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9152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名词解释浪漫主义建筑(ROMANTICISMARCHITECTURE)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同学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国情调。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古典复兴建筑: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在欧美流行的复古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分为罗马复兴和希腊复兴两种倾向。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纪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但他们没有简单地抄袭古典建筑式样,古典复兴建筑体形单纯、独立、完整,细部处理朴实,形式合乎逻辑,纯装饰构件较少。采用古典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折衷主义建筑ECLECTICACHITECTURE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创作思潮。折衷主义为了弥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式样,故有“集仿主义”之称。折衷主义建筑师不讲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刻意求新,立足于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他们将罗马、希腊、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各式各样融会于自己的建筑作品里,以求摆脱一脉相承的谱系,创造本时代的建筑风格。工艺美术运动(ArtsandCraftsMovement):亦称手工艺运动。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提倡用手工艺生产表现自然材料,以改革传统形式,反对粗制滥造的机器产品。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的束缚。因建筑风格打破传统手法,根据功能需要自由设计平面与造型,又得名为“自由建筑运动”。代表人物是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品是魏伯设计的“红屋”。新艺术运动(ArtNouveau):19世纪80年代始创自比利时,它的特点在于运用自由曲线模仿自然形态。代表人物有凡德费尔德(HenryvandeVelde)、霍尔塔(VictorHorta)等。在建筑风格上反对历史式样,采用流动的曲线和以熟铁装饰的表现方式,试图创造适合工业时代精神的简化形式。但由于仅限于在建筑形式上尤其是室内装饰的创新,而未能解决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之间的结合,因而很快就逐渐衰落维也纳学派(ViennaSchool):19世纪90年代末受新艺术运动的影响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形成的以瓦格纳为代表人物的建筑家集团。他们主张建筑形式应是对材料、结构与功能的合乎逻辑的表述,反对历史样式在建筑上的重演。代表作品是瓦格纳设计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分离派(Secession):1897年维也纳学派中的部分成员成立的建筑派系。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装饰的主题采用直线和大片光墙面以及简单的立方体。代表人物是奥别列去、霍夫曼(J.Hoffmann),代表作品是奥别列去设计的分离派展览馆。风格派:1917年由万陶斯伯主编的期刊风格在荷兰问世,并把风格一词作为同时成立的集团名称。成员有画家、雕刻家、建筑家和作曲家。风格派的目标是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沐迪修斯的倡导下,1907年德国成立了由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参加的全国性的的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目的在于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以开辟国际市场。提出的指导思想是运用先进的工业技术,经过优良的设计,生产质地优良,美观实用的产品,范围包括从日用品到房屋建筑。联盟促进了德国建筑领域的创新活动向与工业结合的方向发展,联盟成员的建筑作品如贝伦斯的AEG透平机车间、格罗皮乌斯和梅耶的法古斯工厂都具有了现代建筑的特征风格派(StijlDe)风格派的目标是把建筑、雕刻和绘画有机地组成一个明白易懂的、基本的、不动感情的结构。主张把艺术从个人情感中解放出来,寻求一种客观的、普通的、建立在对时代的一般感受上的形式。风格派建筑师努力寻求尺寸、比例、空间、时间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否定建筑中封闭构件的作用,消除其内部和外部的两重性,打破室内的封闭感与静止感而强调向外扩散,使建筑成为不分内外的空间和时间结合体。建筑造型基本以纯净的几何式:长方、正方、无色、无饰、直角、光滑的板料作墙身,立面不分隔区别作用,认为最好的“艺术”是基本几何形象的组合和构图。风格派的主要成员有画家蒙德里安、万陶斯伯、雕刻家万顿吉罗(GVantongerloo)、建筑师万特霍夫(MatnHoff)、奥德(J.J.P.oud)、里特维德(G.T.Rietveld)等。,风格派代表作是1924年由里特维德设计的乌德勒支(Utrecht)的施罗德住宅。构成主义(Construction)(亦称构成派)前苏联“十月革命”以后,雕刻艺术家K马里维奇(KasimirMalevich18781933)和N贾波(NaumGabo18901977)、A佩夫斯纳(AntoinePecsner)两兄弟把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机械艺术相结合,发展成为构成主义,其纲领为:谋求造型艺术成为纯时空的构成体,使雕刻、绘画均失其特性,用实体代替幻觉,构成既是雕刻、又是建筑的造型,建筑的形成必须反映出构筑手段。代表作品是1920年踏特林设计的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1924年维斯宁兄弟设计的“列宁格勒真理报分社”方案、1925年梅尔尼柯夫(KonstantinMenikov)设计的巴黎国际现代装饰工业艺术博览会苏联馆未来主义(Futurism)(亦称未来派)1908年由意大利青年诗人托马索马利内蒂(TommasoMarinetti)在米兰发起,次年在巴黎发表未来主义宣言。1914年意大利建筑家安东尼奥圣埃利亚在米兰加入未来主义行列,并发表“未来主义建筑宣言”。他在城市建设工程中提出“动”与“变”,用构图方案表达高层建筑物的电梯以及地铁和多层车道的高速关系及新时代精神,形成了建筑领域中的未来主义倾向。未来主义者反对古典的、庄重的、祭祀的、戏剧性的、装饰的、纪念性的、轻巧的及一切取悦于人的建筑,反对保护、修复和重建古典建筑。他们反对垂直线和水平线,反对立方体、方锥体和圆,提倡斜线和椭圆的创造的富有动态的建筑机体。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亦称表现派)产生于20世纪的德国和奥地利,于1910年前后趋于成熟。表现主义画家重个性、重感情、重主观需要,设想通过外在表现、扭曲形象或强调某些色彩,把梦想世界显示出来,以引起观者情绪上的激动。表现主义建筑师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最能代表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是由门德尔松1920年设计的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纯粹主义(Purism)以新帕拉图哲学为基础,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现的造型设计倾向。由建筑师兼画家勒柯布西耶和画家奥占芳发展起来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领域出现了纯粹主义创作思潮。它以“数学”即秩序为基础建立新的美学观,提倡由经济法则和数字计算形成不自觉的美。建筑师应该注意的是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和形体,并应在调整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法线”是在创造纯净与美的形式的过程中,用来作为构图参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纯粹主义摒弃个人情感,反对装饰,认为比例是处理建筑体量与形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提倡表现立方体,圆锥体以及它们在阳光下的光影变化为主的构图手法。萨伏伊别墅是纯粹主义的经典作品。理性主义(Rationalism)简称Rats。20世纪初期,欧美建筑界扬弃古典理性主义思想,科学地探索现代建筑发展方向的创作思潮。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逻辑性,将房屋与使用者联系在一起,把经济放在首要的地位。试图以建筑参与或解决部分社会问题。2、注重建造过程的逻辑性。系统地引进工业技术、标准化和在环境设计的各个层次进行预制化。反对装饰,提倡建筑形式与结构体系及建造过程协调一致,建筑外形能如实地反映建筑结构及构造特点。3、注重建筑使用的逻辑性。提倡简洁、清晰、明朗的建筑风格,视空间为建筑的实质,强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建筑应尽可能地满足功能要求。理性主义不是一种流派,而是一种创作思潮。国际式InternationalSryle(亦称“国际风格”)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国的建筑相互影响,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彼此接近的形式风格。1925年,格罗皮乌斯编印过一本建筑图集,其中收集了德国建筑师贝伦斯、法国建筑师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这本图集题名为国际建筑。这个书名在20年代末期转变为一种特定建筑风格的名称“国际式”。1932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过75幅欧美新建筑图片,约翰逊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为此编写了一本书,名为国际式:1922年以来的建筑(InternationalStyle,ArchitectureSince1922)。从此,“国际式”这个名称在许多地方被当作现代建筑的同义语了。国际式不是一种创作思潮,而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种极为普遍的建筑形象。国际式建筑的特点是手法洗练,以矩形体为主,平顶、多窗、少装饰,房间布局自由,把秩序作为设计的要素之一。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在现代建筑中设计中,将实用作为美学主要内容、将功能作为建筑追求目标的一种创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师沙里文是功能主义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口号。早期功能主义的重点是解决人的生理需要,其设计方法为“由内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义发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进建筑设计之中,建筑形式成为功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芝加哥学派(ChicagoSchool)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工程师詹尼(WilliamLeBaronJenney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rancr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包豪斯学派(BauhausSchool)20世纪20年代德国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与发展的建筑学派。格罗皮乌斯是包豪斯的核心人物,他与包豪斯其他成员共同创造了一套新的、以功能、技术和经济为主的建筑观、创作方法和教学观。他们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和建造方式联系起来;提倡以新的技术来经济地解决好新的功能问题。包豪斯的教学特点是:反对模仿因袭,将产品设计同机器生产、社会发展及各门艺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素养。包豪斯学派的代表作是包豪斯校舍。草原式住宅(PrairieStyle)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FrankLloydWright,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设计的一系列住宅,这类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宽阔,环境优美。建筑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在布局、形体、以至取材上,特别注意同周围自然环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浪漫主义闲情逸致及田园诗意般的典雅风格。草原式风格追求表里一致性,建筑外形尽量反映出内部空间关系,注意建筑自身比例与材料的运用,力图摆脱折衷主义的常套,造型效果犹如植物覆盖于地面一样。建筑往往利用垂直方向的烟囱将高高低低的水平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层层叠叠的水平方向阳台与花台及舒展而又深深的挑檐统一起来。它既具有美国建筑的传统风格,又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很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尽量表现材料的自然本色,重点装饰部分的花纹大多图案化的植物图形或由直线组成的几何图形。伊利诺州的威立茨住宅(WillittsHouse1902)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有机建筑(OrganicArchitecture)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建筑理论及创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HenrySullivan,18561924)明确地提出了有机建筑的观点,他强调整体与细部、形式与功能的有机结合。真正把有机建筑发扬光大,并推动其成为现代建筑创作思潮的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有机建筑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建筑的整体性与统一性。特别突出视觉和艺术的统一,常以母题构图贯穿全局;2、空间的自由性、连贯性和一体性。主张“开放布局”(Openplanning);3、材料的视觉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主张从事物事物的本质出发,提倡由内而外的设计手法。流水别墅(亦称考夫曼别墅19361939)是有机建筑的代表作。有机建筑的代表人物还有哈里宁(Hugohlaring)、阿尔托夏隆(HansScharoun)、奥托(F.Otto)等。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theInternationalCongressofModernArohitecture)简称:“国际建协”,亦译“国际新建筑会议”。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国的建筑师(法国6人、瑞士6人、德国3人、荷兰3人、意大利2人、西班牙2人、奥地利1人、比利时1人)在瑞士一古堡聚会,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讨论科学对建筑的影响、城市规划以及培训青年一代等问题,为现代建筑确定方向。CIAM的基本观点是:建筑是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基本活动;建筑师的使命是用新建筑反映现代精神、物质生活;建筑形式随社会、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要谋求调和各种不同的因素,把建筑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地位摆正。它的宗旨是坚持研究与创作的权力,树立独特见解。机器美学其含义有三方面:其一,建筑应象机器一样符合实际的功用,强调功能和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反对附加装饰;其二,建筑象机器那样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强调建筑风格的普遍适应性;其三,建筑应象机器那样高效,强调建筑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柯布什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就是基于这种思想而提出的。模度(Modulor)又称模数理论。柯布什耶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分别为86、113、183、226cm。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和113cm。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但有人认为柯布什耶的模度不能为工业化所利用,因为其数值系列不能用有理数来表达。居住单位柯布什耶把他所设计象马赛公寓那样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当作组成现代城市的一种基本单位而称做“居住单位”。少就是多密斯把他先结构、后形式,先空间、后功能和讲究条理的设计方法归结为把他在1928年说过的这句话“少就是多”,其具体内容寓意于两个方面:一是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使产生没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二是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使之成为不附有任何多余东西的只是由直线、直角组成的规整和纯净的钢和玻璃方盒子。十次小组(TeamX)以史密森夫妇为首的一个青年建筑师组织。他们因在CIAM十次大会上公开倡导自己的主张,并对过去的方向提出创造性的批评而得名。十次小组形成于1954年1月在杜恩召开的CIAM十次大会的准备会议。十次小组提倡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思想:建筑与城市设计必须以人的行为方式为基础,其形态来自于生活本身的结构发展。典雅主义(Fornalism)亦译“形式美主义”,又称“新古典主义”、“新帕拉蒂奥主义”、“新复古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传统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造型简练轻快,偶有花饰,但不拘于程式;以传神代替形似,是战后新古典区别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标志;建筑风格庄重精美,通过运用传统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义发展的后期出现两种倾向:一是趋于历史主义,另一是着重表现纯形式与技术特征。典雅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建筑师菲利蒲约翰逊(P.Johnson1906)、斯东(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马萨基(M.amasaki,1912)。斯东设计的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U.S.EmbassyNewDelhi19551958)于1961年获美国AIA奖,是典雅主义代表作粗野主义(Brutalism)亦译“野性主义”或“朴野主义”。以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比较粗犷的建筑风格为代表的一种设计倾向。1、粗野主义同纯粹主义一样,以表现建筑自身为主,讲究建筑的形式美,认为美是通过调整构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墙面、空间、车道、走廊、形体、色彩、质感和比例关系而获得;2、把表现与混凝土的性能及质感有关的沉重、毛糙、粗鲁作为建筑美的标准。粗野主义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阔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现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马赛公寓是粗野主义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粗野主义对现代建筑思潮演变起了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妇(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义”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妇追随柯布西耶粗犷的建筑风格,热衷于对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现,并将之理论化、系统化,形成一种有理论、有方法的设计倾向。他们自称是“新粗野主义”,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则为“粗野主义”。两者一脉相承,并无本质上的差异。高技派(High-Tech)亦称“重技派”。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的、建筑造型、风格上注意表现“高度工业技术”的设计倾向。高技派理论上极力宣扬机器美学和新技术的美感,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强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来制造体量轻、用料少,能够快速与灵活装配的建筑;强调系统设计(SystematicPlanning)和参数设计(ParametricPlanning);主张采用与表现预制装配化标准构件。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表现技术的合理性和空是的灵活性既能适应多功能需要又能达到机器美学效果。这类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3、强调新时代的审美观应该考虑技术的决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业技术接近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美学观,使人们容易接受并产生愉悦。密斯风格(MiesianArchitecture)又称“简素主义”、“纯净主义”由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LudwigMiesVanDerRohe18681970)提倡的,40年代末到6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以“少就是多”为理论根据,以“全面空间”、“纯净形式”和“模数构图”为特征的设计方法与手法,其设计原则是“功能服从空间”。它具有表现主义倾向、提倡忠实于结构和材料,特别强调简洁严谨的细部处理手法。象征主义(Symbolisn)20世纪60年代较为流行的一种建筑设计倾向。象征主义追求建筑个性的强烈表现,设计的思想及意图常寓意于建筑的造型之中,能激起人们的联想。象征主义建筑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把艺术造型和环境设计作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它可分为具体的象征和抽象的象征二种形式。E萨里宁(EeroSaarinen19101961)设计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Terminal,KeunedyAirport,19561960)是象征主义代表作。银色派(TheSilvers亦称:“光亮派”slickstyle)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银色派在建筑创作中注重先进技术、综合平衡、经济效益和装修质量。其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上。其建筑特点是:1、通过大面积镜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筑融合在四周环境的映象或蓝天的背景之中,并能创造出影像不断变化的动态效果;2、反映工业化的时代特点,反映出新的艺术观,它光泽晶莹、现代感强;3、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风格程式化的趋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于透明,反射的效果,给街上的汽车驾驶带来了一定困难。银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佩利。1971年佩利创造了银色派的经典作品洛杉矶太平洋设计中心。灰色派(TheGrays亦称:“兼俗主义”或“包含主义”)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思潮。灰色派公开宣布与现代主义分道扬镳,认为建筑应该歉收并蓄各种形式,可以将古往今来不同建筑特点结合在一起。开放的、包罗万象的、联系传统的建筑。灰色派的建筑理论基础来自于美国著名建筑师文丘里(RobertVenturi1925)。文丘里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andContracdictioninArchitecture.1966)和向拉斯维加斯学习(LearningfromLasVegas.1972)是灰色派的经典著作。灰色派是后现代派的主要创作思潮。白色派(TheWhites)以“纽约5埃森曼(Peter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Graves)、赫迪尤克(JohnHedjuk)、和迈耶(RichardMeier)”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在本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纽约5”与“白色派”常为互代。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白色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于净利落、整体条理清楚。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的凹凸安排,以活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的协调;4、注重功能分区,特别强调公共空间(PublicSpaces)与私密空间(PrivateSpaces)的严格区分。迈耶设计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House19711973)是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80年代以后,白色派的五位主要成员各自沿着自己的创作方向奋力前进,他们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白色派做为一个建筑组织却随之逐渐消失了。阿基格拉姆学派(Archigram亦译“建筑电讯团”或“阿基格拉姆集团”)1960年以彼得库克(PeterCook)为核心,为伦敦二建筑专业学生集团为主体成立的建筑集团,他们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软件”、把建筑设备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硬件”可依据“软件”的意图充分为之服务。至于建筑本身,他们强调最终将被建筑设备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学派反对传统、反对专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提倡自由,对技术抱着乐观的态度。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植文彦、菊竹清川、黑川纪章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的建筑创作组织。他们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1966年,丹下健三完成了山梨县文化会馆。它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新陈代谢派的建筑观。费城学派(PhiladelphiaSchool)以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I.Kahn19011974)为核心的建筑流派。费城学派的理论基础是有关“形式”概念的提出。“形式”(FORM)是一种外在于建筑师思想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建筑师的职责是发现这一形式,然后才是设计。“形式”是“什么”。而“设计”是“怎么”。“形式”不因人而异,“设计”则属于设计人。这种方法导致了一种以结构、构造为装饰的建筑的产生,而不是在建筑外形上随意加上装饰。费城学派反对芝加哥学派“形式服从功能”的学说,提出“形式引起功能”(Formeuokesfunction)的观点,把功能放在次要地位,认为形式为变而功能可变。康是费城学派的创始人。康曾出版的建筑是富于空间想象的创造(1957)、建筑:寂静和光线(1957)和人与建筑的和谐是费城学业派建筑理论代表作,它指导了费城学派的建筑实践。晚期现代主义(Late-Modernism)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晚期现代主义把现代派的观念及形式推向极端、夸张建筑物的结构与技术形象、力求使建筑具有娱乐感或有审美的愉悦,由此创立了一种精巧复杂或做作的“超现代”风格。晚期现代主义往往采用极端的逻辑性、极端的重复模数制构件进行创作,它过分强调构造细部、结构、一些引人入胜而非有意的隐喻以及某种感官形象。它所具有的几种倾向,如:极端的理论性、极端强调交通线和极端强调力学特性的夸张表现等等,都是“超现代”的。它把技术因素变成为刻意追求的装饰因素,注重抽象化造型(单一译码),具有手法主义(Mannerism)倾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超现代”风格。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建筑领域出现的两大创作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在现代风格基础上发展新形式的同时,对现代理论加以修正,甚至基本上完全否定。它的特点是注重公众交流和地方性,借鉴历史,以及强调城市文脉、装饰、表象、隐喻、公众参予、公共领域、多元论、折衷主义等等。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修正或背离现代主义建筑观点和原则的倾向的统称。现代主义建筑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所引发的非现代主义倾向从二次大战前夕阿尔托的“人情化”已经开始了,50年代为筹备现代国际建筑协会(CIAM)第十次会议的“十次会议小组”对现代建筑派的批判导致1959年该协会的解散。此后雅马萨奇、路易康、小沙里宁等人的言论和创作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了批评和修正。连一向推崇现代主义建筑的约翰逊也宣称要同现代建筑派的“老家伙”分道扬镳,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全面抨击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理念,号召“建筑师们再也不要被请教徒式的、正统的现代主义建筑的说教吓唬住了”。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在1977年出版的形式跟从惨败现代建筑何以行不通一书中把现代主义建筑观点讥讽为“闪光的谬误”,断言“现代建筑运动已走到了尽头”。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查尔斯詹克斯出版了后现代建筑语言一书,一开头就危言耸听地宣布“现代建筑于1972年7月15日下午3时32分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死亡”。从此,“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称不胫而走,成为通行的用语。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按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所说的“建筑是带象征性的遮蔽体”,“建筑是带装饰性的遮蔽体”,就要用两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建筑:一是历史建筑因素,所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均可借鉴,主张兼收并蓄,调和折衷,但并非倡导复古,简单地回到过去;二是美国的通俗文化、波普艺术。正如文丘里在另一部著作向拉斯维加斯学习(1972年出版)一书中所说的,“大街上的东西几乎都很不错”,包括好莱坞、拉斯维加斯那些一向被认为是俗不可耐的商业风格都值得效法。詹克斯在解释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时说:“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就是至少在两个层次上说话的建筑:一方面,它面向建筑师和其他关心特定建筑含义的少数人士;另一方面,它又面向广大公众或本地的居民”。并说后现代建筑采用“双重译码”,也就是说“这种建筑艺术既面向杰出人士也面向大街上的群众说话”,做到不同层次的人士都能看懂,雅俗共赏。詹克斯将后现代主义归纳为六点:1、历史主义(Historism);2、复古派、大众化和传统化(StraighRevivalist、“Popular”andTraditionolisque);3、新方言派(Neovernacular);4、个性化+都市化=文脉主义(AdHocism+Urloauism=Contextualism);5、隐喻+玄学(Matapharandmetaphysics);6、后期现代空间(PostModernSpace)。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RobertStern)则把后现代主义归纳为三种形式:1、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2、隐喻主义(allusionism);3、装饰主义(Decorationism)。即建筑要与人文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应是“作为历史和文化反映的建筑”,“将传递信息作为重要的建筑要素,重新认识象征的作用”,以及重视墙面装饰在建筑创作中的地位等。代表人物和作品:文丘里:费城栗子山,母亲的住宅(1962年),采用传统的坡顶,作为正面入口的宽阔山墙当中断裂,门上方的弧线引喻拱券,使建筑物有一种复杂、暖昧、混乱的美学趣味。约翰逊:纽约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大楼(19781984年),37层的大楼,立面作竖向三段式古典构图,顶部是有圆形缺口的山花,底部券柱廊是文艺复兴的处理手法。格雷夫斯: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1982年),15层的立方体形大楼,墙面处理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色彩丰富:奶黄色墙面,不同色调的深色“壁柱”、“楔石”、“拱心石”和基座,等等,体现出以非传统的方式利用传统的手法。摩尔:美国新奥良市意大利广场(1984年),广场上采用了与罗马柱式相似的拱券柱廊,表明意大利文化的延续。柱子采用不同材料的变形处理,具有强烈的象征性。斯特林:德国斯图加特市新美术馆(1983年),系旧馆的扩建工程,平面布局复杂。建筑处理把现代主义、古典主义、高技派以及古埃及、古罗马的建筑片断掺杂在一起,兼容并蓄,体现出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其他如西班牙建筑师波菲尔设计的巴黎拉瓦雷新区住宅(1983年),奥地利建筑师霍莱因的奥地利旅行社业务处(19761978年)的日本建筑师矶崎新的筑波中心大厦(19791983年)等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作品。1987年原西柏林市政当局为纪念柏林建城750周年举办了一次国际建筑展(简称IBA1987),主要展出了97项住宅建筑,其中许多建筑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正如1927年斯图加特住宅展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展一样,这次住宅建筑展则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国际展。只是这次展览会之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声势就日见低落了。解构主义建筑建筑中的解构主义是由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演化而来的。哲学上的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其矛头是指向这以前在西方影响很大的结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的含意就是对于结构主义哲学所认定的事物诸要素之间构成关系的稳定性、有序性、确定性的统一整体进行破坏和分解。解构主义用怀疑的眼光扫视一切、否定一切,对西方许多根本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截然相反意见。一切固有的确定性,所有的既定界限,概念、范畴等等都应该颠覆、推翻。解构主义理论在西方文化界引起一阵解构热,文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以至神学各个领域都有人以解构的理论进行揭示、分解,翻掘、否定,作大翻个儿式的研究。建筑学领域也不例外。1988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关于解构主义的研讨会。与会者观看德里达送来的录相带,讨论了建筑以及绘画雕塑问题。同年6月年美国纽约大都会现代艺术陈列馆举办了解构建筑展,展出了7名建筑师Frankgery(盖里)、Pede埃森曼、李伯斯金、RenKoolhas(库哈斯)、Zahahadid(哈迪特)、希麦伯劳(蓝天组)、屈米的10件作品,在这两次活动之间,英国建筑设计杂志出了一个建筑中的解构的专号,在解构建筑展开幕的同时,英国建筑杂志的主编在该刊6月号的“编者的话”中把解构主义建筑列为20世纪继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两次浪潮出现的第三次浪潮。由此,解构主义的声浪日益高涨。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原则和特征: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建筑师屈米说过:“今天的文化环境提示我们有必要抛弃已经确立的意义和文脉史的原则。”另一位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美国建筑师艾森曼认为解构思想的精华是“绝对的取消体系”,倡导运用解构主义建筑中表现“无”、“不在”、“不在的存在”等等。从解构主义的作品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建筑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失稳的状态,然而所谓“解构”并非把建筑结构、设备管道、实用功能加以消解,而是打破、消解传统的构图法则,提倡分裂、片断、不完整、无中心、不稳定和持续变化的构图手法。其基本原则是提倡偏移、参差、重叠、扭曲、扩散、裂变等全新的解构空间。综上所述,解构建筑的形象特征可以归纳为:散乱、残缺、错位、偶合、扭曲、失稳等,1988年那次解构建筑作品展,曾使观众产生这种的印象:“建筑画画的好像是从空中观看出事的火车的残骸”,“那些模型都像是在搬运途中被损坏的东西”。解构建筑形象大抵如此。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屈米: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4-1988年),公园用地划为120m120m的方格网,网线交叉点上布置内容、形式不一的由红色搪瓷钢板构成的“疯狂物”(folies)。公园的道路、走廊、小径按直线或曲线布置穿插其间。“点”、“线”、“面”叠加一起,显现出偶然、巧合、分裂、跳动、不协调的解构理念。艾森曼:西柏林IBA社会住宅(1987年)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9年)。前者是一座6层住宅,2-6层的外墙用移位3.2度红白方格的分解组合表现时间的非延续性;后者的表象则一堆砌体、一组金属构架、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红砂岩的植物台基等一些互不相干而又冲突的建筑要素。盖里:美国圣莫尼卡盖里的住宅(1978年),德国魏尔市维特拉家具博物馆(1987年),西班牙毕尔马鄂市古根当姆博物馆(1997年)。盖里是一位很有影响的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解构主义建筑设计家的建筑师。盖里的设计注重有机形体拼合的破碎结构方式,设计的建筑物往往倾斜歪曲,由多个独立的歪曲结构拼合而成。有时还使用一些特殊的金属材料,如铝板、不锈钢板甚至昂贵的钛金属板作墙面覆盖材料,以上三例以及他的其他作品多多少少具有这些特点。其他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哈迪特的香港顶峰俱乐部方案(1983年)和日本扎幌餐厅(1990年)。蓝天组(CoopHimmelblau)设计的维也纳的一处屋顶增建的办公室(1989年)等。玛斯塔巴公元前四千纪,除了宽大的地下墓室之外,还在地上用砖造了祭祀的厅堂,仿照在上埃及比较流行的住宅,像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在一端有入口。罗马五柱式。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科林斯柱式 塔斯干柱式 混合柱式 券柱式 券加柱,为了解决柱子与券的矛盾,使柱墩不至于太强壮。柱子不承重。只是为了装饰立面构图。建筑十书:由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公元前20年完稿,书分十卷,比较完备地介绍了建筑各个方面的知识等,内容十分完备。吉萨金字塔群包括库富金字塔、哈弗拉金字塔、门卡乌拉金字塔。艺术特色:他们脚下的祭祀厅堂和其他附属建筑物相对很小,塔的形体因此不受障碍地充分表现出来;其所有厅堂和围墙等附属建筑物不再模仿木柱和芦苇的建筑形象,采用完全适合石材特点的简洁几何形体,方正平直,交接简捷同金字塔本身的风格完全统一。其构思也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古埃及建筑的成就及艺术特点?成就:(1)、形象逼人(2)、掌握了突出建筑纪念性的基本构图原则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体形简单 明确的轴线对称处理纵深构图 严肃永恒压抑和神秘(3)、利用大自然来加强建筑艺术表现力(4)、大量应用雕塑(5)、明确了建筑作为统治和镇压的精神力量(6)、柱式的雏形。艺术特点:(1)、金字塔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于外部形象(2)、金字塔高大、稳定、沉重、简洁的形象以及方锥形在沙漠环境里得到充分体现(3)、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4)、艺术思维是直觉的、原始的金字塔带着强烈的原始性。试述古希腊建筑的特点。(1)、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柱式(2)、应用视觉校正手段 水平线凸起 柱子有侧角 开间尽量小 角柱加粗 柱子有收分 (3)、单体平面简单多朝东向(4)、墙体不用砂浆(5)、装饰线角十分精确(6)、外部空间丰富,内部空间不发达(7)、把建筑作为雕塑来处理(8)、石柱梁柱体系成熟为什么说古希腊建筑是放大的雕塑?希腊建筑和希腊雕塑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柱式柱头上的施涡,科林斯柱头上的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各山墙檐口上的雕像,都是精美的雕刻。古希腊建筑外部空间丰富,内部不发达,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因此说古希腊建筑是放大的雕塑。古希腊神庙的平面形式。圆形 端柱式 列柱式 前后廊柱式 前后廊列柱式 列柱围廊式 假列柱围廊式拉丁十字平面:其十字架的基于长于其它三臂。这里指基督教堂形制的一种,是教堂最正统的平面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教堂里,东西向的本堂和南北向的轴廊垂直相交,状如十字架,故得名拉丁十字式。形成于罗马风时期。十字拱 :公元一世纪开始使用的一种拱券形式,即相交的筒形拱。它覆盖在方形的间上,只需要四角有柱子,而不必要连续的承重墙,建筑内部空间得到解放;而且便于开侧窗,大有利于大型建筑物的采光。它是拱券技术的极有意义的重大进步。 希腊十字平面 :中央的大厅仍然以一个穹窿为主体,但大厅往四周各伸出一个矮矮的“翼廊”(Wing四个翼廊的大小是一样的,称之为“希腊十字飞附壁:为了平衡拱券对外墙的推力,而在外墙上附加的墙或其他结构。巴西利卡古罗马一种用做法庭、交易所、会场的大厅性综合建筑,平面一般为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大厅常被2排或者4排柱子纵分为3或5部分,当中部分宽而且高,称中厅,两侧窄而低,称侧廊,侧廊上常有夹层。对后来的基督教堂有较大影响欧洲中世纪教堂的三种平面形式(集中式、巴西利卡、十字式),并说明特点。集中式: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窿。十字式:平面为等壁长的希腊十字,中央有穹窿文艺复兴各时期的代表建筑师及其著作、作品?(1)文艺复兴的产生 1)育婴院(14211445年 伯鲁内列斯基设计)意大利第一座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造型简朴,构图简洁,强调水平线条,表现出一种趋向古典的感觉。 2)巴奇礼拜堂(14291446年伯鲁内列斯基设计具有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 建筑简单但造型丰富,运用了各种对比3)府邸 美狄奇府邸吕卡弟府邸 (1444-1460米开罗佐设计)鲁切拉府邸(14461451 阿尔伯蒂 早期文艺复兴的建筑理论家)(2)盛期文艺复兴:1)代表人物:伯拉孟特、米开朗基罗、帕拉蒂奥 2)代表建筑:坦比埃多小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卡比多广场、法尔尼斯府邸 (3)晚期文艺复兴:代表建筑 1)维琴察巴西利卡:(15491614 帕拉蒂奥)使用了帕拉蒂奥母题 2)维琴察园厅别墅(1552帕拉蒂奥代表作) 典型的形式主义作品 巴洛克建筑特征? 1)追求动态效果:a)平面:曲线的动态。 b)空间:凹凸分明,有强烈的动感。c)外形:断开的山花、柱子排列疏密相间,有起伏变化,富有运动感。2)光的利用:利用光作为建筑的表现手段,产生虚幻效果3)艺术与建筑结合。4)非理性,不顾结构逻辑。5)细部装饰丰富。 6)柱式的变化应用:7)建筑内部的家具与建筑相配,和谐统一8)运用透视原理。9)西方城市规划的历史从巴洛克时期开始10)趋向于自然,自然植物装饰,促进园林发展。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特点及代表建筑? 卢浮宫东立面:层次丰富、简洁洗练、对立统一。维贡府邸:对称布局,几何园林。凡尔赛宫:欧洲最宏伟辉煌的宫殿,总体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有较大影响。瓦恩立德新教堂:外型简洁、庄严和谐、装饰简约洛可可装饰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特点新颖别致、亲切温雅、工巧精细,风格柔美温软、细腻琐碎、娇弱豪华圣保罗大教堂建于哪国、何年代、有何特点?建于:英国 设计师:克里斯道弗.仑1675-1716)特点:拉丁十字平面、哥特式立面、巴洛克手法,模数严整、单纯简洁、雄伟壮观古典复兴建筑发生于那些国家?有何特征?代表作有哪些?法国和美国的以复兴罗马共和时期建筑为主,英国和德国以复兴古希腊建筑为主。1)法国、美国罗马复兴:以罗马样式为主,最终发展为帝国风格。帝国风格:主要是拿破仑为了颂扬军队对外作战的胜利,建造了许多大型纪念建筑物,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 代表作:巴黎万神庙、星型广场凯旋门、巴黎军功庙、美国国会大厦2)英国、德国希腊复兴、以希腊样式为主。代表作:不列颠博物馆、柏林宫廷剧院、爱丁堡大学、维也纳议会大厦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哪些?有何特点?1)先浪漫主义: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 是第一阶段。在建筑上的表现一是出现了模仿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另外一个就是出现了东方式的建筑小品。代表建筑:封蒂尔修道院府邸 2)哥特复兴:19世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表现个人,表现激情,反对权威和教条。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主要集中于英国。代表建筑:英国国会大厦、维也纳虔信教堂折中主义的建筑特点是什么?哪些建筑是它的代表作?特点:1)造型:(1)不同性质的建筑采取不同的形式。(2)把多种形式集中到一栋建筑上。2)平面:讲究轴线、对称、空间序列。代表建筑:巴黎歌剧院(2)巴黎圣心教堂(3)罗马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工艺美术运动发生于何年代?主要代表作和建筑风格是什么?19世纪50年代;代表作品:魏布设计的 “红屋”;工艺美术运动建筑特征:1、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的生产2、在装饰上反对维多利亚风格和各种古典的复兴风格3、提倡中世纪时哥特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4、主张设计的诚实,反对设计上的华而不实的趋势5、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新艺术运动发生于什么年代?各国的特点?代表作有那些?19世纪80年代;1)、比利时,特点:完全放弃传统装饰风格,完全走向自然,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用铁来作装饰。代表建筑:布鲁塞尔都灵路12号住宅 2)、德国:称为青年风格派:特点:大门周围布满植物图案的装饰。代表人物:贝伦斯。代表作:路德维希展览馆3)、英国:代表人物;麦金托市。代表作:格拉斯哥艺术学校4)、西班牙:特点:塑性艺术渗透到建筑的三度空间内,具有神秘的传奇的色彩 。代表人物:高迪。主要设计作品:圣家族教堂 ,巴塞罗那米拉公寓 芝加哥学派的风格?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有哪些?提出什么口号?主要特点及成就: a)采用金属框架结构 b) 外观简洁c) 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和箱型基础的技术d)强调功能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沙里文。观点:形式追随功能高层建筑设计原则:a)功能方面:设备房在地下室,一二层为商业用房,二层以上是办公,最上面是水箱间。 b)外立面处理:三段式战后探新建筑运动主要有哪些?简单阐述。(1)、表现主义:20世纪初首先出现于德国、奥地利的绘画、音乐和戏剧中。观点: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代表人物:门德尔松。代表作:爱因斯坦天文台(2)、未来主义:观点:否定过去,认为都市化、工业化和高速才能体现出时代的新精神。代表人物:马里奈蒂、坎基乌罗、塞维里尼、博乔尼(3)、风格派: 观点:运用直线、平面、矩形和用原色及灰、黑、白等中性色彩,追求平面上的纯粹几何关系。代表人物:陶斯堡、蒙德里安和奥德、里特维德。 代表建筑:乌德勒支住宅 4、构成主义。观点:把结构作为设计的起点,并作为表现的中心。主要人物: 马列维奇、塔特林、伽勃。代表建筑:第三国际纪念碑方案 现代建筑运动的特点: 1)设计原则:a)功能:是建筑的出发点 b)空间:是建筑的主角c)技术: 强调运用新技术 d)美学: 柯布的“机器美学”为代表e)经济性 :提高建筑的经济性f)社会性 :建筑具有社会效益,建筑师具有社会责任。2)风格定位: a)(造型)国际式 b)(平面)功能主义c)(哲学)理性主义现代建筑代表人物和作品: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科隆展览会办公楼,包豪斯校舍,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自宅;勒.柯布西耶: 萨伏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马赛公寓、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朗香教堂、印度昌迪加尔法院、关于城市和居住的设想方案密斯.凡.德.罗: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吐根哈特住宅、伊利诺工学院校舍、范斯沃斯住宅、西格拉姆大厦赖特: 草原式住宅,拉金公司办公楼、约翰逊公司总部,流水(考夫曼)别墅,东京帝国饭店,西塔里埃森,古根汉姆博物馆新建筑五点:1)底层的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的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的立面。少就是多:1,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件 2,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流动空间:利用隔墙或家具分隔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战后现代建筑的主要思潮是哪些?分别有何特点?有何作品?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与提高的倾向。作品: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皮博迪公寓,哈佛大学本科生科学中心,何塞.昆西社区学校,普西图书馆。 2)粗野主义倾向。特点: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结合;作品:马赛公寓,昌迪加尔行政中心建筑群,亨斯特顿学校,公园山公寓,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系大楼,仓敷市厅舍,伦敦的南岸艺术中心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剑桥大学的历史系图书馆3)讲求技术精美的倾向。特点:建筑全部用钢和玻璃来建造,构造与施工均非常精确,内部没有或很少柱子,外形纯净与透明,清澈。作品:范斯沃斯住宅,芝加哥的湖滨公寓,西格拉姆大厦,工学院的克朗楼,西柏林的新国家美术馆新馆,通用汽车技术中心4)典雅主义倾向。特点:运用传统的美学法则来使现代的材料与结构产生规整、端庄与典雅的庄严感。作品:谢尔登艺术纪念馆,美国在新德里的大使馆,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的美国馆,纽约林肯文化中心,麦格拉格几年会议中心,世界贸易中心5)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特点;1)、提倡采用最新材料;2)、认为功能可变,结构不变。作品: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研究中心,兰伯特银行大楼,美国在科罗拉多州空军士官学院中的教堂,旧金山的圣玛丽主教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