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88691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南省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南省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报告一、新型农村社区调查情况1. 合村并点新型社区入住率低,但已入住居民满意度较高。当前新型农村社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就地改造型新型社区,一类是合村并居新型社区。调查发现,合村并居新型社区入住率在50%以下,相当一部分住户是为儿子准备的婚房,老人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虽已入住新社区,但老宅基地仍没有腾退,两边居住,这部分占入住新社区的80%以上。从社区建设的模式上来看,政府推动型占主导地位,有53.6%的居民是因当地政府统一规划要求而入住新社区的。但统计结果也表明,已入住居民对新农村社区是满意的:76.8%的住户对入住新农村社区表示满意,只有4.3%的居民表示“不满意”。2. 无稳定收入、经济压力较大成为社区居民的首要问题。在已入住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有68%的居民劳动方式没有改变,其中24.1%的居民仍以务农为业,43.9%的居民成为失业失地农民,以打零工为主。有稳定工作的新农村社区居民仅占26.7%。从家庭收入来看,32.1%的新社区居民家庭收入主要靠农闲就近打零工,24.1%的家庭主要靠外地打工;19.1%的家庭靠务农种地;19.1%的家庭靠自己做生意。其中,53.1%的居民认为生活成本过高,经济比较紧张。显然没有稳定的收入以及新农村社区相对较高的生活成本成为入住居民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就业问题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最大瓶颈和社区治理的首要问题。3. 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活动不足,社区公益组织和社团发展滞后。随着新型农村社区的建立,基于地缘的生活形态、文化系统以及人际交往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被打破,急需新的文化和社会交往活动替代以往的村庄文化。统计数据显示,居住方式的改变使参与文化活动、社会交往以及从事公益服务的意愿大大增强。有84.7%的新社区居民愿意成为志愿者。但新社区公益组织和社团发展滞后,社区组织的参与率仅为22.3%。由于缺乏各类社区组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单一,难以满足其参与公共事务的需求。同时,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期待有很大提升,由于大多新型农村社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资金难以落实,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难以为继,与期待形成很大落差。41%的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不满意,位居“经济收入”之后第二位。其中,18.4%的居民对上学、看病、购物、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不满意,17.7%的居民对交通不满意;4.8%的居民认为管理服务较差。4. 社区管理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调查的10个地区40个(村)居委会中,没有一个社区设有专职社工,这其中也包含了所有新农村社区。没有专业岗位的设置以及专业人才的入驻,容易造成社区建设与发展的人才短板,不利于社区形成一个长期、科学的发展思路,也容易造成管理滞后,利益或矛盾表达渠道单一,群众居住满意度降低,最终使各类矛盾凸显。二、思考与建议1.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亟待跟进。居民拥有稳定的收入是新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中以农业为生的居民仅占24.1%,无工作、打零工的居民占到43.9%,而在过去一年中,有65.3%的居民都未曾接受过当地(免费/政府补贴)的职业技能培训。新农村社区居民的就业和收入保障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因为即使在政府推动下暂时实现了居民的整体搬迁,也会因大量农民无稳定收入、无固定职业而对新农村社区未来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因此,新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亟待跟进,要尽可能的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降低后期社区治理的成本。较之以往分散的村落,新农村社区拥有效率的组织平台以及较为集中和丰富的培训资源。因此要利用这些优势,尽快在新农村社区建立起与城市社区相同的居民的就业管理登记以及培训服务。2.公共服务资金亟待落实。虽然我省在2012年就出台了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但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不同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资金投入不同,各新农村社区实际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参差不齐。住房建设只是新农村社区建设中最基础的环节,随着大量居民的入迁,公共服务必须同步跟进,并形成长期、稳定的固定资金投入。在本次调查中获悉,在影响农村居民搬迁至城镇的各类因素中,67%的居民选择了“对子女教育好”,51.3%的居民则选择了“生活品质高”。在“子女上小学的地点选择”一项中,只有20.7%的居民选择了“在本村上”,其余都选择了乡镇、县城和省辖市等。城镇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吸引农村居民搬迁的主要动力。鉴于这种现实需求,在新农村社区各种配套公共服务的投入中,应首先将基础教育投入放在首位;其次,逐步完善医疗、购物、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与服务,满足和实现搬迁居民对于新农村“生活品质高”的期待。3.社区组织有待发展。新农村社区建设与实现民主自治离不开各类社区组织的发展。从调查情况来看,我省农村居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参与意识都很强,但却缺乏参与的平台和渠道。社区组织的发展对于及时反馈、解决居民需求,丰富居民文化,构建新的人际互动网络,链接各方资源,促进社区的内部融合以及与外部的融合等都将扮演积极的角色,是实现社区多元治理以及有效治理的关键一环。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立项470个,鼓励孵化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我省也应该重视并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的孵化,在不同领域里探索并建立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服务的政策和标准,以招标的形式鼓励城市的社区组织走向农村,同时接纳并促进与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的合作,实现社区服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以及服务主体的多元化。4.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训。可以说农村社会组织发展滞后,跟不上社区治理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建设专业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方面可以结合省内基层选调生等相关人才政策,为新型农村社区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充实基层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的薪酬待遇,留住人才。在人才培训方面,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实践基地的方式,借助于一些高校或教育机构的专业培训平台,通过签订“订单式”的培训合约,依据实际需求对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提供教育培训,提高农村社区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河南农民的担忧与期待2014年07月02日 16:25来源:规划办 【本期要点】新型城镇化需要建立在农民意愿和参与的基础上。河南各地城镇化建设进度不同,河南农民对城镇化建设是什么态度?河南农民对城镇化建设有什么担忧?对城镇化建设有什么期望?结合我省实际,基于农民的意愿,推动以人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郑州大学郑永扣教授主持的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河南农民的担忧与期待,提出河南农民城镇落户意愿不强烈,河南农民更倾向落户县城,土地和就业问题是农民落户城镇的最大担忧与障碍,孩子教育成为农民进城的最大动力,“就业服务”和“医疗改善”是农民进城的最大期待等。主要观点如下:一、农民城镇落户意愿不强烈 总体来看,农民城镇落户意愿并不强烈,其中53.38%的农民不愿意落户城镇,21.68%的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愿意落户城镇,只有24.94%的人愿意落户城镇。从性别来看,女性相对男性更加不愿意在城镇落户。女性不愿意在城镇落户的为58.03%,男性不愿在城镇落户的为48.64%。从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更加愿意在城镇落户,年龄的高低和城镇落户意愿的高低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越不想在城镇安家落户,年龄越小的越想在城镇安家落户。30岁及以下“不愿意在城镇落户”的比例只有36.17%,而61岁及以上的比例为74.03%。二、农民更倾向落户县城调查问卷统计,“如果要在城镇安家落户,您更倾向于在哪里?”从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地点选择上来看,除了选择“无所谓”之外,最多的是县城,占27.21%,其次是省辖市和乡镇,均占19.05%,最少的是省会城市,占9.52%。三、土地和就业问题是农民落户城镇的最大担忧与障碍对于不愿在城镇落户的农民,顾虑“不愿丢掉老家土地和宅基地”的最多,占62.19%,其次是“城市花销成本太大”,占50.73%。因此,农民不愿在城镇落户的最大顾虑是农村的耕地和宅基地。表1 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顾虑和障碍排名排名不愿到城镇安家落户的顾虑(占比)愿意到城镇安家落户的障碍(占比)1“不愿丢掉老家土地和宅基地” (62.19%)“就业收入问题”(59.16%)2“城市花销成本太大”(50.75%)“住房问题”(51.66%)3“难以找到合适无工作”(26.67%)“子女上学问题”(30.11%)4“与城里人难以交流沟通” (24.34%)“社会保障问题”(29.71%)对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愿意”和“愿意”在城镇落户的农民,认为“就业收入问题”、 “住房问题”、 “子女上学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是在城镇落户障碍的分别占59.16%、51.66%、30.11%、29.71%,因此,就业收入问题和住房问题是愿意到城镇落户的农民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四、孩子教育成为农民进城的最大动力从农民期望自己小孩上小学的地点和城镇安家落户意愿来看,希望自己小孩上小学城市的大小和城镇安家落户意愿的强弱正相关,即越是希望自己小孩到大城市上学的农民,越是愿意到城镇安家落户,反之亦然。因此,为了孩子在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可能是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重要原因和驱动力。五、“就业服务”和“医疗改善”是农民进城的最大期待表2 乡村生活不便之处及城镇公共服务期待排名排名乡村生活不便(占比)城镇化公共服务期待(占比)1“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落后”(37.69%)“就业服务”(55.72%)2“医疗、卫生设施落后”(37.47%)“医疗条件”(54.53%)3“文化娱乐贫乏”(36.14%)“垃圾处理”(49.57%)4“交通不便”(30.68%)“基础设施”(47.84%)5“养老问题突出”(21.16%)“社会福利”(46.77%)6“其它”(0%)“文化设施”(42.46%)总体来看,农民认为乡村生活不便并不多,对乡村生活比较满意,对于“水电暖等基础设施落后”和“医疗、卫生设施落后”的排名相对靠前;而对城镇公共服务的期待普遍较高,特别是对城镇“就业服务”和“医疗条件”的期待较高,比例均超过50%。六、几点思考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城镇化不仅表现为生产、就业结构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消费结构的系统性转变意味着以农业为基础的产品在生产系统中占比下降,农业相关产业对劳动力需求降低,从而进一步促使劳动力离开农村,在城市安家落户,实现人口和土地向非农部门的转换。基于农民意愿,提出以下城镇化的思考和政策建议。1.推进有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将目标群体定位为具有农业户口的年轻人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讲究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不宜盲目贪多求快,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确保农民的权利不受损失。调研数据显示,河南农民城镇安家落户意愿并不强烈,而年龄大小和城镇安家落户意愿高低成反比例关系,随着时间推移,河南省农民城镇安家落户意愿会不断增强,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推进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具有农业户口的年轻人是河南省未来城镇化的主体力量。2.以县域城镇化为突破口,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决定提出,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因此,应该着力发展河南省县域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探索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良性互动的河南模式。调研数据显示,农民县城安家落户意愿相对较高,因此,县城可能是今后河南省城镇化的重点,应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农民在县城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推动整个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3.创新土地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破解城镇化进程的制约和瓶颈调研数据显示,农村户口居民不愿到城镇安家落户的最大顾虑是“不愿丢掉老家土地和宅基地”,因此需要探索和创新土地政策,推进河南省农村耕地、宅基地流转。一是通过制度补偿他们由于进城而损失的农村集体权益,要使他们在农村占有的那一部分集体土地成为他们进城的一种资本;二是创造条件让农民分享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增值带来的收益,在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完善农民利益主体的保障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积极性。4.完善城市教育、就业培训和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消除农民进程障碍12月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农业人口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是让农业转移人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调研数据显示,农民认为到城镇安家落户最大的障碍和对城镇公共服务的期待集中在“就业收入问题”、“住房问题”和“医疗卫生问题”,此外,期望自己小孩获得更好的教育是农民进城安家落户的重要原因和驱动力。因此,要使农民进城并且能够在城镇生活下去,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这是目前农民进程安家落户的最大障碍;其次,进一步发展城市基础教育,提升城市基础教育水平,让进城农民均等化享受城市的基础教育;最后,消除现行制度的户籍歧视问题,消除农民进城障碍,保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利,逐步实现进城农民均等的享受城市各项公共服务,提高城镇对农民的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