水母等。人造光源:火把、烛焰、白炽灯、日光灯、汞灯、氖灯等。 注 意:月亮不是光源。二、光的传播1.传播原理:光在真空中或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常见的均匀透明介质如:空气、水、玻璃等。2.光 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许多光线在一起称为光束。 光线 光束注意:光线是表示光的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模型法)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影子的形成:由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产生了影子。小孔成像:(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是实像;像的形状只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日食: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人就看到了日食。月食: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光,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在阴影区域就形成了月食。三、光速C1.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真空中光速的2/3。2.应用: 1光年= m(s=ct,t=365天)3.光速与声速的区别: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介质可有可无;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必须有介质。光速远大于声速。(C=3108m/s, 15空气中声=340m/s)第二节 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传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注意:能看见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源发出的光射入眼睛; 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射入眼镜;不同物体的表面反射光的能力不同,所以看起来有的物体亮一些,有的物体暗一些。(透明物体的反光能力最差,深颜色物体无论平滑度如何,均可发生反射)二、光的反射定律1.几个名词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AO; A反射光线:被反射面反射后的光线OB;法 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ON(辅助线);入 射 角:入射光线跟法线之间的夹角;反 射 角:反射光线跟法线之间的夹角;2.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是实验探究的结论; 反射现象发生时,先有入射光线才产生反射光线,为了体现因果关系,通常要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角(入射角)分别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不是光线与镜面的夹角。 法线用虚线画出;光线用实线画出。 A(B) 光线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都为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并不是没有出现反射。(如右图) 发生光的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反射面转,反射光转2。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O1.镜面反射:平行光经光滑表面反射后仍然平行。(课本P66图甲)2.漫反射:平行光经粗糙表面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四面八方(图乙)注 意: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物体是因为光射到该物体发生了漫反射;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第三节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一、几个名词1.平面镜: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平静的水面也是平面镜) 图1 2.物 距: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3.像 距: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距等于物距;像、物连线和镜面垂直;像、物左右相反,上下一致; s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注意: 图1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成轴对称图形(即等大、等距、正立的虚像)平面镜成的虚像是由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不能用光屏承接。平面镜前的人逐渐向平面镜靠近时,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大小不变。三、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图1所示)四、平面镜的应用1.成像(如照镜子、增大视觉空间、口腔医生用的平面镜等)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如自行车尾灯、潜望镜等)五、平面镜成像作图 1.依据成像特点作图甲、乙的像:(像、物连线画虚线、标出垂直符号、虚像用虚线画出) 2.依据成像原理作图丙的像:(严格遵从反射定律,光线画实线、法线和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画虚线。)S. S. 甲 乙 丙 六、球面镜1.镜子的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叫做球面镜。2.反射面是凹面的,叫做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有实焦点F)3.反射面是凸面的,叫做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有虚焦点F)4.应用:凹面镜:手电筒、探照灯、汽车头灯的反光镜、耳科医生的反光镜、太阳灶等;凸面镜:车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大反射镜等。第四节 光的折射一、光的折射1.概念: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2.折射发生的条件:斜射、不同(或同种不均匀)介质。注意:光垂直射向两种介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3.(了解)折射现象发生的原因: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光的折射规律1.几个名词 法 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分界面的直线ON(辅助线);入 射 角:入射光线跟法线之间的夹角;折 射 角:折射光线跟法线之间的夹角;2.折射规律的内容:光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像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A A空气 空气 空气 O O O水 水 水三、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异同 A 1.相同点 光射到两种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上,反射和折射同时发生;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及与之对应的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及与之对应的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和折射角都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和折射角都为零;光在反射和折射时,光路都是可逆的。2.不同点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介质中;而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介质中;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但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垂直除外)。第五节 物体的颜色一、光的色散 一束太阳光从三棱镜的一侧射到三棱镜上,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在三棱镜后面的白屏上出现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色带,这种现象就是光的色散,彩色的光带叫做光谱。注意: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太阳光)不是单色光,是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光谱中的七色光带(从顶角到底边)顺序不能颠倒,而且七种色光还可以会聚成白光。二、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注意:允许所有色光透过的物体看上去是无色透明的,即无色的透明体能透过能透过各种色光;白色物体能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所有的色光。看到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所反射或折射的色光进入眼睛决定的。三、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可产生各种色彩,包括白色)。2.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三种颜料混合可产生各种颜色,包括黑色)。光现象 知识方法归纳【必备知识】一、三条规律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两角相等)3.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共面、分居两侧、总是空气中的角大)二、四种现象1小孔成像现象:成倒立的实像,像的形状取决于物体,与小孔的形状无关。2.光的镜面反射现象:3.光的漫反射现象:4.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色散成七色光谱。色散现象表明:白光不是单色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三、一个特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明镜里成的是虚像; 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与物连线跟镜面垂直,像距等于物距;像与物上下一致,前后对应,左右相反。【重点方法】一、理想模型法一束光是看不见的,用看得见的实线(光线)表示就是将问题简化,利用了理想模型法。二、等效代替法在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我们利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验证物与像的大小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测出物与像的大小关系,所以利用完全相同的另一支蜡烛来等效代替像的大小,即等效代替法。【易错疑难】1.影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先反后入叙述)。3.漫反射现象中,由于反射面的凸凹不平,反射光不再平行,但每条光线遵循光的反射定律。4.水中倒影不是影,而是通过平面镜反射成的像,水面是平面镜。5.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的,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6.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反射的色光决定的。7.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7.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第一节 透镜一、透镜的分类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二、几个名词1.主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C1C2叫做透镜的主轴。2.薄透镜:厚度比球面的半径小许多的透镜叫做薄透镜。3.光心:薄透镜的中心O点叫做透镜的光心。4.实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过F点,F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5.虚焦点:平行于主轴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F点,F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6.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三、透镜对光线的作用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注意: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是指折射光相对入射光偏向主轴; 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指折射光相对入射光远离主轴。2.三条特殊光线注意:平行于主轴入射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平行于主轴入射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的反向延长线过虚焦点。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轴射出;延长线过另一侧虚焦点的入射光,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平行于主轴射出。凸透镜凹透镜平、焦焦、平心不变第二节 探究凸透镜成像一、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理解课本探究过程)注意:物距:物体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像距:像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在一条与光具座平行的直线上(不能说同一直线上)。粗略测定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或远物成像法二、凸透镜成像规律(熟记并理解)物距(u)像距(v)成像的性质u2f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左右相反)u=2fv=2f倒立、等大的实像(左右相反)fu2fV2f倒立、放大的实像(左右相反)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