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23032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原文内容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南宁市高三视导课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文章内容 教案南宁市三十三中语文组 阳春教学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教学重点: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教学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考纲考题分析进入高三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套题,进行了那么多次月考,同学们都说文言文阅读很难,而文言文阅读3题选择题里,分析归纳题又是一个难点,在全国卷里常常设在第10题。题型大致是这样: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 郭浩、吴阶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这类选择题多数为“选非”型(但也有少数为选择正确的一项,如2009年的广东卷)考查重点为概括分析,“概括”侧重对内容的提炼,“分析”侧重对内容的理解,考试大纲要求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四个选项的内容设置一般遵照原文中的先后顺序,而拼合起来往往成为很好的全文梗概。这一题常常让同学们云里雾里,搞不清状况。就上次一模分析归纳题,我们班只有19个同学作对这题,还有60%的同学在这题丢分。同学们普遍反映,读过去,好像都对,又好像都不对,一对照答案,感到这题出得也太巧妙了。那么,对于分析归纳题,出题者有没有出题的规律呢?答案是,有。今天我们就来和同学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分析归纳题的设题陷阱以及对策。二、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高考文言文分析归纳题的5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三、解题对策陷阱一: 无中生有 看看下面的例题,下面的选项都是错误的一项,请同学们比对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参考译文,看看出题者是怎样设置出题陷阱的?例一:【2011年全国卷:第10题】C.熊鼎治政有方,坚持依法办事。分管台、温事务时,他迁走凶恶残暴的官将,百姓方才安定;平阳知州梅镒被诬贪污行贿,他听从民意,依法予以释放。【原文中的相关语句】洪武改元,新设浙江按察司,以鼎为佥事,分部台、温。台、温自方氏窃据,伪官悍将二百人,暴横甚。鼎尽迁之江、淮间,民始安。平阳知州梅镒坐赃,辨不已,民数百咸诉知州无罪。鼎将听之,吏白鼎:“释知州,如故出何?”鼎叹曰:“法以诛罪,吾敢畏谴,诛无罪人乎!”释镒,以情闻,报如其奏。【译文】改洪武纪年后,新设浙江按察司,熊鼎任佥事,分管台州、温州。台州、温州自从被方氏窃据以后,聚集了伪官悍将两百人,都非常凶暴横蛮。熊鼎将他们全部迁到长江和淮河之间,百姓才安定下来。平阳知州梅镒犯了贪赃罪,不住地分辩,几百个老百姓都来申诉知州无罪。熊鼎想要听从民意,有一个小吏禀告道:“如果释放了知州,问起我们徇私故纵的罪名来怎么办呢?”熊鼎叹息说:“法律是用来诛杀罪人的,我敢因为怕被责罚,而诛杀无辜的人吗!”释放了梅镒,将情况上奏皇帝,皇帝回复照此执行。教师明确:意思是“平阳知州梅镒犯贪赃罪,不停的分辨,几百个平民都申诉知州无罪。” 平阳知州梅镒没有行贿。1、 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2、 错在哪?无中生有了。3、 无之中生造出什么?4、 那么出题者常常无中生出什么信息呢?主要是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比如上边的例子,“梅镒被诬贪污”但没有行贿,增加了“行贿”的意思。或者,原文说某人受侮辱,但选项中表述为某人受嘲笑侮辱,“嘲笑”之意原文中没有。这些都属于对表示行为的词扩大其词义,造成无中生有。又比如原文说主人公在皇帝面前夸某人能干,选项了却写成“皇帝答应主人公的请求,授予某人某种官职。”就无中生有了。这就是在无之中生出人物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结果。另外,还要注意“从不”“都”“除-之外”这些太绝对的词,回原文找找有没有例外。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关注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其实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无中生有对策:细审信息要点(人物行为、“从不”“都”等词)陷阱二: 曲解词义 例一:【2010年重庆卷:第10题】 C.查道性格淳厚,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待废弃孤露者,尤其优厚。【原文中的相关语句】道性淳厚,有犯不较。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译文】查道为人淳朴厚道,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不予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困,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教师明确:意思是“查道性格淳厚,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并非是“犯人”,而是“冒犯”,有成语“有犯不较”作证,加上前边有“道性淳厚”,说明其非常厚道。5、 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6、 错在哪?理解词义错了。7、 那么出题者常常故意把哪些词译错呢?主要是同学们容易望文生义的词。这种陷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放到语境里,读上去不太合逻辑。比如上面的例子,查道性格淳厚,但有人犯法也能宽恕,就显得做官没有原则,不合逻辑。又比如,在选项里表述为,某地民风不正,老百姓好打官司,不怕牢狱,入狱时穿戴整齐,自带凉席。就不符合逻辑了,要不还自带个I Pad?哦,原来原文中说,某地民风不正,老百姓好打官司,他们看待坐牢就像穿衣带帽睡在席子上一样安然自如。如果读上去不合逻辑,就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译错了。要细辨原文中的字词在进入选项后是否发生了释义错误,要找到原句,放到语境里进行推敲,有时还可灵活运用常见的成语联系法、互文现义法、结构推断法等实词推断的方法协助辨析。曲解词义对策:细辨字词释义(望文生义、不合逻辑)陷阱三: 张冠李戴 例一:【2012年广东卷:第8题】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原文中的相关语句】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译文】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教师明确: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8、 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9、 错在哪?不是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而是英和。10、 这叫什么陷阱?张冠李戴11、 那么张冠李戴这一陷阱有什么样的出题规律呢?主人公做了某事,但不是第一个做,例如上面的例子。或主人公做了某事但不是唯一做这件事的人,选项里表述为唯一了。又或者选项中说主人公两次做某事,实际上只做了一次。选项表述主人公被皇帝授予好几个官职,而原文中只说一个官职,其他的是授予别人的。注意文段中出现“兄”“弟”“内兄”“姨弟”等称谓词,容易张冠李戴。注意省略主语和代词宾语。古代人写文章喜欢省略主语,碰到信息点所在的句子省略了主语,要好好查查到底是谁做的事情。代词做宾语,则要注意,这个代词指代谁,比如:12年江苏卷有“公杖之”,之指代谁?出题者就在这设置陷阱。注意表示并列的词,比如“与”“和”。加了一个连词,事件涉及的人物的范围就扩大了。往往就在这设陷阱。出现多个人物时,就要梳理清楚文段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留意相关信息进入选项后是否存在错位,从而出现人事混淆、张冠李戴,应弄明白“谁做了什么事”。张冠李戴对策:细理人物事件(“第一个”、“两次”、官职、兄弟、省略主语、代词宾语、“与”)陷阱四: 颠倒时序 【2007年江苏卷第10题】A高进之十三岁母亲去世,父亲因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亡命江湖,进之四处寻父不得,便投奔征北将军刘牢之。【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父瓒,有拳勇,尝送友人之丧,丧反,友妻为土宦所掠,瓒救之,杀七人,而友妻亦刎颈死,遂亡命江湖。进之生十三年,母刘死,荠毕,走四方,求父不得【译文】他的父亲高瓒,会拳脚有气力,曾去给朋友送丧,回来的时候,朋友的妻子被土匪抢走,高瓒去救她,杀了七人,而朋友的妻子也刎颈而死,高瓒于是亡命江湖。高进之十三岁时,母亲刘氏去世,安葬完毕,他四处奔走,寻找父亲,但没有找到,于是去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12、 选项和原文哪一句不符合呢?顺序不对。13、 这叫什么陷阱?颠倒时序14、 我们在阅读时,怎样发现出题者在选项里故意颠倒了时序?我们在整体阅读的时候,要用序号标出事件,我们还要注意主要人物是在哪里做官时做了什么事,抓时间词、地点词包括事情的经过都要细细推敲。或是在哪一任上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或处罚。颠倒时序对策:细查事件时序(时间词、地点词)陷阱五: 强加因果 【2007年山东卷第12题】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原文中的相关语句】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译文】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教师明确: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并不是因为他不拘礼法,而是“性至孝”,所谓至孝,在于心而不在于行,是因为内心的悲伤哀痛,致使王戎“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选项不明事理,强拉因果关系。15、 选项哪里错了呢?讲不通,没有因果联系。16、 这叫什么陷阱?强加因果17、 我们在做题时,怎样发现出题者在选项里强加因果了呢?要对文段中所述的相关内容进行仔细核对,尤其是“以致”“导致”“因此”等表示因果的词,注意是否符合逻辑,是否强加因果。强加因果对策:细析因果关系(“以致”“因此”“导致”)四、小结:(学生齐读) 无中生有对策:细审信息要点(人物行为) 曲解词义对策:细辨字词释义(望文生义、不合逻辑) 张冠李戴对策:细理人物事件(谁做了什么事 ) 颠倒时序对策:细查事件时序(时间词、地点词) 强加因果对策:细析因果关系(“以致”“因此”)归纳成三句话:1.信息在原文中有没有,对不对2.人物、时间、事件是否颠倒错位3.是否强加因果五.讲评课前练习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少好文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时人莫及。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参观天文,考定疑惑。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邺,劝太宗迁都。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邺,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若得中熟,事则济矣。”太宗深然之。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但不可迁都。”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来年遂大熟。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今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令德之事也。”不从浩言。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初,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逸妻王氏,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 选自魏书有删节)【注】谶书:预言吉凶的带有隐语性质的书。溲:大小便。特指小便。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崔浩年少时就非常喜爱文学,天文历法和诸子百家的著作无不涉猎,自认为当时的人没有能和他相比的。太祖也因为他字写得好,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B崔浩因为精通易经和五行学说,被太宗委以重任,加官进爵。在是否迁都一事上,他从实际出发,深谋远虑,提出合理建议,深得太宗信任。C崔浩坚决反对太宗趁刘裕之死攻打洛阳,因为刘裕对太宗可谓忠心耿耿。同时崔浩引经据典,指出此时出兵实为不义之举,但是终未能说服太宗。D崔浩深得岳母赏识,但他不能知恩图报,妻子喜欢解释佛典,他就将佛典烧毁丢于厕所之中,结果囚禁后遭人溺尿。世人都认为这是报应的证明。六.学生完成练习一并讲评练习一(2009年全国卷)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已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父抱笃疾弥年,原平衣不解带,口不尝盐菜者,跨积寒暑。父丧既终,自起两间小屋,以为祠堂。每至节岁烝尝,于此数日中,哀思,绝饮粥。父服除后,不复食鱼肉。于母前,示有所啖,在私室,未曾妄尝。自此迄终,三十余载。高阳许瑶之居在永兴,罢建安郡丞还家,以绵一斤遗原平。原平不受,送而复反者前后数十。瑶之乃自往曰:“今岁过寒,而建安绵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原平乃拜而受之。每出市卖物,人问几钱,裁言其半,如此积时,邑人皆共识悉,辄加本价与之。彼此相让,欲买者稍稍减价,要使微贱,然后取直。居宅下湿,绕宅为沟,以通淤水。宅上种少竹,春月夜有盗其笋者,原平偶起见之,盗者奔走坠沟。原平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又采笋置篱外。邻曲惭愧,无复取者。又以种瓜为业。世祖大明七年大旱,瓜渎不复通船,县官刘僧秀愍其穷老,下渎水与之。原平曰:“普天大旱,百姓俱困,岂可减溉田之水,以通运瓜之船。”乃步从他道往钱唐货卖。每行来,见人牵埭未过,辄迅楫助之;己自引船,不假旁力。若自船已渡,后人未及,常停住须待,以此为常。太守王僧郎察孝廉,不就。太守蔡兴宗临郡,深加贵异,以私米馈原平及山阴朱百年妻,原平固让频烦,誓死不受。人或问曰:“府君嘉君淳行,愍君贫老,故加此赡,岂宜必辞。”原平曰:“府君若以吾义行邪,则无一介之善,不可滥荷此赐。若以其贫老邪,耋齿甚多,屡空比室,非吾一人而已。”终不肯纳。百年妻亦辞不受。 (节选自宋书郭原平传)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原平品德高尚,竭尽全力赡养双亲。他外出做工,赚钱养家,家中断炊,从不独自饱食。照顾病父,积年累月始终不懈;父亲去世后,他三十多年不吃鱼肉。B郭原平为人宽厚,常常顾及他人感受。出市卖物,只收半价,以致买者加价付钱。他家种竹,有人偷笋,他掘出竹笋放在篱外,盗者感到惭愧,不再偷盗。C郭原平以种瓜为业,曾遇大旱,运瓜的沟渠不能通船。县官刘僧秀要引农田中水注入瓜渠让他运瓜,他不肯接受。运瓜时他见有人遇到困难,却能迅速相助。D太守王僧朗举察郭原平为孝廉,他不愿接受。太守蔡兴宗私人送米给他,他坚决推辞;有人劝他别拒绝,原平谦虚地说,自己没有一点善行,不当受到赏赐。板书设计:1.信息在原文中有没有,对不对2.人物、时间、事件是否颠倒错位3.是否强加因果教学反思: 学生的文言积累有限,我们复习的时间很紧,不可能再花大量的时间重新积累,要想提高分析归纳题的得分,只能另辟蹊径,归纳方法,来指导学生做题,学生把做题陷阱熟记于胸,可以联系上下文推断。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的归纳比较顺利,但解题对策则没有时间交由学生讨论,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课堂练习里,学生运用方法不够熟练,正确率不是很高,还需要多加练习。另外,学生的文言积累仍是做题障碍,仍需夯实基础。文言的积累需要高中三年不间断的积累。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