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4384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对话(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任务有二:一是产生教学的思路。把一篇课文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会,就不得不依靠对话时所产生的教学灵感。教师与文本对话得熟练,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二是引导多元感悟。依据新课标,我们认为多元独特体验,不能仅希望出于课上学生临时“冒”出,最好是在课前老师有所预料。一来可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为此老师与文本对话,首先要注意设法对文本的多元理解,不能从一个角度去理解,应站在学生的多元角度去理解文本,因此产生多元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新识标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呼唤学生的阅读实践,呼唤生本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对话。别为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都有各自注重的焦点、程序和方法,他们总会以自己的思想认识、情绪态度、兴趣爱好来评价赏析。学生对课文的鉴赏,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巨大的空间,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多元解读,与文本直接“对话”。 (三)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对话的实质,简单的理解为只要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就是师生对话,而不考虑是否真正启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是否体现了追问和启发的精神。那么教师就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而专门提问一些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对话式课堂教学实际上向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中的现场资源,引发学生“对话”的契机。 (四)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生生对话,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自主学习理念的最充分的体现方式之一。生生对话指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包括一对一(单个学生之间,比如同桌)的交流,一对多(单个学生面向小组内其他成员,单个学生面向全体同学)的交流和多对多(学习小组之间,班组与班组之间)的交流等几种对话模式。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新课程改革最终要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上。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对话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建构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对话课堂情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对话的有效性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因此,课堂对话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提高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呢?一、善于追问,敲出对话的火花追问的艺术就是教学的艺术,就是引导者的艺术。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教师的有效追问能够让课堂成为生成智慧的快乐驿站。现在的课堂是互动、多元的课堂。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此起彼伏。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生成的资源,为我所用。教师要用学生的智慧去启发其他学生的智慧。把数学课堂变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启迪智慧的场所。实际上,许多学生独特的发现往往就是一节课的重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实际已经体会或者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一列举这样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可是学生的表述是无序,而且是平均用力的。教师抓住学生生成的方法中能突出重点的部分加以追问,引导学生参加对话,这无疑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二、留给空间,打开对话的大门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过程。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提出一个高质量的问题,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善于对话,教师首先要在平常的课堂中为学生示范如何对话,并启发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怎样想”“我有不同的看法吗?”让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善于对话的习惯。还可以采取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做法,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对话人”等活动利用榜样的号召力,在学生中形成对话的良好风气。在竞赛中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不做“观众”,能自觉地在“学中问”,“问中学”。长此以往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乐此不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对话的良好习惯。比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启发学生问“半径长度都相等”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一关键处设问,就揭示了特征的实质。在课堂上,教师多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尊重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有疑就问,有路就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我在上课时特意留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提问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的空间,为课堂教学增光添彩。当然教师也要保证学生提问的质量,不能漫无边际,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关键点上。三、设置矛盾,提升对话的品质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善于设置矛盾,揭示矛盾,是创造高质量对话的关键。数学教材中隐含着大量的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通过精心设计提问揭示这些矛盾,巧妙地实施对话,以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如:在教学了乘法分配律的复习后,有学生就提出了有没有“除法分配律”这个样的设想,学生当即展开了争论。有些说老师只教过乘法分配律,哪有除法分配律?有学生说乘法有这样的性质,说不定除法也有这样的性质学生争论一番后,都把眼光投向了教师,希望老师给个说法。对于这个学生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何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一番呢?“对于除法分配律,老师一时也说不清,还是请同学们去验证这个猜想吧!”学生们自由组合了探究小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在巡视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发现,学生已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证明,在汇报时也是“论据”充分:10052005(100200)5;(20003000)10200010300010;0.60.20.20.2(0.6-0.2)0.2;有些小组还用字母表示:(a+b)c=ac+bc由此看来,学生的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该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了肯定,并以该学生的名字命名为“除法分配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先激发了学生对新旧知识技能的矛盾冲突,然后采用质疑法提问,解决问题用递进法,层层递进,促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应用很广泛的提问策略。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提问,力争使提问功能发挥得更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并且通过自已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四、捕捉生成,增添对话的光彩 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数学教学中的生成必须是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方能理解为生成。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都应视为无效的泡沫。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或提出一种疑意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末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井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 数学是思维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主要是要学习思维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会充满热情的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老师和同学。可是,由于很多限制,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不够全面的。这时,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的发现就非常完美。学生不全面是正常的,可是教师如果不能把学生生成的不全面的资源加以利用,那将是非常大的资源浪费。例如:教学用口诀求商的片段。(小小邮递员环节)33=1 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1=3学生口算后,让学生当小小邮递员,把这些信放在两个信箱里。结果如下:66=1 61=6 55=1 41=4 44=1 21=2 33=1 31=3师问:你们为什么要把这些算式放在一个信箱里呢?生1:第一个信箱的得数都是1。而第二个信箱的除数都是1。生2:第一信箱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相同,所以商才会是1。生3:我认为,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师问:(板书:66=1 61=6)你的意思是,这三个数中有两个一样,另外一个数就一定是1。那么如果是16呢?那是不是得数就一定是6呢?生(齐):不是。师:看来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被除数6不变的情况下。师:你很爱动脑筋,让同学们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在这个片段中,有一位学生的发现不够全面。他说:“一个除法算式的3个数中,只要有两个数相同,就会有一个数是1。”这是他的一种直觉,而且非常有道理。回答时,他的表述不够全面,是因为年龄小,知识有限。可是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第二次对话,就把学生的发现推向了完整和完美的境界。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强调课堂生成并不等于教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活动。总之,善于对话的老师源于对教材的深度解读和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以及对教材重难点和关键的把握了然于心;善于对话的教师能在无疑处设疑,于无疑处质疑,让学生从无疑处生疑,于无疑处思疑;善于对话的教师,看似“无为”却有为,是不着痕迹的点拨、引导,从而“于无为处而无不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