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95851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二年级下册教 材 培 训 资 料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学建议一、关于教材的框架体例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识字、课文和单元练习。(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册“习惯篇”安排了两项内容:一是勤查字典,二是主动识字。安排这样的内容,是跟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的。大家知道,语文科积累讲究的是“聚沙成塔”,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实际上是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所形成的一些技能和习惯。识字是终生的,识字识到老,中国的汉字识不了。所以养成勤查字典、主动识字的习惯,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二)识字写字识字本册教科书仍用“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方法安排生字。本册共安排了363个生字,(其中要求能识会写的274个,只认不写的89个)。全册生字分两个途径安排。一是随课文识字,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10个;只识不写的生字也不超过10个。二是专门的识字课文。每课安排能识会写的生字不超过10个。8课“识字”共安排只识不写的生字2个。专门的识字课文采用三种形式呈现:1、词串识字。本册的词串识字一共安排了4课。“识字1”是节日民俗;“识字2”是桂林山水;“识字5”是保卫祖国;“识字6”是天然动物园。以下两种是新出现的识字形式。2、形近偏旁的比较。3、4、7课均属此种类型,共比较了“木禾”、“竹 艹”、“日 目”、“冫氵”、“礻衤”、“宀 穴”等6种易于混淆的偏旁。每课安排两组易混偏旁每组分三栏。如第3课第一组,第一栏是一个表,以两两相对的形式表现了“木”与“禾”的“实物图古文字今文字(偏旁)”的演变过程,使小学生初步认识到“木”与“禾”所表示的不同意思。第二栏是“松柏 杨柳 桌椅”、“秧苗 稻谷 庄稼”两组词语,意在印证以“木”做偏旁的字与以“禾”做偏旁的字所表示的意义范畴是各不相同的。第三栏是两组图,分别与第二栏的两组词语相对应,意在帮助学生看图识字(词)。3、特殊偏旁的认识。第8课属于此种类型。前一组是不同偏旁表示同一个意思。如“鸟”与“隹”是两个不同的偏旁,但都是表示鸟。第二栏的两组词,虽前者有一些字是“鸟”旁,后者有一些字是“隹”旁,但都是属于鸟。后一组是同一个偏旁表示不同的意思。如同是一个“月”旁,有时表示“月”,有时表示“肉”。第二栏有两组词,前一组“明亮 晴朗 朦胧”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月亮有关,从“月”;后一组“弯腰 踢腿 挺胸”中带月字旁的字均与肌肉有关,从“肉”,这也是要留心识别的。无论是随课文出现的生字,还是“识字”课文中的生字,凡要求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出现;只识不写的字则列在两条绿线内。通过前三册的描红、仿影和临写,一些常用部件的笔顺都掌握了,所以本册没有必要再一一展示笔顺了,只是有选择地展示了一些笔顺易错的生字。写字“国标本”十分重视写字教学。对于写字的功能,不少人在认识上有片面性:现代社会电脑已经普及了,没有必要让学生花那么多的时间去练字了。我们认为这个看法是不全面的。课程改革纲要再次强调了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认为“全体学生的写字习惯、基本的写字技能,应成为教师教学水平、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的一个方面”。这是因为写字不但纯是一种书面传递信息的工具。作为母语教材,从小教会孩子写好方块字责无旁贷。写字教学也要“三个维度”并举,不光要让学生会写,还要写得好,要让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热爱汉字、尊重汉字的态度,并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苏教板教材中坚持描红、仿影,不只一、二年级这样做,而是一以贯之,六个学年一描到底,一仿到底。过去我们的孩子字写得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丢弃了传统写字教学行之有效的经验。(三)课文选文全册共24课,分为6个单元。所选课文坚持三个标准:一是语言文字准确、优美。二是文化含量要高。在课文的价值取向上,尽量做到“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相统一。在传统取向方面,有表现“孝亲”内容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在现代取向方面,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有表现创新意识的晚上的“太阳”。还有一些则是跨越古今的,如表现爱国主题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木兰从军,还有表现勤学主题的学棋、“黑板”跑了。三是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如雨后,描写的只是儿童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儿童的心理描绘得很真切、很生动、很有童趣。类似的课文还有会走路的树、蜗牛的奖杯、问银河等。让孩子喜欢,并不意味着肤浅,选文要拒绝平庸,坚持高品位。因为知识是自主构建的,学生不喜欢,就谈不上自主构建。这样的课文更有利于我们的老师按照课改的理念来上好课。课后作业课后作业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过去让学生做课后作业,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以应付考试;现在做作业,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本册课后作业共有五个方面:1、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每课都有朗读或背诵);2、写字(有选择地展示了一些笔顺易错的生字);3、查字典;4、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本册教材相当重视词语的积累,除第1课以外,课后大多设计有读读、抄抄、再听写词语的作业,少数是读读词语的作业);5、实践性、探究性、创造性作业。如学了木兰从军,课后便要求: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学了“黑板”跑了,要求学生“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学了晚上的“太阳”,则要求学生“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四)单元练习内容与特点:这部分分四个板块:1、学用字词句;2、学写铅笔字;3、读读背背;4、说说写写或口语交际。与过去的教材相比较,突出了三个特点:1、变繁琐的单项训练为综合练习;2、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向其他学科渗透;3、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各个板块的重点:1、“学用字词句”安排了两个重点:一是部首查字法;二是学习使用句号、逗号、问号、感叹号。关于部首查字法,教材遵循的是国家有关部门确定的“据形归部”原则。如果一个字可以分成两部分的,哪个部分是部首就归哪个部分。如“椅”字,左边是部首,就归“木”部。如果两个部分都是部首,就按“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不取内”的原则归部。若字的笔画相接或相交,不便分解,就取第一笔做部首。确定部首后,怎么在“检字表”中去找呢?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数整个字的笔画;另一种是除去部首的笔画。按哪个方法去教呢?可根据学生手头用的字典来确定。2、“读读背背”主要是让学生读背成语歌。该怎样处理这部分教材?有的做法值得推敲,如让学生查成语字典,写定义完事。低年级学生不会查,大都是由家长越俎代庖。还有一味让学生抄写多少多少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苏教版倡导“现吞噬,后反刍”。理解成语不可能一步到位。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或儿童的生活经验,先初步领会一下。如练习4的成语歌:“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穷”,有了前面“学用字词句”的铺垫,有了“老牛舐犊”、“乌鸦反哺”两幅图,再联系本单元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理解这一组成语是不成问题的。“读读背背”,重要的是读是背。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作为第一学段的最后一个学期的写字教学,有两个问题值得大家注意:一是本册识字教学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二是要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一)明确本册识字教材所处的“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什么说本册的识字教学是“承前启后”呢?大家知道,第一学段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第二学段则要逐步向以读写为重点过渡。小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读写训练提到了日程上来,识字教学“扶”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放”的成分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并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以适应三年级识字教学“扶”渐减、“放”渐增这一发展趋势。此外,学生进入三年级,课文注音形式也有变化。第一学段的课文是“双行阅读”,学生遇到生字,只要读读上边的注音,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便可解决。自三年级上册开始,课文不再全文注音。如果学生第一学段所学生字回生过多,势必给阅读课文造成困难。这就要求我们不光要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还要复习巩固前三个学期所学习的生字。本册识字教学的安排还注意到为下一步识字教学作好铺垫。除了继续重视打好笔画、笔顺、偏旁、结构等方面的基础外,还十分重视部首查字法的训练。在“单元练习”和课后“练习”中设计了大量的部首查字法练习,务必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部首查字法。(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音序查字法,但无法查检不知道字音的生字。)所有这些,都是为形成学生的独立识字能力作准备。随着学生所学汉字越来越多,形似偏旁张冠李戴的现象便难免发生。本册教材安排了相当数量的形近偏旁的比较,就可促使小学生认识上的分化,从而预先防止了一些可能产生的错别字。如我们让学生知道了“”代表竹子,“艹”代表草木,他们就不会将“箩筐”的“箩”与“波萝”的“萝”混为一谈了。怎样发挥好本册识字教学“承前启后”的作用呢?我们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1、注意随时巩固已获得的识字成果。通过几个学期的学习,随着识字量的大幅度增加,结构复杂的字多了,意思抽象的字多了,使用频率低的字也多了,有些生字学过后从未在课文中再现。这些因素都是造成生字回生率上升的原因。怎样巩固生字呢?一些人往往把巩固生字的希望寄托在大量、机械的抄写上,以为抄写的遍数越多便越巩固。事实并非如此,那种毫无针对性的疲劳轰炸只能损害学生的胃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的情绪。正确的方法应当是“识用结合”。要加强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还要鼓励学生多写话。这样做,不仅可以打好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而且能够提高生字的再现率和使用率,有利于巩固已学过的生字。2、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这也是本册“习惯篇”要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主动识字,必须要有内驱力。(1)激发识字兴趣。小学生喜欢读故事,可以告诉他们,要想读通这些精彩的故事,就得认识大量的字。(2)充分发挥汉字本身的魅力,让孩子感到识字很有趣。汉字的表意性质。练习6“学用字词句”设计了一幅有趣的文字画,就是要展示汉字的这种魅力。汉字本身就是画儿,如“鹿、龟、森、林、月”,学生一看就能认识。汉字的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性质,是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再如北京2008奥运会徽“ ”,也充分地展示了她的独特魅力。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教学实践一再证明,适当地剖析汉字的造字规律,特别是形声规律,有助于形成儿童的独立识字能力,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如本册出现了“晓”、“浇”、“绕”、“烧”等生字,可以编这样一个歌诀:没有水怎么“浇”?没有火怎么“烧”?春蚕吐丝弯弯“绕”,初见日光知拂“晓”。押韵上口,还说明了字理。教沉香救母一课中的“泪”字,便可启发学生说说“泪”为什么是“氵”加“目”?学生通过思考便能说出:因为泪水是从眼睛里流出的,眼睛里流出的水便是“泪”。从这些例子,学生就能感受到汉字的构成是很巧妙的,是很有道理的。结合纠正错别字,揭示汉字的规律。如学生经常把“染”右上的“九”写成“丸”,我们便可告诉学生:古代的颜料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所以下面是个“木”字,右上是“九”字。“九”表示许多次的意思。又如学生经常把“篮球”写成“蓝球”便可告诉学生:最初的篮球运动是将球投进篮子里,而篮子大都是用竹子编的,所以“篮”是竹字头。这种追本溯源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并喜爱上汉字。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汉字规律,便能学一知十、一通百通。这对于学生日后独立识字、主动识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3)鼓励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窍门。一切知识的建构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想出记字的方法,能够终身不忘,也有助于形成他们主动识字的习惯。一个小朋友这样记“串”字:这是“羊肉串”的“串”,两个“口”是两块羊肉,一竖是穿羊肉的铁条。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4)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练习(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二)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识字写字不应是“单打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词串识字”,更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顾名思义,词串是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联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有点像北京的冰糖葫芦儿,分别看是一颗颗山楂球儿但又是穿成串的,被冰糖粘成一体的。做成冰糖葫芦儿,品位提高了。不光比山楂球儿好吃,还增加了文化的附加值(张庆语)。词串识字具有多种功能,我们称它为“一专多能”。“一专”就是指识字写字。这是第一位的,不突出识字写字,就不叫“词串识字”了。“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是潜在的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潜在的阅读训练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阅读训练的价值呢?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这是不错的。但是,是不是识了字就能马上进入阅读?不是的。如果每个字都去仔细辨认,就不可能扫视成串的语句,形成语流,从而了解语句的意思。必须达到自动化识别的程度也就是字词的大体轮廓就能迅速辨认,才能进入阅读。将词语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尽管词语之间有跳跃,但毕竟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去阅读,有助于提高其自动化识别能力。潜在的习作训练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习作训练的价值?这类课文准备了情境,准备了词汇。有了情境,有了词汇,就为今后的习作训练作了很好的铺垫。如桂林山水:“碧水 秀峰 倒影对歌 榕树 壮乡象鼻 骆驼 笔架竹筏 鸬鹚 画廊”,稍加铺垫,就是一篇小散文了。教词串,要注意发挥图的作用。词串里的图不是插图,不是点缀,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使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们进入词串所描绘的意境。教词串,一定要读,而且要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虽然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一下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很多遍,即我们经常讲的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就像吃水果,囫囵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须细细地咀嚼,品一品,尝一尝,滋味自然就知道了。其次,要注重体验品味,感情投入。要“声像同步”,即所谓“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话面来。如桂林山水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见底,山的拔地而起,青山倒映在江面上第三,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用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词串,不就像一首小诗吗?诗可以读,词串为什么不可以读? 三、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应通过怎样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课上,师生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参与这种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当下阅读教学的明显弊端是:只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满堂回答),而忽略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所以,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可按以下的步骤扎扎实实地去做。1、让文本开口讲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要以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说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把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语境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马虎不得。2、学会用心灵去倾听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惟。精神专注地自读自听,实质上是一个凭借语音中介进行内隐认知的过程,也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语感语感,先有语音刺激而后才能心有所感。所以,必须定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朗朗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对话,是读者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项的知识传递和接收过程。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怎样进行沟通呢?(1)话题沟通。从读课题开始,就有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如90页15课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再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的话题。这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2)见闻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旅游。读书就是要在义务导游文字符号的引导下,进入文本意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对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象。(3)感官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这是读书对话的最高境界。如果上一步进行得好,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真切的体会。接下来,就会对课文中事事物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41页第7课蜗牛的奖杯如果学生对童话中的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的情景,由“飞行冠军”到“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过程,有了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用不着提示,学生也决不会对蜗牛的“得意洋洋”采取赞赏的态度。而且也无须挑明来说,学生一定能意识到虚荣心太重是不好的。(4)语言沟通。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从文本中学习语言,不仅是能用文本中的一两个词造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要舍得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尤其是诵读。无论是初读还是精读,都不要匆匆忙忙走过场。(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与教师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即导读活动。教学中怎样操作呢?1、让学生充分表现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标准对低年级阅读的要求之一。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外显表现。如:诵读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诵读包含两个心理过程:一是内化过程;二是外化过程,即将经过内化产生的言语理解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强调的“以读求悟、读中见悟”理据所在。一位小朋友朗读“大海睡了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一上第9课)时,自觉地把语调变轻,语速放慢。问他为什么,他说:“读得太重就把大海吵醒啦!”读书读出这样的感觉是多么可贵呀。描述让学生运用各种言语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一次,于永正老师教新型玻璃一课,就是让学生以“玻璃的自述”方式,做推销广告,自读后各自介绍玻璃的特征与功能。这样以说促读,读说并进,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演诵课文。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个角色,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人物与情节。(在平常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有很多老师已经这样做了)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争当学习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以上的学习形式,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一堂课下来,又是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可是书没有认真读,字没有好好写。语文课的个性失落了,这就不是语文课了。3、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使学习得到升华,产生质的飞跃。教师应牢牢把握教学目标和阅读的心理过程,对学生的读书活动给予必要的监控,保证学生科学地经历阅读的实践过程,让学生了解并自觉地沿着教师清晰的导读思路,逐步学会独立阅读。高万同老师说:优化阅读教学就是优化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必须做到教材思路、作者思路、学习思路、导读思路“四路贯通”;学生自主读书、合作交流活动、教师导读活动“三动协调”。05年1月1920日,全国课改实验区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八期培训会上,许多专家学者都作了重要的讲话。为我们的课改实验指明了方向。主编张庆针对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发表了个人的看法。指出了当前几个突出的问题:1、语文不多,花样多;2、不少语文课堂还是老路的;3、有些地区,学生负担还比较重。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1、倡简。提倡简简单单上语文,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2、务本。听说识读写背,重视文本;3、求实。让人感觉到真实,不搞那些假的东西;4、有度。语文教学进行适当拓展是好的,但要有度,有些课离开上课内容去讨论,还有多媒体的运用,要当用不要滥用;要慎用,不要用多媒体代替学生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