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9178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04 大小:3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1开启化学之门-多彩的化学知识目标1.认识化学所研究的对象;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来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初步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科学素养目标通过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灭的,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道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课型实验探究、总结、应用课教学用时1课时实验器材试管,铁架台,玻璃片,研钵和杵,酒精灯,坩埚钳,镊子,石棉网,单孔橡皮塞,导管,玻璃棒,烧杯,药匙,棉手帕,火柴等; 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高锰酸钾,浓硫酸,70%的酒精溶液,胆矾,水,镁带,碱式碳酸铜,澄清石灰水等。教学过程表演魔术,引入新课:(魔术操作)1.“顿变鲜血”(氢氧化钠能使无色的酚酞变成红色);2.“魔棒点灯”;3.“烧不坏的手帕”学生对此会感到神秘、奇怪,然后引导学生去看书上提出的几个为什么。讲述:我们会在生活中发现许多类似的问题,而这些有关物质及变化的问题在化学课里可以得到初步的解释,因为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强调:做以下实验时注意三个方面的观察:1.变化前的物质2.变化时发生的现象3.变化后产生的物质。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讲解:水变成水蒸气只是存在状态的不同,并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演示实验2:胆矾的粉碎边演示时边介绍仪器名称、使用方法等。讲解:蓝色块状的胆矾研碎后变成蓝色粉末状的胆矾。演示实验3:镁带的燃烧讲解:镁带的颜色、状态,燃烧时发生的主要现象: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演示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讲解:碱式碳酸铜由绿色逐渐变黑,试管壁上有水珠,有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产生。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从以上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其它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叫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变化;实验3、4有一个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它的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除了生成其它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小结:采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本质区别讲解:这两种变化唯一的区别是是否的新的物质生成,那么这两种变化有没有联系呢?小结: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例如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同时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却是化学变化。讲解:镁带能燃烧说明镁带具有可燃性,碱式碳酸铜受热由一种物质转化成三种新物质,说明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不稳定。而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小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阅读:学习化学的意义、化学史及怎样学习化学当堂练习:1.指出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人的呼吸打碎玻璃铁变成“铁水”木材燃烧不结冰镁带燃烧钢铁生锈2.指出下列物质的性质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水的密度为1g/cm3 酒精具有挥发性碱式碳酸铜在加热条件下具有不稳定性镁带具有可燃性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课堂小结: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它们的区别与应用。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化学书1.2.3.2.指导用书:绪言3.完成家庭小实验2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以及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去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来谈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生查资料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通过我国化学史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行化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探讨、教育,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布置同学收集化学对社会有用的证据,下节课请同学们谈谈收集的资料。调查、查资料、上网、整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同时收集的资料本身对同学们也是教育的过程,使同学们意识到化学是造福人类的学科、化学是美的意识和追求,从而激发同学们学好化学的强烈使命感。教学过程提问 (1)取几粒卫生球,用棉布包着(注意,不能用化学纤维或其混纺织品)。隔着布,用火点,有什么现象产生?可进行实验观察。试分析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2)展示:几种化肥。烧碱、盐酸。几种塑料,合成纤维(锦纶、涤纶)。合成洗涤剂,几种化学药品。让学生观察后,要求学生回答:上述物品哪些与人民生活有关?哪些与工农业生产有关?上述物品是由什么原料制得的?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回答观察、思考、回答通过实验复习上一节课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是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灵活的巩固前面的知识。通过一些常见化工产品的展示,创造学习情境,是同学们意识到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出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主题。(引入新课)上节课结束时我布置同学们收集化学对人类发展贡献的相关事例,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代表谈谈你们收集的相关事例,并分组讨论一下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是给我们那些方面带来方便。投影第二节 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同学分组推荐代表讲他们收集的资料。讨论化学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引出主题通过让学生们谈他们收集的资料一方面可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使同学们相信我们的老师是言之必行的。(归纳总结)可展示相关投影。对可能出现的化学对社会、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讨论因该及时加以引导。听讲、观看、讨论通过及时的引导、相关图片的讲授,使同学们加深对化学的了解。化学与建设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现代农业需要大量高效肥料,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现代工业需要耐高温、耐腐蚀、最佳性能催化剂等等;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需要特殊的材料如重水轻质材料、火箭推进剂等,电子工业需用高纯物质等等。这些材料和产品都直接用到化学知识。(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讲解我国化学发展的概况:(1)我国古代化学方面的发明创造如造纸、火药、瓷器、炼铜、炼钢技术等。可展示相关投影(2)到了近代因封建制度腐败,外国侵略,统治阶级黑暗反动,科学技术发展停滞,化学工业落后。解放前煤油、烧碱、火柴等等都要进口。(3)解放后,我国化学发展的盛况:石油工业高速的发展,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人工合成蛋白质和核糖核酸,先于世界各国;神州五号的一飞冲天。根据需要可展示相关图片用自绘的幻灯片,投影配合讲解。听讲、观看投影听讲观看相关投影通过化学在社会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应用的事例,使学生大致了解化学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相关图片的展示使学生了解我国化学的过去与现状等史实,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与兴趣。(讲述)化学的作用如此巨大,同学们你们一定想学会掌握化学的“魔杖”,时刻准备着,用火红的青春为社会主义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大厦添砖加瓦。提问:怎样才能学好化学?(让同学们充分思考)投影学习化学的基本途径和方法l读要认真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2想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要联系实际来想问题,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做就是要动手做课内实验和课外家庭小实验,并注意操作的规范化。4看要学会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5练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记忆。课堂小结(略)听讲 思考听讲引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向学生介绍学习化学的方法。作业试在家中做下面的实验:(1)取少量的发面用的小苏打,滴上一些食醋。(2)取半杯澄清石灰水,用导管(或用麦草杆、竹筒代替)连续用口吹入气体。(3)白布上滴上蓝墨水,洗涤不净时,加少许草酸晶体揉洗。记录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通过实验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能力。3 我们身边的物质-自然界中的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组成;粗略了解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认识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认识水是人类宝贵的资源;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懂得过滤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水是宝贵资源的观念,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教学重点】:对水组成的认识,水对人类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教学难点】:水的电解实验【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我们知道水既普通又宝贵。提问:那么水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倾听交流讨论激发兴趣演示实验:水的分解实验提问:1、思考玻璃管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2、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现象。3、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现象。观察、思考、回答氧气、氢气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有尖锐的爆鸣声培养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演示实验:水的生成实验提问: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观察现象。观察、思考、回答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凝结有水雾同上提问:实验1和实验2的原理是什么呢?交流讨论,回答。实验1:水 氢气 + 氧气H2O H2 + O2实验2、氢气+氧气 水H2 + O2 H2O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问: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你如何说明水的组成?交流讨论,回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引入: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天然水、矿泉水、自来水、海水等。提问:那么,它们在成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听,思考。分组交流讨论,回答。自来水是把江、河里的水引入水厂,经过净化、消毒处理后的水。矿泉水中含有一些有益于健康的元素。蒸馏水是由水蒸气冷凝得到的比较纯净的水。海水中含有氯化钠等多种物质,是咸水,不宜饮用。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怎样区别纯净水、含有可溶性固体杂质的水和含有固体小颗粒的水?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分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后面介绍过滤打下基础。实验探究:书中实验P47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问:从上面两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交流讨论,回答。由于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某些水外观看来与纯净的水几乎没什么两样,但其中可能含有杂质。如果水蒸干后有固体物质析出,这种水一定含有杂质。含有氯化钙等类物质的水,加入肥皂,产生的泡沫很少,还会形成白色的垢状物。一些地区的天然水与这种水类似。饮用水要澄清透明,不含有细菌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于只含有固体小颗粒浑浊的水,可以自己动手净化。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引入:水是纯净物,但自然界中几乎不存在纯净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各种工业用水对水质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水进行净化处理。提问:那么,怎样除去水中不溶性固体杂质?交流讨论,回答。用过滤的方法。激发兴趣,引起注意。讲解:向学生介绍过滤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请学生阅读课本P48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实验,巡视。听,思考。动手做实验,自己总结过滤的原理和具体操作的注意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问:过滤的原理是什么?过滤时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交流讨论,回答。过滤是一种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性固体的方法,利用它可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对装置的要求:1、 滤纸与漏斗内壁要紧贴。2、 滤纸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3、 液体应沿玻璃棒注入漏斗中,4、 漏斗末端应紧贴烧杯内壁。培养学生总结实验的能力,及严谨细致的作风和科学态度。引入:同学们自来水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提问:那么,自来水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呢?阅读课本P49有关内容,讨论,总结饮用水净化的方法。沉降、过滤、消毒。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总结能力。讲解:根据不同的需要,我们日常生活用水时要有选择性。比如:硬水、软水、矿泉水、自来水、蒸馏水等。听,交流。引入: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提问:那么,同学们对水体的污染知道多少呢? 对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又了解多少?(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用于课堂讨论)听,思考。交流讨论,畅所欲言。激发兴趣,引起重视。投影:向学生展示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提问:我们应该怎么做?看,听介绍。回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身作则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学生交流,讨论,回答。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4我们身边的物质-水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教学目的】知识:常识性介绍水和人类的关系,水的污染与防治。能力:培养学生的新闻记者能力,自学能力。思想教育: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使学生懂得了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国情、节水、环保教育。【重点难点】 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法【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人类一刻也离不开空气,同样也离不开水。因为水和空气一样,也是人类及自然界各种动物、植物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引起注意,进入学习思考状态明确本节主题。【阅读思考】请结合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44p.471.自然界中水分布状况如何?淡水资源多少? 2.水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用途? 3.水源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污染水源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怎术防治和保护?阅读教材,划出教材中问题所在。引导阅读,通过看书,观察图和想象,培养发散思维和自学能力。【板书】第一节水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提问】根据同学们看书和你对水的了解回答问题(1)【小结】水在自然界的存在,首先是江讨论并回答(1)开拓知识面进行“学会关心”的素质教育。河、湖泊、海洋,还有地下水,另外在大气中以及动、植物体内也都存在有大量的水。仅江河海就占了地球表面积的。虽然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淡水仅为总水量的1%【提问】根据同学们的地理知识,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的?我国是缺水的国吗?【讲述】我国不资源是较为丰富的,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分布不均,我国东南部地区湖河流较多,而西北部地区就较少。虽然我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五位。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不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而且我国还是耗水量很大的农业大国,因此我国属于缺水国。思考讨论、回答使同学们了解我国不资源的基本情况,进行国情教育,使同学逐步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之一完成课堂练习一巩固对水资源的认识。【板书】二、水与工农业及日常生活【提问】结合教材中的介绍和你对水在工业、农业、日常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了解,说说水有哪些用途?【小结】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分小组讨论、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日常生活及生物体活动等方面分别回答。(课前可让学生搜集报刊中有关资料或组织参观,了解当地水资源、水污染、节约用水等情况,进行小型社会调查。)想象、思考使同学进一步了解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开拓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利用有意想象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板书】三、保护水资源【讲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不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板书】(在同学讨论基础上补充归纳)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在回答问题时相互补充,然后独立完成归类小结针对学生对淡水的缺乏、水源污染及对人类危害的认识不足,进行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让同学们归类小结,在学知识的同时,唤起同学关心人类、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二完成课堂练习二及时巩固已学知识。【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知识的理解运用。附1:课堂练习一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水在自然界分布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3/4B.动植物体内及大气中的水,起着维持生理活动及气候的作用 C.凡是无色透明的水都是可饮用水 D.水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要节约用水 2.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水量仅为世界均占有量的25%。世界人均占有量为10520立方米,我国则为 立方米。3.如果一个水龙头每秒滴水2滴,平均20滴水为1毫升,试计算一昼夜漏掉多少升水? 附2:课堂练习二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水 B.工业三废中只有废水可造成水资源的污染 C.有些地区流行甲状腺肿大病和龋齿病,原因是饮用水中缺少碘和氟元素 D.热电厂和工业冷却水,不会造成水污染 5.某工厂每天排出20吨水,其中30%未经处理。已知每吨废水可污染140吨清水,该工厂每天将造成多少吨清水被污染?( )附3:随堂检测1.水在自然界分布分很广,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但地面淡水仅约占总水量的 。 2.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量的 3.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4.工业生产中 、 、 和生活 的任意排放,农业生产中施用的 、 随水流入河中,都会使水受到污染。5.我们每一个人都应 、 、 ,树立起节约用水光荣的好风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5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化学式概念及含义。掌握一些简单物质的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意义;使学生掌握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2、过程与方法:分析、数学的方法;结合对物质从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抽象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3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规律;化学式式量的计算及规范书写的训练;化合价的意义;思维能力的培养,科学方法的掌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1 请同学默写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2分析元素符号N代表的意义。默写:24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N:表示氮元素,也表示一个氮原子。复习巩固旧知识,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式作好准备。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指导阅读:回答:什么是化学式,它的含义是怎样的?阅读课本内容,在自学基础上回答问题。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纯净物的式子,称为该物质的化学式。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独立阅读、思考,有目的的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演示:钠在空气、氯气中反应的实验。问题:1、 为什么把钠保存在煤油中? 2、 银白色的钠为什么在空气中瞬间变的灰暗?总结学生回答,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4Na+O2 =2Na2O2Na+Cl2 =2NaCl观看实验。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1、 钠不与煤油反应。2、 钠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疑问:为什么钠与氧化合是2:1,而钠与氯化合是1:1?对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比单纯听讲的效率要好的多。问题:氧化钠、氯化钠和钠比较,哪种物质能够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讲述:Na独自在常温下能稳定存在,遇到氧气、氯气就会与之化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要求:请学生对比分析Cl、Na、He、Ar的原子结构?倾听、思考。疑问:Na2O、NaCl为什么比 Na稳定?它们是怎样化合的?为什么Na遇到氧气、氯气就会与之化合,生成更为稳定的化合物?对比分析元素周期表,得出大概认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讲述:稀有气体的原子,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一般是8个电子,我们通常把8电子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Na的原子最外层为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Cl的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8电子的稳定结构。问题:Cl和NaCl、Na、在化学反应中各自作出了什么贡献?幻灯片:钠与氧气、氯气反应。倾听、思考、领悟。Cl得到1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Na失去1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钠与氧化合是1:1;而O原子需要得到2个电子成为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钠与氧化合是2:1。得出结论:Na转变为 Na2O、 NaCl寻求的是更为稳定的物质形式,这也是自然界中物质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设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讲述:元素在化合时,不同元素原子参与反应的数目决定于原子对电子的要求,不同元素的比值关系,用化合价来表示,化合价怎样来确定呢?为什么钠呈+1价?氯呈-1价,氧呈-2价?化合价:表示一个原子在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作出的贡献。思考回答钠贡献出1个电子,它的价值是1,失去电子带正电,所以钠为+1价;氯接受1个电子,氯的价值也是1;电子带负电,谁得电子谁为负价,所以氯为-1价。氧得2个电子,价值是2;得电子带负电,氧记为-2价。使学生了解化合价的确定方案,懂得化合价是书写化学式的依据。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合价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化学式的书写打好基础。问题:独自分析Na与S、Mg与Cl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与化学式。分析思考。S的化合价为-2价,Mg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他们的化合价分别是Na2S、MgCl2。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讲述:某些元素的原子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它所起的作用和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合称为原子团。如氢氧根(OH)、碳酸根(CO3)等。幻灯片:原子团、常见元素原子及原子团的化合价。阅读,倾听、领悟。阅读课本78页“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主要化合价”。使学生了解原子团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化学式的书写打下基础。问题:请学生分析H与Cl、H与O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和化学式。提示:在得不出结论的时候,暗示学生H原子如得到一个电子也可以达到2个电子稳定结构,在与Cl、H化合的时候,它愿意给出电子吗?分析、讨论交流。按照电子得失的方式判断出H、O、Cl的化合价分别为+1价、-2价、-1价。继续思考:HCl、H2O以什么样的形式达到稳定结构?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讲述:在H与Cl化合时,H想得到1个电子达到2电子的稳定结构,Cl也想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最终H与Cl达成协议,双方都提供1个电子以形成二者原子的稳定结构。同样,H与O形成化合物的时候,双方也都提供了电子使两者都达到原子的稳定结构,不同的是两个H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与O原子共同达到稳定结构。倾听、领悟。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意乱写。幻灯片:练习、答案。以事实说明自然界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转化为相对稳定的物质形式。使学生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意乱写。问题: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是怎样形成共用电子对的?化合价是怎样确定的?练习:分析N与H、S与H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合价和化学式。分析、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N个原子和3个H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氨分子NH3,1个S原子和2个H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形成硫化氢分子H2S。巩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合物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请同学们在书写化学式的时候,注意化学式中各原子的化合价之和等于多少?以H2O、NH3、MgCl2为例。思考、计算,得出物质的化学式中各原子化合价之和等于零。引导学生得出书写物质化学式的一条重要原则: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代数和等于零。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知道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那么怎样来书写化学式呢?投影:1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化学式如何写?2 常见的气体非金属单质化学式如何写?3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4 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在意义上是否相同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回答。幻灯片:元素符号前的1 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2 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3 常见气体是双原子的分子,4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数字“2”。5不一样。6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的个数;7 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 表示在化学式中,这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或原子团的数目;同时能够求出化学式中所含的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让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比单纯听讲的效率要好的多。学生在自己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更容易的记忆新的概念,掌握新知识。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新的知识。问题讨论:什么是化合物?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和读法规律是什么?指导学生练习写化学式或名称:氧化铜 氯化钙 氧化镁CuO CaO MgO思考、讨论、分析回答:书写化学物的化学式的一般规律是:氢金前,非氧后;氧化物,氧在后。完成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认识书写化学式的一般规律。巩固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强化记忆,理解知识。练习:1 写出下列物质的名称或化学式。氯化钠 三氧化硫 硫化锌CO2 KCl Al2O32H2O、2H2O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1 略。2 表示为一种物质:水;组成水的元素有氧元素和氢元素。H2O:表示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中有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2H2O:表示为2个水分子。加深理解化合物化学式的名称及写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指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认识元素符号与化学式的不同含义的学法指导,提问:根据上面的练习,说明:化学式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指导学生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总结化学式的意义。幻灯片化合物的化学式写法化学式的意义。体会,总结化学式的意义。宏观:1、表示一种物质;2、表示组成物质的各种元素。微观:1、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2、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个数。理解、总结,初步掌握化学式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化学式的含义。讲述:知道了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我们就可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了。例如:在水的化学式(H2O)中,H的化合价为+1价,而O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H、O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在氧化铜的化学式(CuO)中,Cu的化合价为+2价,O的化合价为-2价,所以Cu、O的化合价之和为零。并且在H2O和CuO的化学式中,正价元素都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都写在右边,原子H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H的右下角。提问:根据刚才的讲述以及书本的内容,请大家总结一下怎样写物质的化合式?倾听、领悟。分析讨论,回答:1、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3、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幻灯片:一些物质的组成与化学式、化学式的书写规律。让学生在倾听中,初步了解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原则。让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思考后,根据教师的讲述和课本的内容,得出书写化学式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物质化学式的书写。使学生懂得在化学变化中,不同元素的原子间是按照一定比例相互化合的,化学式是对物质组成情况的真实反映,不可随意乱写。随堂练习:写出下列化合物的化学式或名称。氯化铜 硝酸钠 硫酸铝氢氧化铁 硝酸铵Al2O3 Fe3O4 K2SO4(NH4)2CO3 Zn(OH)2检查、指出学生的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CuCl2 NaNO3 Al2(SO4)3Fe(OH)3 NH4NO3三氧化二铝 四氧化三铁硫酸钾 碳酸铵 氢氧化锌幻灯片:随堂练习。加深理解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巩固、规范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指导阅读:课本79页。(让学生了解这个知识点即可,教师稍微指导一下)幻灯片:中文命名原则阅读,知道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简单化合物的命名”较简单,让学生了解即可,以后将进一步学习。提问:根据化学式,能不能得出组成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的信息呢?讲述:在第三节的内容里,我们知道了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练习:算出下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物质的式量);P2O5 CaCO3 Fe(OH)3理解了化学式的含义,并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计算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物质的式量)。设疑、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欲。巩固练习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知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点打好基础。讲述:根据物质的化学式,我们可以很方便的求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演示:三氧化二铝(Al2O3)中的铝、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72 :163=9 :8随堂练习:分别求Fe3O4CO(NH2)2 NaHCO3 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教师巡视学生的练习,检查是否所有学生都正确求算。倾听、领悟。同时计算,与教师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进一步理解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知识点:求组成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讲述:在掌握了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演示:计算化合物CaCO3中Ca元素的质量分数。随堂练习:求下列物质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SO2 KClO3 Ca(OH)2教师巡视。幻灯片:化学式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例题、随堂练习。倾听、领悟,知道:对纯净物来说,组成物质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同时计算,与教师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完成练习。两位同学板演。认识本节学习的又一新内容,通过倾听、思考,对学习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巩固练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指导学生解题规范性。培养严格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化学式以及化学式的书写;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质量分数。我们要重点掌握化合价的意义;规范书写化学式;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回忆、领悟所学知识。幻灯片:小结、作业。回忆、领悟所学知识。6燃烧 燃料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思维的有序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书写原则,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过程】(3课时)第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投影课件】酒精灯燃烧后酒精减少,但是什么也没有留下,酒精难道消失了吗?思考,表现出兴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知道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观点(增大、不便、减小等),引起学习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引言】我们学习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下面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认识到研究化学的常用方法是实验。知道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实验1】盐酸溶液与大理石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观察、记录: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滴管+试管+澄清石灰水)为 克。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为 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学习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实验2】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质量。反应前的物质的总质量(烧杯+硫酸铜溶液+铁丝)为 克。反应后的物质的总质量为 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了改变 。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记录分析能力。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是巧合吗?还是具有普遍性?思考分析实验现象和测量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板书】第二节 定量认识化学变化1、 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略)体会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问题讨论】酒精灯燃烧后酒精耗完,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评价】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作出总结评价,得出正确的结论。联系实际问题分组讨论,分别找学生回答,加深对定律的理解。初步理解定律的内容、含义。【投影课件】课堂练习一1、已知物质A和物质B完全燃烧得到物质C,现有12克A和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的质量是 克。2、已知物质A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物质B和物质C,当一定量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A和44克B,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是 克。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后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是16克。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独立完成课堂练习一,自我检查对质量守恒定律是否掌握。检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情况。【板书】2、几点说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沉淀、气体等全部生成物的质量。审题时要注意关键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根据各自暴露出来的问题,对照板书中的几点说明去体会定律的含义,纠正自己的问题。及时反馈矫正,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交流与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同学们能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吗?猜想出现思维困惑,从而产生新的学习期待。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克服学习上的不求甚解。【投影课件】示意镁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的示意图,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观看课件,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指导阅读】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在观看课件的基础上在看书,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是“三个不变”。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板书】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树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记住“三个不变”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投影课件】课堂练习二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的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中,C的化学式用A、B表示为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自查知识掌握情况。巩固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投影课件】随堂检测1、2克氢气和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克。2、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3、在4X+5Y2=2Z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A、X4Y5 B、X2Y5 C、XY2 D、X4Y104、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合物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是 ( )A、(a+b-c)克 B、(a-b-c)克C、(a+b+c)克 D、(a-c)克及时了解本节课教学目标完成情况。附:课堂练习一答案:1、(A) 2、(D) 3、(C)课堂练习二答案:1、碳 氢 2、AB随堂检测答案: 1、18 2、碳(C) 3、B 4、B7燃烧、燃料燃烧与灭火【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燃料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了解爆炸基本原理。2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及生产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然的有效措施;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燃烧条件后处理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设计意图投影 古时候有“钻木取火,敲石取火”,人们用火光吓跑野兽,用火把腥鲜的肉烤熟,人类不断积累用火的经验。设问 人们通常用火做什么?怎么保留火种?设问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燃料有哪些?投影 火可以为人类造福,但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危害。造福的图片显示的是神州5号的升空,它的发射需要燃烧,而危害的图片显示的是大兴安岭的森林火灾。设问 木炭的燃烧、硫磺的燃烧、镁条的燃烧、铁丝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现象?投影第四章 燃料 燃烧第一节 燃烧与灭火燃烧: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探究实验实验1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实验2点燃2支小蜡烛,将其中一支蜡烛用透明杯罩住,尽可能使玻璃杯口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实验3用镊子分别夹取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实验结论一、燃烧的条件: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讨论:火发出光,可以照明;火把生的食物煮熟;用火冶炼金属。在火堆上不断加上干树枝,可以使火不灭。有煤、煤气、石油、天然气、沼气等。看图片增加对火的认识。讨论:它们燃烧都发光发热,都与空气中的氧气燃烧。书写,理解,记忆。讨论:通过观察实验,写出答案。先猜测3个小实验的现象,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想。1、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先燃烧。2、用玻璃杯罩住的蜡烛熄灭。3、小木条先燃烧。从实验的现象考虑这样的现象说明燃烧都需要什么条件。1、(可燃性)2、(与氧气接触)3、(着火点低)讨论:初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归纳并记录,同时思考是否条件就是如此。引发学生兴趣。对燃料有一定的认识。通过看图片增加学生对燃烧的认识增加对火的兴趣。通过对学过的知识的回顾,初步的出燃烧的定义。学会提出疑问制造悬念自己动手证实自己的猜测。让学生充分思考,并带着疑问继续学习。归纳实验结论,学会记录和总结投影 白磷的燃烧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设问 燃烧的条件是这样的,那么如果我们要灭火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演示实验1、酒精灯的燃烧2、纸的燃烧3、油锅起火讨论 这样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呢?投影 二、灭火的方法: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绝;3、将大量的冷却剂去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设问如果发生了火灾怎么办呢?设问是不是所以的燃烧都反应很完全?是不是燃烧完全和燃烧不完全的产物是一样的?设问当氧气充足和氧气不充足是有什么不同的现象。投影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C与O2的反应:碳 + 氧气(充足)= 二氧化碳碳+氧气(不充足)= 一氧化碳设问 什么是爆炸?投影四、爆炸1、定义2、注意事项设问 怎样防止爆炸?观察实验并思考: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了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有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讨论: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可知道灭火可以用沙、水、湿的布、灭火器等。讨论: 熄灭酒精灯盖上灯。纸燃烧可用水熄灭。油锅起火盖沙或盖锅盖,但不可以用水,易飞溅。结论: 把燃烧的物质与空气隔绝。也可把温度减低到燃烧的物质的着火点。记录并把原理与结论联系。讨论:1、如果火小,查出原因,可以自己扑灭,如果火大,拨打火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