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11309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阅读精选百题训练一、阅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作者刘禹锡,字 ,唐代 家、 家。在他的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 是两句。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惟吾德馨( ) (2)往来无白丁( ) (3)无案牍之劳形( ) (4)无丝竹之乱耳( )3、根据你对文中内容的理解,请以“雅致”、“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雅致 闲情4、本文作者因德馨,虽居陋室,却并不感觉陋,在我国的一部古典名著中,有一个人虽身处豪宅,并不感觉“自豪”,相反却“无故寻愁觅根,愚顽怕读文章”,这部名著是什么?这个人是谁?他有什么性格特点?请写出与之性格特点相关的一件事。 5、文中的“山、水”、“龙仙”分别指的是什么? 6、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 7、在物质生活曰益丰富的今天,如何看待作者的道德情操? 8、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9、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0、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答案:1、梦得;文学;哲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品德 没有学问的人 形体,身体 扰乱3、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4、红楼梦;贾宝玉石一个追求健康的自由生命,不愿在陈旧的社会规范中僵死或腐烂的才智之士,他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谏之德,比如弃四书五经而津津有味地读西厢记5、自然条件;品德高尚的人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7、作者的道德情操是“惟吾德馨”。在今天,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如果持否定态度,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8、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9、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10、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二、阅读爱莲说,回答下列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1、本文选自 ,作者 ,他是 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是 的开山鼻祖,后人称他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亭亭净植 (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作者笔下的君子不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鄙贪图富贵,不追名遂利。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君子”和“小人”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君子小人14、类似于“莲”花这种品格的文人很多,除本文的作者外,你还知道谁,就他(她)的一句诗、词、文来谈谈他(她)的思想品德。 15、请从文中找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完整地抄下来。 16、作者认为“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17、作者在歌颂莲花时几次提到菊花、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18、爱莲说中渗透着几种人生观?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人生观。 19、作者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与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20、你喜欢哪一种花?它寄托了你怎么样的志趣?简要谈一谈。 答案:11、周公元集,周敦颐,宋,宋明理学,濂溪先生12、多 洗 树立 亲近而不庄重13、坦荡荡 长戚戚 (或胸怀坦荡;心怀叵测。)14、比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他安贫乐道,陶醉于大自然,陶醉于田园生活的情趣。15、莲,花之君子者也。16、同意不同意均可,只要能答出新意,理由充分即可,比如不同意,我认为牡丹才是花中君子,它不为恶势力屈服,虽遭贬,仍不改其志,按照自身的规律开花。嬴得花中美誉。等等。17、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莲花的高洁品质。18、三种:隐逸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谈自己的人生观,只要积极向上,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19、答案不一,选择一种观点,只要有道理就可。20、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即可。三、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曰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念无与为乐者2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2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2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奇趣, 闲情。2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2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3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答案:21、苏轼;唐宋八大家。22、前院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清闲的人 考虑、想到23、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24、念无与为乐者。25、将影作藻见 以水喻月抒26、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27、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28、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29、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30、略四、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曰,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1、本文作者陶渊明,名 ,字 ,自号 。世人尊称“ ”。本文节选自 3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屋舍俨然( ) (2)便要回家(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未果,寻病终( )33、文中最能体现桃源人与世隔绝的句子是:34、请根据文章理解分别以“归隐田园”“安贫乐道”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九言的对偶句: 归隐田园 安贫乐道35、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36、文中,桃源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外人道也”? 37、文=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列举出其中任何两个,并说一说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38、文章最后写刘子骥要去找桃花源,其目的是什么? 39、文章的第段表明了怎么样的问题? 40、文章表现了作者主张生平、安定、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面对眼前的这个世界你想说点什么? 答案:31、潜 元亮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陶渊明集32、整齐的样子 通“邀”邀请 与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实现33、见渔人,乃大惊;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4、渊明采菊躬耕;五柳赋诗饮酒35、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36、担心外界的战乱危及桃园,破坏这和平安宁、美好幸福的生活。37、答出两个悬念即可38、使桃花源增添神秘感,让人觉得桃花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39、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40、略五、阅读小石谭记,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簧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曰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鱼可百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曰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已,曰奉壹。41、本文作者 代著名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一起提倡 运动。4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下见小潭( )(2)不可久居( )(3)怡然不动( )(4)尔远逝( )43、文中写鱼儿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什么? 44、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把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 醉翁亭下欧阳修吟诗饮酒; 45、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46、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47、“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寄寓? 48、找出文中描写游鱼的传神之笔,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蕴含了作者怎么样的心理? 4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50、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描写一段你熟悉的景物,抒发你当时的心情。 答案:41、唐;柳宗元;古文42、向下 停留 愣住的样子 忽然4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44、小石潭上柳宗元记文抒情45、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46、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47、作者回首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其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遥远48、文中第二段。把鱼儿的自由自在,活泼天真和“我”的物我合一。乐而忘形,乐而忘我境界,结合得天衣无缝;鱼儿的自由自在于作者此时的境遇相反,作者的内心既羡慕了又充满酸楚。49、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50、参考:一条一条的梯田,整整齐齐,山顶上那株古老的榕树,依然是青枝绿叶,亭亭如盖;依然是悬着潇洒的长长的胡须。我深情地抚摸着我曾思念过的老芙蓉树,心中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回望山下,红瓦楼房代替了灰色城墙;黑漆漆的柏油路代替了往曰的公路,从来没有过的铁轨,也一直通向了远方六、阅读岳 阳 楼 记,回答问题。 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曰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欧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曰。51、本文选自 。作者范仲淹,字 , (朝代)文学家和 家。文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5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百废具兴( ) (2)薄暮冥冥( )(3)而或长烟一空( ) (4)或异二者之为( )53、文中滕子京被贬却积极治理政事,说明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对你有何启示? 54、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贤者和庸人的区别。请分别以“贤者”和“庸人”为首词写一组对偶句。贤者 庸人 55、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除岳阳楼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名胜古迹方面的诗词,请写出完整的一句,并写出相应的名胜古迹。 56、本文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邀为岳阳楼所作的记,但是作者为什么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 57、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也有“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慨,试比较二者的感慨有何区别。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5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提到“古仁人之心”这一概念。“古仁人之心”内涵丰富。请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课文中体现出来的“古仁人之心”分别表达出来。 60、“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反映了古仁人旷达胸襟,这种胸襟在今天瞬息万变的社会尤为重要。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打算怎么样做,才能拥有这种胸襟。 答案:1、范文正公集;希文;北宋;政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1)兴办 (2)迫近 (3)有时 (4)指心理活动3、说明他是个有古仁人之心,以天下为己任,不以自己得失为意的君子。我们应该学习他这种精神,做人做事应先人后己,先国后家,以国事为重,忧国忧民。4、贤者不以物喜和已悲,先忧后乐,庸人不以国弱和民贫,先乐后忧。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6、原因有二: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要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借景抒情,对友人进行规劝和勉励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7、范仲淹通过此句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周敦颐只是表达了对知音甚少的感慨,范仲淹则是慨叹忧国忧民的人太少8、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9、答案只要与课文的内容相关且符合题目要求即可。10、可围绕“战胜自我”、“摒弃私心”、“胸怀天下”、“志向高远而豁达进取”来谈。七、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妈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61、本文作者韩愈,字 ,谥号 ,被列为“ ”之首。6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策之不以其道 (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4)食之不能尽其材( )6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有 方显 ;无 岂有 。64、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65、千里马辱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66、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中的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里的哪些说法一致?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么样的社会现实? 67、你认为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68、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69、生活中,我们常讲“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马说中,怎么样做才能发挥千里马的才能呢? 70、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和千里马二者中,你认为哪个更重要?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61、退之,文,唐宋八大家62、辱没 正确的方法 一样 通“才”才能、才干63、伯乐;槽间千里马;刘备;隆中决策人64、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6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66、“与世有伯乐然后又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致。 反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和重用的社会现实67、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68、“识才,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等。69、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或用自己的话回答均可70、此题为开放题,选伯乐,千里马或伯乐和千里马均可,重要的是阐明观点,理由充分八、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71、本文选自 ,作者 (姓名),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家, 家。他与 合称为 思想代表。72、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 (3)与我何加焉 (4)得我与?73、根据文中内容请用“义”与“利”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义 , 利 。 74、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舍生取义的人物,其中“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又释华容酬恩之谊重”称赞的是哪个人物?该人物冒杀头危险义释了谁? 75、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7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77、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78、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