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材整合考试试卷B卷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971357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材整合考试试卷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材整合考试试卷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材整合考试试卷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教材整合考试试卷B卷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 狡黠(xi)伫立(zh) 风光旖旎(q)B . 提防(d) 星宿(xi) 色厉内荏(rn)C . 纤细(qin) 殷红(yn) 戛然而止(ji)D . 龟裂(jn) 倒坍( t) 屡见不鲜(xin)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瘦骨嶙峋 暗然缥缈 随声附合 瞵视昂藏B . 家庭琐事 质朴帅真 怅然若失 宁静安祥C . 怪诞不经 凄绝酸楚 骇人听闻 喜欢炫耀D . 不可救药 兴高彩烈 迫不急待 棉延千里3. (2分)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这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这里是指行道树作为这个城市的衬托和装饰。)B .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使儿子受到委屈。)C .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想吻的弧线,可望而不可即 , 折磨着你进取的心。(指有时候理想比较遥远,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D . 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匪浅。(从丈夫处得到的益处很浅。)4. (2分)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 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B .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C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D .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5. (2分)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文字和书法代表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根,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刻不容缓。B . 莫言的获奖作品蛙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 , 击节叫好。C . 自从今年八月底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政策出台后,人们对于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就翘首以待。D . 面对世界各国主流媒体,总理从容自信地谈改革、谈民生、谈国际关系,即兴发挥,对答如流。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6. (8分)古诗默写。 (1)诗经邶风式微中用质问的语气表达劳动者天黑了还要在露中劳作的悲愤之情的诗句是:_,_? (2)诗经郑风子衿中表达女主人公因陷于深深的思念之中,渴望与恋人相见而感慨的诗句是:_,_。 (3)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勉友人不要为离别伤感而应当坦然豁达、奋发有为的诗句是:_,_。 (4)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委婉地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张丞相的举荐而出仕的诗句是:_,_。 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7. (2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春节,每家每户都会张贴对联,下面适合春节张贴的上联是_,下联是_。(只填序号) A梧桐枝上栖双凤B金豚戏岁福星照C南岭青松万载春D紫燕报春鸿运开E菡萏花中立并鸳F东海白鹤千秋寿四、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8. (10分)名著阅读。(1)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分别写了三个人物:贝多芬、和。(2)下面故事情节选自小说,其中A是。A叫娘吃水,杳无踪迹。叫了几声不应。A定住眼,四下里看时, 寻不见娘。走不得三十余步,只见草地上一段血迹。A见了,心里越疑惑。趁着那血迹寻将去。寻到一处大洞口,只见两个小虎儿在那里舐一条人腿。心头火起,赤 黄须竖立起来。将手中朴刀挺起,来搠那两个小虎。这小大虫被搠得慌,也张牙舞爪,钻向前来。被A手起,先搠死了一个。那一个望洞里便钻了入去,A赶到洞 里,也搠死了,却钻入那大虫洞内,A却便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A道:“正是你这业畜,吃了我娘!”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 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人去。A在窝内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一戳,正中那母大虫粪门。A恰待要 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A势猛一扑。那A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的势力, 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岩下。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9. (2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男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现在写作什么,是什么意思。曾益其所不能 现在写作_,意思是_。困于心,衡于虑 现在写作_,意思是_。(2)下面语句中划线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 .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B . 征于色,发于声(征验,表现)C . 饿其体肤(饥饿)D .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3)下面句子中“于”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B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C .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 .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联系全文,说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在文中的作用。(5)文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_”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_”说的。(6)全文的中心句是: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和_。(用文中词语回答)(7)第一段列举了六个事例,这六个人的共同点在哪里?第二段中的“是人”指的是什么人?(8)对以上文字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所选第二段文字是说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的环境才能造就出来。B . 所选第三段文字,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C . 所选第四段文字是说人要在忧患中生活才好,不要过那种安逸的生活D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前两段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10. (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1)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段的作用。 (3)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5)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B .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C .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D .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11. (20分)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木棉英雄树王西冀一个朋友打电话欣喜地告诉我:木棉花开了!这一消息,勾起了我心中深藏的向往,心绪久久激荡。我常常在南疆大地上穿行,无论是匆匆而过,还是徜徉流连,我都对木棉树格外地关注。我很想写一篇赞颂木棉的文章,这种沉淀,时时翻起,这种蕴积,常常涌动,久久牵着我的心,不能释怀。朋友的喜悦又叩启了我的心扉。说起来,我对木棉树的留意始自它的别称。木棉树,被誉为英雄树;木棉花,被赞为英雄花。世间之树,人间之花,有谁能够数得清,为什么把如此豪壮的称谓独独赋予它呢?有人告诉我,这是从明末诗人陈恭尹的一首诗而来:“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月出沧海,更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我想,因这首诗里有“英雄”二字而名之,未免太肤浅了吧。诗人又是如何感悟出这两个字的呢?“浓须大面”之树是何其多!我总想从木棉身上找到一些特殊的理由。我品味过它的身世性格。木棉产于粤、桂、滇、闽一带,又名攀枝花。木棉树不择地,只要温度适宜,落子生根,极易成活,生长迅速。其树姿雄奇,花瓣艳丽。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扶,而木棉花却是先叶而放,叶长花落,直面天然,兀自突现,独领风骚。它不喜欢聚积成林,而是散在田埂地头,沟边溪角,旷野丘陵,一二相列,三五为多,从不择占地势,更不居高自傲。我观察过木棉的盛衰兴替。2,3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万木复苏,千绿竞长,田野大地几乎是清一色之时,木棉花就张开了笑颜,把灿烂和热情送给人们,释放它的风韵。肃杀的冬后有了别样的情调和绮丽,人们生活中也因此有了异样的色彩和激情。而当百花齐放的春天翩然而至时,木棉花已绽放了又悄然退下,化作春泥了。它的大方、它的喜悦、它的鲜艳、它的无私,解了多少百姓劳作的疲乏,给了多少游子奋斗的自信啊!如此看来,这些不是一种英雄心理、英雄形象、英雄行为的写照吗?它给人的感奋、示范、奉献和憧憬,不正如英雄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希望吗?望向窗外繁花似锦的木棉,那勾勒分明的枝干如英雄的铮铮铁骨,傲立于千娇百媚的群芳中,那热情似火的花朵,如英雄绽开的笑脸,鼓舞着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那独然于世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胸怀,无不昭示着英雄的赤子之心!旖旎三月,木棉花开,英雄永在!(选文有改动)(1)本文从哪些方面写了木棉树的特殊之处,请简要概括。 (2)请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含意。 (3)第段的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4)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这种写法的作用。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国人自谦才是美德的文化基因,使我们习惯于为英雄礼赞,向伟人致敬,而在仰慕中迷失了自己,沉沦于平庸;其实我们都具备成为英雄和伟人的潜质,所缺的恰是为自己喝彩。请以“为自己喝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第 13 页 共 13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1、2-1、3-1、4-1、5-1、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8分)6-1、6-2、6-3、6-4、三、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2分)7-1、四、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8-1、8-2、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25分)9-1、9-2、9-3、9-4、9-5、9-6、9-7、9-8、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10-1、10-2、10-3、10-4、10-5、11-1、11-2、11-3、11-4、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