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科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7.1 课题: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教学目的1、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会正确识别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是重点2.会正确识别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难点。3.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教学目的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能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2、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有条理表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7.3图形的平移 (2)教学目的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变换,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的性质。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3、利用平移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经历探索图形平移基本性质的过程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增强审美意识。重点:探索并理解平移的性质. 难点:对平移的认识和性质的探索.重点:平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性质难点:发现原图形与平移后图形间的关系。(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来看,学生的识别图形的能力还是比较低)关键:平移特征的探索及理解。7.3(1)学习目标1、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平移,知道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2、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欣赏以及抽象、概括等过程,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4、通过平移体会运动变化思想、化归思想。重点 理解平移的概念难点 学会初步应用平移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具体实例认识发现图形平移的性质,理解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这一概念。2能力目标:通过的自主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几何语言的理解能力,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重点:图形平移性质与平行线之间距离的理解与运用难点:作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教学形式:活动探究、合作交流7.4认识三角形 (3课时)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2、通过实验、操作,理解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3、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会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中线。4、经历观察、操作、想象、说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认识三角形教案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2.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三)情感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教学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教具准备:图片:含有三角形的建筑物的图片.。投影片六张认识三角形教案2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2.三角形的高线的画法.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线,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三)情感目标 通过折纸、画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识图技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认识和理解,尤其是画出它们。认识三角形教案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中线,并能在具体三角形中作出它们.(三)情感目标在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的激情,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准确画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 三、教具准备: 电脑制作课件,三角形纸片. 投影片四张7.4认识三角形目标设计:1.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并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及其基本要素.2.能正确区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体悟分类的数学思想.3.理解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此外,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点:认识三角形,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难点: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7.5三角形的内角和(3-4)教学目标1、探索并了解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关系,直角三角形的性质.2、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3、经历操作、观察、归纳、说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与同伴交流中发展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教学难点: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考过程,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关系.即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教学难点:利用平行线的特性,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第八章:幂的运算(8-9)8.1同底数幂的乘法(1)学习目标1.能说出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知道幂的意义是推导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的依据.2.会正确地运用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3.经历探索同底数幂乘法运算性质的过程,从中感受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的能力.学习重点:同底数幂乘法的运算性质及其运用.学习难点:指数是字母形式的同底数幂的运算.1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探究法2学生学法:运用归纳法由特殊性推导出公式所具有的一般性,在探究规律过程中增进时知识的理解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幂的运算性质(二)难点:有关字母的广泛含义及“性质”的正确使用(三)解决办法:注意对前提条件的判别,合理应用性质解题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同底数幂的乘法的运算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快速计算2培养学生运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的能力3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斗志4渗透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2学生学法:勤于练习,在练习中理解同底数幂的适用条件及运算方法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二)难点:同底数幂运算性质的灵活运用(三)解决办法:在运算中应强化对公式及性质的形式、意义的理解,同时应加强对符号的判别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2)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2使学生能运用幂的乘方法则进行计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3在推导幂的乘方法则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经历探索幂的乘方的运算性质过程,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从中感受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发展数感和归纳能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幂的乘方法则学习难点:幂的乘方法则的灵活运用8.3同底数幂的除法(3)学习目标:1.能说出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并会用符号表示.2.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3. 知道a0 = 1(a0), a-n = 1/ an (a0 ,n是负整数)的规定,会正确的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4.经历探索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的过程,进一步感受归纳的思想方法,发展归纳、有条理的表达和推理能力。学习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学习难点:会正确的运用同底数幂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运算,并能说出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学习目标】1理解零指数幂的意义和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2会进行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的运算3能准确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数,且能将负整数指数幂化为分数或整数重点 a0 = 1(a0), a-n = 1/ an (a0 ,n是负整数)公式规定的合理性.难点 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的意义的理解.【学法指导】1零的零次幂没有意义,底数不能为零2负整数指数幂中的底数都不等于零学习目标1、会正确的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2、发展数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较小的数”进行感受和估值学习重点感受数的大小并能够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学习难点在具体的环境下使用科学计数法表示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是整式除法的基础,一定要打好这个基础.难点: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教科书中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 和 这两个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 ,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一般性质.所以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法则是本节的难点.重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难点: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目标:1、 知道“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是进行单项式乘法的依据。2、 会进行单项式乘法的运算。3、 经历探索单项式乘单项式运算法则的过程,发展有条理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单项式乘法性质的运用教学难点: 单项式乘法性质的运用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法9.2单项式乘多项式一、教学理念在新的课改教材中,本节课是继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之后的一堂基础课,我想这堂课应注重数学思想与知识应用方法的教学。让学生从情景启发中获取知识,于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在逆向思维中巩固知识。二、教学目标1、使用面积计算的情景启发学生理解乘法法则。2、运用乘法分配律教学阐述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理论依据。3、通过学生板算、讨论、争论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乘法法则的双向运用。三、内容分析重点:本节主要讲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计算方法乘法法则的教学。难点:是乘法法则的双向运用。9.3多项式乘多项式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掌握简单多项式乘法运算(仅限于一次式相乘).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 2.通过文字概括法则,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2,将多项式乘法转化向单项式乘法的转化,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通过活动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 1.通过探究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2.在探究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和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活动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重点 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简单多项式乘法运算(仅限于一次式相乘) 难点 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归纳和理解9.4乘法公式教学目标:完全平方公式知识与技能:1、认识完全平方公式及其意义;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合作学习探索得到完全平方公式,培养学生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观察并发现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情感与态度: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扬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判明要计算的代数式是哪两个数和(差)的平方。(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 4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2,掌握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得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3,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的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6,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学习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逆向变形来解决因式分解的问题.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一、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来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弄清平方差公式的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因式分解。 3、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能正确运用平方差公式把多项式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 重 点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 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教学方法对比发现法教学目标:1、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2、会综合运用提取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3、通过对完全平方公式的逆向变形及将一个整式看做“元”进行分解,发展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预见等能力,进一步体会换元思想,提高处理数学问题的技能。五、重点和难点:重点: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难点:由于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的关键是能否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因此准确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而例4分解和化简过程比较复杂,并要求用换元的思想来因式分解,是本节教学的另一个难点。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教学重点: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的概念教学难点:(1)判断一组数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2)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成,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合作探究法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10.2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目标:1经历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实际问题的进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学会判断方程组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探索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利用方程(组)的模型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重点: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概念,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难点:列举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并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公共解”的过程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2)教学目标:1、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能根据方程组的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方法。2、了解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经历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化过程,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化化“未知”为“已知”的“转化”的思想方法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学生学法:在前面已经学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关键是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故在求解过程中始终应抓住消元的思想方法重点:使学生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难点:灵活运用代入法的技巧疑点:如何“消元”,把“二元”转化为“一元”解决办法:一方面复习用一个未知量表示另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另一方面学会选择用一个系数较简单的方程进行变形: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3)【教学目标】(1)1、经历和体验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会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求解,能检验所得的问题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难点】能找出题目中两个等量关系.【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教学目标】(2)1.借助“表格”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感受方程的作用.第十一章:图形的全等111全等图形(1)教学目的:1、认识全等图形,通过实例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和特征2、能欣赏有关的图案,并能指出其中的全等图形,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3、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等活动,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思想.教学重点:全等图形的基本特征,掌握全等图形的识别方法.教学难点:全等图形的识别,能够解析图形间简单的全等变换(平移变换,翻折变换,旋转变换).教学方法:11.2全等三角形(1)教学目标:1、知道三角形全等的意义,能正确地找出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会用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2、掌握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3、经历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变换的过程,了解用图形变换识别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体会图形变换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动态的研究几何图形的意识。4、能进行简单的说理和计算。教学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教学难点:理解全等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准备:复写纸,剪刀,半透明的纸,多媒体课件等.11.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5)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的条件的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归纳、猜想等),让学生体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合作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的条件,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条件。并能利用这些条件判别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4、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会用直尺和圆规作角平分线。5、能结合具体问题和情境,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会用“因为所以”或“因为根据所以”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说理。教学重点: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了解两个三角形全等应有三个条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理解条件内涵并并初步学会运用。教学难点: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和探索。正确运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三角形全等,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周围12.1普查与抽样调查(1)教学目标:1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知道统计调查有普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2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3.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应用;知道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的必要性;4、能够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解决有关问题,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重 点:掌握在何种情况下采用普查与样本调查以获得教为准确的调查结果难 点:知道普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感受抽样的必要性;能够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解决有关问题。学习方法:通过合作与交流得到结论 12.2统计图的选用(3)教学目标: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有用的信息2、会制作扇形统计图。3、知道三种统计图的各自特点。4、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图表的选取对更好反映数据特征的作用。5、体会数据对制定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由数据计算出部分与总体的百分比,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求扇形圆心角;学会收集数据并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能够阅读扇形统计图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难点:学会收集数据并根据收集的数据制作扇形统计图并能解释。12.3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2)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在统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说出频数、频率的意义,了解频数颁布的意义和作用,会列出频数分布表,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3、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重 点: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教学重点:根据数据能绘制频数分布表、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析折线图。教学难点:合理分组,确定组距和端点。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第十三章:感受概率13.1确定与不确定1、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2、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此外,在经历猜想、试验、收集与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强化“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概率知识的起始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体会概率知识与过去所学的很多确定性科学的不同,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为后续概率知识的学习奠定感性与理性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课标,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的情境,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猜想、分析交流、实验操作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 “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游戏,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并渗透一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游戏,建立并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并熟练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学情分析 概率知识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学生已经习惯于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学习概率知识产生了一定障碍;另一方面,学生具备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且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判断能力,这些又为学习本节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大力提倡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善于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扑克牌、骰子等13.2可能性学习目标:1、知道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知道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关系。 2、了解概率的含义,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和0,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0和1之间的一个数值。3、通过试验,初步了解概率与频数的联系,会用频率估计概率。4、通过工农业生产的例子,体会概率的现实意义,提高“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难点: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频率表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学习重难点: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习难点体会机会不总是均等的,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并非总是50%。学习难点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重点难点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学习目标体会随机事件在实验中发生机会的大小学习难点体会机会不总是均等的,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机会并非总是50%。学习目标继续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的反复实验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成功率)会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上。学习难点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继续体会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是否发生是不可预言的,但在大数次的反复实验后,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成功率)会逐渐稳定在某一数值上。进一步理解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的可能性发生情况。道随机事件随实验次数的增加而逐渐趋稳的事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理解和把握“随机事件”、“有且只有一个”、“机会均等”的含义,根据随机结果的对称性和均衡性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一、 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出等可能性的2个概念关键信息:1、 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展现出两个游戏,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提炼,到到完整的概念。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便的发展。2、 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二、 学习者分析:1、 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确定事件的定义 不确定事件的定义 随机事件的定义2、 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等可能事件之前,已经学习了确定不确定,可能性这些基础知识。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具备怎样的条件的随机事件才具备等可能性。三、 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一) 教学目标 1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等可能结果(基本事件)2理解等可能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二) 知识与技能:经历从不同事件中总结共同规律的过程。认识哪些事件具备等可能性,知道等可能性事件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三) 数学思考:能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能用实例对一些数学猜想做出检验。从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或推翻猜想;体会动手操作证明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 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提出的数学问题;尝试动手操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有效的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答案之间的差异;通过验证猜想的过程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五) 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心;体验不同事件中共同的数学特征,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认识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在独立思考和同学间合作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四、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1、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结论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2、 教学评价方式:(1)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3)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