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改小论文.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4354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课改小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地理课改小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地理课改小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课改小论文:论文名称:浅析基于新课标下的初中作者: 刘 佳 攀枝花市二中引言:从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开始,全国各省份也随之开始了贯彻落实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作为改革的长久目标。作为西部城市的攀枝花市,也在响应全国全省的号召,将地理新课程改革从实验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人才观等方面都发生了革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历史使命,但在具体推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转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着问题和挑战。本文在基于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浅析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课堂教学改革模式。1.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学现状素质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出到现在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得到社会的认可。而由于教育深受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学地理教学也跟其它学科一样,仍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难题,使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面临许多实际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1 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轨 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提倡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但实际中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是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地理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慢,致使书本知识与客观实际相脱节,与中学生通过外界传媒得到的地理实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再加之,个别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割裂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统一,脱离了地理事物的时代性和变化性,从而大大降低了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兴趣,同时也没有体现出中学地理的学习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发展的好处。1.2 低效的地理课堂教学现今的地理课堂教学还没有完全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课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课,课堂教学仍没有脱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还未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使新课程改革并未真正实现,而仍处于“30分钟的教师授课,10分钟的学生练习”的僵化模式中。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并未实现,新课标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理念,更无从谈起。1.3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不合理现代教育手段体现在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非单纯的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广大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上,只是局限于教学工具,单一的将书本上的内容穿插相关的文字、动画和图片,让课本上的知识形象化后展示给学生,就视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应用。而事实上,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上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教学评价中,都应充分考虑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课前学生学习材料、课堂相关知识的链接、课后学习兴趣的培养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强大的现代信息渠道来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应该为发展学生主体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创设适宜的环境。新课程理念下的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也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而体现出具有实效性的不同评价机制。2.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地理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到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着眼于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就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地球和地图的相关知识后,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电子地图、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让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为生活所用。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初步学会结合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通过收集到的地理信息,经过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尝试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发现并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这是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的目标之一,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例如: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认识国家区域的时候,可以通过收集各国各区域的自然、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初步感知区域地理的特征;再通过分析、讨论、概括等方法分析比较出区域地理的差异,得到某一国家自身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特征,以及与其他国家在自然、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与差别,并联系当今的实际,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对终身学习有用的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标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的兴趣,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以中国现今的水、土资源为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人均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让学生自觉养成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正面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地理教师在优化地理教学目标的时候,不仅要以新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现有学生认知水平为指导,还要将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确定落实教师教学目标的优良对策,以及学生学习和认知的方式方法。3.优化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相当广泛,地理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将书本知识一一讲授给学生。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重在将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传授过程中自主学习,学会主动的认识和分析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优化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联系实际问题的兴趣来制定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把握教材和联系实际,活化课本,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自主创新的探究能力,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3.1 转变教师角色,坚持“以生为本”新课标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模式首先应该转变的是教师角色。传统教学的课堂模式遵循“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这样的教学模式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何不如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使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角色的转变还体现在应转变以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教学方案制定标准的传统方式,革新为深入分析了解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将认知水平相似、学习兴趣相近的学生分组,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再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方法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充分相信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不断发掘并培养学生中有力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发散思维、探究能力和组织语言能力等。3.2创设问题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直接反映课堂教学成果的好坏,而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善于策划丰富和有趣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善于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学生懂得学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养成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良好的课堂氛围更离不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仍应以“学生的学”为主线,教师可以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组,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创设一些问题情景或可读性较强的案例,让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运用分析、综合、讨论等方法,真正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活跃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小组共同探究中获得答案,让教师创设的“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维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更让学生得到终身受益的方法。3.3善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开放式课堂教学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蓬勃发展,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教学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强大的网络资源等校外资源拓展知识面,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化繁为简,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的课堂。除此之外,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生活,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自觉的用学到的知识来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会到学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目的。3.4倡导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首先要为学习某个地理问题或地理事物搜集资料和证据, 然后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也许对不同地理事物的解释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交流和讨论,敢于尝试、倾听和自我反思,在合作进取中直至形成正确的知识素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学生的互相交流,互相探究式的学习。新课标下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以及求异的思维,使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4结束语:基于新课标下的地理新课程改革,需要每个中学地理教师大胆的开拓和创新,积极参加课改和科研。让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教师和学生享受轻松和愉悦的学习,让教师的改革创新意识和教研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让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下,积极全面地发展。【参考文献】1.李仁科,优化地理课堂教学 推进地理课程改革,新秀近作 2.宋雪,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学周刊教学研究 3.李敏,蒋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问题探讨,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4.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