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1-17课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3633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1-17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1-17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1-17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收集相关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学生:思念家乡。(板书:乡愁满怀),望庐山瀑布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3、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潭tn、螺lu、磨m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学生体会:(诗人描写的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第三课时忆江南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齐读诗题:忆江南 (播放江南春景图)、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初步感知词的特点: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同桌交流自学收获。、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胜”可否换成“似”?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学生结合想象诵读:指名读。合作读:(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1)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2)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五、布置作业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2、桂林山水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板书课题)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波澜壮阔: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拔地而起:从地面上突起。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立,直立。高高的山峰耸立着。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过度:美丽的桂林山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到底有多美呢,请看课文插图。)2看课文插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2)再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学生试说图意。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1)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2)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3)讨论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二、精读课文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读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是指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区分 “观赏”与“欣赏”。(“欣赏”可以看,也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画中的漓江。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得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3)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先写特点,再通过“得”后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4)指导朗读 5)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4学习第三段。1)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a“奇”。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b“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c“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突出了桂林山的“险”。2)找排比句,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3)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5学习第四段(1)学生自学第四段,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因为桂林山水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三、总结扩展1总结全文。(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1)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以一个小导游的身份,结合课文内容,指图具体介绍桂林的山水。)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3引导学生掌握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重点难点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进行记叙的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谈话:五十年前的 4 月 14 日,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曾游览过一个地方,并且把他游览的经过写了下来,这个地方就是浙江省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让我们随叶圣陶老爷爷一起去游览一番吧! 出示课题,(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指名读,齐读。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生词:“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 ,3相机理解如下词语:油桐、溶洞、石钟乳、石笋4再默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记叙了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三、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再读课文,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完成。)2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店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四、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五、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1品赏路上的见闻,讲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句子:“随着山势变换调子。”)其中“随着、时而、时时”加点,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句: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学生想象、体会,课件播放 VCD,练读此句。2小结:作者一路上迎着小溪,看到了美丽的山景,这令他多么愉悦啊!那么他又是怎样游览外洞和内洞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研读。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建议教师给足时间,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展示优秀作业。2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结合板书: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2我们还随着作者去领略了沿途迷人的景色。那么洞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着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二、学习新课,品读理解1游览洞口、外洞,教学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第四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画出有关词句,边读边想象。(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相机理解“突兀森郁”。(2)练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课件出示游外洞、过孔隙的情景,指导学生理解“孔隙”。)设计意图:适时地出示课件,即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又是突破重点难点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于描写景物这类的文章,要给学生最直观形象的感受。2游览内洞,教学第五至第六自然段。(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想。(2)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的?他有怎样的感受?读课文画句子想象画面。和同学交流,你体会到什么?(孔隙的窄、矮、险) “重点体会句子:我又感觉擦伤鼻子。”。)(3)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默读第六自然段,画出相关的句子,想象体会,小组交流。 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练读“这些石钟乳和石笋也很值得欣赏。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3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旅。三、回归整体,体会写法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四、情景再现,深化延伸 1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评议。)2、总结: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同作者一起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奇特,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课后大家要认真背背自己喜欢的部分,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你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面另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被收在中学课本里,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4七月的天山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读懂词句的意思。 2、能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了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3、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4、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这是出自诗人李白的诗句,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去游一游吧!板书课题4*七月的天山,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的预习 。 2、检查词语的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笔下的天山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四、速读课文,理清写作的顺序和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2、课文主要描写的哪些景物?听范读,并小组交流。五、品读课文1、轻声读2-4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再细细地游览一遍,在文中找出认为写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感受。2、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汇报并指导朗读。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雪峰溪流原始森野花)a雪峰和溪流的特点:(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b森林特点。(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c野花的特点:(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六、总结全文: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七、作业,拓展训练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等。八、板书4*七月的天山进入天山 雪峰 雪水 再往里走 森林 日影 水声 ( 美 )走进深处 溪流 野花5 中彩那天教学目标1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 20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课时安排 2 课时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师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信念,一个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时,他们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用心去感受诚信的魅力。(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习词语:拮据、器重、梦寐以求。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利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彩那天,(_)。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2启发疑问:再读第四、五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预设:(1)神情严肃的父亲,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上车?学法指导:通过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时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阅读时可通过描写人物外表的句子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此环节设计旨在指导学生从读中去领悟表达方法,做到以读促写。)3以第六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七至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2用“精湛”“梦寐以求”写一句话。3课外收集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父亲”是怎样面对的?他有着怎样的矛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出示词语,读一读)中彩、梦寐以求、兴奋、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财富。你能用上其中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二、精读品味 1默读第七至第八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父亲”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他难在什么地方?读书后小组进行讨论。2由学生发言(出示句子):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 K 字。指名读,适时进行评价。(我听出来了,看了又看,才终于看出,你很会抓词,读出了画面。)3为什么会有淡淡的“K”字?从课文中找找答案。汇报:现在你就是文中的“父亲”,说说此时你的想法。(可能想:“我做了记号,又把它擦了这件事只有我自己知道,奖虽然是自己抽的,中奖的彩票却是库伯的,大奖还给富裕的库伯,自己还是贫穷,如果不还,自己的良心会不安。”这正是“父亲”的道德难题。)自由读,个人读。4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练习:虽然库伯不知道这件事,但是我( );虽然我拥有了汽车,但是( );虽然( ),但是( )填后读一读,再结合课文中的几句话读一读,想一想,你能理解父亲了吗? (1)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2)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去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3)可以看出,那 K 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4)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5)父亲显得特别高兴,给我们讲了许多有趣的事情。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想象写话(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父亲、母亲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四、课外延伸诚信就像是美丽、纯洁的花,在喜欢它的人的精心呵护下,灿烂地开放着。这里老师采撷了几朵,我们一起来好好欣赏:(出示关于诚信的名人名言,学生读)言必信,行必果。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有诚实,何来尊严?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五、布置作业 (选一)1写一篇读后感。2写一个发生在自己或家人身上有关诚信的故事。六、板书设计5 中彩那天诚实? 信用? 财富中 起因:(神情严肃)彩 经过:(道德难题)诚实守信那 结果:(特别高兴)天 结尾:受益匪浅6、万年牢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认识8 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2 、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名气,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 、检查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三、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 、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1 )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 )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2 、小组合作研讨。 3 、班内汇报交流。 4 、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这叫万年牢。” A 、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 、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读第二段,体会父亲讲究选料;读第三、四段,体会父亲在蘸糖、甩糖风等每一环节都一丝不苟) C 、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讲实在是万年牢。” A 、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 、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 “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读课文、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父亲那样吗?结合具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板书设计: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 做生意万年牢 做人万年牢7尊严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自读感知课文内容,在词句理解中学习本课生字、新词;2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了解人物内心活动,初步感知尊严的具体含义和现实价值;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3联系词句理解,指导读好重点句段。教学准备:生词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读“尊严”事、初知“尊严”意(一)试说题意,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相机指导“尊”字的写法) 解题。(说说自己对“尊严”的理解)(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学生独立自读。3反馈自读情况。 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强调生字读音(如:沃尔逊、杰克逊)二、细读“尊严”语体会“尊严”味(一)引导理解“例外”一词的意思;抓住“例”引出逃难情景,整体感知第一自然段。(二)学习第1自然段,感知逃难群象。(以引读为主)1联系词句感知、想象逃难情景,理解“逃难”。(相机指导读准多音字“难”;结合想象、联系生活理解生词“面呈菜色”、“疲惫不堪”)2想象逃难人吃饭的样子,体会“狼吞虎咽”的意思。(三)学习25自然段,感知哈默维护尊严的言行。1抓住“例外”引入自读。自读建议:默读课文25自然段,联系课后思考第三题,看一看哈默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并把哈默说的话勾画下来,再结合他说话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学生自读。3交流、讨论。1)哈默说了些什么呢?听了哈默所说的话,你有什么感觉?2)品词析句。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想一想哈默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从“仰起头”体会哈默的真诚、有礼貌(联系杰克逊大叔内心想法,感知哈默的“例外”)指导朗读,表现出哈默态度真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引导学生结合前文抓住提示语中的“顿时”、“灰暗”等词语,体会哈默听到没有活干时的失望;抓住“喉结上下动了动”这一细节描写,体会哈默此时的饥饿等矛盾心情。 从哈默语言中的“不能不”以及“!”体会他面对失望仍然态度坚决的语气。(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感受大叔的真诚,理解哈默的“例外”) 指导朗读,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读出哈默坚决语气。“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从语言中体会态度坚定、急迫。从“站起来说”这个动作,体会哈默的心情。(如:高兴、迫切)练习朗读,表现哈默的心情。(联系杰克逊大叔的想法和赞赏的神情,初步体会哈默“例外”维护尊严的言行的意义。)(3)学习小结:哈默真诚的语言、礼貌的行为、诚恳的态度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同时得到了为杰克逊大叔做事的机会。三、咀嚼“尊严”行感受“尊严”品1思考:同样的“狼吞虎咽”,哈默吃着食物时的感觉和其他逃难人一样吗?(练读相关语句,联系课文内容试着批注读后的感受。)2同桌互议。3全班交流。(老师参与交流,并根据学生独特的、多元感受相机做小结)4回扣课前疑问,联系学习理解,相机解疑。四、小结本课收获,课后作业1)自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想像两年中哈默做了些什么,体会杰克逊大叔话的含义。2)收集哈默的有关资料和身边人维护尊严的小故事,准备交流。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一)练写本课生字、词语。1展示课后练写,交流练写经验及问题。2指导练写难点生字,听写生字新词。(二)复述课文内容,再现“尊严”形象。(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二、走进杰克逊,领悟“尊严”神韵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三、讨论、拓展,体会“尊严”价值1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完成课后第一题思考练习)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3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板书设计: 仰起头尊严“不能不!” 态度真诚站起来 品格高尚8将心比心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讲故事:(也是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课题将心比心。读课题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又是谁将心比心,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2、请读课文,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3、反馈交流:现在谁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4、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吗?板书:温暖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那么故事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我们来边默读边在课文上做上记号。(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1)哪个词温暖了你的心?(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推着沉重的大门”: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一直”可以看出(时间长,或许她还有急事呢)如果不一直拉着又会怎么样?(2)你觉得这位阿姨怎么样?(善良,热心,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啊,所以这位阿姨的行为让你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1、“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1)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已经打了2针,而且还起了青包,已经觉察这个护士是新手)(2)此时的母亲她疼吗?母亲完全可以因疼痛而埋怨或是责备,但为什么还那么“平静”? (3)引读:母亲没有抱怨,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会失败,她同样鼓励着(这正是母亲对护士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消除了护士的紧张。)2、母亲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想到了谁? “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3、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她想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假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欢乐与和气板书:阿姨 奶奶温暖 将心比心母亲 护士 9、自然之道授课时间 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情感态度目标: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合导入1、阅读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的主题以及要求,并粗略了解本单元要学习的课文。(从整体入手)2、同学们,大自然气象万千,美丽无比;充满生机,也充满了神秘。今天,我们,就将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内在规律。板书并齐读课题。二、自由朗读,疏通字词1、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2、认读生词: 3、分段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4、初读交流: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三、入情入境,感悟“蠢事”1、出示句子“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方法: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我们读了三、四、五自然段就明白了。自由读三、四、五自然段,等一会儿,我们来分角色演这个情景。2、演中促读,演中理解(1)请一个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幼龟”和“嘲鸫”,大家边听边看。表演后评议,教师抓住“欲言又止”、“踌躇”评议“幼龟”的表演,并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比较并书写“幼”和“幻”这两个字;引导学生抓住“突然”、“啄”、“拉”评议“嘲鸫”的表演,范写“啄”字。(2)看到嘲鸫要啄食幼龟,我们和向导表现有什么不同?A.找出第四自然段中表示感情和表情的词语,如“焦急”、“冷淡”、“若无其事”、“极不情愿”、“颓丧”,自由读该段,要求读出各自的表情。B.分角色朗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范读、模仿读、比赛读,初步读出感情。C.指名上台表演,教师采访“向导”扮演者:你说“叼去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3、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组再说一说。4、讨论:我们干了一件什么“蠢事”?5、比较句子:我们干了一件蠢事?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四)、小结本来想帮助幼龟,结果却让许许多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食物,在让人惋惜的时候,它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看看!第二课时(一)、导读课文,感悟“启示”1、请大家看看这幅插图,想想图上讲了什么?2、课文六、七自然段就叙述了这幅图的场景,请大家再自由读一读。3、默读六、七自然段,同时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自己的体会。4、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并表达出自己的心情。5、比较句子,体会出“悲叹”、“根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1)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2)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6、感悟启示:同学们,如果当时你们就是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那么就把你受到的启示和大家交流一下吧!7、在学生广泛发言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画出其中的一句话,并齐读:“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二)、朗读全文,归纳大意1、齐读课题,再指名说说课题的含义和“自然之道”的意思。2、朗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方法:先指名说一说,如果学生不能概括清楚,就处事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式地说一说,最后小结方法?把各部分意思连起来。(三)、明确要求,引出“综合性学习”1、读一读“综合性学习”的安排,说一说活动方式和要求。2、分组商议:准备怎样开展这次综合性学习。3、全班交流,教师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4、课余时间学生分头行动,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板书设计: 9、自然之道 遵循 人 违背 保护? ?伤害 海龟10黄河是怎样变化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教学准备: 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查找与黄河有关的资料。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1、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黄河,你有哪些了解?交流所查的资料。2、老师备课的时候,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介绍资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其沙量之多、含沙量之高,在世界江河是绝无仅有的。如果把16亿吨泥沙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其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可以绕地球赤道27圈。二、阅读课文时先学习生字词:祸河、乃至、侵蚀、开垦、亩、经营、不折不扣。1、齐读。 2、开火车读。三、了解黄河的过去。学习第三自然段。1、请同学们通过默读,了解黄河的过去。 2、学生汇报。3、体会“摇篮”的含义,通过联想、与现实生活联系来理解。 过渡:这样的摇篮多么让人向往啊!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黄河边变了,她变成什么样子呢?四、 学习黄河的现在。(现状和原因)1、学习1、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黄河变成了什么样子?2、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摇篮”变成这样的呢?(请学生读第六自然段。)3、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归纳为自然原因和人为破坏。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从无奈到愤怒)过渡:正因自然与人为的原因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愤怒了她咆哮了。你们希望我们的黄河继续这样狂躁不安吗? 你想她以后五、共同设计黄河的未来。(学习最后一段)1、要治理好黄河,关键是什么?2、为了治理好黄河,科学家们事怎样做的?3、我们还有什么好方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六、环保拓展:争做环保小卫士1、 从黄河的变化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留意我们的周边环境,你们发现有什么环境问题,你平时是怎样保护环境?2、 仅仅靠我们保护环境是不够的,如果我们 人人都行动起来,那我们的环境就会焕然一新了,今天我们指导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就让我们为环保出一份力,向社会个各人士发出我们的呼吁。六、小结:相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身边的环境在同学们的努力之下,一定会重见笑颜、重放光彩。我们的地球也一定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板书设计:10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过去 摇篮” 现在 祸河 原因 1自然原因、2人类破坏未来 “摇篮”11蝙蝠和雷达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