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975133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2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2017年江苏自考27038红楼梦研究复习资料红楼梦研究填空、选择题1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最复杂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有着重要的地位。2红楼梦作为一部艺术杰作,是中国审美文化的精粹结晶体。3红楼梦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浓缩的二十四史。4红楼梦是伟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5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融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精华。红楼梦从女娲补天开端,并以佛教的转世观念构造的神话来设置作品的人物与情节,用一僧一道将“宝玉”带入滚滚红尘和作品的世界,这表明红楼梦与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主要的思想、观念都有着密切的关系。6我们要强调的是,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研究红楼梦,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反复阅读红楼梦。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从大的背景来说,应该产生于清代康、雍、乾时期,即传统所说的“康雍乾盛世”,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从具体的诞生时间看,它应该产生于乾隆前期。8.满清入关后,以亡明为鉴,针对所说的种种弊端,励精图治,国势日隆,终于在康乾时期走向全盛。9.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年代大概是雍正元年到乾隆二十七年,这部小说的创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所谓“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10.曹雪芹在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真事隐去”,也正是在这种压抑的政治氛围中不得不采取的艺术手法。11.曹雪芹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有着最为切身的体验。红楼梦在五十三回写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年底来交租便是对此形象的描绘。12.明末清初的中国思想界,从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复杂历史时期。13.曹寅的口头禅:“树倒猢狲散”。14.清初,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末清初三大儒)等人在思想上能取得巨大突破,显然与他们适了时代呼唤与期待有关。15.明代中后期,由阳明心学思潮而掀起的狂飙进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性自由的渴望,对物质欲望的16. 顾炎武、王夫之、黄羲三人中国传统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他们以研究明亡为契机,以世致用目标,转而对君主专制、民族大义、学校制度等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鲜明看法,成为了时代最强音。17.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1作者对明末以来的男女真情、个性自由等传统命题做了全新的探索,高举思想解放大旗,歌颂男女发乎自然的真情,继承并发展,并对传统儒学思想做了激烈的批判;(2)作者又过于重视物质利益,导致人欲横流的时代作了毫不留情的指责。18.(1)对林黛玉、贾宝玉、晴雯、司棋、尤三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对“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爱情独立”的强烈渴望与不懈追求。(2)对薛宝钗、花袭人、贾探春、史湘云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既肯定她们身上过人的才气,又对她们忠于时代的道德约束,表达了强烈的不满。(3)对王夫人、薛姨妈、邢夫人等中老年女性所代表的传统道德的因袭与压抑,作了辛辣的讽刺。19.从曹家的诗歌创作来看,曹寅的诗是接近或者说是学盛唐的,他主持编过全唐诗。20.曹雪芹以红楼梦这样一部悲剧,从爱情、家族、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再现了末世不可救药,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唱了一曲悲挽欲绝的挽歌。21.清代乾隆五十六年、五十七年,程伟元、高鹗分别先后刊印一百二十回红楼梦。22.程伟元在红楼梦序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高鹗在程甲本红楼梦序中说:“予闻红楼梦脍炙人口者,几廿余年。”23.直到二十世纪初,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新红学派,经过系列考证后,方才认定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24.清代乾隆时期,著名诗人袁枚(居住在南京随园),在随园诗话卷二中说:“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25.明义在题红楼梦诗的小引中说:“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26.最有力的证据是永忠的诗因墨香得观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诗中说:“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是从墨香那里得到红楼梦,墨香则是敦敏、敦诚兄弟的叔叔。27.曹雪芹的祖籍应是辽阳,本为汉族,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的“包衣”。曹家的发家,从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开始,在其祖父曹寅时达到极盛,到其父曹頫这一辈开始衰落。28.康熙在位期间,曾经六次南巡,后四次都在曹寅任江宁织造期间,住在织造府。其中,康熙三十八年南巡时,曹寅的母亲孙氏谒见,康熙看到她时很高兴,说:“此吾家老人也。”当时,堂中正值萱花盛开,于是康熙亲笔提写“萱瑞堂”的匾额,古人以“萱”喻母,“瑞”指人瑞。29.雍正六年七月,江宁织造衙门左侧万寿庵内发现六尺高的巨形镀金狮子一对。这是曹、李两家相继被抄家的原因之一。30.雍正五年,曹頫因为“骚扰驿站”和亏空织造款等罪名被罢职抄家。31.曹家之所以被抄,并不是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主要牵涉到政治斗争。此前,曹寅的大女婿多罗平郡王讷尔苏,已经因“贪婪受贿”被革除王爵;曹寅妹夫傅鼐,从十六岁起就担任雍正的侍卫,也于此前一年被革职,流放到黑龙江。32.曹雪芹约出生于雍正元年(1723年),这正是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期。33.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或芹溪居士。约生于雍正元年四月二十六日(1723),卒于壬午除夕即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1763),享年40岁。34.关于曹雪芹的卒年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壬午除夕,一种是癸未除夕。壬午除夕是因为在甲戌本的脂砚斋评语中有一条批语明确地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35.敦诚的挽曹雪芹诗中明确说:“四十年华村付杳冥,哀旌一片啊谁铭”,“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36.说曹雪芹生于雍正元年,有一条重要的参照系,是作品中的人物年龄。比如:甄宝玉的年龄,作品在五十六回中交代为十三岁。甄宝玉与贾宝玉,一“真”一“假”,假作真时真亦假,从作品构思的角度来看,应该是二而一的关系。周汝昌和邓遂夫都认为,甄宝玉的年龄应该和贾宝玉的年龄一致。37.负责曹家抄家的是继任的江宁织造随赫德。38.红楼梦中第二回借冷子兴与贾雨村之口,说:“贾府虽然萧索了,但是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是气象不同。”39.按照周汝昌先生红楼纪历的编年,到第八十回的时候,贾宝玉已经是十五岁了。40.(1)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林黛玉葬花吟 (2)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林黛玉 (3)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贾探春(4)嗳呦呦,那可是千载希逢的!那时候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都花的淌海水似的。(第十六回)赵嬷嬷(5)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第三十九回)刘姥姥41.宁府与荣府,作者对荣府颇多亲近之情,对宁府则深恶痛绝,曾借柳湘莲之口说:“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42.秦可卿的告诫,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她解释说,家族的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所谓“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其次,她说:“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43.敦诚的寄怀曹雪芹诗中写到:“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用典说明曹雪芹生活状况。44.敦诚的寄怀曹雪芹:“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接蓠倒著容君傲,高谈雄辩虱手扪。”敦敏的题芹圃画石绝句:“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曹雪芹所画的嶙峋怪石,正是他自己个性与艺术风格的最形象的写照。45.乾隆二十六年,敦诚、敦敏兄弟前来探望曹雪芹,留下了极其珍贵的两首诗:哥哥敦敏的诗题为赠芹圃,敦诚的诗题为赠曹雪芹。46.红楼梦的通行本是一百二十回,一般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写的,后四十回为高鹗所做。红楼梦的另一个书名叫石头记,但石头记都只有前八十回,且均为抄本;而早期的红楼梦的刻本均为一百二十回本,它们由程伟元、高鹗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五十七年(1792)刊刻的(分别叫程甲本、程乙本)。47.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48.红楼梦的版本一般为脂评本系统和程刻本系统。49.脂评本中的“脂”指脂砚斋。脂砚斋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笔名给红楼梦写评语的共有十个名字,即:脂砚斋、畸笏叟、常(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玉蓝坡、绮园、左绵痴道人、鉴堂。其中以脂砚斋的批语最多,也最为重要,畸笏叟次之。50.脂评本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目前发现的十二个抄本,不一定都有脂评,但其底本都是脂本。51.脂评本,是指附有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抄本。主要有以下特点:都是抄本;只有八十回;底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附有大量脂砚斋等人评语。52.十二脂本(1)甲戌本,又称脂残本,脂铨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十六回,由清代同志年间大兴刘铨福收藏。甲戌本脂评最多,十六回共有脂批1631条。(2)己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原存三十八回,为第二代怡亲王弘晓时的抄本。(3)庚辰本,又称脂京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七十八回。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即以庚辰本为底本,缺文依照其他脂本或程刻本补齐。有朱墨双色批语,最早、最重要的版本。(4)列宁格勒藏本,又称脂亚本,书名石头记。(5)有正本,又称戚序本、脂戚本,书名石头记。(6)蒙古王府本,又称蒙府本、脂蒙本,书名石头记。(7)南京图书馆藏本,又称脂宁本,书名石头记。(8)靖应鲲藏本,又称靖本、脂靖本,书名石头记。(9)甲辰本,又称脂梦本、脂晋本,书名红楼梦。存八十回,缺半页。是现存各种抄本中最完整的本子。(10)科学院藏本,又称梦稿本、脂稿本。(11)己酉本,又称脂舒本、舒序本。(12)郑振铎本,又称脂郑本。53.程刻本,又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将原文的八十回抄本补足一百二十回后而印行的版本。一般有如下特点:都是刻本;都是一百二十回;书名是红楼梦;没有脂砚斋等人的评语。54.程刻本书名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有甲、乙、丙三种版本。55.程甲本,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萃文书屋木活字印本,一百二十回。程乙本,是前一年出版的程甲本的修订本。两个版本的问世仅相隔七十天。程乙本共修改了程甲本21506字,其中前八十回改了15539字,后四十回改了5976字。56.评本,程甲本问世后,出现了依附正文加以批注的本子。以道光十二年(1832)刊行的王希廉评本影响最著。57.王希廉评本。王希廉,字雪香,号护花主人。58.张新之评本。张新之,号太平闲人,又号妙复轩。59.姚變评本。姚變字梅伯,一字复庄,号大某山民。其评点分总评和分评,有人索、事索、余索。60.王瀣评本。王瀣,字伯沆,江苏南京人。他于19141938年间,花二十四年工夫评点红楼梦。以王雪香(王希廉)评本为底本,分别用朱、黄、绿、墨、紫五色加批,共写评语12387条。61.其他还有蒙古族评点家哈斯宝(耽墨子)评本,王希廉、姚變合评本金玉缘等等。62.红楼梦最初流行的本子是带有脂砚斋批语的抄本,因而,脂评本在前,程刻本在后。毫不怀疑脂本先于程本,接近原著的 早期抄本。红楼梦版本最初只有抄本,它们是曹雪芹稿本的过录本。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胡适提出来的。63.抄本中,清代当避讳的“玄”字统统没有避讳,此外,抄本的格式表明是后出的抄本,又有许多错别字,因而“抄本决不是稿本,甚至也不是接近原稿的过录本”。而程甲本才是红楼梦的最好版本,不仅“是最可靠的真本”,而且“是最出色的善本”,从而得出“程前脂后”的新结论。64.小说写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小说是把贾府作为封建社会末期封建贵族的典型来剖析的。作品涉及贾府一百年的历史。65.小说多次提到“百年”、“百载”、“一百年”,可见作者有意点明,创作红楼梦的时间距离清朝开国大约100年光景。清朝于于顺治六年(1644)定鼎,那么红楼梦反映的是18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即雍正、乾隆时期。66.“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写了贾府近百年的历史,涉及贾府五代人,即“水”字辈(贾演、贾源)、“代”字辈(贾代化、贾代善)、“文”字辈(贾政、贾赦)、“玉”字辈(贾琏、贾珍、贾宝玉)、“草”字辈(贾兰),而小说重点写了最后的二十年。67.周汝昌红楼纪历认为,前八十回写了15年间发生的事情。68.给小说红楼梦划分情节应注意重大事件、重要标志、以及人物活动环境的变化转换。据此,将小说分为四个情节阶段,即:序幕(一至五回)、回光返照(六至二十二回)、死而不僵(二十二至八十回)、烟消火灭(八十一至一百二十回)。69.红楼梦一至五回堪称小说的序幕,主要人物贾宝玉为八岁。70.中国古代小说一般都有楔子,是在小说正文前面起引头作用的故事。但红楼梦的第一至五回与正文内容有联系,所以它不是楔子,而是序幕。71.“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主要指艺术虚构的方法。72.红楼梦第六回至二十二回是贾府的回光返照阶段。人物活动地点在荣、宁二府。小说写了三年左右的事情,贾宝玉九至十二岁。73.从第六回开始才真正展开小说的情节。“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的刘姥姥首先登台亮相。让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贾府借贷。74.小说第七回“焦大骂府”是别开生面的优秀篇章,不仅刻画了焦大居功自傲而敢说敢骂的老奴形象,而且反映了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溃的主题。75.第十一至十二回“王熙凤独设相思局”,侧重表现凤姐狠毒的性格侧面。76.小说叙写贾府的的回光返照,注意突出重点,着重写了两件大事:一为第十三回至十五回的秦可卿之死;二为第十八回前后的元春省亲。77.秦可卿,乳名兼美,字可卿,美貌当在宝钗、黛玉之上。78.甲戌本十三回回后朱笔脂批云:“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79.曹雪芹原著第十三回的回目是“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后来因为秦可卿死前曾托梦给王熙凤,有功于贾府,故脂砚斋命曹雪芹将回目改为“秦可卿死封龙禁尉”。80. 大观园的主要建筑有怡红院(贾宝玉)、潇湘馆(林黛玉)、蘅芜院(薛宝钗)、秋爽斋(探春)、大观楼、缀锦阁(迎春)、含芳阁、蓼风轩(惜春)、稻香村(李纨)、藉香榭、暖香坞等轩馆。81.元妃省亲的生活原型是曹家接驾。82.元春省亲通过演戏暗示了贾府及其主要人物的结局,己卯本脂砚斋夹批云:“一捧雪中伏贾家之败”;“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离魂“伏黛玉死牡丹亭中”。83.红楼梦第二十三回至八十回是贾府的死而不僵阶段。人物主要活动地点是在大观园。其间近两年光景,贾宝玉十三岁至十五岁。这一阶段是贾府衰败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笔墨主要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即经济上寅吃卯粮,后手不接;政治上在在生事,防不胜防。84.小说第四十一回叙,王熙凤制作的茄鲞(xing),连刘姥姥也吃不出茄子的味道来。85.把贾府的女性分为十等:主子、姨娘、陪房、奶妈、大丫头、小丫头、老婆子、粗做婆子、粗作丫头、唱戏女孩。86.贾赦通过贾雨村,倚势强索石呆子古扇,当属敲诈之举。87.死而不僵阶段在政治上集中笔墨主要写了宝玉挨打、“红楼二尤”、抄检大观园等三件大事。其中宝玉挨打是贾府内外各种矛盾激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两条道路的矛盾,即正统与叛逆的矛盾,表现为贾政与贾宝玉的父子矛盾。抄检大观园则是由一个小小的绣春囊引起的。88.抄检大观园是由王熙凤总负责的,由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等人具体操作。抄检的路线是由宝玉到黛玉到探春到李纨,再到惜春,最后是迎春。第一个搜查的重点是受人暗算的晴雯。对抄检表示强烈反对的是探春(探春当众打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响亮的嘴巴,表现出对抄检大观园的坚决抵制)。89.抄检的最后一站是迎春,迎春的丫头司棋是王善保的外孙女儿,不料却被周瑞家的在司棋箱中搜出“一双男子的锦带袜并一双缎鞋”,“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帖儿”。90.红楼梦第八十回至一百二十回是贾府烟消火灭阶段。人物一一搬出了大观园,活动地点有了变化。其间有三年光景,贾宝玉十六岁至十九岁。91.贾府被抄家的原因:人命案、交通外宦、贪污。92.宝玉出家标志着贾府整个家族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从而彻底败落。作者看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红楼梦是写贾府没有人能重振家业。93.贾宝玉的两个绰号:“富贵闲人”、“混世魔王”。94.在婚姻爱情上,宝玉有三点局限:意淫、泛爱、移情。95.宝玉的新思想:尊重人的价值、主张物为我所用、提倡女尊男卑思想。红楼梦研究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解释“红学”(1)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以一部专书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是一个奇迹。(2)红楼梦是博大精深的,“红学”也是博大精深的,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各种专门家。各种研究成果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2、论述:为什么人们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1)红楼梦是伟大的,红楼梦又是复杂的。因此,就像歌德感慨“说不尽的莎士比亚”那样,人们也常常感叹“说不尽的红楼梦”。(2)红楼梦这种永恒的魅力吸引无数的读者来探幽索隐。(3)传统的治“经学”的诸种方法都在“红学”研究中获得运用,如作者家世、版本、名物、风俗等等方面的考证训释,都在“红学”中蔚为大观;不仅如此,“红学”研究还集纳了各种现代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如哲学、历史、文学以及政治、经济、法律等等方面的研究,使“红学”走向了现代。(4)红楼梦是博大精深的,“红学”也是博大精深的,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形成了各种专门家。各种研究成果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3、简答:曹雪芹一生可分为哪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曹家抄家前的幼年时期,这一时期曹雪芹主要生活于南京,从雍正元年到雍正五年(1723-1727);第二个阶段是抄家后迁居北京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生活于北京城内,从雍正六年到乾隆五年(1728-1740);第三个阶段是曹家再次遭受打击、彻底衰落时期,曹雪芹由城内迁居西山,红楼梦也创作于这一时期,即乾隆六年到乾隆二十八年(1741-1763)。4、脂评本脂评本亦称脂本,是指附有脂砚斋评语的红楼梦抄本。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脂评本都是抄本(2)只凭本只有八十回(3)脂评本的底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4)脂评本附有大量的脂砚斋等人的评语脂评本中的“脂”是指脂砚斋,脂砚斋其实是一个集体笔名,给红楼梦写评语的不止脂砚斋一人,计有十个名字,即:脂砚斋、畸笏叟、常(棠)村、梅溪、松斋、立松轩、玉蓝坡、绮园、左绵痴道人、鉴堂。其中以脂砚斋的批语最多,也最为重要,畸笏叟次之。脂评本是一个笼统的称谓,目前发现的十二个手抄本,不一定都有脂评,但其底本都是脂本。5、甲戌本甲戌本又称脂铨本、脂残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十六回,由清代同治年间大兴刘铨福收藏。甲戌本脂评最多,十六回共有脂批1631条(后人批语除外)。有署名、纪年。6、己卯本己卯本又称脂怡本、脂馆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是第二代怡亲王弘晓(1722-1778)时的抄本。7、庚辰本庚辰本又称脂京本。书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存七十八回,198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即以庚辰本为底本,缺文依其他脂本或程本补齐。8、甲辰本甲辰本又称脂晋本、脂梦本。书名红楼梦。存八十回,缺半页。是现存各种抄本中最完整的本子。9、程刻本程刻本又称程本,是由程伟元、高鹗将原文的八十回抄本补足一百二十回后而印行的版本,一般有如下特点:第一,程本都是刻本。第二,程刻本都是一百二十回。第三,程刻本的书名红楼梦第四,程刻本没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程本书名全称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有甲、乙、丙三种版本。10、王瀣评本王瀣字伯沆,江苏南京人。他于1914-1938年间,花二十四年功夫评点红楼梦。以王雪香评本为底本,分别用朱、黄、绿、墨、紫五色加批,共写评语12387条。其评语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作了较好的概括,对研究多有帮助。11、论述红楼梦的思想内容(1)红楼梦是以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写贾宝玉的人生道路(2)以贾宝玉的人生道路为重点,写贾府子孙不肖,后继无人(3)以贾府的子孙不肖、后继无人为中心写贾府的衰败(4)以贾府的衰败为典型,写封建贵族统治的衰败简而言之,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薛宝钗的婚姻悲剧的描写为线索,全面展现了封建末期的社会生活画卷,揭示了封建阶级灭亡的必然性12、论述红楼梦每一回至第五回的作用(1)通过甄士隐、贾雨村荣枯沉浮的故事作为前奏,概括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甄士隐与贾雨村在红楼梦中不仅仅是提携全书的线索人物,甄士隐是一个由荣到枯的典型,他可能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甄士隐的大彻大悟也预示着小说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同的结局。小说的第一回跛足道人疯疯癫癫唱的好了歌以及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也被视为全书的主题歌,描绘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夺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面。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衰亡的规律。好了歌分四段,分别指出世人对功名、金钱、妻妾、儿孙的痴心追求及其必然落空的结局。好了歌及其注解形象的揭示了封建贵族阶级日趋衰亡的必然性,是预示全书主题的重要笔墨。(2)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的重要人物,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介绍方法。(3)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人间。第一回交代情鬼前缘;第二回,正面描写林黛玉幼年丧母的不幸遭遇,为其投奔贾府埋下伏笔;第三回,由贾雨村尾随同行,林黛玉进贾府,开始了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第四回薛宝钗投奔贾府,是金玉良缘的开始;第五回,通过贾宝玉盟友太虚幻境的见闻,交代了情鬼的性格、经历和结局。(4)交代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小说人物“甄士隐”、“贾雨村”使用谐音的方法交代“将真事隐去”、“用贾雨村言”的艺术手法。13、简答:小说第一回的好了歌与好了歌注有何作用?(1)作者以朴素的辩证法解剖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际关系,分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的剧烈争夺以及贵族之家兴衰变幻、荣辱交替的历史画面。表现了封建贵族阶级必然走向衰亡的规律。(2)通过甄士隐、贾雨村的牵引,介绍了小说的重要人物,作者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抽象到具体的介绍方法。(3)通过甄士隐、贾雨村把天上的爱情故事搬到人间。第一回交代情鬼前缘;第二回,正面描写林黛玉幼年丧母的不幸遭遇,为其投奔贾府埋下伏笔;第三回,由贾雨村尾随同行,林黛玉进贾府,开始了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第四回薛宝钗投奔贾府,是金玉良缘的开始;第五回,通过贾宝玉盟友太虚幻境的见闻,交代了情鬼的性格、经历和结局。(4)交代了特殊的艺术手法。小说人物“甄士隐”、“贾雨村”使用谐音的方法交代“将真事隐去”、“用贾雨村言”的艺术手法。14、简答红楼梦借助爱情笔墨掩盖政治描写的特点作为“序幕”,红楼梦前五回仅为全书的缩影,其借助爱情笔墨掩盖政治描写的特点,以及利用“风月笔墨”隐藏叛逆者爱情的特点,也在正文的各个方面相应地表现出来。(1)故意强调“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借以隐蔽四大家族的败落的真正原因。(2)作者故意用爱情和两性关系的描写来隐蔽某些重大事件的政治性质。(3)小说往往利用爱情纠葛,夹枪带棒的抨击时政。15、名词解释:石头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这是作者运用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艺术特点为小说设计的异名,并不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反而腔调某些“荒唐言”以及若干次要内容及一个方面的人物形象,这也是出于掩盖社会内容的需要。16、简答:红楼梦中为什么首先出场的是刘姥姥?(1)惟其是一个与荣府略有瓜葛而又没有往来的局外人,所以观察更为冷静、客观、真实不带主观感情;(2)惟其是个乡下富有阅历的老妇人,故观察更为细致,评判更加标准;(3)其朴实善良的性格,则不仅仅可以充当贾府由盛而衰的见证人,而且在贾府事败之后,能够知恩图报,从而与势利的官场形成鲜明对比。17、简答:第九回“闹学堂”的描写意义(1)家塾、祠堂是祖宗的遗传,是孝的象征。(2)在封建社会里“百行孝为先”,宝玉等人在家塾学堂中不是发愤读书,而是随心所欲,拈花惹草,乃至在课堂上大打出手,这是对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孝”的怀疑和挑战。(3)从精神角度看,贾府已经岌岌可危。18、简答:描写秦可卿之死的意义(1)秦可卿之死,贾府确实在人力、财力上投入甚多。(2)这一方面说明,贾府当时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仍然具有优势,“百足之虫、死而不僵”(3)另一方面说明,像贾珍这样的“安富尊荣者”,还未意识到“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的危机,因而小事大办,铺张浪费,只图体面风光,而这恰恰是贾府迅速败落的重要原因。19、贾府权势丧失的原因有哪几个方面?(1)钱财越来越少,经济是权势的基础,经济崩溃必然导致权势丧失。(2)贾府主子资质平庸,缺少才干,升不了大官,影响了权势,这是关键。(3)史家、林家、薛家早在贾府垮台之前就寿终正寝了。小说第十四回叙及巡盐御史林如海逝世,而史家、薛家失势更早,这对于贾府极为不利,势单力薄必然崩溃。(4)元春早逝,后台倒坍,使贾府大伤元气,一蹶不振,否则不至于抄家。第九十五回元春薨逝,时隔不久,贾府便被查抄。20、为什么红楼梦重点写爱情婚姻问题?(1)婚姻爱情是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任何人遇到阻碍都会表现出叛逆性,不因为阶级不同而有所区别。(2)败落家族中的纨绔子弟精神空虚,两性关系便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3)对于败落的家庭而言,婚姻又是关系到能否重振家业,起死回生的大问题,阶级烙印特别明显,封建家长往往希望通过攀龙附凤来达到中兴。红楼梦以贾府为典型写封建贵族阶级的衰败,所以重点写爱情婚姻。21、红楼梦关于爱情描写的作用首先,是直接表现反封建主题,歌颂了叛逆爱情。其次,用爱情描写来烘托封建贵族家庭衰败的情况。又次,用爱情描写掩盖了某些政治斗争。22、红楼梦描写贾府衰败的典型意义我们认为,小说通过贾府衰败过程的描写,有意无意地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而必然崩溃的趋势。可以说,贾府是封建社会的缩影。或者说,贾府作为封建大家庭,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细胞,一个重要部位的细胞。通过这一细胞,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大千世界。永忠因墨香得观小说红楼梦吊雪芹三绝句姓曹之云:都来眼底复心头,辛苦才人用意搜。永忠读过红楼梦之后,感受特别深刻,引起强烈的共鸣。他诗说的“搜”,其实就是典型概括的过程。红楼梦研究(二)1.红楼梦共写了448个人物,是一张庞大而又复杂的人物关系网。 (1)逆向而动的两股人流。是甘当“猢狲”,还是直立为“人”,是红楼梦人物做出历史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一股趋向人性,另一股趋向奴性。 (2)由“震中”向外扩散的悲剧人物圈。红楼人物不同质量的“人生价值”的毁灭,是构成人物系统的又一重要依据。 (3)历史螺旋上的葬礼和更生。“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在“好”与“了”的蝉蜕与升华中考察人物的相互关系,是一条开放式的螺旋线。 (4)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的人物系统,应当抓住一个中心环节,那便是:“情不情”向“情情”的运动和转化。2.试分析红楼人物序列的几个特点? (1)两头小,中间大。像贾宝玉、林黛玉、晴雯这些热烈向往人生自由、追求个性心灵解放的人物,是少数;像贾母、贾政、薛宝钗、花袭人这些甘当“猢狲”,奴性十足的人物,也是少数;更多的是,介乎两者之间、人性和奴性都不太自觉的“人猿”和“猿人”。 (2)阶级界限模糊。在趋向人性的一端,有身为下贱、失去了一切的女奴,也有养尊处优的贵公子和小姐;在趋向奴性的一端,有封建贵族阶级的当权者,也有身世凄凉、被剥夺了人格尊严的奴隶。所以,维系红楼梦里众多人物的,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去就、离合关系,即压抑“人欲”与褒扬“人欲”、维护“天理”与反对“天理”之间的矛盾关系。 (3)相互制约,均为“逆水行舟”。在这个逆向而动的人物序列中,每个人同时受到人性和奴性的牵引;而且,越是趋向于一“极”,就越是受到另一“极”的制约。这就使人物的性格进程变得十分迂回曲折,复杂艰难。贾宝玉从反叛的第一天起,就时时刻刻面对着“招安”的黄旗。3.“情不情”:指贾宝玉不但 用情于对自己有情的人,还用于对自己无情的人和无知者。“情情”:指林黛玉用情专一,只对那些有情于自己的人表示眷恋和关怀。5.怎样理解在宝玉身上放射着“童心”的灵光? (1)宝玉是以对女性的“清净洁白”的美好世界的维护表现出他的“童心”的。 (2)宝玉的“童心”还表现在他与世俗社会扼杀人性中最美好感情的各种礼法秩序的抵制与对抗上。 (3)宝玉的“童心”又表现在他对于被社会所污染、摧残与毁灭的美好事物的挽救与挚爱上。6.试分析宝玉“弱的天才”的性格特征? (1)首先同宝玉情感的深沉性相关。(2)还蕴藏在他那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中。(3)还体现于其内在的情感的“焦点”“痴”上。7.试分析各种“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或:贾宝玉的性格互为矛盾的统一体,是如何表现的?)(1)叠印。这是指大同小异的“贾宝玉”之间的相互“接力”,层层递进,不断强化。如:似傻入狂地扰乱封建秩序,怒气冲冲地痛斥“国贼”,热情洋溢地张扬自由、平等,大胆执着地主球纯真爱情等等。(2)交切。一些差异颇大的“贾宝玉”,在互相摩擦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切点”,这样,就加强了宝玉性格世界内部的凝聚力。如“绝圣弃智”、否定一切的“贾宝玉”,与追求“天然”,反对虚伪的“贾宝玉”,都在庄子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3)逆反。这是指处于对立状态中的“贾宝玉”,如何相反相成,在深刻的心灵碰撞中保持了自己的一情一性,使读者从南辕北辙的性格踪迹中,寻觅到主人公的人生坐标和心灵天平的实际支撑点。譬如:作为养尊处优、颐指气使的贵公子哥儿的“贾宝玉”,常常要不由自主地践踏奴隶的人格与尊严,不但袭人被他踢过,连晴雯也受过他的恶言恶语。8.简述黛玉的性格特征。 林黛玉是多重性格素质的统一体。分析其性格,就必须要从她的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所凝聚而成的主导方面入手。 (1)黛玉性格的一个主导方面是她的叛逆精神与高尚境界。所谓叛逆精神是指林黛玉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主要价值准则的反叛。而高尚的境界,是指黛玉的人格精神所达到的完善性的标志,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价值的体现。譬如:傲岸不逊、敏感多疑、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入微的“渗透”,一方面又众星拱月般地将自己的光彩投向主导性格。这样,人物的性格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有一个演化发展的基础。 (2)黛玉性格世界中,又具有敏感、多疑和伤感的性格素质。敏感,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具有超乎寻常的感受力;多疑,则是由于自己的身世而形成的自卑感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即时时刻刻防备着意外的伤害。譬如:第二十六回,她去敲怡红院的门,晴雯正没好气,挡了她的驾。这一无端的误会,却立时叫她思前想后,越想越动气,越伤感,她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花荫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直哭得“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 (3)在黛玉的叛逆精神中,黛玉的性格素质又显得娇贵、清高,带有相当浓厚的贵族气味。她那么热衷于阅读“词句警人”的西厢记和牡丹亭,然而,又羞于行酒令时的无意引用,央求薛宝钗为她遮掩,好维护“千金小姐”、“不出屋门的女孩儿”的脸面。(4)黛玉的性格中又充溢着诗性的芳馨,使她的的叛逆精神带着一种诗意的激情和意蕴。她宣言:“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她哭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这样的歌声,明显地应和着林黛玉叛逆性格的主旋律,使林黛玉的诗人气质里更多地带有叛逆者与求索者的基因。9.简析黛玉性格中的叛逆方面。黛玉性格的一个主导方面是她的叛逆精神与高尚境界。所谓叛逆精神是指林黛玉对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一些行为规范和主要价值准则的反叛。而高尚的境界,是指黛玉的人格精神所达到的完善性的标志,是符合历史的必然要求的价值的体现。譬如:傲岸不逊、敏感多疑、贵族情调诗人气质等。曹雪芹又不让林黛玉的这些性格素质顾影自怜地停滞在那里,它们一方面受到叛逆精神的入微的“渗透”,一方面又众星拱月般地将自己的光彩投向主导性格。这样,人物的性格就在“渗透”和“凝聚”的过程中保持了整体性,有一个演化发展的基础。10.分析薛宝钗的性格特征。(1)注重现实的功利是宝钗性格的重要特征。她写螃蟹是“眼前道路物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于刻毒地讽刺世人时却恰恰暴露了自己内心的人世“春秋”。在宝钗的性格中存在着某种商人的气质那就是把金钱看的比较重在人际关系中注重交换。“劝宝玉上进争一个前途”,表现其人生目标的功利取向,而在人际关系中她更注重的是以笼络的手段广施恩慧而获得最大的利益。 (2)宝钗的另一个性格特征是世故而虚伪。 所谓世故,是指通晓人世的各种表面的社会价值规范下的潜在的规则,有人说社会贵则有两种,一种是公开出来的要求大家遵守的规则,一种是潜隐的虽然未曾公开,但是同样不能触犯的规则,宝钗在处理事情时,就善于趋利避害,利用人心中、人性中潜在的各种东西达到自己的目的。 (3)宝钗性格中存在着冷静甚至冷酷的高度理性特征。例如,宝玉被贾政痛打之后,宝钗难得流露自己的感情,但一涉及自己的哥哥薛藩他的言辞立刻客观、冷静起来。11.宝钗性格的矛盾性(两重性)体现在:做人与恋爱、冷与热、儒与道。12.浅析凤姐的性格特征。在红楼梦中凤姐是独特存在的,她照出了男性世界的衰落孵化与无能却又在女性世界的清净优美中加入一种实力而庸俗的毒素。(1)凤姐的经世治国之才。红楼梦中的凤姐“协理宁国府”也就在小试牛刀中表现了他的才略具有何等的超出群伦的性质。凤姐的太你才在经世济国上可谓得到充分的展示,即使是一些生活小事,凤姐在言行举止中都呈现出一种“准战争”的政治斗争色彩日常生活变成了尔虞我诈的政治斗角场。(2)凤姐的语言天才。凤姐的出场是文学史上“未见其人,先问其声”的著名篇章;这位大字不识几个的贵妇人,也能够在芦雪庵的诗社雅集中脱口而出“一夜北风紧”的著名开场诗句,不能不令人叹服他的语言天才。黑格尔说,语言是作为精神存在的。凤姐的精神、气质以及性情风韵在她的语言才能中得到最为充分的展露。(3)凤姐的生存智慧。贾母以及李纨都曾指出凤姐性格中的泼辣一面,称他为“凤辣子”有着“破皮破落户”一样的无赖与强悍。在她的性格中存在着无赖与撒泼的智慧,一方面是对上的,一方面是对下的。凤姐对贾母、对自己的丈夫以及对待王夫人、邢夫人都充分的运用了这样的技巧,她运用出自己出众的智慧与魅力时时处处投合老祖宗的心意,获得荣、宁二府的最高统治者的宠爱,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让一切人都无法撼动自己的地位,一旦发生某些险变不测,他就抓住贾母的弱点,用软性的撒泼逼“老祖宗”就范。红楼梦研究(三)1.红楼梦作为一部“诗体”小说,是曹雪芹以诗人式的创作冲动进行意向经营和融会雅俗文化而创作的精品艺术。2.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一部诗体小说?(1)曹雪芹是以诗人式的创作冲动投入创作的。创作冲动是作家内在的激情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它驱使作家把自己的经验、感受与想象迫切地表达出来,把创作意图付诸实践。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誉为“诗化小说”,他的许多男女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任凭灵智飞翔、任凭感情燃烧”的“诗的国王”。(第一个比较明显地以诗人的冲动来写小说的当推曹雪芹。)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浸透了曹雪芹的辛酸血泪,曹雪芹的辛酸血泪,曹雪芹之所以舍得花十年辛苦,在极其困难的的条件下营造他的“红楼”,说到底,是因为他胸部郁积着许多忧愤、烦恼、迷茫、失望、旧恨与新仇,这一切,必须以某种形式加以宣泄,否则他的精神就将整个儿崩溃。(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意经营了诸多诗的意象。重新审视红楼梦,便会发现在众多的意象之中有一个“君临”一切的意象,它便是“红楼”。与“红楼”相类似的意象还有那虚幻而飘渺的时空统一体“大荒山”、“太虚幻境”等,都在全书的总体构思上留下了诗意经营的轨迹。(3)红楼梦的诗性还表现在曹雪芹诗性的高雅与小说的“俗性”进行的融合与升华,使中国古典小说真正获得了“诗魂”。在红楼梦的人物画廊里,不但有市井“俗人”,而且有许许多多上流社会的“雅人”,这些性格内涵不大相同的人物,之所以血肉丰满、生气勃勃,是因为构成他们性格实体的“细胞”,都是由世俗生活的“营养”培育出来的,都打上了各自生活圈子的鲜明印记。3.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葬花辞和第七十八回的芙蓉女儿诔,可以反照出雪芹寻觅精神“家园”的内心踪迹。4.林黛玉葬花辞:“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5.芙蓉女儿诔是曹雪芹和脂砚斋认真“对清”、认为可以定稿的前八十回文字中的“最强音”,也是他对晴雯这一个有着完整生命的历程的悲剧人物的最后赞礼。6.在红楼梦的艺术特质中,是如何体现曹雪芹深厚的历史意识的?曹雪芹是以一种宏观的历史视野来安排自己笔下的艺术世界与人物命运的。 (1)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了错乱历史时空的手法,来表现对于历史的形而上思索。 (2)曹雪芹在红楼梦的艺术表现中将四大家族的衰亡史与封建社会整体的衰亡史联系了起来,揭示了封建社会结构内在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3)曹雪芹的历史意识又是通过其悲剧意识表现出来的。7. 有人认为红楼梦的矛盾主线是“色空”观念的演绎,但是,从作品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则贾宝玉、林黛玉叛逆性格的发展和叛逆爱情的悲剧,是全书的矛盾主线和全书艺术结构的中心。8.在红楼梦中,荣国府主要存在着哪三种矛盾? (1)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封建叛逆者,同以贾政、薛宝钗为代表的具有初步民主思想的封建叛逆者; (2)以晴雯、鸳鸯等人为代表的被压迫的奴隶,同以贾母、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3)封建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矛盾。9.名词解释红楼梦叙事艺术的特点:复现和辐射、流动和切入、融化和凝聚。 (1)复现:是指在同一部作品中多次描绘同一类生活景观和画面,在反复出现的同一类生活现象中艺术地表现出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差异。红楼梦里就写了许多“吃饭”的日常生活场景。此外,庆寿、游戏、互访等等,红楼梦也不厌其烦,写了许多。关键在于同中求异,“随物以婉转”,依照实际生活的微妙变化,去构筑最得体的、各抱地势的艺术“楼台”。 (2)辐射:是指从生活现象的某个点出发,根据这一现象所以维系的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和事情的线索,对生活进行延展性的相互联系的描绘。例如,在小说中围绕着宝玉被打这一严重事件,牵动了荣国府里的诸多人际关系网络。以宝玉的病床为中心,以探望二爷的伤势为契机,各路人马都进行了积极的活动,生活的“线头”霎时间向四面八方伸展过来。(3)流动:是指在描述生活现象时,注意考察事件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承传的关系,使生活变迁的连贯性在叙事中得到原生状态的表现。(4)切入:是指在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描写时,突然中止对前一幅生活画面的描写,直接将艺术的镜头转向后一幅生活画面。(5)融化:是指在艺术描写中,用分散的笔墨,把对人物与事物的刻画放置到流动而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去叙述,最终使读者从融化到生活之流的各种细节中得出对人物和事物的总体印象。(6)凝聚:是指集中笔墨,对特定的人与事进行突出的描写,使其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10.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可以用来剖示红楼梦悲剧内容的美学特征。11.曹雪芹写好人并不“完全是好”,写坏人并不是“完全是坏”,因此,在红楼梦里很难找到一个纯粹的“有价值的人物”,构成红楼梦悲剧冲突的被毁灭的一方,就不可能是标准的“有价值的人物”,而只能是一些“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了。12.什么是曹雪芹眼中“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封建末世的进步思想家,他已经从艰辛的人生历程中逐步领悟到:只有那些敢于突破封建思想羁勒,争取平等、自由的思想、言行,才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13.曹雪芹眼中的“人”,究竟是什么模样?曹雪芹并不以为“好人”一切皆好,“坏人”一切皆坏,他眼中的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由于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而使人生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消长的矛盾结合体。例如,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对林黛玉款款说出的一段话:“你当我是谁?最怕见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药了!”这段自白客观上说明了以下几点:(1)任何人都不可能生活在单一的社会中,就是薛宝钗那个封建皇商家庭,也无法把子女绝对“保护”起来,不同封建正宗之外的“杂牌”思想发生联系,只要稍微松一松“防线”,那些“异端邪说”的幽灵就会渗透进来,四处游荡;(2)存在决定意识,既然薛宝钗的兄弟姐妹周围,出现了封建阶级视为不祥鵩鸟的“地下书刊”,那么,这些小青年就可能接受它的影响。从好奇、偷看,到入迷,甚至被这些杂书“移了性情”、“不可救药”;(3)各种社会关系的经纬,不但会执拗地通向人们的心灵世界,而且会使出最大的能耐,努力把人的“性情”尽可能地“移”到自己这方面来;(4)由于人们的主、客观条件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在这种争夺战中的去从、进退也不同;有的人顶住了邪恶势力的压迫,日渐靠向了真、善、美,提高和发挥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宝玉和黛玉;有的人则像宝钗那样,倒向了邪恶的一方,“丢开了”、甚至割断了与社会进步因素的联系,从而使身上的“无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14.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悲剧是一个重大突破? (1)因为在那些悲剧中,悲剧冲突几乎都局限在“善善、恶恶”的伦理道德范畴之内;而“道德观念”说到底,只是一定阶级“价值观念”的反映。曹雪芹在创作活动中,比较实事求是地运用了“价值观念”,尽管是初步的、朦胧的,却比前人更直接、更准确地把握了悲剧艺术的本质内核。 (2)红楼梦还确认了悲剧人物的复杂性,让各种社会矛盾在人物的性格世界里摆开了一决高低的战场,十分严峻地检验着“千红”、“万艳”的“人生价值”,让不同质量的“人生价值的东西”早到了不同形式的毁灭。15.谈谈红楼梦是怎样表现真实性与必然性的? (1)在相当广泛的范围内,把被封建统治阶级颠倒了的“真”和“假”,重新颠倒过来。比如书上谈,至高无上的当朝天子“体天地生生之大德,垂古今未有之旷恩”么?请看元妃省亲时合家垂泪的“天伦之乐”,请听元妃强忍悲痛的一番言辞:“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这时不说不笑,反倒哭个不了。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能一见。”(2)打破“团圆主义”,指出红楼梦的结局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总在作品中强调,“凡鸟偏从末世来”,“生于末世运偏消”,“一代不如一代”,“树倒猢狲散”等等;这就严格地从本质上、从发展趋势上规范了那一时代的特征,为红楼梦李众多人物布下了无法挣脱的悲剧氛围。(3)在惨酷的的现实环境中,表现悲剧人物的死亡。曹雪芹的悲剧构思,并不完全着眼于“死亡”;他要努力表现的,是那些生活在封建末世的“病人”们的难言之苦,那种长期被“时代病”所折磨的不死不活的病苦呻吟。当然,当死亡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时,曹雪芹并不回避,总是运足比力将它写深、写透。红楼梦所表现的悲剧人物的死亡,就带有比较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就相当真实地映照出那个惨酷现实世界的原形来了。16.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几乎无事的悲剧? (1)写社会上常有的人和事,这是红楼梦作为“小悲剧”的考察生活、精选题材的特征。 (2)展现的是一个贵族世家的日常生活图景。 (3)很少有大起大落的、发生在瞬间的毁灭;可是,却有着经常不间断的、十分隐秘的折磨。17.为什么说红楼梦是历史意识的投影? 它首先是审美的,对整个历史流程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红楼梦的审美基调是:深而广的忧患。曹雪芹的忧患意识以深沉、扩大为特征。他给红楼梦披上了浓重而又无边的“悲凉之雾”,他的灵智在心酸的血泪中凝聚、闪光! 忧郁深沉的咏叹,干云裂石的愤激,使曹雪芹的理智往往为感情漩涡所席卷,一般地不越出自我经验的界限。由于曹氏家族的升沉巨变实际上叠印了数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种种家事、国事的投影。曹雪芹本人的忧患意识和末世之感实际上浓缩了中华民族心灵史的层层血泪,所以,蕴含在红楼悲剧中对历史的踪迹,演进态势的哲理沉思,仍具有极大的概括力,显示着知性清晰的哲人风度。 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不惑的、心事浩茫的历史超越要求,之所以较之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有壮丽的、凝重的、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其原因在于:赫然写在红楼梦悲剧长卷上的“树倒猢狲散”一语,已不仅是封建末世社会情状的形象写照,而且带有人类发展史的辩证意味,它庶几触摸到了一条朴素的历史法则:“猢狲”,应当努力变“人”,舍此,你别无出路!红楼梦研究(四)1.清朝嘉庆年间,京都竹枝词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2.据梁恭辰的北东园笔录四编记载,最早查抄红楼梦的是嘉庆年间的玉麟。3.清人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八曾经论及红楼梦的禁毁原因情况:“淫书以红楼梦为最”。4.红楼梦屡次被官方禁毁,但在民间却以金玉缘等名字继续流传。5.黄遵宪说:“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于日月争光,万古不磨者”。6.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沿袭正统士大夫阶层的看法,认为红楼梦是“诲淫”之作。他要借“诲淫”之书来实现“改良”的革命重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红楼梦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7.侠人认为:“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8.陈蜕说:“石头记一书虽为小说,然其涵义,乃具有大政治家、大哲学家、大理想家之学说而合于大同之旨,谓为东方民约论,犹未知卢梭能无愧色否也。”9.胡适将考证的方法引入红楼梦研究,而王国维则把西方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