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12329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体会大丰市白驹中学 陈荣平内容摘要: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把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关键词: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 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必须要以人为本,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依照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把他们分为几个层次。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进行分层教学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一 学生分层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 B层:数学基础中上,思维能力较好。 C层:数学基础中下,思维能力一般。 D层:数学基础不好,思维能力不强 对学生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二、分层备课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A层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D层 尽量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部分向C层甚至B层转化。 多耐心辅导多鼓励,尽量多提问,提高他们听数学课的兴趣,要求他们坚持独立完成作业,他们的作业面对面的批改,争取合格以上成绩。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把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 分层教学 2007学年,我担任初二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用分层教学法,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 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C和D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后,让C和D层次的学生到黑板板演,加强面对面的个别辅导。 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设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和D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设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简单知识点题目。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2)采取多举例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尤其是C、D层次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性质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班C、D层次的学生基础较差,有一次,我发现他们老是把解方程当作式题计算来做,知道他们对解方程的同解原理不理解,我就这样引导他们认识解方程的同解原理: 我要知道你们这一列同学中最后一位同学有多少只手指,现在我要倒数第二位同学跟最后一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则要倒数第三位同学跟倒数第二位同学比较手指数,如果相同,再进行下去,直到我面前这位同学。因为你们这一列同学前后两个同学的手指数都相同,所以,我只要看我面前这位同学的手指数就可以知道最后那位同学的手指数。然后,我类比此例讲解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 通过这样举例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C,D层次的学生理解了用同解原理解方程的原理,以后他们都会用同解原理按解方程的步骤来解方程了。 (3)对学生的引导由浅入深,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直角梯形,OABC,BC=14厘米,A(16,0),C(0,2)。若点P、Q分别从C、A同时出发,点P以2cm/s速度由C向B运动,点Q以4cm/s速度由A向O运动,当点Q停止运动时,点P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0t4)。求当t为多少时,四边形PQAB为平行四边形;求当t为多少时,直线PQ将梯形OABC分成左右两部分的面积比为1:2,求出此时直线PQ的解析式。y yA xBPCOQy(2)若点P、Q为线段BC、AO上任意两点(不与线段BC、AO的端点重合),且四边形OQPC面积为10,试说明直线PQ一定经过一定点,并求出定点坐标。 A xBPCOQ y 请同学们先回忆 时间、速度、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梯形的相关知识 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鼓励让C、D层学生回答。 我们先来合作学习(1)小题。同学们解决这小题要用到哪些知识,请D层的同学发言,再请C层的同学对于D层同学的发言给予评价、补充。然后请C层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创作过程,做好后,由展示的同学自己请同学帮助批改,如有错误,由批改的同学、展示的同学通过合作、讨论让展示的同学掌握,再由展示的同学订正,订正好后,由批改的同学批改、评价,最后教师作简要的点评。 我们再来合作学习(1)小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然后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小组的创作过程。依据本人的教学实践,展示的同学一般都是小组里的B层次的学生,这正好能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最后,我们一起来学习(2)小题,请同学们分小组探索讨论,老师小组巡视。然后请小组A层次的学生发言。老师做如下引导:梯形OQPC的面积为10一定,梯形的形状一定吗?不一定。梯形OQPC的高一定吗?一定,高是2。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一定吗?一定,(上底+下底)=10。由(上底+下底)的和同学们能联想到什么知识?与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有联系吗? 四、分层训练 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型。 例如 解下列一元一次方程:(1) 2x + 4 = 8 (2) 2(x-2) +10 = 16(3) 1 = (4)5 = 课外作业也应分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后设计的作业:(1) 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2)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3、4,求第三边长。(3) 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4)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0、3),B点坐标为(5、0),求A0B斜边上的高。 要求:A、B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C层次学生完成(1)、(2)、(3)题;D层次学生完成(1)、(2)题。五、分层评价教学效果:从学情检查数学成绩看,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优生增多。 原因: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一纸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D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C层次的学生也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对于A、B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