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复习题1. 名词术语含义:震源;震中;地震波;震级;烈度;基本烈度;多遇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地震系数k;动力系数;水平地震影响系数。震源: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地震波: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震级: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M表示。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震动的强烈程度。基本烈度: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多遇地震烈度:是该地区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即烈度概率密度分布曲线上峰值烈度(众值烈度)( 一个地区的多遇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的地震烈度。)。罕遇地震烈度:一个地区的罕遇地震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2%3%的超越概率作为大震烈度的概率水准。地震系数k:地震系数K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即k=动力系数:动力系数 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即=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地震影响系数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以其乘积表述,并称为地震影响系数。=k 书54页2.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地震震级概念:衡量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称为震级,用符号M表示。地震烈度概念: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地点振动的强烈程度。 联系:我国有关单位根据153个等震线资料,经过数理统计分析,给出了烈度I、震级M和震中距R(km)之间的关系式:I=0.92+1.63M-3.49以及震中烈度与震级M之间的关系式:=0.24+1.29M,根据上两式,可在M-坐标系中绘出等烈度区,实际上,它是烈度衰减规律的另一表达形式,它有助于了解不同震级M和震中距R对烈度I衰减的影响。3. 抗震规范对建筑物抗震设防规定的一般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该设防目标。目标:抗震设计时,原则上应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目的要求:第一水准:当遭受到多遇的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简称“小震”)影响时,建筑一般应 不受损坏或不需要修理仍能继续使用。(小震不坏)第二水准:当遭受到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可能有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经修理仍能继续使用。(中震可修)第三水准:当遭遇到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简称“大震”)时,建筑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抗震设计时,抗震规范采取了二阶段设计方法:(怎样实现设防目标)即第一阶段设计:按小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验算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以及在小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性变形。以满足第一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第二阶段设计:在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以满足第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至于第二水准抗震设防目标的要求,抗震规范是以抗震构造措施来加以保证的。4. 简述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及其设防标准。书8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分为以下四类:甲类建筑-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属于甲、乙、丁类建筑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属于抗震次要害建筑。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抗震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5. 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内容:1 预防为主,全面规划。选择有利,避开不利,排除危险。2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抗震场地,做好地基基础的抗震设计。3 选用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4 建筑布置宜规则。建筑形体要求简单、规则、对称。5 重视防止非结构构件的震害。6. 简述建筑场地的列别及其划分依据。类别4类,依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抗震规范规定,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分为4类,建筑场地列别划分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覆盖层厚度(m)1121231234建筑场地覆盖厚度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 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2 当地面5m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2.5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时,可取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作为覆盖层厚度。3 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4 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7. 理解液化地基的概念。书30页液化的概念: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态,形成如液体一样,这种现象就称为土的液化。影响土的液化因素:地质年代、土中黏粒含量、上覆非液化层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土的密实程度、土层埋深、地震烈度和震级。8. 写出无阻尼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方程、结构自振周期公式,并说明各符号含义。自由振动方程:(t)+x(t)=0 (t)单质点弹性体系相对位移反应的2次导数,无阻尼自振频率,x(t) 单质点弹性体系相对位移反应结构自振周期公式:T=无阻尼自振频率 G质点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用在质点上单位水平集中力在自由端产生的侧移9. 什么是设计反应谱?写出按照反应谱理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结构的底部地震作用的公式,并分析影响结构地震作用的主要因素。根据不同的地面运动记录的统计分析表明,场地的特性、震中距的远近,对反应谱曲线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例如,场地愈软,震中距逾远,曲线主峰位置愈向右移,曲线主峰也愈扁平。因此,应按场地类别、近震和远震分别绘出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统计分析,从大量的反应谱曲线中找出每种场地和近、远震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用的标准反应谱曲线。=mkg=kG=G 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k地震系数 动力系数 G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地震影响系数影响结构地震作用的主要因素: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动力系数,地震系数 ,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规范就是以地震影响系数作为抗震设计依据的,其数值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确定。10. 基本地震烈度下max和多遇地震烈度下max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于多遇地震(小震)烈度比设防烈度平均低1.55度。研究表明,其 max值比设防烈度时的小,故多遇地震时的max可取表3-3中max的,按这个数值计算地震作用大体上相当于197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设计水准。表3-3设防烈度与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的关系设防烈度I6789max0.1130.23(0.338)0.45(0.675)0.9011. 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下,max之间有什么关系?罕遇地震(大震)时的max值,分别大致取表3-3中相应7、8、9度的max值的2.13、1.88、1.56倍。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的max值参见表3-4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 表3-4设防烈度I6789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12. 写出抗震规范中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公式,说明各符号含义。规范中所采用的系数曲线考虑了哪几方面的影响。:地震影响系数 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T单质点体系自振周期(s)Tg特征周期(s) 曲线下降阶段的衰减系数 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小于0时取0。 阻尼调整系数,当小于0.55时,取0.55。13. 写出多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运动方程,说明公式中各符号含义。+=(i=1,2,.,n)质点i的质量 表示质点i的相对位移反应的二阶导数 第r个质点产生单位位移,其余质点不动,在第i个质点产生的弹性反力。 表示质点r的相对位移反应 第r个质点产生单位速度,其余质点速度为零,在第i个质点上产生的阻尼力 。表示质点r的相对位移反应的一阶导数 表示地面水平位移的二阶导数即地震时运动加速度14. 推导两质点弹性体系的自振周期和振型计算公式。对于两质点体系,质点位移表达式 (t)+(t)+(t)=0 (t)+(t)+(t)=0 1上式表示两个质点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它的每一项均表示位移,所以称为自由振动位移方程。微分方程组的解:设两个质点作简谐振动: (t) = (t) = 2式中为质点1、2的振幅;为振动频率;为初相角。将上式对时间t进行二次微分,得各质点的加速度。(t) = (t) = 3将2、3两式带入1式并消去各项中的,经整理后得: =0 =0 4这是关于两个未知数的齐次方程组,显然是方程组唯一的解,由2式可知,这组零解表示体系处于静止状态,而不发生振动。这不是所需要的解,现在求不同时为零的其他可能的解。若使4式中不全为零,则必须使式4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即=0 5将上面行列式展开,得: 6在6式中质量和柔度系数均为常数,只有是未知数,故上式是一个关于的二次代数方程,它的解为:= 7由此可见,具有两个自由度的体系共有两个自振频率。其中较小的圆频率用表示,称为第一圆频率或基频;另一个圆频率用表示.,称为第二圆频率。这样,对于两个质点的运动方程有两组特解:其中对应的一组特解为:(t) = (t) = 8其中对应的一组特解为:(t) = (t) = 9取代入式4式,=0 =0 10当体系振动时,上式系数行列式等于零=0 11根据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性质可知,齐次线性方程组10式中两个方程并不是独立的,即式10的第一式经过简单变换后就可得到式10的第二式。实际上由式11得: 12将上式代入10式的第一式得:或 13可见上式就是10式的第二式。因此,这就证明了式10的两个齐次方程彼此不是独立的。这就是说,式10未知数的个数比方程数目多一个,于是方程只能有不定解,即只能假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某一定值时,才能从方程10中任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也就是只能从方程10中求出和的比值。例如由式10中第一式得: 14显然,这一比值与时间t无关,于是由式8可见,体系按振动过程中,任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移比值等于,即始终保持不变。同理,取代入式4式,也只能求出和的比值 15显然,这一比值也与时间t无关。体系按振动过程中,任一时刻各质点的位移比值等于,即也始终保持不变。15. 列出j振型i质点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Fij的表达式,说明公式中各符号含义。=(i=1,2,n;j=1,2,n)其中第j振型第i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相应于第j振型自振周期的地震影响系数;第j振型参与系数;第j振型第i质点的水平相对位移;集中于质点i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结构和构配件自重标准值和各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16. 底部剪力法表达式及各符号含义。怎样计算各楼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相当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等效重力荷载系数,抗震规范规定结构总重力荷载,各层水平地震标准值: 顶部附加地震作用系数17. 影响结构水平地震作用的参数有哪些?相当于结构基本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等效重力荷载系数,抗震规范规定结构总重力荷载,18. 推导能量法计算基本周期的公式。瑞利法也称为能量法。这个方法是根据体系在振动过程中能量守恒定律导出的。一个具有n个质点的弹性体系,质点i的质量为,体系按第一振型作自由振动时的频率为。假设各质点的重力荷载水平作用于相应质点上的弹性曲线作为基本阵型。为i点的水平位移。则体系的最大位能为:而最大动能为:令,得体系的基频的近似计算公式为:或而基本周期为:或19. 写出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表达式并说明各符号含义。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应按下式计算:=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重力荷载分项系数,一般情况取1.2,当重力荷载效应对构件承载能力有利时,不应大于1.0;、分别为水平、竖向地震作用分项系数;风荷载分项系数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有吊车时,尚应包括悬吊物重力标准值的效应;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尚应乘以相应的增大系数或调整系数;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组合系数,一般结构可不考虑,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20. 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如何计算。各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计算方法:(1)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宜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2)除上述以外的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3)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可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采用时程分析法的房屋高度范围(表)烈度、场地类型房屋高度范围(m)烈度、场地类别房屋高度范围 (m)8度、类场地和7度1009度608度、类场地8021. 写出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设计表达式,说明各符号含义。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下列表达式: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结构构件承载力设计值22. 为什么要限制建筑结构的不规则性,不规则性的类型有哪些?震害调查表明,建筑立面和平面不规则常是造成震害的主要原因。建筑平面不规则的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建筑竖向不规则的类型: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23. 抗震规范对于多层混凝土结构的防震缝最小宽度是如何规定的?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要求。抗震规范规定,防震缝最小宽度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结构房屋的防震缝宽度,当高度不超过15m时可采用7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相应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房屋规定数值的70%,但不宜小于70mm。(3)抗震墙结构房屋,其防震缝宽度可采用框架结构房屋规定数值的50%,且不宜小于70mm。(4)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按不利体系考虑,并按低的房屋高度计算缝宽。(5)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高度、刚度或层高相差较大时,可在缝两侧房屋的尽端沿全高设置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每一侧的抗撞墙的数量不应少于两道,宜分别对称布置,墙肢长度可不大于一个柱距,框架和抗撞墙的内力应按考虑和不考虑抗撞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并按不利情况取值。防震缝两侧抗撞墙的端柱和框架的边柱,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24. 掌握底部剪力法的基本概念。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特别是房屋层数较多时,计算过程十分冗繁。为了简化计算,抗震规范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采用近似计算法,及底部剪力法。即根据地震反应谱理论,以工程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与等效单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相等,来确定结构总地震作用的方法。25. 如何确定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影响抗震等级的因素有哪些?为了体现在同样烈度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和不同场地有不同的抗震要求,抗震规范根据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别将框架结构、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抗震墙结构划分不同的抗震等级。(四级)影响因素:结构类型、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和场地类别26. 掌握D值法的基本概念。简述D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步骤。改进的反弯点法,近似地考虑了框架节点转动对柱的侧移刚度和反弯点高度的影响。改进的反弯点法是目前分析框架内力比较简单、而又比较精确的一种近似方法,因此,在工程中广泛采用。改进反弯点法求得柱的测移刚度,工程上用D表示,故改进反弯点法又称“D值法”。D值法计算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内力的步骤:(1)分别按式=和式=计算各层柱的侧移刚度;(2)按下式计算各柱所分配的剪力=式中框架第i层第k根柱所分配的地震剪力;第i层第k根柱的侧移刚度第i层柱侧移刚度之和第i层地震剪力,(3)按式计算柱的反弯点高度。(4)根据和反弯点高度确定柱端弯矩,然后,按节点弯矩平衡条件和梁的转动刚度确定梁端弯矩。27. 掌握影响反弯点高度的因素及其对反弯点高度影响的变化规律。D值法的反弯点高度按下式确定:式中标准反弯点高度比。其值根据框架总层数n、该柱所在层数m和梁柱线刚度比某层上下梁线刚度不同时,该层柱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当+时,令,根据比值和梁柱线刚度比。这时反弯点上移,故取正值;当+时,则令,这时反弯点下移,故取负值。对于首层不考虑值。上层高度与本层高度h不同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其值根据和的数值。对于顶层不考虑修正值。:下层高度与本层高度h不同时,反弯点高度比修正值。其值根据和的数值。对于首层不考虑修正值。各参数增大则反弯点高度值增大,各参数减小则反弯点高度减小。28. 简述框架柱、梁、节点的抗震设计原则及主要构造措施。框架柱、梁、节点的抗震设计原则:(1)强柱弱梁:要控制梁、柱的相对强度,使塑性铰首先在梁中出现,尽量减免或减少在柱中出现。因为塑性铰在柱中出现,很容易形成几何可变体系而倒塌。(2)强剪弱弯:对于梁、柱构件而言,要保证构件出现塑性铰,而不过早地发生剪切破坏,这就要求构件的抗剪承载力大于塑性铰的抗弯承载力,为此,要提高构件的抗剪强度,形成“强剪弱弯”。(3)强节点、强锚固:为了保证延性结构的要求,在梁的塑性铰充分发挥作用前,框架节点、钢筋的锚固不应过早地破坏。主要构造措施:(1)梁柱及节点核心区箍筋的配置,震害调查和理论分析表明,在地震作用下,梁柱端部剪力最大,该处极易产生剪切破坏。因此抗震规范规定,在梁柱端部一定长度范围内,箍筋间距应适当加密,一般称梁柱端部这一范围为箍筋加密区。1.梁端加密区的箍筋配置,应符合要求。2.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符合要求。3.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要求。4.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应符合要求。5.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筋率应符合要求。6.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要求。7.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要求。(2)钢筋锚固与接头,为了保证纵向钢筋和箍筋可靠的工作,钢筋锚固与接头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1.纵向钢筋最小锚固长度应符合要求。2.钢筋接头位置,宜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但如有可靠依据及措施时,也可将接头布置在加密区。3.当采用搭接接头时,其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 为纵向手拉钢筋搭接长度修正系数。4.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方法应符合要求。5.框架梁柱纵向钢筋在框架节点核芯区锚固和搭接应符合要求。6.箍筋弯钩应符合要求。29. 掌握框架结构的内力及变形特点。内力:柱的剪力、柱端弯矩、梁端弯矩、框架弯矩图变形特点:竖向杆上拉下压、横向杆左压右拉(书121页图4-10)30. 掌握多层砖房的抗震措施。(1)设置钢筋混泥土的构造柱(2)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3)楼盖、屋盖构件具有足够的搭接长度和可靠的连接。(4)横墙较少砖房的有关规定与加强措施(5)墙体之间的连接(6)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7)采用同一类型的基础31. 多层砌体房屋横向楼层地震剪力分配中,如何考虑墙体的剪切刚度和弯曲刚度?实验和理论分析表明,当墙体的高宽比h/b4时,剪切变形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只需计算弯曲变形。但由于h/b4的墙体的侧移刚度比h/b4的墙体小得多,故在分配地震剪力时,可不考虑其分配地震剪力。32. 多层砌体房屋中,应选择哪些墙段验算墙体截面抗震承载力?在验算纵、横墙截面抗震承载力时,应选择以下不利墙段进行:(1)承受地震作用较大的墙体(2)竖向正应力较小的墙段(3)局部截面较小的墙垛33. 多层砌体房屋中构造柱和圈梁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设置.作用,震害分析和试验表明,在多层砖房中的适当部位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并与圈梁连接使之共同工作,可以增加房屋的延性,提高房屋的抗侧力能力,防止或延缓房屋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突然倒塌,或者减轻房屋的损坏程度。因此,设置构造柱是防止房屋倒塌的一种有效措施。钢筋混凝土圈梁是增加墙体的连接,提高楼盖、屋盖刚度,抵抗地基不均匀沉降,限制墙体裂缝开展,保证房屋整体性,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有效构造措施,而且是减小构造柱计算长度,充分发挥抗震作用不可缺少的连接构件。设置方法: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房屋层数设置部位6度7度8度9度四、五三、四二、三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7、8度时,楼、电梯的四角,每隔15m左右的横墙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六、七五四二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八六、七五、六三、四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局部较小墙垛处,79度时,楼、电梯的四角,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部位及构造要求:1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或木楼盖、屋盖的砖房,横墙承重时应按下表的要求设置圈梁,纵墙承重时每层均应设置圈梁,且抗震横墙上的圈梁间距应比表内的要求适当加密。砖房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设置要求。墙类烈度6、789外墙及内纵墙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屋盖处及每层楼盖处内横墙同上,屋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15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屋盖处所有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7m;楼盖处间距不应大于7m;构造柱对应部位同上;各层所有横墙2 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与墙体可靠连接的房屋可不另设圈梁,但楼板沿墙体周边应加强配筋,并应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可靠连接。3 圈梁应闭合,遇有洞口应上下搭接,圈梁宜与预制板设在同一标高处或紧靠板底。4 圈梁在上表要求的间距内无横墙时,应利用梁或板缝中配筋替代圈梁。34. 计算题用底部剪力法计算作用在结构上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和层间地震剪力。书74页例3-6已知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等于,柱的截面尺寸350mm350mm,采用c20的混凝土,梁的刚度系数EI=,建筑场地类别为类,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结构的阻尼比=0.05解:已知,=4m,=8m =0.4s(查书55页表3-2)书63页例3-3,70页3-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