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人教必修2成长阶梯 第2章 第二节 城市化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799443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3.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人教必修2成长阶梯 第2章 第二节 城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人教必修2成长阶梯 第2章 第二节 城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新人教必修2成长阶梯 第2章 第二节 城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 第二节城市化 一 城市化1 概念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驱动力3 城市化水平 可以用表示 反映了水平 4 意义 带来了及生产方式 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范围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社会经济发展 聚落形态 生活方式 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 特点 其变化曲线为一条形曲线 2 表现 1 发达国家 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阶段 2 发展中国家 大部分处于阶段或阶段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 1 减少 2 水质 水量和运动发生变化 3 废渣影响城市 4 出现城市 密集的建筑群 影响日照 风速和风向 2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包括 水污染 和噪声污染 3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措施 1 要发展低污染的和 减少城市污染 2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保持协调 建立良性循环 稍被拉平的 S 后期成熟 初期 中期加速 生物多样性 地下水 土地质量 热岛 现象 大气污染 垃圾污染 节能建筑 绿色交通 自然景观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 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形曲线 如下图及表格所示 2 地区差异由于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导致世界城市化进程也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表格总结如下 2010 广东高考 读 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 完成 1 2 题 1 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 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2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 城市 空心化 现象明显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教师用书独具 信息提取 由图可知 该市中心区有18 1万人迁入 12 4万人迁入城区边缘区 0 2万人迁入远郊区 为人口净区 地区有23 3万人迁入近郊区 同时有0 28万人由远郊区迁入和12 4万人由中心区迁入 有18 1万人从中心区迁入 23 3万人由城区边缘地区迁入 有6 1万人从远郊区迁入 为人口净 远郊区分别有6 1万人迁入近郊区 0 28万人迁入城区边缘区 为人口净 解析 第 1 题 由图中城市各圈层人口迁入迁出的数值即可判断出近郊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第 2 题 正确区分和城市化有关的几个概念 掌握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中心区 城市 空心化 现象是逆城市化的表现 人口由城市迁向农村或其他城市 材料仅反映城市内各圈层的人口迁移 不能判断为逆城市化 也无法判断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故可判断为郊区城市化 参考答案 1 D 2 B 近郊区 迁出 城区边缘 近郊区 迁入区 迁出区 1 读我国1949 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 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信息显示出的建国后我国城市化的表现特点是 2 60年间我国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目增长比例最高的是 增长比例最低的是 3 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 我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其主要原因是 4 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A 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B 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C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D 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 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 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 2 我国的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 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3 读图时注意三个时间段 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 城市数目不断增多 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 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50 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 东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高 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密集 4 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 最集中的地区 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等方面 还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下述资料 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 1 4 题 材料一气溶胶粒子是指固体粒子 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悬浮体 大气中某些气溶胶粒子达到一定程度时 可形成混浊天气现象 造成大气污染 材料二见图 某城市三监测站各月平均混浊天气日数图 材料三见图 注 PM10指大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某城市主要区域污染源排放比例图 1 该市混浊天气出现日数最多的是 月 出现日数最少的是 月 2 出现混浊天气的主要原因是 填正确项字母 A 大量工业废气的排放B 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C 连续的阴雨天气D 近地面存在逆温现象E 城市森林覆盖率高 3 该市SO2污染源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分析原因 4 防治该市天气污染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 1 题 把图中三条折线对应的混浊天数相加 可以得出 12月混浊天气日数最多 7月最少 第 2 题 工业废气 交通工具的尾气都会使大气中气溶胶粒子增多 近地面的逆温会导致空气对流不畅 加剧大气污染 C E均可降低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 第 3 题 工业区的工矿企业 交通工具等燃烧煤 石油和天然气 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导致SO2含量增多 第 4 题 要学会 针对问题找措施 从柱状图中可以看出 该市大气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NOx SO2 PM10的排放较多 因此可以通过 节能 减排 绿化 治污 法规 等措施进行治理 参考答案 1 127 2 ABD 3 空间分布特点 工业区工业污染源比重大 主要集中在工业区 原因 工业区污染源多 主城区和其他区工业污染源少 4 措施 控制污染源 节约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率 使用清洁能源 健全环境法规 加强环境执法 2 2010 泰安模拟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 完成 1 2 题 1 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 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A 逆温现象B 水土流失C 热岛效应D 臭氧空洞 2 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 应该 A 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境范围之外B 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C 控制城市发展 缩小城市规模D 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 增加城市空间 解析 本题组结合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 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 1 题 城市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显的地区 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 人口 工业密集 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且城市建筑物密集 不易散热 导致城市气温比郊区高 易出现 热岛效应 第 2 题 城市 热岛 的出现 使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市 易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污染 为避免该问题出现 应将卫星城或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答案 1 C 2 A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1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1 定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 能够对人口的发展 人口迁移持续地产生作用 2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对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如婚姻 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很大 如下表所示 2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 交通工具 道路及饮食 服饰 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 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3 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 见下表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 包括城市建筑 交通工具 道路及饮食 服饰 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 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完成 1 2 题 1 美国大城市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 而西欧城市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 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 美国技术先进 经济发达B 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 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D 西欧地质条件差 2 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 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建筑有围墙B 园林忌直求曲C 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D 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 第 1 题 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城市中心多古建筑 出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 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 第 2 题 建筑物线条复杂 忌直求曲 多有围墙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 1 C 2 D 3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 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 重男轻女指数 分析回答完成 1 2 题 1 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A 韩国 泰国 菲律宾B 菲律宾 泰国 尼泊尔C 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D 哥伦比亚 肯尼亚 委内瑞拉 2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男孩偏好 的传统与 稻米文化 密切相关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 男性偏好 的传统思想 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 没有性别偏好D 重男轻女指数 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第 1 题 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 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 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 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 表中巴基斯坦 尼泊尔 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 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 第 2 题 稻米文化 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 因劳动强度大 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 逐渐演变为 男孩偏好 并形成传统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 男性偏好 的传统思想 重视的是子女忠 孝 节 义等传统道德 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 大逆不道 扼杀 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 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 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 重男轻女指数 并不是都高 菲律宾 委内瑞拉 哥伦比亚 肯尼亚就是例子 答案 1 C 2 A 2009 浙江高考 东京市目前是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的核心城市 远郊出现许多卫星城 读图 回答1 2题 东京都市圈空间结构示意图 1 东京市城市化过程目前已处于 A 中期阶段B 加速发展阶段C 高级阶段D 衰落阶段2 东京市的空间扩张模式给城市规划带来的有益启示是 A 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最好办法是规划放射状交通干道B 中心区不保留绿化带 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C 在基础设施 土地利用等方面实现城乡统一规划D 乡村 城市转型的根本动力是大都市郊区的卫星城建设 解析 第1题 结合图例内容 可知东京卫星城开发区和近郊发展区的面积都很大 说明东京的城市化仍在进一步发展 且已进入高级阶段 第2题 东京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渗透出的特点是 圆环式 放射状的发展格局 控制城区的发展 转向周边郊区发展卫星城 A选项 发展公交 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控制个体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才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 B选项 中心城区也需要绿化带 D选项 卫星城市建设可促进乡村转变为城市 但不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答案 1 C2 C 2010 北京高考 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 完成3 4题 3 该城区地表温度是 A 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 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 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 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4 据图可以推断 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 A 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 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 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 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第3题 依据题意这是我国某平原城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所以城市热岛效应主要受城市人为因素影响 城区地表温度的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应当呈负相关 地势高的地方温度低 城区高值区变化主要是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的结果 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 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产生城市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 可导致地面风从郊区吹向城区 第4题 两幅图的比较可以推断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建筑物面积增加 加剧城市热岛效应 使2004年比1982年城区温度高值区增多 两幅图比较高值区范围扩大 向南 北 东方向扩散 说明商业区向城区外围分散 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缩小 答案 3 C4 A 5 阅读下述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材料二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图 1 结合材料一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异同 2 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增长与城市化的一般关系 3 材料二中能表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点是 4 关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B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C 我国已完全实现了城市化D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已超过发展中国家 2000年 的平均水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 城市化水平越高 反过来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目前城市人口比重在44 以上 低于50 中国城市人口比重并不是一直增加 目前城市化速度加快 与农村劳动力过剩 大量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有关 并不是城市环境全面提高的结果 答案 1 相同点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城市数量增加 城市规模扩大 不同点 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 城市化水平高 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 发展快 城市化水平较低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 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加速经济的增长 3 4 D 教师用书独具 读某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比较图 回答下题 6 关于该国工业化 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 正确的有 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阶段 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 快 该国可能为发达国家 阶段 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A B C D 解析 图中两条线没有平行 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不是同步增长的 阶段 城市化斜率比阶段 小 说明阶段 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 慢 答案 D 本小节结束请按ESC键返回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