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人体的激素调节》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2294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人体的激素调节》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人体的激素调节》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中生物教师竞赛作品《人体的激素调节》设计方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人体的激素调节是苏科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5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3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是“举例说明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根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下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组成。识别人体的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说出激素的概念和主要种类。举例说出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等分泌异常所导致的病症。举例说明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协调统一的。能力目标:模拟科学家研究糖尿病的实验,发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科学探究能力,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描述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以及激素分泌异常所导致的病症,发展识图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胰岛素的发现史,认同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率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列举部分激素分泌异常时的表现,增强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1、学生在前面“人体内废物的排出”部分已知道尿液中葡萄糖超标可能患糖尿病,本节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2、在七年级“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部分知道了唾液腺、肝脏、胰腺是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也学过泪腺;但对外分泌腺、内分泌腺很陌生,尤其困难于胰岛和胰腺的关系,所以需要借助各种直观图片来产生新的认知。3、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设计过简单的探究实验,但科学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在“胰岛素的发现史”部分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4、初中生活泼好动,感性思维能力大于理性思维能力,故需设置种种活动,如观察图片、图表归纳、“做一回小医生”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本节教学过程共分这样6大块:1、胰岛素的发现史2、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3、区别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4、什么是激素5、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病症6、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首先说“胰岛素的发现史”,这是本节课的重头戏,需要时间一刻钟左右。首先,通过问题引入:“你对糖尿病知多少?”“什么是糖尿病?”由于学生在前面“泌尿系统”学过,很容易说出“尿液里出现葡萄糖就可能患糖尿病”,但这并不是糖尿病的唯一特征。此时可出示这则资料,让学生知道“糖尿病是世界上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中葡萄糖含量异常升高及尿中出现葡萄糖。”然后再提问:“同学们身边有亲朋好友患糖尿病吗?你能介绍一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吗?”糖尿病现在已经是常见病,所以每个班都会有学生介绍自己身边有糖尿病人,也能说出一些病人的症状。此时,教师可归纳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并作简单的介绍,指出“在20世纪以前,人们谈起糖尿病,就如同我们现在谈起艾滋病”。在说了糖尿病的危害后,话锋一转,提问:“但是现在,糖尿病还是不治之症吗?科学家是怎样攻克糖尿病的呢?”通过糖尿病引入教学,既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上的再构建;糖尿病由绝症到能够治疗这一实例,又可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就是教师引领着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究的足迹,体验“胰岛素的发现史”了。由于初中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还很薄弱,这部分教师的引导就特别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方向,告诉学生:“首先,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糖尿病的发病部位。到底是身体的什么部位出现问题而导致了糖尿病呢?”然后出示背景资料:1788年,英格兰医生托马斯在一次意外事故病人救治的过程中,发现胰腺损伤竟然可以引起糖尿病。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位研究糖尿病的科学家,这个事件会将你的视线集中到哪里?”学生立刻说出:“胰腺。”我继续引导:“糖尿病与胰腺有关吗?问题提出来了,下一步是什么?还记得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吗?”这个对学生来说已经很熟悉了,也是立刻说出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学生很快作出假设:糖尿病与胰腺有关。制定计划这部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过,也比较容易说出来:切除狗的胰腺后,观察狗的尿液;再将切除的胰腺移植到狗的腹部皮下,观察狗的尿液。如果学生没有预习,教师简单的提示后,学生也能够制定出计划。实施实验部分,我就直接告诉学生:切除狗的胰腺后,狗的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再将切除的胰腺移植到狗的腹部皮下,狗的尿液中葡萄糖消失。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结论:糖尿病与胰腺有关!此种设计,引导学生由资料中获得线索、提出问题,再沿着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尝试设计实验。由于条件有限,学生并不能亲自动手实践,但在模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当发现自己的想法与科学家不谋而合时,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动力。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对糖尿病人进行胰腺移植的成功率非常低,能不能提取胰腺的分泌物来治疗糖尿病呢?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结果都失败了,直到有一天。”示背景资料:1869年,德国病理学家发现胰腺内有一群群很小的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不同于胰腺的其它细胞。此时教师可出示图片“胰腺和胰岛”,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者的关系,告诉学生:胰岛是散布于胰腺中的一个个小细胞群,犹如一个个小岛,因此叫胰岛。在图片分析了胰腺和胰岛的关系后,教师提问:“胰腺里有2类细胞,一类是胰腺细胞,一类是胰岛细胞,这个发现对你研究糖尿病有什么启示?”学生提出问题:糖尿病与胰腺细胞有关,还是与胰岛细胞有关呢?教师继续引导:“研究又陷入了僵局,因为科学家无法把胰岛细胞分离出来,直到又有一天。”示背景资料:加拿大的班廷发现一篇病理学家的论文讲到,结扎胰腺导管能引起胰腺萎缩。这个地方,学生的思维就跟不上了,事实上当时也就班廷一个人从这篇论文里得到了灵感。此时教师要直接告诉学生:“班廷在阅读这篇论文的时候,忽然间灵光一闪,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胰腺里有2类细胞,结扎胰管,胰腺细胞萎缩,会不会胰岛细胞不萎缩呢?如果胰腺细胞萎缩,而胰岛细胞不萎缩,这时候又不患糖尿病,不就证明与糖尿病有关的是胰岛了吗?班廷的假设让他激动不已,很快他就拟定了实验计划并付诸实施,在经过多次尝试后,终于发现结扎狗的胰管后,狗的胰腺萎缩,胰岛正常,尿液中没有葡萄糖。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结论:糖尿病与胰岛有直接关系!第2个实验其实分两部分:一是知道了胰腺内有胰岛,一是知道了糖尿病与胰岛有关。教材只介绍了第二部分,但在胰岛素的发现史中,第一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而且在这里学习胰岛,是沿着科学家的脚步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参与性强,印象深刻,能很好的突破“区别胰腺和胰岛”这个难点。第二部分实验,难度比较大,不需要让学生去设计实验,而是要着重引导学生经历班廷的思路历程,学习科学家从阅读中获取灵感,认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作出假设对制定计划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3个实验比较简单,在简单的介绍后,学生能够得出结论:胰岛能分泌一种可调节糖的利用和转化的物质!就是胰岛素。最后教师再提一句:班廷因为他杰出的贡献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胰岛素的发现史,是科学探究的好题材。对本部分的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三方面作用:第一,利用科学史的“故事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转变学习方式,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第三,通过生物学家的杰出事迹,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仅靠从动物体内提取胰岛素,远远不能满足患者需求。你知道第一个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国家吗?”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工作者率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时间许可的话,还可以再问:“靠注射胰岛素来治疗糖尿病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身体健康才是关键。怎样预防糖尿病呢?”引导说出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肥胖,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模拟了科学家研究糖尿病的实验后,学生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体会到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此时趁热打铁提出“事实上,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人体内还有很多像胰岛素一样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科学家把它们统称为激素。”引入本节课的课题。如果时间许可的话,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再由教师选择引导。但是本节课内容多,时间紧凑,不如直接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下面就进入了第二部分“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时间大约5分钟。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组织学生先自主学习,观察课本49页图片,思考:人体主要有哪些激素?它们分别由什么腺体分泌?然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指出人体各内分泌腺的部位,以及所分泌的激素。再师生互动,一起识图构建新知。激素的作用,后面要学习,这里就不用介绍了。然后教师指出:分泌激素的腺体统称为内分泌腺,人体的腺体分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二者有什么区别呢?进入第三部分“区别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大约需要7分钟。我在这里设置了一系列的“活动组合拳”:首先是图片比较。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主动找出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区别:主要在于外分泌腺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到特定部位;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第2个活动是图表归纳。以表格的形式,再现知识点,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第3个活动是判断练习。将人体一些腺体例举出来,让学生判断,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疑难解惑。这里我链接了相关图片,如果学生不能判断,就出示直观图片,让学生看清楚有没有导管,从而对内分泌腺和外分泌腺更加清楚。对于胰腺,要特别说明,胰腺分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分泌胰液,通过导管进入小肠,内分泌部是胰岛,分泌胰岛素进入血液,所以不能简单的将胰腺归类。判断完毕,回到人体的内分泌腺,指出:人体的各种内分泌腺组成了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学过以上内容后,我提问:“现在你能给激素下个定义吗?”进入第四部分“什么是激素”,这部分大概需要3分钟。为了降低学生归纳概括的难度,我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说出激素的概念,也突出了关键词“内分泌腺”、“特殊作用”。然后让学生套用此定义,举例说明什么是胰岛素: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能降低血糖浓度的化学物质。以此来反馈并强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这里可以通过游泳池和一匙盐的形象比喻,指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很少,却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导致一些生理活动的异常。从而引入第五部分“激素分泌异常导致的病症”,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时间大约10分钟。在这里我设置了活动“做一回小医生”,要求学生对照课本资料,仔细观察5幅病患图片,能够说出图片所示疾病的症状、名称和原因。“角色扮演”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活动形式,在融入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主动的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发展了观察图片能力、分析资料作出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完毕,再次用图表归纳,以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几种病症的直观比较。这里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比呆小症和侏儒症,弄清楚二者的区别。再提出2个问题:怎样预防大脖子病?为什么青少年要有充足的睡眠?让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这里出现了一个非预设生成的非常可贵的思维火花,我提问:“怎样预防大脖子病?”一学生答:“要多吃加碘盐和含碘丰富的食物,如紫菜、海带等。”这是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意外出现了,有个学生高高举起了手,说:“老师,我在网上看到,多吃加碘盐会得甲亢!”我笑笑,把难题抛给学生:“我也看过这样的说法,谁能回答这个问题?”课堂沸腾了,议论纷纷,有学生答:“我国还是缺碘的国家,尤其是远离海边的山区,要多吃加碘食品。”有学生答:“什么事都有一个度,碘要补充,但是吃太多也是不好的。”学生期待着我的答案,我却把这当作课外继续探究的契机,说:“同学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但是论点是需要论据来支持的,你能找到证据吗?”不断生成的课堂是有活力的课堂,教师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这部分教师还要指出,人体其他的激素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胸腺激素与免疫有关,肾上腺素能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性激素能促进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育。然后进入第六部分“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关系”,需时约3分钟。这部分通过分析一个生活实例:“你坐过过山车吗?当时你的身体有哪些反应?哪些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能很兴奋地说出,坐过山车的时候,会出现紧握双拳、狂呼乱叫、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反应。由于学过了神经调节,也刚知道肾上腺素的作用,能很快说出它们各属于什么调节。由这样一个鲜活的例子,轻松使学生认识到人体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协调统一的。到此为止,新课就算结束了。如果时间许可,可以设置“我的收获”来进行反思归纳,设置“我有问题”来质疑解惑,或者可以“聚焦中考”,有针对性的做一些练习。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1、立足课标和教材,有机整合2、渗透科学发展史,挖掘探究3、取材身边人与事,贴近生活4、创设多样化活动,在做中学5、抓住德育闪光点,习惯养成6、捕捉非预设生成,鼓励创新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1、组员自评2、小组互评3、教师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