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二历史文档.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02817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二历史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历史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历史必修二历史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附:以下都不属于课标直接规定的内容:1、最早出现的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流域、南欧爱琴海沿岸2、传统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印第安文明3、古代文明的特点:区域性、独立性4、古代文明相对封闭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局限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的阻隔缺乏沟通的技术缺乏横向交流的驱动力总之:在生产力落后,封闭的经济下,(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5、世界由封闭走向统一的开始性的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6、新航路的开辟的根本原因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7、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P81(1)萌生时间:14/15世纪(2)萌生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如风力水力资源开发三圃制)(根因)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市场的发展(如货币地租等)(直因)(3)萌生的表现:雇佣关系的出现。商人插手生产领域, 包买商(对手工工匠包发原料包收产品,支付报酬即工资)(4)阶段的划分:简单协作阶段、手工工场、机器大工业。(5)出现公司:为经营工商业企业(如合伙经营或股份公司)联合的团体)8、新航路开辟的起因:(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社会根源:人们对货币黄金的狂热追求。(3)直接原因:土耳其的扩张阻断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上路(4)精神动力:对天主教的宣传9、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P83图(1)1487年葡萄牙王室支持的航海家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行,发现好望角。(2)1492年 西班牙王室支持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向西航行到达美洲。(3)1497-1498年 葡萄牙王室支持达伽马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4)1519-1522年 西班牙王室支持麦哲伦船队由西向东完成环球航行)1 10、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引发商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贸易出现、商品总类的增多、市场的扩大欧洲商路和贸易枢纽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发价格革命:西欧市场金银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 影响:封建地主因货币地租贬值而财力地位下降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济实力增强。 (因上述两点原因)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3)各促进了各大洲动植物种类的迁移和交流。(人类文明交往之路) (4)欧洲列强开始殖民扩张。 (5)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全新宇宙观的形成,冲击了神学理论,打击了教会的权威。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6)使各地区各名族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地域性历史开始演变为世界历史。11、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P82 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欧洲商人奔走于从欧洲到非洲美洲亚洲的各大港口和商品集散地。许多新商品(美洲烟草可可、中国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交易量成倍上升。 附 人教版教材解释: 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商人通过这些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种类也急剧增加。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血与火的争夺1、根本原因:新航路的开辟2、历程先后崛起的西方列强1516世纪西班牙、葡萄牙17世纪荷兰(“海上马车夫”)18世纪英国(“日不落帝国”)3、15、16世纪葡萄牙始作俑者 地域侧重亚洲、非洲 特点:建立殖民据点,垄断东西方商路西班牙16世纪中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地域侧重:美洲(主要在中部南部 特点:建立殖民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掠夺金银财富4、17世纪“海上马车夫”荷兰(世界贸易强国)(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摆脱西班牙统治,建立荷兰共和国本国造船业发达、对外贸易发达抢夺殖民地:北美:建立新阿姆斯特丹(人教版: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非洲:夺去葡萄牙的好望角亚洲:夺去葡萄牙的马六甲、锡兰,侵入台湾,在日本长崎建立贸易据点(2)殖民扩张的特点殖民扩张与对外贸易紧密联系,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主要手段。5、18世纪中叶“日不落帝国”英国 (1)原因: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的有利条件。政府重商主义政策海军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组建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圈地运动。(资本主义农场发展,为资本主义提供劳动力、市场)殖民掠夺。P87A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中英、印英间的贸易。B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非洲、印度积极开拓殖民地。C 17世纪上半叶,海外扩张三个方向。(2)争霸和商业战争:P88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中后期,颁布航海条例,挑起三次英荷战争。18世纪中期:与法国七年战争,夺去法属北美殖民地并确立在印度的优势,最终确立的世界殖民霸权。6.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P89(1)早期殖民扩张的主要表现: 野蛮掠夺奴隶贸易屠杀土著居民(如印第安人,导致殖民地劳动力匮乏,引起奴隶贸易)不平等贸易(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凭借免交内地税特权排挤印度商人控制印度国内贸易;葡萄牙人用廉价手工用品玩具等换取土著居民贵重物品)(2)早期殖民扩张影响: 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使其被迫卷入世界近代化进程商业活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初具规模。蒸汽的力量1、首发英国(一枝独秀)2、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工场手工业的生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3、条件:p93海外殖民扩张提供资金,扩大海外市场圈地运动 提供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手工工场的发展积累技术经验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政治保障4、英国工业革命首先在棉纺织业5、标志:1765年的哈格里夫斯的珍妮纺纱机6、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确立(1771,阿克莱特第一座水力纺纱厂)7、瓦特改良蒸汽机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原因、影响)p948、交通运输业革命:发明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汽船和火车9、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率先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改变了英国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三大产业),促进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10、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理解。P96 19世纪中期,英国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还要多。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成功举办1851年第一次世界博览会。1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1)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大大增强(2)促使英国政府进行一系列内政外交的变革:A民主化改革(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建立职业警察制度,保持社会稳定。) B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1776、亚当斯密国富论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C进行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福利制度。D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打开落后国家大门。E.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3)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度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的剥削。1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p95地域: 欧洲、美洲原因:1825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表现:(美国) 轧棉机、汽船、尤其是机床工业的诞生和工业生产的标准化。(作用: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1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P97时间:工业革命后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原因:(1) 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各行业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准备物质条件。)(2)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技术条件。(火车与铁路、轮船与航运的发明增长), (3)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和劳动力供应地,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保障。)(4)确立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表现: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取消关税保护),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根本原因:工业革命走向整体的世界1、产生前提: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政局稳定2、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提供充足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兴起3、直接原因: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兴起4、开始的标志:1866,德国,西门子,发电机5、主要内容:(结合旧教材,整合新教材)电力的广泛应用(发电机爱迪生的发明:电灯、改进电话、电车、留声机、电影放映机一种新的能源产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率。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新通讯手段的发明(有线电报、电话、无线电报等)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比重直线上升)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汽车、飞机等)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化学工业的发展(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传统部门的改造(为传统农业想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5、总结:侧重于四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其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最为显著。6、特点:(课后练习p105自我测评)(新教材参考书和旧教材的结合) 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飞速发展在几个先进国家同时进行,美国和德国领先在有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如日本)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产生的主要新工业部门:电力、电器、石油、石化、汽车、航空、化学工业等多为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确定了公司制和垄断机制人类进入带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标志性的机械和部门:电力7、影响: 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农业变革(向现代农业转化)促进垄断组织的产生,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原因:生产力发展(根因)竞争加剧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直因)垄断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积极作用:减少单个企业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9.19世纪美国的对外政策:(非课标直接规定内容)P103-104(1)对美洲(早期扩张重点): 1823年: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干涉美洲事务)1889年:成立“泛美同盟”。20世纪初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2)对亚洲太平洋:19世纪中期,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19世纪末: 提出针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3)对美洲和亚太:海权论1898年美西战争,夺取西班牙殖民地10.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P104(1)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2)实力强大的垄断公司致力于频繁的国际贸易和资本输出;(3)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和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联系更为便利;(4)促进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5)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粮食原料集中亚非拉,工业集中在欧美日)总之,促使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络在一起,人类朝世界一体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自由放任”的美国知识点一:世界经济大危机1、世界经济大危机:(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2)、标志(导火索):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出现了疯狂的股票抛售风。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跌风再起,导致市场崩溃。(3)、发展:股票市场的崩溃犹如决堤洪水,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随即席卷整个经济部门,美国顿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在资本主义世界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了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表现:(1)、各国工业生产水平大幅度下降,世界贸易额剧减。(2)、农业也遭受了灭顶之灾,农民大量破产。(3)、各国的失业人数急剧增长。3、世界经济大危机的主要特点:(1)、范围广:经济危机从波及到所有资本主义国家。(2)、破坏性大:后果空前严重,“大危机”、“大萧条”等成为这次经济危机在历史上的专用名称。(3)、持续时间长:这次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达四年。4、各国采取的对策:由于生产严重过剩,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5、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影响:(1)、经济上:极大的破坏了生产、浪费社会资源,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2)、政治上: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3)、世界局势: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使世界局势紧张知识点二:杯水车薪(美国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原因:A: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主要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具体原因: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过度的贫富悬殊;自由主义的盛行和胡佛总统的不干预政策; 狂热的股票投机;2、胡佛政府的反危机措施:(1)、初期措施:A、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B、1930年,胡佛政府大规模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 结 果:胡佛的政策使美国经济掉入“沟底”。1932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失业人数日益增加。(2)、后期措施:A、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 B、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结 果:这些措施对缓解经济危机只是杯水车薪。知识点三:病入膏肓的经济(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1、金融危机冲击着美国的工业和农业。工业生产持续下降,农业更是遭到毁灭性的打击。2、 金融危机和工业危机及农业危机交织在一起,全国经济陷入混乱境地,生产跌到1913年的水平。3、失业工人猛增。4、全国范围内的罢工、抗议示威、骚乱暴动此起彼伏,整个社会一片混乱。5、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丧失信心,资本主义制度被推到崩溃的边缘。罗斯福新政一、新政的背景1、罗斯福的当选(1)原因:在面对大危机时,胡佛的“自由放任”没能解决危机,在困难中,美国人希望能出现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危机;罗斯福在竞选中,向美国人民保证会实行新政,并鼓励人民恢复自信心。(2)当选:1932年,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2、新政的准备(1)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为他打造新政的政纲,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的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2)赢得了国会的支持。(3)发表“炉边谈话”争取了人民的支持。二、罗斯福的新政1、阶段:第一阶段:19331935年初,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第二阶段:19351939年,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成就。2、主要措施(1)整顿银行,克服金融危机。法令:紧急银行法、机构:联邦储备银行*从金融业开始的原因是因为大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因此从源头上去解决问题。*一是禁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防止黄金外流。二是恢复银行信用。(2)恢复工农业生产:A、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要求农业缩减规模,由政府提供补贴。B、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来执行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和关于产量、价格、销售等原则,将企业的行为置于政府监管之下,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3)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法令:1933年,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且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既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又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空间。(4)保护劳工权利。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并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还禁止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的出台,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一项改革成果。罗斯福代表的仍然是资产阶级利益,此举只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以更好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1935社会保险法通过,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到1939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比较健全。3、特点:国家对经济实行直接干预,改变原有的自由放任,通过国家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4、实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1)积极:A、对美国而言:使美国人民度过了危机,保证了美国的民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例,推动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美国后来的政策影响深远。B、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2)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三、美国渡过难关1、新政对美国渡过危机起到重大作用。罗斯福就任后不久就结束了金融恐慌,到1935年,国民经济已经大为好转,1935-1937年,由于证券市场再度出现上涨高潮。罗斯福进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并大刀阔斧的削减公共工程和农业补助,开始征社会保险税,结果导致经济衰退,罗斯福果断恢复赤字开支,增加公共工程拨款,扩大公共工程规模,推出新的农业调整法,到1939年,完全扭转经济形势。2、二战使美国真正摆脱了危机:战争爆发后,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出现战时繁荣,战后,全世界的大部分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了美国,在这个基础上,美国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美国为例)1、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济,并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主要经济部门。(战争期间,一切要为战争服务,政府因此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近现代史上,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战时经济往往就由政府控制。如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国有财产在国民财富中所占比重上升,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2、表现:P120(1)(2)(3)3、特点:(1)美国垄断资本实力雄厚,建立现代企业所需的巨额投资与私人资本积累有限的矛盾不像西欧国家那样尖锐。(2)政府干预经济不是实行工业国有化,而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等于国有化,更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4、影响: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20世纪50年代起 “黄金时代”二、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二战后)一种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 两个经济学派:货币、供给学派 四个经济发展时期: 二战结束-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九位总统:杜、艾、肯、约、尼、福、卡、里、克。(注意:战后四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贯穿一条主线,从二战争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调整,是对罗斯福新政的继承和发展,干预的形式和策略的不断变化,推动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60年代(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认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充分就业。(2)经济政策A、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注重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B、肯尼迪和约翰逊: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施政纲领,把大规模财政赤字作为经常性政策,以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见P122资料卡片。)(3)结果:这些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是万能药剂吗?)2、70年代(“滞胀”困境)(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2)经济政策:尼克松、福特、卡特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3)结果:调整无法摆脱“滞胀”困境,70年代美国经济的下降说明凯恩斯主义已经失灵了。3、80年代(1)经济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2)经济政策:里根政府,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货币学派),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供给学派)。(3)结果:这一对策终于见效,1982年底但是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大幅增加了国防开支,造成“四高”的局面。4、9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1)经济理论: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供给学派(2)经济政策: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他既解决了困扰美国经济的赤字问题,又很好地解决了失业问题。(措施见P123)(3)结果:美国迎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创下了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新纪录。(见第三目)三、美国的“新经济”1、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一轮经济持续扩张和繁荣(1)19912000年,长达十年持续高速扩张和繁荣。(继二战以后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80年代连续六年经济增长之后的第三个新的经济增长期。)(2)具体表现A、经济稳步增长。B、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C、失业率低。D、企业利润大幅度增加,个人消费市场繁荣,出口增加迅猛,股指扶摇直上。*2、新经济时代“新”在何处(特点)(1)较长时期经济持续繁荣。(2)低通货膨胀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基本实现零通胀下的充分就业。(打破了凯恩斯主义“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不会同时出现”的理论)(3)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打破了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连动关系。3、对美国经济政府调整的认识(1)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性质不会变,垄断资本在国家中仍占支配地位)(2)局限:虽然也曾出现过经济发展的局面,但没能从根本上杜绝危机的出现,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2001年又进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期,归根到底维护的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参见教材).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不同程度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政权建立: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政权。(2)面临形势:内忧外患,领土落入敌手,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外: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退出一战;帝国主义国家仇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妄图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企图恢复其统治。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3.内容:方面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商业取消自由贸易,产品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4.影响: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积极: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2)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限度:如以及低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的口粮、种子粮也予征收,遭到农民的反对,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战争结束后,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度的途径,结果导致经济政治危机。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背景)1.原因:(1)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2)自然灾害:19201921年,遭受大旱灾。(3)经济政策:在农村加强余粮收集制。(4)根本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2.表现:(1)经济危机:农业:粮食产量急剧下降,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得不到保障,许多人死于饥饿。工业:工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被迫到乡下谋生,无产阶级队伍涣散。(2)政治危机:国内各阶层不满情绪非常严重。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许多工人纷纷罢工抗议;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原因(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情况。(2)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目的:恢复被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3.实施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4.内容方面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民自由支配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产品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5.作用(1)积极方面经济: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国家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深远: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3) 消极方面: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加之领导人对这种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背景: 随着二战胜利之日临近,防止战争悲剧重演为、规划战后秩序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 二战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意、日等战败国,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不仅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优势,而且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也确立了统治地位。经济实力的急剧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政治、经济、军事优势)2、建立:(1)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 掌握时间、主要国家及数量。(1944年; 美、苏、中、法等; 44国 ) 内容: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主要内容有:一是美元与 黄金 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这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特征)(2)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 建立:1945 年,世界银行建立,并于1946年正式运行;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并于1947年正式运行。 职责:世界银行的使命是与贫困作斗争,提高 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国际汇兑,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 资金来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 股金,其份额的多少是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相对经济实力来确定的,而会员国的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3、影响:(见P151第二自然段)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积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消极:此体系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依靠美元的特权地位,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于是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加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1、背景:(从三个角度思考)(1)二战后的西欧各国: 实力大减,国际经济萎缩,进而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2)“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 外汇 管制(3)美国:为使自己的产品能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着手建立国际贸易体系2、建立:(1)1947年,美、中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2)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 、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以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3)性质:(补充)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同时还是一个由缔约国组成的组织。它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也不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但在工作上同联合国有关机构联系密切。(4)意义: 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 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 体现了自由贸易 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5)作用:(补充)它客观上为资本主义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从而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但美国则试图通过它来操纵世界贸易,向外扩张经济。3、深远影响:(见P152第三自然段)(1) 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二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它们的建立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2)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 制度 化方向发展的反映。( 美国在这三大支柱中拥有特殊地位)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欧洲联盟在上学期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中学习过有关欧共体的建立过程,而欧共体正是三大经济区域集团之一欧洲联盟的前身。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1)可能性: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近代欧洲各国的冲突和战争不断,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激起人们对欧洲统一的愿望。法、德两个宿敌大国的和解,为欧洲联合奠定了基础。(2)必要性: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沦为二三流国家,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只有走向联合。战后美苏在欧洲的“冷战”使欧洲各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受苏联威胁,所以要联合御强;受美国控制,想要联合自强;2、欧共体的建立(经济实体)(1)1951年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标志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2)1957年签定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罗马条约的签定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1967年,欧洲六国签定布鲁塞尔条约,将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各国开始由经济合作向政治合作发展,欧洲联盟建立。3、欧洲联盟的成立(政治实体)(1)1992年,欧共体12过签署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2)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欧共体由经济实体向政治实体过渡。(3)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欧元成为欧元区单一流通货币)正式问世。4、欧洲联盟成立的意义:(1)对欧洲:符合欧洲各国和整个欧洲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经济政治的发展,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2)对世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合起到了示范作用,增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促进世界政治新格局的形成。(3)对中国:欧盟的关税、规则、壁垒,包括手续都是统一的,中国如进入其中一国,也就进入了欧盟各国,减少了入关和流通成本。同时,欧盟各领域都采取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这对中国不利。政治上,中、欧在国际上能更多地进行合作,有效地牵制单边主义。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1、背景:(1)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推动;(2)为与欧共体等抗衡,寻求发展机会。 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与西欧、日本角逐,攫取世界经济主导权,必须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区域经济集团。只有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2、过程: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宗旨: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15年)。4、特点:(1)只是一种贸易伙伴关系;(2)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5、评价:(1)作用: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了三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推动其他美洲国家意识到经济联合的重要性。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2)问题:由于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对欠发达的墨西哥造成民族工业受损的后果(3)启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要适应形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区域经济合作并不只是享受利益,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发展中国家应在经济区域一体化大潮中学会如何避害趋利。三、亚太经合组织(APEC)设问:亚太地区的地理概念是什么呢?主要是指太平洋沿岸各国,包括南北美洲濒临太平洋的国家、太平洋内岛国、大洋洲及亚洲东部各国和地区。1、背景:(1)亚太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国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加深;(2)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增强;2、经过:(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3、宗旨: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4、性质与特点:(1)性质:是一个经济贸易合作论坛。(2)特点: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5、就在我们身边中国积极参与有关区域合作组织,为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目前已经加入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包括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曼谷协定、博鳌论坛、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中日韩东盟(10+3)合作机制等,合作对象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香港以地区经济体的名义加入APEC。6、意义:(1)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2)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相互联系(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涵盖全球的经济整体。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进程阶段划分全球化进程表现新航路开辟后工业革命后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2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首先,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以国际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第三,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双刃剑:(1)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2)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展中国家:机遇:有一定的进步,改善人民生活;挑战:落后技术、资金、市场,经济安全、政治压力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的理解:弊端: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这是不利的一面。拉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机遇: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如中国对外开放实质就是利用此机遇。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一是大国要承担的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二是落后国家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和壮大本国综合实力。说明消除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世界贸易组织是从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虽然关贸总协定自生效以来对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抑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贸易自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际贸易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形势对国际贸易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关贸总协定作为一项临时的协定存在许多弊端,特别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法律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多边体制。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目的:目的: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的贸易自由化但是,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建立,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它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规范国际贸易、维护公平贸易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国际贸易组织的原则:非歧视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国际贸易组织的职能:基本上就干三件事。一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是解决纠纷。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的新时期已经开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国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这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要远远大于关贸总协定,它比关贸总协定组织更严密、规定更严格,解决贸易争端的能力更大。4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3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被称为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47年,中国参与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创始成员之一,后被台湾当局非法占据。中国自1986年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以来,为“复关”和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直至2001年11月10日,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从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探究: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收益和风险上并不均等,但发展中国家若不想长期落后、被动挨打,就必须顺应潮流,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力,还能够参加制定有关规则,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和经济新秩序。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国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目前,与世贸组织成员间的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90%,来华落户的跨国公司多来自世贸组织成员。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对世界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立完善的世界贸易体系。对中国利大于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1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2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3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4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1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2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3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 本课测评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首先,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其次,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的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总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协议与规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