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期理科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77541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下期理科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下期理科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下期理科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11级 高一地理(下)地理期末知识清单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2世界人口的增长 死亡率与出生率(1)时间上总趋势:不断增长,20世纪50年代(二战以后)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进步。(2)空间上: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如图):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及特点(如下表)类 型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A(原始型)高高低B(传统型)高低高C(现代型)低低低2.不同类型的人口类型存在问题及其影响类型问 题影 响传统型青少年人口比重过大,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限制经济发展速度,不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现代型老龄人口、青少年比重过大劳动力资源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源不足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过程: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逐步过渡。 (2)差异性:时间上: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进入现代型。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空间上: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3)影响因素: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相关人口政策等。4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有何差异?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影响就业压力增大,环境向题突出,经济发展速度降低,生活水平上升缓慢,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鼓励生育,接纳移民三、人口的空间变化及人口的合理容量1人口迁移的概念中包含了三大要素,即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1)空间移动:只有人的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空间移动的现象才可能构成人口迁移。(2)居住地变更:人口的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的居住地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通常以超越某一特定的界线(如行政区界线)作为区分某一活动是否为人口迁移的标准。(3)时间限度: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6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有何区别?(见下表)类型概念迁移时段迁移特点迁移方向意义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人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缩小了地区差异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欧洲变为迁入地,拉丁美洲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招募外籍工人国内人口迁移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中国)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由东部向西部及东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中国)人口迁移流量增大,流向发生明显变化由中、西部向东部7.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见下表)因素相关性与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性资源正相关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科技发展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影响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及实例自然环境因素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如美国人向“阳光地带”迁移淡水其分布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规模,如早期的逐水草而居土壤通过影响农业发展而影响人口迁移,如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迁移矿产资源随其开发而发生人口迁移和流动,如大庆、攀枝花等矿业城市的形成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恶化而迫使人们迁移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交通通信其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文化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婚姻家庭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对未成年人口、老年人口迁移起重要作用政治因素政策尤其是有关人口迁移的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政治变革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如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替引起的人口迁移战争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如“一战”、“二战”、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9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联系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概念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区别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即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和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口),即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共同点(1)不确定性: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会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2)相对确定性:在具体历史时期且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估计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 城市形态的类型及分布地区地形特点 类 型团 块 状条 带 状组 团 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举 例成都、合肥、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重庆、武汉2功能区比较 功能区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 位 特 点功 能 区 特 点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40%60%)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分化为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且两者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处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达稠密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市区内部工业区相互聚集,形成成片的工业区3.下图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历史背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历史因素城市土地利用随历史而变化引导或划定不同的功能区行政因素干预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距市中心远近交通便捷程度城市功能分区成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宗教4.下图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大城市(如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服务种类少多更多级 别低高更高服务范围较小(本县)较大(各县乃至全省)可扩展至全国服务设施百货公司、县医院、高级中学、汽车站除了有县城的一般职能之外,还有大型专业商店、商品批发中心、专业医院和大专院校等1.不同等级城市的判别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判别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彼此距离特大城市多少高低大小少多远近大 城 市中等城市小 城 镇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影响因素影 响表 现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资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人口条件城市服务区内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的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9.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影响因素影 响交通因素港口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铁路上海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也位于中国内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资源条件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三、城市化1.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镇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其标志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推力(即让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和拉力(即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城市化不仅会带来聚落形态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缩小城乡差距,是社会进步的表现。2.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与联系原 因特 点 或 表 现城市化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产业革命促使人口和产业在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郊区化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时间距离;因城市中心区地租上升导致产业和住宅迁往郊区或更远的乡村;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为郊区人们提供便利的服务人口、商业和制造业由市中心向郊区和乡村迁移,造成城市中心区衰落逆城市化城市中心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迁往更外围的小城镇和乡村,都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3. 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表现如下图所示4.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表现为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影响表现为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为了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将大力发展生态城市,以实现城市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发展这类型城市就要尽可能发展可以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区位含义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因素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区位选择方 法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实 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区位变化因 素差 异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影 响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农业区位因 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交通运输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政府政策推行先进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以及增减面积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劳动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科技通过机械化、良种化、水利化等农业现代化过程,影响农业的发展通过培育良种扩大农业区位选择的范围;利用农业科技,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粮食产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4.如何确定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每一地区的农业生产都有其主导因素。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再确定主导区位因素。下面是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的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农 业 生 产热 量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热量大)、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少水 源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地 形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珠三角的基塘农业市场/交通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土 壤江南丘陵的茶树(酸性土)、黑龙江的大豆(肥沃)5对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因素的改造表: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2.标志:同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项 目特 点生产结构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科技应用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地 域 化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三、 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区位因素区位优势自然因素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地形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人均耕地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生产习惯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食物偏好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特 点成 因发展措施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适度规模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给为主控制人口数量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水利工程量大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增加投入,兴修水利四、商品谷物农业1. 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华北2. 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 位 条 件主要影响自然因素地势平坦开阔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便利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市场广阔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地广人稀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高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2)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历史19世纪后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20世纪5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生产特点专业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区域化发展措施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4)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区 位 因 素区 位 优 势自然因素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交通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人口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工业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科技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3.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两者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农作物水 稻小麦和玉米分 布亚洲季风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区 位条 件水特条件优越地形以平原为主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种植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主 要特 征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相同点都是以种植业为主五、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分布国家美国、阿根廷等以牧牛为主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以牧羊为主自然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特 点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 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1)区位优势气 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草 原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土 地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交 通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2)发展措施: 措 施作 用修建铁路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围栏放牧、划区轮牧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种植牧草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打井取水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六、乳畜业 概 念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位要求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区位特点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1. 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区位因素区 位 优 势饲料因素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2. 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地域类型乳 畜 业大牧场放牧业分 布人口密集地区地广人稀地区气 候温和湿润干旱半干旱草 场人工草场为主天然草场为主对 象奶 牛牛、羊产 品牛奶及奶制品肉、皮、毛机械化程度高较 高市 场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外地市场为主生产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经济效益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的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以分为不同的导向性。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导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罐头加工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行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食品工业等接近消费市场动力导向型工业消耗大量能源钢铁工业、冶金(炼铝厂)等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水电站)劳动力导向型工业投入大量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工业等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一个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发生变化,进而直接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1)科学技术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要(2)交通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越来越重要(3)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原料、动力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4)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5)政策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6)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成为重要的工业区位因素之一。3.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污染类型工业区布局位置代表性工业部门大气污染型工业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季风区和常年盛行风区则位于垂直于风向的郊外火力发电厂、水泥厂、有色金属冶炼厂、钢铁厂、酿造厂水污染型工业排污厂位于流经城市河流下游或远离水源地印染厂、电镀厂、造纸(糖)厂、皮革厂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业远离居民区、农田和和水源地噪声污染型工业远离学校、医院、养鸡、养牛场等需安静环境的地方铁路、机修厂、飞机场、木材厂无污染型工业可布局在居民区或城区内食品、轻纺服装、印刷、精密机械仪表厂等4.工厂之间的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形成,根据工业地域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二种地域类型。工业在集聚的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或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也形成工业的分散。工业集聚与分散: 原因表现形式结果工业集聚获得规模效益专业生产的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集聚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工业分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家之间的分散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各种零部件厂家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形成跨地区、跨国的联合企业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5.工业集聚与分散原因表现形式结果工业集聚获得规模效益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新兴产业集聚形成工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工业分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复杂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每一种原料和零部件都会销售到很多地区形成跨国公司以及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6.两种工业地域的比较 工业部门发展条件区域特点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面粉厂、制糖厂、糕点厂、糖果厂经济较落后,受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有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初步的加工工业面积较小,发育程度较低,工业发展势力较小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区域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机械制造工业工业的生产过程复杂,协作工厂多,工厂设备大,占地广面积广,发育程度高,配置的服务业和其他工业众多,往往形成工业城市7.传统工业区:(1)代表地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2)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等;(3)特点:大型企业为核心;工业分布高度集中;(4)代表工业: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5)存在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开始衰落。8.鲁尔工业区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 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煤炭丰富 鲁尔煤田,优质丰富,露天开采;(3)铁矿区近 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4)水源充沛 莱茵河、鲁尔河、利珀河、埃姆斯河;(5)交通便利 河网纵横 港口密布 铁路稠密 公路成网;(6)市场广阔 德国、西欧9.新兴工业(1)代表性地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2)特点:出现时间新:20世纪50年代以后 出现地点新:没有传统工业区位优势的地区 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工业呈现分散分布(3)代表性工业:高技术工业(区位条件:科研和技术人才聚集地区、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清洁优美的环境)和传统轻工业。10.意大利新型工业区和美国硅谷新兴工业区的比较 美国的“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为主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分布特点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的地区。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劳动技术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劳动力政府因素军事订货政府的大力支持11.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的比较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典型工业德国鲁尔区和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北九州、印度班加罗尔等工业部门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毛纺、自动化设备、食品等微电子工业形成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区位特征及优势丰富的煤炭和水资源;离铁矿区较近;便捷的水陆交通网;广阔的市场;发达的农业和雄厚的基础。传统农业区;大批廉价劳动力;政府的银行信贷支持;经济高度开放。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众多;便捷的交通;(硅谷)政府的军事订货。工业区特点在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大型传统工业,工业集聚为主中小企业多以轻工业为主;生产过程多分散在小城镇、农村;资本集中程度低;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水平和产品研发费用高;产品发展速度快、市场的周期短、且面向国际。存在的问题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使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环境污染严重早期企业之间缺少联系土地紧缺,劳动力和住房租金价格高整治措施发展科技以促进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调整工业布局,降低成本;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消除污染,美化环境重视专业分工和生产协作与联系,形成机构完整、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新工厂建到内地或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第五章 交通运输的布局及影响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 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项目 方式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量大 小运量大、损耗小、平稳安全、易管理运速慢 快运价低 高灵活性差居中最好好最差连续性最差好居中差最好成本投资少投资大、占地广居中投资大投资大2.运输方式的选择在选择运输方式时,要根据运输方式各自的特点及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价格、时效性等情况,寻求最佳的运输方式。一般遵循如下原则:短程远程易死亡、易变质的活物、鲜货大宗笨重的货物贵重或急需货物,数量不大航空公路铁路水路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体客运价格、安全时效货运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距、价格、时效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 交通运输网是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海线、航空线、内河航线)、点(港口、火车站、航空港)交织,形成不同形式(如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等)和不同层次(如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全球性水运网等)的交通运输网。2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 今日世界,交通运输方式正朝着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发展趋势表 现高速化提高运输工具的运行速度,缩短运行时间,增加通过能力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仓库费用,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安全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水平低南昆铁路自 然社 会技 术经 济限 制 地形地势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影响 决定 保 障 科技含量高人口分布城市分布3.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三、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交通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影响,表现在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铁路、公路、河道等)扩展,这些交通干线也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2交通线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同时,交通线的衰落也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图5.7 浙江嘉兴略图: 该图很直观地表现了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地城市形态,是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地发展而变化的。时 间城市形态及变化特点变化原因唐宋时期团块状地域形态初始状态明清时期沿环城河道向东、北两个方向伸展城区河流频繁淤塞,不能通行漕运大船1909年沿铁路迅速延展沪杭铁路通车新中国成立初期仍以沿河伸展为主陆路交通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向外扩张城市外围建立了许多工厂70年代后期以老城区为中心,沿四条对外公路及大运河伸展城市形态逐渐演变成星状公路运输迅速发展 四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一个地区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山区和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不同,原因如下表所示:区域山 区平 原商业网点密度小大成因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难以建立和发展,商业网很难伸展平原地区农业用地广阔,公路交通发达(宽阔而平直),居民点、商店众多,尤其是公路交通的交叉路口和居民较集中的地区商店密度更大。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商业网点区位要求区位原则区位选择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1. 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时代人类崇拜自然人地基本协调;农业社会利用自然局部出现环境问题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恶化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人类谋求人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 直面环境问题(1)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和能源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大气、水、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海洋污染(2)人与环境的关系(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原因3.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这四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发展与增长有什么区别?什么样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广泛。经济增长一般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是使一系列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发展(不仅意味着人均实际收入的增加,而且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教育、安全等领域的改善)。可持续发展就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4.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人地关系理论出现时间主 要 观 点地理环境决定论农业社会人类社会的发展由地理环境决定的,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地协调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5.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