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72614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21、桃花源记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缘溪行( ) 2、忘路之远近( )3、落英缤纷( ) 4、渔人甚异之( )5、屋舍俨然( ) 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阡陌交通( ) 8、悉如外人( )9、具答之( ) 10、咸来问讯( )11、诣太守( ) 12、遂迷( )13、欣然规往( ) 14、寻病终( )二、给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点并写出其古义及今义。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率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3、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4、诣太守,说如此 古义 今义5、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6、芳草鲜美 古义 今义三、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5、闻之,欣然规往四、简答题1、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6、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9、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五、阅读下列各文段,完成文后的有关问题。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俨然: 属: 阡陌: 垂髫: 要: 绝境: 遂: 惋:2、将“渔人”、“村人”两词语准确填入文中括号内。3、用语段中的原句回答。(1)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 ; , 。(2)村人见渔人后,“大惊”“问所从来”是因为他们 , 。(3)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4)“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5)“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 。(6)表现人们劳动和幸福生活的语句。4、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的文字填入方框中。5、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认为其叹惋的原因是什么?6、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为什么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写一段话表明你的看法。7、此故事已成为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今天人们引用这个成语的含义是_22、短文两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惟吾德馨 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 6、调素琴 7、无丝竹之乱耳 8、无案牍之劳形二、翻译下列句子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6.孔子云:“何陋之有?”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三、根据课文内容下面的问题1.写出运用类比手法的句子 。2.全文的主旨句是 。3.提挈全文的词语是 。 4.本文实虚相映的句子是 。5.突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的句子是 。6.写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 。7.突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 。8.写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9.文中的点睛之笔是 。10.作者以名贤自况的句子是 。11.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可爱者甚蕃蕃: 濯清涟而不妖濯: 不蔓不枝蔓: 亭亭净植植:陶后鲜有闻鲜: 宜乎众矣宜: 香远益清 益: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根据提示默写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4、简答题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6、“晋陶渊明独爱菊”,你能用诗句写出他对菊的喜爱吗?26、三峡一、积累与运用三峡选自 ,三峡是 、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是 (朝代) 学家。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3.解释下列加横线词的意思。良多趣味( ) 略无阙处( )绝 多生怪柏( )( ) 沿溯阻绝( )( )虽乘奔御风( )( )哀转久绝( )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或王命急宣( ) 不以疾也( )4.解释下列词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解释词语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不见曦月2.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3.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4.“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3.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4.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5.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欣然起行( )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月色入户( )2、翻译下面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者 的心境。5、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_ _7、“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藻、荇”、是指_,此句运用了_的修辞手法。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答:_9、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四时俱备( ) 答谢中书书( )翻译下面的句子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4、简答题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用横线划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本文表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