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1363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备课五年级上册1、声律启蒙(一)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所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声律启蒙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讲解:三尺剑:汉书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六钧弓:左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讲解:清暑殿: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广寒宫:明皇杂录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2、 学生一起说文意。3、了解知识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云对雨,雪对风,”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师生交流,明白诗句的押韵。五、总结课文2、声律启蒙(二)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声律启蒙。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讲解: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讲解:舒:伸展;玑:不圆的珠子。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讲解:边衣:汉唐以来四边多事,故从征者众。当秋寒,妇念其夫,则寄征衣。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莎: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和水边沙地。2、 师生交流文意。3、了解故事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来对往,密对稀,”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搜集名师名对。五、总结课文3、声律启蒙(三)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声律启蒙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它把常见的韵字组成韵语,而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同时又巧妙地杂糅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这样在音韵上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句型上整齐对仗,对启人思路;内容上海阔天空,鸟兽草木鱼虫,入作者笔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天地。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三、释读1、师读、 讲解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讲解:凸:山高出貌。 凹:山缺貌。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讲解:陶秫:秫,即今高梁。陶潜为彭泽令,种秫百亩。 邵瓜:邵平种瓜长安城,有五色,甚美。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讲解:竹根:酒杯名。 桐叶:茶盏名。 七碗:卢同茶歌七碗吃不得,但觉两腋习习生清风。2、 师生交流文意。3、了解故事链接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优对劣,凸对凹,”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学习故事链接。五、总结课文4、笠翁对韵教案教学目标: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一、开场白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三、释读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青春 2、 学生一起说文意。三、朗读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四、拓展活动:1、读一读古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收集对联。第二单元诗词诵读(一)第五课登金陵凤凰台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介绍李白(略)写作趣事:黄鹤楼与凤凰台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四、 朗读诗歌(反复读)五、 翻译诗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讲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赏析: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六、拓展活动读一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七、小结: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第六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4、熟读、背诵汴河怀古题乌江亭教学重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今天我们来学习和大运河有关的一首诗。二、学习新课(一)学习汴河怀古介绍诗人:皮日休(834至883),晚唐著名文学家。他的诗,包括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为代表。三羞诗其二写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写人民遭旱蝗而流离饥饿之苦,正乐府的卒妻怨、橡媪叹、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写人民种种不同遭遇之苦,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另一种诗,走韩愈逞奇斗险的一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沈德潜说皮、陆“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者即是。至于所谓“吴体”和回文等作,则大都缺乏现实内容。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汴河怀古 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 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2、学习题乌江亭介绍诗人: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 (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六、拓展活动读一读王安石的乌江亭体会与题乌江亭有什么不同?七、小结: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第七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2、注重诗中的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二、学习新课(一)学习西塞山怀古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讲解诗意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赏析课文: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二)学习西塞山怀古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 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 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 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 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三、拓展活动找一找张养浩其他的做品,读一读。四、小结:第八课诗词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2、注重诗中的用词。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焚书坑。二、学习新课(一)学习焚书坑介绍诗人: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章碣首创“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有章碣集一卷传世。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朗读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就秦末动乱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动乱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二)学习永遇乐 经口固亭怀古介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朗读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2、范读诗歌。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词的上片是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一是写孙权,作者感慨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三、拓展活动读一读鹧鸪天 代人赋体会一下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四、小结: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第九课 对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2、 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3、 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2、难点:对联的练习。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一乡二里共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唆七八九子十分大胆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厘四两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风风雨雨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对联起源2、对联特点3、学对歌诀4、对联种类(三)、讲析目标:1、对联起源: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2、对联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3、学对歌诀:天文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地理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时令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食馔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4、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四)、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1、 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还有哪些?2、 对联有哪些特点?3、 如何撰写对联?4、 人们为什么要写对联?5、 对联和书法之间有什么联系?6、 对某一类对联感兴趣(五)合作与交流: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方向确定探究专题;阐明选题缘由;介绍组内分工;说明展示方式。(六)、拓展活动:读一读,做一做。第十课 谜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谜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势特点,并学会猜谜语。2、 在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3、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及学习谜语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谜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势特点,并学会猜谜语。2、难点:谜语的制作要求和不同的分类。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中国在腾飞。(猜化学名词)谜底:升华师生共同分析谜语,导入新课。(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谜语的来历2、谜语的构成3、谜语的发展过程4、形势特点,5、学会猜谜语。(三)、讲析目标:1、谜语的来历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谜语来原于中国古代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无法把谜语的发明权落实到某一个人。 2、谜语的构成: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有些运用迷格制成的灯谜还由迷路。如:第一个教室(学校用语),谜底:先进班级(作“最先进入班级”解)。这里“第一个教室”是谜面,“学校用语”是谜目,“先进班级”是谜底。节约能收(秋千格)(地理名词)谜底:省会(作“会省”解)。这里的“秋千格”是迷格以下具体介绍灯谜各组成部分。3、谜语的发展过程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最早的谜,先由民间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当初并未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在文字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流传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口头上的民间谜语;另外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中流传的文字谜,由书面传播。4、形势特点,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1)事物谜也叫做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2)文义谜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5、学会猜谜语。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法、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会意法 总体理解谜面的意义,扣合谜底。例如:脸上长钩子,头角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象) 反射法 即反其谜面意思而猜之。例如:莫用小人(打一中草药:使君子) 借扣法 不用谜面原意或多意、反意,借用谜面别解成新意,用来扣合谜底。例如:开明(打一唐代文学家:元结)“开明”别解为“明朝的开始”,即元朝的结束,因此谜底为“元结”。 侧扣法 不正面理解谜面原意,借用多义从侧面烘托扣合谜底。例如:江枫渔火(打一儒林外史人物:双红)这里“双红”是从“枫”、“火”得名,“枫”和“火”都是红的,因此“双红”扣合谜面。 分扣法 谜面的字分别扣合谜底的字,有的一字扣一字,有的一字扣多字,也有的多字扣一字。例如:望穿(打一昆曲剧目:十五贯)“望”俗称“十五”,“穿”与“贯”有同义之处,分别扣为“十五贯” 溯源法 “溯源”及追溯谜面的来源以及与其原出处的上下关联,然后再扣合谜底,也有叫它承上启下法的。例如:桃花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无与伦比)这则谜以“桃花谭水深千尺”的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扣合谜底。 加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予以增加或将某些字相加,来扣合谜底。例如:好山好水 (打二字:崔,淮)这里“好”扣“佳”,“好山”及“佳山”,自身相加得“崔”;“好水”及“佳水”,自身相加成“淮”。 减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减少,或用某些字相减来扣合谜底。例如: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 (打一字:也)将“池”的三点水去掉的“也”,将“地”的土字旁去掉也得“也”。 加减法 按谜面的提示,有的字增加笔划,有的字减少笔划,既有加有减,最后扣合谜地。例如: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本谜“去”为谜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即可组合成谜底。 答案是:至 。因:“至”的上头是“去”的下头,“至”的下头是“去”的上头。“至”的中间是“去”的两头,“至”的两头是“去”的两头,“至”的两头是“去”的中间。所以是“至”!离底法 此谜,谜面反映的是谜底的拆离。猜时,将谜面合成,然后再扣合谜底。例如:七人(打一县名:开化) 离面法 将谜面某些字拆离,去扣合谜底。例如:诧(打一成语:一家之言) 象形法 根据事物的特征,汉字的结构(相形),进行拟人拟物,加以形象化,使人引起联想,增加趣味。例如:冰上两点嫌它多,石头压水水爬坡.(打一名词:水泵) 象画法 此谜是根据谜面整体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例如: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慧) 直谐法 制作谜底时,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应该用的字,把人的注意力引开,达到隐藏谜底的目的。例如:增加十两(打一城市:天津)“增加十两”及“添斤”,与“天津”谐音。 间谐法 先将谜中的某些字拆变,再谐音扣合谜底。例如:二者规格不同(打一字:鞋) 猜时,先将“鞋”拆为“圭”、“革”两部分,“圭”与“规”谐音,“革”与“格”谐音,切合谜底。 比较法 是将形状、字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扣合谜底。例如: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打一字:夕) 拟人法 将谜面的字词人格化,扣合谜底。例如: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你若欺负她,她就戳一枪. (打一动物:蜜蜂) 拟物法 将人或人体某部分物化,或者将谜面字词语义或所言之事物化,扣合谜底。例如: 枕头.(打一成语:置之脑后) 问答法 此种谜通常是用提问式的谜面,回答式的谜底。例如: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首当其冲) 运典法 词类谜语以人们熟悉的成语、口语、诗词、典故作谜面,而将意义别解,从而扣合谜底。例如:宝玉求婚(打一美国历史人物:林肯) 排除法 就是排除一面取一面,排除多方取一方,排除容易而取难的。例如:说不叫说,拿不叫拿(打一字:最)这里排除“说”而取“曰”,排除“拿”而换成“取”。四、拓展活动:结合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五:作业搜集有趣的谜语。第十一课 谚语与歇后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形势特点,并学会正确运用它们。2、 在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3、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并由此激发学生对民间语言艺术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势特点,感受谚语与歇后语的艺术风格。2、难点:正确运用谚语与歇后语。教学过程:(一)谚语导入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师生共同分析,导入新课。(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1、谚语与歇后语的来历。2、谚语和歇后语的构成。3、谚语和歇后语的内容。(三)、讲析目标:1、谜语的来历谚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文化经典的部分,凝结了民间百姓生活智慧,它们以简单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人生道理。谚语和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2、谚语和歇后语的构成: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3、谚语和歇后语的类型。歇后语(一名“俏皮话儿”)原是俗语的一种,现成了特殊的固定结构。它由“前语”和“后语”组成,中间往往用破折号连接;“前语”形象表述,“后语”解释说明,往往只说出“前语”就能让人猜到“后语”的意思。它形象风趣,幽默俏皮,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常常用在人民群众口语中和文艺作品中。根据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歇后语可分为以下三类:1喻意的。“前语”是一个比喻,“后语”是对“前语”的解释。例如:水中捞月(竹篮打水)一场空。万年松枝,十年芭蕉粗枝大叶。、2谐音的。例如: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3.故事类。例如: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牛郎约织女-后会有期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四、拓展活动:交流课本上的拓展活动,说一说其中人物典故。五:作业搜集含有人物典故谚语和歇后语。第三单元 古城建筑第七棵 古城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平遥古城的特点。2、让学生了解更多平遥古城的主要景点及西藏的风土人情。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多样的文化特色,加深对祖国的认识,从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平遥古城的特点,有热爱祖国的意识。教学过程:一、 导入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平遥古城的资料,谈自己对平遥古城的印象及向往,引入课文。二、阅读课文,了解大意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把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2.组内交流。交流不懂之处,组内解决。筛选提出的问题,比一比看看谁的问题提得最大价值。过一会儿,在全班进行汇报。3.全班交流,共享收获。三、拓展活动除了以上文章介绍的平遥古城,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学拓展活动四:作业查一查,了解更多古城的资料。第八棵 塔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关塔的文化、历史,感受塔的优美造型特点。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塔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塔的文化,感受各种不同的塔造型。教学过程:一、 导入: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千年不倒翁,这个不倒翁是一座木塔,它在没有用一根钉子的情况下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强烈的地震和战乱,仍然巍巍耸立、屹立不倒,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构建筑。与埃及金字塔、法国埃菲尔铁塔、意大利比萨斜塔,并列为世界四大名塔。你们想知道它长什么样吗?二、学习新课1、认识应县木塔(出示图片)大家猜一下那座塔是老师说的这个这个不倒翁。详细介绍:为什么这座塔会这么厉害呢?是不是应县木塔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是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历史记载,元顺帝时大震七日,木塔岿然不动。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曾发生烈度为九级的强震,房屋倒坍,人死几千,而水塔无损。近几年来,大同一带屡次地震,波及应县,而木塔安然无恙。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对塔炮击200余发,塔身弹痕累累,有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矗立晋北高原900多年的木塔抗震、防火能力,至今未有公认的科学解释。高层木构建筑另一个最大的自然灾害是雷击。历史上的木塔部分曾毁于雷火。应县木塔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防雷范例。它为何不受雷击,长期以来是一个不解之谜。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受雷击和它高达10米的金属塔刹有关。塔刹全为铁件制成,有覆钵、相轮、露盘、月牙、宝珠等,略显亮光,中心有铁轴一根,插入梁架之内,周设八根铁链系紧,迄今完好无损。从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防雷装置现代消雷器的原理看,应县木塔的塔刹是一个很典型的“伞形离子发生器法拉第笼的上盖”。因此,可使木塔千年不受雷击。事实上也是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击现象,仅本世纪50年代,在离塔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有两次雷击,但木塔却安然无恙。由此可见,应县木塔是科学、艺术与宗教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木构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结晶。2、认识大雁塔问:对于塔,你们还想了解更多吗?我们再来认识大雁塔。学生自学小结:大雁塔简介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气势恢宏、古朴雄伟的唐代著名古塔。此塔是玄奘大师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因仿印度雁塔样式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以示区别,人们把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三、学习拓展活动同学们知道我们家乡有哪些塔,或者见过哪些塔吗? 四、作业查找其他塔的有关资料第九棵 桥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关桥的文化、历史,感受桥的优美造型特点。2、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桥是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建筑史上的伟大成就。教学重点: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设计上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时毁于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桥全长2665米,宽75米,下分十一个涵孔。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二、学习新课认识赵州桥1、介绍课前查找的资料,对赵州桥的设计者及赵州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赵州桥的特点3、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