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00517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学习重难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欣赏德国的风光图片。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播放德国风光片。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激发学生兴趣。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哥延根城市图片)这是德国的一所城市哥廷根,著名的哥延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这所大学已孕育了30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曾求学于哥廷根大学。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季先生一起走进德国,感受那里与众不同的风景民俗!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读题质疑)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线索。1、下面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读正确,并想一想:课文几次来到德国?(2次)教师补充资料:季羡林先生在1935年第一次去德国,在德国学习、生活了十年后回国,时隔35年,他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所见所闻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再返哥廷根一文,现在我们学习的课文就选自再返哥廷根。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谁能用上“先.然后.最后.”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三、学习一二自然段,探究德国人种花的独特之处。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共几句话?句与句之间什么关系?2、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呢?德国人种花有什么独特之处?默读课文第二段,画出相应的句子。3、出示句子: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华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自由谈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出德国人种花的独特之处?4、自己种花与德国人对比,体会独特。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家养花为了什么?教师补充资料并小结:我们养花给自己看。德国人不但把花养在窗外而且还把窗帘做成半截的呢?很显然,他们养花是让别人看的。5、季先生对此感到吃惊你从哪里读出来的?6、面对季先生的吃惊,女房东却认为“正是这样”指的什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从中你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女房东?朗读指导:读出季先生的吃惊与女房东的和蔼、无私。四、探究“美丽的景色”。1、教师过渡: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花儿真的是给行人看的吗?街上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跟随季先生的脚步走出房屋,到街上去看一看吧!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将相应的句子画下来。自由朗读写景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2、说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谈相机指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板书)这两个词什么意思?你还知道哪些形容花的词语?想一想,这两个词语都是来形容花,作者用词是不是重复了?出示花的图片对比。学生比一比,那幅图片可以用“花团锦簇”形容?那幅图片可以用“姹紫嫣红”形容?教师小结:各种颜色的花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侧重花的颜色)娇艳的花一朵挨一朵,互相簇拥,靠在一起,挤在一起,这就叫花团锦簇(侧重花的形态)看,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啊!现在把词带入句子,谁拿来读一读?3、理解“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什么意思?“睱”怎么解释?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文件)沐浴在这花海此刻你心情怎么样?带上好心情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个人读展示齐读。五、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师过渡:这美丽的花海是谁创造的呢?(引出句子并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1、“耐人寻味”什么意思?“颇”?2、“这种境界”指3、结合上下文谈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师过渡引导:这种境界只表现在种花上吗?这种境界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咱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发现了吗?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带上自己的感受有感情朗读六、学习第四段。1、四五十年后,季先生故地重游,主人问及季先生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季先生说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变化。)变化是有的,几十年来德国会有哪些变化?2、“美丽”指什么?补充句子练习:四五十年过去,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很多东西都变了,但是始终没变。3、教师小结:是啊,不管多长时间,这种美丽都不会改变。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已深深扎根在德国每个人的心里,成为民族的传统美德!七、教师引读,回归文本1、几十年过去了,再次踏上德国的土地我们发现:生接读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2、此情此景深深的打了季先生,他由衷的赞叹,生接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3、有谁不被这景色感动呢?让我们共同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八、此时作者仿佛回到四五十年前1、作者在思念什么?(祖国、亲人)2、生交流我国的民族传统美德。师小结:每个民族都有各有其美,我们要继续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美德,还要学习别的民族的优点,共同创建美好生活。欣赏品味激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三自然段解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的的哥廷根大学留学时,感受到德国是一个爱花的民族,他们家家户户都养花,但是把花养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自己却只看花的脊梁。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而当作者在几十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美丽依旧没有改变。本文不是普通的写景文章,单纯记叙德国的景色,而是透过美丽的景色描写引出自己的思考,揭示一个平实而又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一、内容:一“线”两“点”,值得揣摩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与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单元目标得以落实的关键之处。这两段是文章详写的部分,是主要内容的体现。可通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文章第三段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景物的美,值得揣摩,又利于积累。两段内容中暗藏一条线索:德国人养花让别人看到“花的海洋”,自己却只能看“花的脊梁”,通过强烈的对比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此线索的立脚点就在与两段中的两个点睛之处:“莞尔一笑”和“山阴道”。二、语言:暗藏伏笔,一“笑”点睛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是总起句,点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和“我”为此感到吃惊。爱花之真切通过词语“家家户户”、两个“都”体现出来,这是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特别之处。句子“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中的“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此暗埋“我为人人”的伏笔。而本段中的“莞尔一笑”为本文唯一一个描写神态的词,用得恰到好处,从文字表面看,似作者找到了“吃惊”的答案,实为点睛之笔,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德国人的简单、大度、为别人着想的行为在这一“笑”中展露无余,值得师生共同细细品味。三、写法:情理交融,由景及人课文的第3自然段则是全文的核心段落。从整体看,本段颇具特色,是写景与说理的交替,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表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回应了前文,又点明了中心,还照应了后文。因此,在教学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第一句自然过渡,既承接上段中女房东“莞尔一笑”时说的话,又启示本段中倾心描述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内容。文句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此段作者的描写也可谓浓墨重彩,将丰富的视觉描写与诗意的想像与理性的思考融为一体。段落中几个描写花的四字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将德国街头花的多、颜色的丰富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如果让语言的品味与朗读并存,助于让学生积累语言,丰厚语感。而“如入山阴道上”一句又成本段的点睛之笔,读着,那种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赞美之情全然凝聚在此处。所以,这里实在是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无限遐想的绝好契机。可是,细读后,我们会发现写“景”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写“人”才是意图所在。作者要追寻的是“花美”背后的人性的美。所以,诗情画意戛然而止,理性的叙述让我们顿悟:一切景美皆人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素朴而又凝练的八个字浅显易懂,却又颇耐人寻味。我们可以透过它触摸到作者文字背后的那颗心。教学设计一、品读“别人眼中花的美”1找出特别:通过我们刚才的了解,同学们发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2寻找“美丽”:别人看到的花是怎样的?请你从课文中快速找出来。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1分半)3练读感受:(1)自由读读这句话,把它读顺。如“如入山阴道”读通顺。猜猜“山阴道”是什么样的?拓展资料:“古人与山阴道”(2)你走过这样秀丽的山阴道吗?感觉怎么样?(阴凉鸟语花香等)(3)指名读。(引导:老师注意到你这个“任何”读得很强调,是为什么?)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走过每一条街,抬头向上看(4)继续激励学生个性朗读。像刚才这位同学一样,你特别有感受的地方就强调着读。谁再试试?(5)正是因为这些词语的运用,才使我们形象感觉到花的多而美,我们平时在写作说话的时候,也要学会用这样的写法。4想象美读:(1)请朗读最好的人读。请你们闭着眼睛听,边听边想像,你仿佛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甚至能听到什么?(2)学生说自己的想象。板书:花的海洋(3)看图片:小镇风光图片。(窗台上的花儿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小镇的街道成了花的海洋。(4)这么多这么美的花,人们的眼睛一下子看得过来吗?哪个词说明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板书“暇”)“暇”是什么意思?(空闲、时间)所以它是“日”字旁的。(5)这样的街好想走一走,如果你放学经过这样的街上,你会感觉如果你和伙伴手拉手走过街上如果你和爸爸妈妈在假日里在这样的街上散步(6)让我们把想到的美好景象也用笔记录下来。完成小练笔。(5分钟)(7)小结:走在这样的街道上,欣赏着花景,沐浴着花香,真是一种美的享受。5积累背诵:奇丽的景象,优美的描写,让我们把它认真背诵下来,长久留在心中。二、研读“自己看自己家的花只看脊梁”1承上启下: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是花的海洋,那自己在自己屋里看到又是什么?(花的脊梁板书)2关注“脊梁”:出示句子: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花的脊梁是指什么?(花的茎,花的枝叶)3创设情境:感悟作者和房东的对话。(1)自己养花却只能看花的脊梁,最美的部分留给别人看。可是花的主人介意吗?:出示句子: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2)哪个词最能体现他们根本不介意?“莞尔一笑”,(正音,多音字)字典中“莞”的意思是“微微地”,那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明形容女性)(3)从女房东这微微一“笑”中你看出了什么?(习以为常,很自然)。三、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注重思维)1引出中心:看板书,养花让别人看到花的海洋,而自己却只看花的脊梁。而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2理解中心:(1)这里有个生字和新词,“颇”可以换个什么词?“耐人寻味”什么意思?(2)看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这句话的意思吗?(只有多为别人着想,别人才能会为你着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等)(3)是啊,有谁不会为这样的事情感动呢?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时隔多年,还是记忆犹新,仿佛那幕情景还是近在眼前啊。我们的生活中也有,你发现了吗?(出示提示)组建班级的图书角时看到校园路面有纸片时同伴的习题做不出时3呼应前面:套用那句很老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当初那个问题自己的花为什么要让别人看?4小结升华:为别人着想,而不光为自己。这已成为了德国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四、总结存疑就这样,季羡林在这里生活了十年。这十年间,这些美丽的花儿,这些奇丽的景色多少次让他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祖国和故乡。在四五十年后,季羡林爷爷再次踏上了德国哥廷根的这片土地,他又将会看到什么?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请大家在课前看一看季羡林的另一篇佳作海棠花板书设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自己脊梁花的海洋花的脊梁姹紫嫣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暇颇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教学准备】: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教学过程】:一、以“图”引路,巧做铺垫,激发情感。师:(课件出示哥廷根街景)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爱花之真切令人感到吃惊,而更奇特的是,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走进德国,走进这个民族,去感受他们那独特的“爱花”情怀吧。请同们打开课本150页。1、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齐读课题)。2、指导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谁看的?谁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再读课题。3、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二、初读感知,引发赞叹,直扣中心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2)读到生字新词或优美的语句,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2、指导读词串(扫清生字障碍,明确“梁”读轻声,“莞”字当地名时读“gun”。):3、师:同学们,季羡林先生年轻时留学德国,惊叹于那满街窗台上盛开的鲜花,十年的德国生活给作者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四五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德国,故地重游,走在依然盛开着美丽鲜花的街道上,他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请快速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感慨的句子。4、生说;师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全班齐读句子。)三、紧扣“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一)学习第2自然段。师: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他们的爱花之真切让季老先生感到吃惊,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第2自然段,看看让季老先生吃惊的原因是什么?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理解“家家户户”。体会“爱花真切。”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1)体会脊梁。A、“脊梁”是什么意思?(脊背)B、在文中指什么?实物出示花朵讲解:(“脊梁”在文中指花的枝干和叶子,包括花的背面。)师:是啊!德国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季先生之所以会中吃惊,是因为3、出示句子: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的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齐读、指名读句子)。师:德国人真奇怪,自己养花却没有欣赏到花的美丽,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养花呢?我们来看看作者和女房东的对话就知道了。3、出示对话: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1)分角色读,齐读。(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轻松地微微一笑。多指女子)。(3)说说关于“笑”的四字成语。师:透过女房东这“莞尔一笑”,我们看到了德国人的不同寻常的民俗风情,那就是把自己劳动创造的美让给别人分享。让我们带着敬意再次走近女房东吧!(再齐读对话句子。(二)重点研读第3自然段。1、师: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爱花的德国人在屋子里看到的只是花的脊梁,那么行走在大街上的人们看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色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2、出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3、指名读、师生合作读。4、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的美;抓住“花的海洋、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用“应拉不暇”造句。6、(课件展示威者花儿的画面)师:除了课文中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来形容这些美丽的花以外,你还想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些美丽的画面?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看来你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很注意积累一此优美的词语。许多鲜花争奇斗艳,簇拥在一起,这奇丽的景色!走在这满是鲜花的大街上,我们会感觉到了世外桃源。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美丽的街头吧!7、情景引读:师:多美的大街啊!放学后,孩子们走穿过街头,他们看到的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工作了一天的人们,下班回来,走过街上,他们看到的也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师:年轻的留学生季羡林初到德国,走在街上,他看到的还是(生齐读)家家户户的窗子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8、教师配乐范读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应接不暇。)(1)学生听教师范读,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都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生2:我仿佛听到了,花儿们窃窃私语,好像在说“我们要感谢我们的主人啊!”生3:我仿佛闻到了,花儿们散发出的阵阵香味。师:看(出示课件),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美丽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也不由得发出这样的赞叹(师指板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师:看到这奇丽的景色,面对这奇特的民族,此时,作者思绪万千。他心中想到了些什么?请同学们来读读这段话。(出示第3自然段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学生自由读)。9、出示句子: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师:“这种境界”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生说师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1)理解“颇”、“耐人寻味”的意思。(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举例说说。10、引读:德国是个爱花所族,但他们更乐于把自己养的花让给别人看。“每一家都是这样,颇耐人寻味”。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老师把这八个字调换一下位置,你们知道为什么?11、变换形式,配乐朗读,巧读成诵。出示:描写景色奇丽和民族奇特的句子。(1)师:现在,我们把作者的赞叹加进来再配上音乐读一读,会有怎样的效果呢?(全班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师:听完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就像走在街上,融入花的海洋,花的世界。(2)师;我们再换一种方式来读,相信大家会有更深的感触。(全班分角变换形式读第三自然段。)师:同学们,感受到花的美了吗?在优美的音乐中,我仿佛看到了四五十年前,德国人们的这种境界(指板书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间候,;走在街上的时候,这真是的境界呀!四、感受“美丽”,升华情感。1、师:四五十年后,季羡林先生又一次踏上了德国的土地,来到了昔日熟悉的街道。故地重游,他发现许多事物都变了,但依然没有改变的是美丽,他感慨万千(出示图文结合的幻灯片:“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1)师:同学们猜猜,这几十年来,德国发生了哪些变化?生1:德国新添了许多设楼大厦。生2:德国的街道比以前更宽了,车更多了。生3:花比以前更多了,更美了。(2)“美丽”指的是什么?(花美、城市美、环境美、人的人灵更美)2、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是的,始终没有变。3、出示幻灯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1、师:是呀,德国不仅花美,人更美。感谢我们的语言大师季羡林先生,把我们带到了德国,让我们看到了指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让我们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颇耐人寻味的道理。2、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让我们再次走进德国,(引导配乐情境朗读,边朗诵边播放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思乡曲)伴随着季先生重温旧梦漫步在花团锦簇的大街之上温馨惬意遨游于姹紫嫣红的楼宇之间流连忘返沐浴着芬芳的花海之香遐想联篇编织了四五十年的童话倾刻间梦想成真【板书设计】: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么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