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说课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775410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说课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2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说课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2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说课高中化学必修一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描述、类比的方法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与生活中实例对比(一盒粉笔,一打羽毛球)重点说明摩尔的概念,以此使学生对抽象的摩尔概念具体化;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四.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五.说教学程序设计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4、巩固练习,理解内化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2.填写下列空白(1)1molO中约含有 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 个电子;(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5、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归纳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 说学法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五.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3.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4.当堂反馈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当堂反馈,巩固知识、技能目标。5.布置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我没有过分强调,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离子反应 说课稿1 说教材1.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I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从教材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以及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知识的必备基础。2.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离子反应的条件 常见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过程和方法目标 归纳法: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从离子反应的特征归纳出离子反应的条件实验法:通过实验现象,揭示反应的本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由表及里分析问题的习惯;善于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3.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和离子共存问题二说学生 高一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仍然是形象思维能力占据主动地位,因此,直观、形象生动的实验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说教法 问题引导教学:以溶液导电的原因为问题的切入口,追踪问题的本质,解释疑惑; 实验探究法: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即通过实验来探究问题的本质; 探究讨论、自主学习法: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解决问题 计算机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的有效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离子的符合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四说学法独立思考、分组探究、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五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新课的导入:简单的回忆在初中讲过的溶液的导电实验,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引出问题,分组实验探究问题; 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本质; 教师总结:在学生学生积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电解质的概念和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最后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 师生小结; 当堂检测,在做题的基础上检验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易错环节再次强调; 课后作业。展示氯化钠溶液导电实验装置,设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能导电,如何证明氯化钠等导电的溶液中存在离子?通过让学生回忆初中导电性实验,引出教学内容,并解释氯化钠溶液导电原因是发生了电离,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由于氯化钠在水中电离是微观世界中的变化,我借助多媒体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动画示意图,引导学生描述电离并定义电解质,然后通过练习掌握区别部分常见的物质是否是电解质比如氯化氢,二氧化碳等,并指出这其中是电解质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最后归纳总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划分。因电解质溶于水后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际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为下节课离子反应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明白离子反应的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这一事实。第二课时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 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2-和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巩固练习 理解内化课题小结 布置作业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说课稿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1.1、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1.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1.3、重点 、难点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观察讨论法、归纳总结法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四. 说学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学法具体如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三)新课教学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四)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六、认识和思考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说课稿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而且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讲,它包含了金属化学性质几个重要的化学性质既:金属与酸和水的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金属所具有的化学性质,本课时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掌握金属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与水的反应)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1.3、重点 、难点重点: 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观察讨论、归纳总结1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因反应比较剧烈,在学生没有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条件允许的话,我就做为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提前给出的一些提示自己总结出实验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2. 运用对比的方法:钠能与水反应,那么铁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进行反应。3. 在铝与氢氧化钠的溶液的反应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四. 说学法学法具体如下: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五、教学程序设计(一)引入课堂。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金属遇到水会如何呢?”并练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游泳到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下面进行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上面的悬疑找到答案。(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在做实验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时钠所处的部位,形态,钠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变化情况,周围水雾的产生和发出的响声,以及溶液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并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不可以与冷,热水反应,能否与水蒸汽反应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将铁烧红插入到水中,或将铁粉与水蒸汽在高温下反应等。 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合理设置,最终选择一种装置进行实验。(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不但能与酸反应,而且还有些特殊的金属在不但与酸发生反应,而且还能与碱发生反应。(五)总结: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水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与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四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四课时的内容。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计算;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情感目标 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3教学重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习题法、讨论法、归纳法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可适当的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四. 说学法习题巩固法、总结法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心理,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五、教学程序设计引入新课、例题研讨、归纳小结、布置作业教 学 活 动 要 点教 与 学 活 动 建 议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 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1(题目略)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引入新课的途径: 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涵义及换算公式: 复习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特别是配平系数表示的意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系数的含义,阐明“化学计量数()和“单位为一”的内涵,再扩大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倍成为mol。左栏各层次的推论,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例题的研讨:可采用课本的例题,也可将课本例题改为学生自学,另选相对应的题目作补充例题。 例题的处理采用学生“自学理解讨论列式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的方法,切忌教师“一言堂” 例题1思考讨论: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怎样写? 配平系数表示了什么关系? 如何例出对应比例以求得 n(H2SO4)? 如何根据n(H2SO4)求得 m(H2SO4)? 本题在作题格式上有哪些要注意? 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2(题目略) (1)先求出n(MnO2) (计算过程略) (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课本例题3(题目略) 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求两种不同物质有关的量: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例题2思考讨论: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如何求出m(矿)中MnO2的物质的量? 如何根据n(MnO2)求得n(HCl)?又如何由n(HCl)和C(HCl)求得VHCl(ag)? 如何根据n(MnO2)求n(Cl2)?再由n(Cl2)换算成V(Cl2标况)? 能不能由n(MnO2)直接求V(Cl2)? 在解答出例2 V(Cl2) 后,进一步研讨: 能不能利用HCl+ MnO2 同一个方程式,同时求所需VHCl(ag) 和生成的V(Cl2)? (以此引出例题3) 例题3思考讨论: 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能否同时利用n=VC直接求出 C(NaOH)? 能否在求出 C(NaOH)的同时,求n(NaClO)? 在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列比例时,“上、下”单位有何特点?“左右”单位有何特点?(以此引出小结要点) 归纳小结讨论:通过例题的计算,同学们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n、M、C、Vm有关数据,有哪些规律性的体会? 通过讨论围绕以下几方面应有所收获: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系数在计算中发挥的作用。 运用 和V(ag)C = n 将其它物理量与n 进行换算,以n值代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列比例“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 要养成讲究计算格式的习惯,以例3的格式规范计算过程。 铁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选自新课改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这一节知识是金属的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地了解了金属.本节主要介绍了铁的重要化合物,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为主,对于物理性质没有作详细描述。根据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要“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性质,本节内容在呈现方式上有以下特点:图画较多,实验较多,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a) 了解FeO ,Fe2O3 ,Fe3O4的性质和应用。b) 掌握Fe(OH)2 ,Fe(OH)3的制备和性质。c) 掌握.Fe2+,Fe3+的检验方法及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d) 利用列表比较的方法,掌握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e) 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突破难点,巩固重点。f)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g) 结合铁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h) 通过启发,诱导,观察,动手,讨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 难点: Fe(OH)2的制备,Fe2+,Fe3+的相互转化。二、教法分析 教学手法:讨论法,归纳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教学策略:将金属化合物的性质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联系起来,这样可以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对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加深认识。例如,金属越活泼,它的氧化物越容易生成,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采用问题解决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每一个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尽量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知识。同时向学生征集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学生可能会问:铁的氢氧化物只有两种,为什么铁的氧化物会有三种?难道铁元素还有第三种价态吗?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少,质量多高,我们都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这些问题也可以提供大量的教学素材,有利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通过本节和上一节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对铁及其重要化合物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二 学法指导学习这一节前,布置学生写出有铁参加的化学方程式,形成一个较好的知识铺垫。通过提出问题展开对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讨论,引导学生填写氧化亚铁,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性质对比表。演示实验由学生集体完成,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加实验现象的能见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实验的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程序通过问题“常见的铁的氧化物有哪几种?分别具有哪些性质?”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填写下表:1. 铁的氧化物氧化物化学式颜色状态与酸反应主要用途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2. 铁的氢氧化物1) 制备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完成课本第60页实验3-9,然后填写下表FeCl3溶液CuSO4溶液溶液颜色滴加NaOH溶液沉淀颜色及变化离子方程式引导学生讨论在实验室中如何采取一定措施值得白色的Fe(OH)2沉淀?实验改进总结: 把胶头滴管插入溶液深处滴加NaOH溶液,因为溶液深处溶解的O2较少; 用煮沸的蒸馏水配制FeSO4 , NaOH溶液溶液,煮沸可以使溶解的O2被赶出; 配好的FeSO4溶液上面滴加少量汽油,隔绝空气,防止FeSO4被氧化。2)氢氧化亚铁的不稳定性4 Fe(OH)2 + O2 +2H2O = 4 Fe(OH)3 2Fe(OH)3 = Fe2O3 +3 H2O 练习:分别写出Fe(OH)2,Fe(OH)3 与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3. 铁盐和亚铁盐 1) Fe3+ 的检验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课本第61页实验3-10,记录现象,并填写下表。FeCl2FeCl3溶液的颜色滴入KSCN溶液 2) Fe3+ 氧化性学生分组进行课本第61页“科学探究”有关实验,记录现象,并填写下表FeCl3中加入 现象离子方程式铁粉,KSCN溶液氯水,振荡思考:单质铁,二价铁,三价铁之间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前一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无机物及其应用这一主题的学习,又是以后学习无素周期律的基础,所以本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氯气是典型的非金属,本节学习化学特有的科学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影响其存在制备和应用”,对以后研究其它非金属及其分合物具有指导意义。从教育目的看,氯及其化合物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2)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设计并完成实验的能力(3) 情感目标:感受舍勤的成就和遗憾,体会质疑是科学研究的重点品质。经历人类认识燃烧的三个阶段,体会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关注氯气泄漏事件,能够对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3.教材的重,难点:(1)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2)难点: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NaOH,Ca(OH)2溶液反应。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的模式,辅以启发讨论和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使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迁移性能。四. 说学法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收集资料,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五、说教学程序设计1.课的引入:通过提问学生“前世生在海洋中,练得一身晶莹,三餐离它不行,遇水无影无踪”是说得什么物质?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出氯元素是一种重要的成盐元素。 2.让同学们阅读科学史话,并总结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3.引导学生思考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首先,氯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与大多数的金属化合物化合。 让学生根据自己已经学习过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试着写出氯气与一些常见的金属反应时的化学方程式。4. Cl2不但能与金属反应,它还可以与非金属反应,过渡到通过演示实验H2在Cl2中的燃烧,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方程式,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思考燃烧的条件是什么?燃烧的本质是什么?从而使学生对燃烧有一个新的认识,即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燃烧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5 氯气杀菌消毒是怎么一回事?学生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4.3.1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危害以及三氧化硫的有关性质。本节内容与初中对硫的认识及本书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联系,同时还与本章后面学习第四节硫酸的知识联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硫和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三氧化硫有关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方法掌握二氧化硫的重要性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化学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意识和生态责任感。3.教材的重,难点: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二氧化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归纳教学法。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是课题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四. 说学法学法如下: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五.说教学程序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为此,我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展示酸雨破坏森林、建筑、河流的图片,展示不法商贩将银耳变白的图片。设问:形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什么物质?为什么能够腐蚀建筑物?不法商贩是如何将银耳变得更白?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本课标题。从实际生活中去选定事实,激发学生好奇心,激活学习动机,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第二部分:新课教学: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回忆初中学习的关于硫的知识,硫的性质,及其燃烧的方程式引出二氧化硫。推测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回顾同为非金属氧化物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类比猜想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将事先收集好的二氧化硫的小试管用胶塞塞好,发给每个小组,组织学生观察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自主发现知识,总结知识,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兴趣。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从酸性氧化物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并与二氧化碳做对比,大胆猜想二氧化硫的性质,分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选出安全可行、环保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并填写实验报告,从中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接着回顾氧化还原反应等相关知识,观察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思考硫元素在化合物中都具有哪些化合价,并以数轴的形式表现出来。得出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并设计验证方案。解决学习难点。深入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特点用播放演示实验视频的方法,让学生观看实验,并总结二氧化硫漂白性的特点,比较与氯水漂白性的异同。视频演示实验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把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有机的结合,利用多媒体增大课堂容量,用真实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分析比较法解决问题。分组讨论:情境创设中“二氧化硫是怎样形成的?”得到两条路径:二氧化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再与水反应生成硫酸;另一条:二氧化硫先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再与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假设,并自主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知识拓展: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的用途,及如何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第四部分.课堂小结: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清晰的梳理。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主要介绍了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危害以及一氧化氮的有关性质。本节内容与本书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联系,同时还与本章后面学习第四节硝酸的知识联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环境问题有密切关系,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教学目标:根据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NO和NO2的性质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2.培养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取知识,从而感受到合作和学习的乐趣2. 培养学生的环保观念,增强环保意识3.教材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NO和NO2的性质 2、NO2与水反应的探索教学难点: NO2与水反应的探索二.说学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了解学生、正确把握学生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根据高中生的特点,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切合实际,有的放矢。三说教法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归纳法、实验探究法。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是课题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启发者。四. 说学法一个好的老师,并不甘于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式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武器,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如下: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五.说教学程序设计1.引入 从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入手,简单回忆有关化肥的知识 学生集体回答:氮肥、钾肥、磷肥从生活中能接触到的化学物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投影雷雨利庄稼,组织学生观察影片,观察、分析、思考为什么雷雨能利庄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设疑自然界如何将游离态的氮转化成为植物吸收的化合态氮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带着疑问去学习,运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生活实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3.探究:探究一:NO 和NO2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装有NO的试管 学生拿起标有NO标签的密闭试管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探究二:NO的化学性质探究三:NO2能否溶于水探究四:检验NO2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探究五:怎样使一支试管的NO2气体尽可能多的被水吸收小结 练习 作业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 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氨、硝酸、硫酸是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教材把这一节内容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