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8041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4古诗两首教材学情分析:两首诗同写六月的西湖景色,各具特色,各有风味。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谴词造句能力。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想想这两首诗在写景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教学总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重点: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疑点:感悟诗情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并完成预学案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5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 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 (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作业设计:1用钢笔描红,临写。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感受杭州西湖的美,增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教学疑点:感悟诗情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引导学生回忆“山外青山楼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及西湖一课中的相关语句。) 2小结过渡:是啊,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投影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 (一)初读这首诗没有生字,你能读好吗?自己先练一练,注意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诗句读通顺。(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指名再读。要求不仅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二)理解诗句意思 读了诗句,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诗中的意境及诗人当时的感受。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识过或了解荷花吗?给大家介绍介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或在课外读物中见识过的荷花。结合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及美文“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我脚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800年前得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让学生静静地听,静静地想象。 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绿”: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地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小结:这 “无穷的绿”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正如我们刚才说的,古诗园就是百花园,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着不同的意蕴。关于荷花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3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4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5一片秋云一点霞,十分荷叶五分花。” 你能读懂这几句诗吗?(交流对这几句诗的理解) 作业设计: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净、竟、映”:ing “寺”:s 无穷碧 别样红25望月教材学情分析:课文是篇散文,写舅甥俩在望月中愉快交谈。背景是“夜深人井”的月夜,在行进的“江轮甲板上”,静谧的月色,颇增几分童话色彩。在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表达爱月感受的,体会小外甥的“爱幻想”,“聪明好学”的特点。教学总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能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3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感知课文。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疑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并完成预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请大家背诵。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中间也有不少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3出示课题21望月(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3)再读课文,提出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词语读音,提示注意点。3学生质疑,理解部分词义: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到下节课。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不是单单写月亮的?除了写赏月外还写了什么?2指名回答。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提示:课文哪些段落写赏月,哪些写背诗句?第一段(12 ):深夜,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下的江景。第二段(313 ):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第三段(1420):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第四段(21)我独自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作业设计:1写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重点指导:斑、絮、呵欠2用钢笔描红。3写出近义词。光点()凝望()惊奇()封闭()聚集()幻想()清幽()闪耀()4抄写词语。第 二 课时教学目标: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2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疑点:如何能使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教学过程: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1学生练习。2读词语。二、学习第一段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注意朗读时的感受。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描写的月光下江景太美,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动人的图画。板书:月下江景美丽如画3同学们,想不想把这幅图画画出来?学生思考:作者描绘的图画上有那些景物以及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4出示图画,请同学们看看,是不是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播放课文第一段录音,学生边看图,边听录音,感受图画的整体意蕴。5让学生回忆课文,尝试背诵。三、学习课文第二到三段(一)自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交流后板书:聪明好学爱幻想(二)学习第二段1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学生自由读后交流。2出示句子:“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教师质疑:月亮怎么会把小外甥叫醒呢?3出示句子: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4分角色朗读课文。5了解诗句的意思。(1)学生解释。(2)教师点拨理解。6指导读诗,背诵。(出示整首诗读读、背背)7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吗?(学生自由背诗后指名回答,师出示搜集的有关诗句进行补充,学生选择其中的感兴趣的1、2句读读、背背)8教师口述,引入情境: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9出示句子: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10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句意,体会意境。11小结谈话,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学习了第二段课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正是由于小外甥聪明好学,才积累了数不清的美妙诗句,也因为这美妙诗句的熏陶,小外甥变得更加聪明,爱幻想。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四、学习第三段1过渡:他的聪明好学还体现在哪里?爱幻想又体现在哪里?让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2学生自由读课文。3讨论交流。出示句子1:“像眼睛,天的眼睛。”“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4继续读课文,重点读读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出示句子: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个又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圈出你认为应该重读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读。学生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爱幻想,而且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5分角色朗读这一段。作业设计:1摘抄描写月亮的诗句。2背诵课文。3收集有关山水的诗文,举行赛诗会。板书设计:望月淋浴诗和月的光辉清幽旷远 幻想如诗绘声绘色月亮像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四段。2指导背诵课文。3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四段,指导背诵课文。2.举行山水诗歌朗诵会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教学疑点:感情背诵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小外甥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爱幻想的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此时我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段。二、学习第四段1齐读课文。2启发谈话:在小外甥的感染下,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你们想不想随着作者一起去幻想一下?先请你闭上眼睛。四、播放录音,展开想象1播放课文完整的录音,学生闭目静听,感受文章的整体意韵美。2启发学生幻想。现在,你就是作者,甲板上只留下你一个人。你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你想到了星星,想到了太阳,想到了彩虹,想到了风雨请你展开幻想的翅膀,在广大的天空中尽情地飞呀,飞(学生闭目遐思、幻想。)3引导学生把幻想的东西说出来。(出示“讨论区”)三、指导背诵课文。1根据课文的思路理清叙述顺序。2逐段进行指导背诵,学生选择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四、举行山水赛诗会。1四人小组内先背诵,推荐一位在班级里比赛。2每组一位代表上台朗诵。(推荐学生代表四位作为评委。)3总结赛诗情况,宣布优秀选手。五、作业27水教材学情分析:本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饿水改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回忆孩提时洗澡的不易,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两处细节描写: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衬托出水的珍贵,缺水的苦涩。教学时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在品读课文时,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可先听范读,再练习朗读,然后评议总结,深入揭示警示意义:有水莫忘缺水时,莫要痛快一时,痛苦一辈子。教学总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难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疑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课件。学生预习,并完成预学案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水是孕育生命的乳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水又是飞舞的精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些千古名句以水喻愁,以水喻情。作家马朝虎笔下的水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6课。(师板题)二、初读感知1出示初读要求:快速读文,边读边想:在作者眼中水是什么?找出课文的中心句。2生自由读文。3生交流,师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4齐读这句话。5过渡:平平常常的水在村子里为什么会成为最珍贵的东西呢?让我们先到那处很小的泉眼边看看。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找一找有关缺水的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2)交流,师相机出示:“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一担回家。”3)师点拨:读了这句话,你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生自由谈感受。)4)指导有感情地读这句话。5)这还是平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6)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设计意图:紧扣文章的中心句“水,成了村子里最宝贵的东西。”通过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缺水之苦和水的宝贵。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导:那段缺水的岁月是怎样的呢?2出示读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3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4检查交流1)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准,读好。“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以备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使用。”“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2)指名读生字词“水窖”“储藏”“钥匙”“一勺水”3)自由读这些带有生字的句子4)指名读句,师引读句子。5)齐读这些句子。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读书的情况,又能通过对三个生字的简单理解,再次引领学生感悟到这里缺水,水是很珍贵的东西。四、拓展延伸1过渡:我国缺水的地方不止这一个地方,请看看下面的资料。2(课件出示)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669座城市中,已有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3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水资源的资料。设计意图: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后,通过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水资源缺乏的认识,激起学生保护水资源的感情。作业设计:试着写几条保护水资源的广告词。第 二 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2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教学难点: 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教学疑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水,齐读课题。2. 水(板书)真是很有意思的精灵。在古代大圣人孔子的眼中,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是有情义,有德性的;在南唐后主李煜的眼中,水成了他心中无尽的愁冤,“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现代著名作家马朝虎的眼中,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板书:最珍贵)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二、精读课文,感悟描写,体悟情感。过渡: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山村,一处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只有在难得的雨天大家才能够洗一回澡,而在炎炎暑日,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即使那清凉的一勺水也足以解除骄阳下的干燥和炎热。(一)学习第一段1师: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喊小的泉眼边,我的家乡到底是怎样一番缺水的情景呢?板书:缺水师:默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2出示:记得那时侯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师:读着这句话,哪些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读出这是个“缺水”的地方? “十分里以外”村里人要吃水,要到十公里以外去挑,而后返回,来回奔波二十公里,目的就是要挑回一担水,多辛苦啊! “排上一个小时”为了一担水,要等待一个小时,甚至还要更多时间,可见水弥足珍贵。 “一处很小的泉眼”只有一处泉眼,而且很小,看来这里确实是一个水源稀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指名读这句话。 3(凸显数量词)注意留心数量词,你留心它,注意它,就会读出新的体会。路途之遥远,人之多,水之少,用水真是苦不堪言。水还愿意把体会到得读出来? 4师: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的一幅画面,你看到了什么?(生:长长的队伍;滴滴汗珠;道路坎坷,骄阳似火;快要干涸的泉眼;浑浊的泉水)师:这可是一家人全天的生活用水呀!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看到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师: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就是我村子里的水。齐读这段话。5师小结:因为我的家乡缺水,而村民的生活又时时刻刻离不开水。所以(出示句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难怪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是“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地方,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6.请同学回到课题,读一读课题,这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是啊,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板书:苦(二)学习第二段过渡:正是因为作者出生的那个村庄,水是如此的珍贵,所以当人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水时,心情会怎么样?我们一起走进雨天洗澡的画面(板书:洗澡),感受人们雨天洗澡的情形。 1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哪些地方描写了人们洗澡时的快乐,用笔划下来读一读。2出示句子: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指名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师:在这幅雨天洗澡的画面中,看,他们在(指名说) 听,他们在(指名说)师:你读出了孩子们此刻怎样的心情?指名读师:我们洗澡会如此痛快吗?他们还?你会去吃来自天空中的水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缺水地方人们对水的渴望,在人们心中水的珍贵)指名读出快乐。3久旱无雨,天降甘露,雨水带给孩子的是快乐,带给大人们的呢?(是快乐与忙碌储水)怎么不让人痛快?多少次的苦苦等待才盼来一场难得的好雨,我们再次和他们一起感受这上天赐予的快乐 。(齐读句子)4.对于江南水乡的我们来说下雨极为平常,文中的人们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在这欢乐的背后你还体会到什么?(因缺水而长时间不能洗澡,因缺水而对水的渴望异常的浓,在这欢乐的背后体会到了人们缺水的苦。)师:是啊,这段文字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所以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这句话。齐读第二段文字。拿起书来读。(三)学习第三段1过渡:长期缺水的村子到了骄阳似火的夏天,那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我们现在走进第三幅“冲凉”的画面,从那一勺水里再去感受水的珍贵。2浏览课文第4自然段:作者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把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淋浴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来了。 指名读句子,出示: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者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大叫起来。 师:你关注到了哪些细节?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引读:顿时 3你读懂他们的“啊啊”大叫声了吗?他们在叫些什么?想要表达内心的什么情感?(舒服、痛快、幸福)师:就一勺水,还要分给四个人,却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奇妙的感觉,你体会到什么?(对水的渴望、知足) 4母亲的一勺水给我们带来无比美妙的体验,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在旁边写写感受。 5交流,先读句子后谈看法或直接朗读表达 (一方面是我们淋到水后的一种快乐,另一方面是母亲对水的珍惜,做到“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1) 这是一种久旱逢甘淋的感觉,又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哪个词语?(爽)(痛快)(舒服) (2) 就带着这份“爽”,这份“痛快”,这份“舒服”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读。 6引读课文:作者这样真切的体验,细腻的感受,都来自于母亲手中这小小的一勺水,正是这一勺水,从头顶倾注而下,滑过了(生接着读),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生读)我感觉得到(生读),这小小的一勺水,它不多不少(生接着读)。师:这水滑遍全身,多么亲切,他滋润心田、弥足珍贵,让我们一起动情地读一读(音乐起)。7.教师小结:作者就是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了一勺水带给四兄弟的美妙体验,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藏在水窖里的水是多么珍贵,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8.再回到课题,这还是平淡无奇的水吗?这水是什么?这水化成了涓涓的母爱,享受母爱的幸福背后是人们对水的渴望,缺水的苦涩,更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三、学习最后一节,升华主题 1师:水给我们四兄弟带来了如此的享受与痛快,多少年过去了,作者把母亲的那句话也紧紧地记在心头。齐读最后一节。2出示:“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3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对“饿”的感受。(一个“饿”字道出了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水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了一种生命延续的食粮了,可见水的珍贵)(“饿”说明我们对水是多么渴望。对我们来说“渴”还是可以忍受的,而“饿”是难以忍受的,说明我们缺水已经很长时间了。)4结合板书小结: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一勺水”洗一次“淋浴”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因缺水带来的“苦涩”,而这样更让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呀。这种写法叫“反衬”。(板书) 四、拓展延伸1出示一段文字,师配乐朗读。看了文字和图片后,你想说些什么?课后写下来2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和一滴水的苦板书设计: 水(最珍贵)缺 水 洗 澡 苦反衬 乐附:饿水我出生在北方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10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落石出”的成语我就是这样知道的。为了水,邻里之间隔三差五地要闹出一些摩擦。特别是到了夏秋断水的季节,村里的关系就更加紧张了。“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下雨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也只有在这样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心平气和地相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以在下雨天里储藏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家庭用水。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心平气和地相处,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地在雨里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继而,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远没有我们那么畅快淋漓。洗过澡后,大家碰了面,相互都会吃上一惊,一个人说:“啊呀,你怎么胖了?”一个人说:“啊呀,你原来是这样白。”就像过节一样,这样美好的日子在我们那里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做了一天农活之后,无论是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于水窖里的水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象征着权威以及幸福和痛快。我们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大到小、一丝不挂地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吸吮的声音,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勺水都被我们的皮肤喝光了。有时候,母爱是那么的吝啬而又均匀。习作7教材学情分析:习作7创设情景:学生能在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并且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教学总目标: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 2、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3、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4、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教学重点:晴朗的夜晚,远眺皎洁的月亮,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美妙的遐想。教学难点: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疑点: 文体不限,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教学准备:关于月夜的插图。 收集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1、谈话,创设情境,同学们,晴朗的夜空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月缺月圆、繁星点点、流星飞逝你们还看到哪些有趣的现象呢?(学生交流谈话) 2、描述,激发想象:美好的情景总能激起人无限的遐想,面对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我们不禁沉醉其中,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啊飞 二、激发情感,放飞想象 1、陶冶情感:配上不同风格的乐曲,让学生看月夜星空图,进入想象的境界。 2、放飞想象:学生在想象中思考、编撰故事。 三、激发练说,追求个性 1、浩瀚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们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好吗? 出示要求: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连贯。 2、学生自由口述。 3、指名口述故事。 4、组内互相交流、评议。(想象要合理,内容要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指导写法,练习写作 1、学生自主构思,动笔写作。 2、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习作的题目,文体不限。 3、根据想象的内容确定文章的形式可以给习作配上图片。 4、完成习作后自读,发现问题自行修改。 5、请同学们把习作读给自己的好朋友听,和他们一起修改。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学生继续习作。 二、讲评所写习作,指导学生修改。 三、学生誊写习作。 教学重点:针对性地修改习作。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详略突出的介绍自己所崇拜的人。教学疑点:讲评所写习作,指导学生修改。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 学生继续完成习作,教师不时巡视指导。二、 讲评(一)、简介本次习作基本情况。 (二)典型习作集体点评。1、 将有的学生写好的习作投影出来,让学生自评一下。2、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教师简单总结。(三)常见问题评讲三、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继续修改自己的习作。四、正确、清楚地誊写作文。练习7教材学情分析:练习7的训练内容有:培养学生用词得体的习惯,知道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通过诵读帮助学生积累词句。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练习口语交际,敢于发表意见,说话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学写毛笔字。教学总目标: 1、用钢笔描红,把握字形结构。2、看图了解四个部首的演变并写字。3、练习给带点字选择出正确的解释。4、了解破折号的作用并掌握其用法。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6、学写毛笔字。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用钢笔描红,把握字形结构。2、看图了解四个部首的演变并写字。3、练习给带点字选择出正确的解释。4、了解破折号的作用并掌握其用法。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的习惯,了解有些病句就是由于错用、漏用标点所致。教学难点:练习给带点字选择出正确的解释。教学疑点:怎样根据具体语境给带电子选择正确解释。教学准备:查找标点符号歌,复习标点的用法和含义。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学生读句子,看看这个句子可能会有几种意思。(2)通过阅读,说出这个句子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说出出现句子意思表述不明确的原因。(4)给句子加标点。根据加标点位置的不同,会出现两个句意相反的句子,但两个独立的句子意思非常明确)2、教学第二部分。(1)学生读四个句子,看看标点用得对不对。(2)学生试着改正用错的标点。(3)师生共同改正。让学生说出理由。(4)小结。错误的原因:漏用、错用或多用了标点。3、教学第三部分。(1)学生读小芳的日记。了解日记的内容和意思,明确小芳写日记时的心情和日记的语气。(2)学生试着改日记加标点。(3)指名读出自己所加的标点,说出理由。(4)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句意表述的明确,注意标点的使用。把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审题(1)指名读题。(2)教师讲清本段文字的出处与阅读要点。2、指导。(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或查字典。(2)教师范读。(3)同桌讨论:这个片段描绘大明湖、千佛山的景色,文字精彩在哪些地方?(4)指名回答上面问题。(5)师生归纳:一边读一边体会色彩、光影的变化对写景的作用。3、练习。(1)根据上面的方法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分角色练习。(2)同桌练习背诵。(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4、反馈。(1)指名朗读。(2)集体齐背。(3)指名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 3、学写毛笔字。教学重点: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教学难点: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教学疑点:无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尝试完成剩下的练习。教学过程: 一、指导。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看一些影视剧,注意收集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等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说说文中人物特点。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二、练习。1、自由写。2、交流。三、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青、盖。 2、指导。 3、练习。 4、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