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1855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提纲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具体史实】政治: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3内容: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4影响: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5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宗法制的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济:(1)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助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文化: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具体史实】政治: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经济: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1、时间与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普及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精耕细作;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3评价(1)积极影响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2)消极影响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分工,加上简陋的生产工具,决定了其分散性、脆弱性的特点。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业技术:精耕细作;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文化:(1)百家争鸣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科技: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具体史实】政治:秦朝: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经济: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文化: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总特征】:政治:封建社会的繁荣: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实行完善的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文化: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中华文化圈。【具体史实】政治: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经济:农业:耕作技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发明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文化:思想: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科技: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文艺: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总特征】政治: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南宋时南方已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科技外于世界领先地位,教育事业发达,绘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具体史实】政治:中央: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地方: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元代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地方: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经济: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商业: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文化:思想: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科技: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教育: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文艺: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总特征】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和日趋腐朽衰落;经济: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科技进入总结停滞,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文艺空前繁荣,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具体史实】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对外:海禁和闭关锁国。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经济:农业: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文化:思想: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科技: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文艺: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俗文学形式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科技: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附录: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时期夏商周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清方式世袭制(世官制)军功爵制度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依据血缘军功品德门第才学演变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才方式由推选举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选拔(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客观的原则(3)科举制度实行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二、14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的中国与欧洲中国(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欧洲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强化,表明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欧洲君主纷纷改革;新兴资产阶级开始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欧洲由封资过渡。经济实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受严重束缚,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商主义政策;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并迅速发展;同时,欧洲殖民开辟了新航路,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壮大了资本主义经济。外交从明中期起,开始遭到外来祸患:倭寇、葡、荷、英、俄不断骚扰我国边境,明清政府面对这些挑战,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产阶级要求对外扩张,寻找资本、原料、市场,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思想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但明清实行文化专制,封建正统思想仍占统治地位。1417兴起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文艺复兴运动,1718欧洲启蒙运动兴起,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策划理想蓝图。科技明以前科技领先世界,明清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明清并未产生近代科学技术。文艺复兴后,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开展,使人类走向工业文明。结果中国在封建主义道路上徘徊,并走向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国自居,坚守着传统文明,闭关锁国,最终与世界历史潮流擦肩而过,造成被动挨打的局面。资本主义在欧美兴起和扩展,并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开始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三、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异时期开始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实行含义重视农业,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原因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甚至危及封建统治。根本原因: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客观原因:防御外国侵扰和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表现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对商业征收重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异评价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外族侵略,有自卫性;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同背景都是在社会转型时期采取的政策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内容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影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四、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之加以改造和总结,使其在战国后期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由于儒家思想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时代需要,因而不受重用。(2)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3)汉朝时期:传统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道教的冲击,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动摇。(5)隋唐时期: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6)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儒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7)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8)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减少变法阻力,为变法提供理论基础。9)袁世凯复辟时期:推行“尊孔复古”逆流,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0)新文化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全盘否定儒家思想,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1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12)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的某些价值观得到重视。2儒学受推崇的原因(1)儒家思想迎合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吸收其他思想的先进成分进行适应性的调整3对儒家思想的认识1)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仁”、“德治”、“民本”思想、“和为贵”等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孝”、“仁义”、“诚信”等伦理道德观,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思想,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五、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和欧洲的启蒙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欧洲的启蒙思想异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自然科学的发展内容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工商皆本和经世致用崇尚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提倡民主、自由、平等、科学、法治;构建资本主义理性王国本质传统儒学范畴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影响对专制制度形成一定冲击;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动摇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为资产阶级革命和统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批判君主专制六、全面认识中央集权制度1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它处理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其特点是中央统率地方,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2演变历程:(1)萌芽于战国(法家思想、商鞅变法)(2)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3)巩固于西汉(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察举(4)完善于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5)加强于北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通判的设立)(6)发展于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强化于明清(废宰相、设内阁、设三司、军机处、大兴文字狱)。3认识:(1)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发展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1)积极: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经济上:能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繁荣。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2)消极: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经济上: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对外关系:明清实行闭关政策,阻断了与世界的联系,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第一讲 中国古代政治【考点梳理】1分封制与宗法制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影响: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宗法制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作用: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制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2中央集权制1两对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2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解决(发展趋势: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3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解决(发展趋势: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分封制(始于西周)郡县制(始于秦朝)行省制(始于元朝)4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度为身份不高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是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积极影响(封建社会早期:秦唐宋)政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经济文化: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明清)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封建专制空前强化极易出现失误、暴政和腐败文化: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发展和思想进步。【高考真题再现】1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B、土地和耕牛C、土地和人口D、人口和铁犁2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D废除行省制3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4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5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6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7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A西域都护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8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9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BCD10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段历史的全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C王朝的振兴第二讲 中国古代经济【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农业:实行井田制,石器锄耕,简单协作;耕作方式:仍以石器锄耕为主。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2春秋、战国时期: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商业繁荣。3秦汉时期:农业: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4隋唐时期:农业: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商业:城市唐代长安、洛阳, 扬州、益州商业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达。5宋元时期:农业: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景德镇著名瓷都;元代烧制出青花瓷。商业: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6明清时期农业: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农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玉米和甘薯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手工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商业:工商业市镇出现;商帮形成;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禁海”政策严重影响中国发展,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高考真题再现】1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2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代D南宋3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宫殿宏伟,街道整齐注重城市绿化,建有排水设施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BCD4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5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第三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考点梳理】1商周时期: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夏朝历法夏小正。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大。思想上:学术下移,私人办学兴起。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意义: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3秦汉时期: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4隋唐时期: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5宋元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程朱理学),南宋的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在当时世界也是最先进的。王祯的农书是四大农书之一。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书法与绘画: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清明上河图。6明清时期: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张个性自由,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明显落后于西方;以农政全书、本草纲目为代表的古代科技达到顶峰。小说蓬勃发展,四大名著出现;京剧的产生与发展,并在同光年间迎来第一个繁盛期。绘画艺术最突出的是士大夫文人画,最能反映其风貌的是写意画,民间绘画兴盛;书法艺术强调个性创造,平民化和世俗化。【高考真题再现】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孙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仁者爱人”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ABCD3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思想家是A韩非子B庄子C孟子D墨子5 “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 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6下列言论,属于韩非思想主张的是A制天命而用之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C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以下主张明显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是A仁者爱人,民贵君轻B万物虚无,祸福相倚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8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A墨子B孟子C商鞅D荀子9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10西汉太中大夫东方朔撰文上呈汉武帝,所用竹简需两人抬进宫。以后改变携书不便现象首先得益于发明了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制墨技术D活字印刷1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12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14话本是宋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促使它兴起的直接社会原因是A理学的形成与发展B商业和城市的繁荣C各民族文化的交融D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15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1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17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B侧重于理论探索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D提倡实验科学18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当时的中国A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B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C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经济停滞倒退第四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考点梳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帝国主义侵华史各阶级探索史(1)资产阶级(2)无产阶级(3)总结归纳:(4)建国后的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1949-195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建时期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标志着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后至今恢复重建稳步发展时期。(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平反冤假错案。(2)恢复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今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重新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健全和发展;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加强(4)1997年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依法治国”成为基本国策。【高考真题再现】1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A“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C“共赴国难”D“将革命进行到底”2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4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dl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6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A甲午战争爆发B中华民国建立C抗日战争爆发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8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9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ABCD10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11.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B.民族主义的高涨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12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13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过学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架构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第五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百年兴衰史【考点梳理】一、民族工业的出现(1)条件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市场、劳动力)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诱导(技术)一些商人、官僚、地主投资于近代企业(资金)(2)概况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区:东南沿海代表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二、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1时间:从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近代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2原因:(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于1903年设立商部,奖励工商,社会上兴起实业救国热潮。(2)为反抗帝国主义掠夺路矿利权,中国人民掀起收回利权运动,引发了振兴实业的高潮。3代表人物:著名的实业家主要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4发展概况:这一时期创办的民族工业多为轻工业。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三、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1912年民国建立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市场经济比较活跃,进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1时间:一战(19141918)这段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2原因:(1)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就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2)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也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3)政府还倡导使用国货。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契机。(4)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四、民族工业发展显著,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民政府统治前期(19271936年),原因: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基本实现全国统一。2国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使民族工业在十年间得到了更快发展。五、遭受沉重打击:抗战时期(19371945年),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原因1为适应侵略需要,日本把占领区变成军事和工业基地,严重破坏了中国沦陷区的经济。2四大家庭官僚资本急剧的膨胀起来,垄断地位空前加强。官僚资本乘战时民族工业之危,吞并民营企业,进行大规模掠夺,加强了四大家族对工业的垄断。六、民族工业的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萎缩原因:(1)美国经济侵略(2)官僚资本压迫。七、民族工业获得新生:(1949195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高考真题再现】1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做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