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8260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技术要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件 1 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二 四年十二月 目 录 0 前 言 1 1 总 则 2 2 基本规定 3 2 1 地质灾害分类 3 2 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5 2 3 勘查阶段的划分 6 2 4 勘查设计 7 3 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9 3 1 作业技术依据 9 3 2 测区采用的坐标系统及成图规格 9 3 3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9 3 4 地形测量 11 3 5 剖面测量 11 3 6 钻孔等勘探点工程测量 12 3 7 重要野外地质观测点 物探控制点测量 12 3 8 上交资料成果 12 4 工程地质测绘 13 4 1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13 4 2 崩塌 危岩体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16 4 3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17 5 勘探 19 5 1 滑坡工程地质勘探 19 5 2 危岩体 崩塌 工程地质勘探 31 5 3 塌岸工程地质勘探 33 6 试验 36 6 1 一般规定 36 6 2 滑坡试验 36 1 6 3 崩塌 危岩体 试验 40 6 4 塌岸试验 41 6 5 测试结果统计 42 7 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3 7 1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3 7 2 危岩稳定性评价 46 7 3 塌岸预测与评价 48 8 监测 49 8 1 一般规定 49 8 2 监测内容 49 8 3 监测方法的选择 50 8 4 监测网点的布设 50 8 5 监测周期及监测精度 51 8 6 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51 9 勘查成果 52 9 1 一般要求 52 9 2 滑坡勘查成果 52 9 3 危岩 崩塌 勘查成果 61 9 4 塌岸勘查成果 66 9 5 提交成果要求 72 10 施工地质工作 74 11 规范性附录 75 11 1 地质灾害勘查物探常用方法技术要求 75 12 资料性附录 85 12 1 崩滑体稳定性野外评价指标 85 12 2 滑坡发育阶段划分 87 12 3 滑坡刚体极限平衡稳定性分析基本方法 88 12 4 危岩稳定性评价 92 12 5 塌岸预测 98 12 6 滑坡涌浪计算方法 102 2 12 7 库区泥岩岸坡统计参数表 108 12 8 三峡水库运行特征 111 12 9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各断面水位表 113 12 10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和分期移民迁移线水位表 116 12 11 三峡库区长江支流各断面土地征用线和分期 移民迁移线水位表 121 12 12 钻孔验收表 127 13 参考资料 128 13 1 滑坡滑面 带 的判识 128 13 2 滑带 滑面及其抗剪强度 133 13 3 滑坡稳定性分析 144 1 0 前 言 在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 国土资源部 湖北省及重庆市等有关部门 根 据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特点 提出了相关规定或技术要求并在三峡库区二期地质 灾害防治中逐步应用 为使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有统一的技术要求 按照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指示 在 总结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勘查经验的基础上 特编制 三峡工程库区三期 地质灾害防治地质勘察技术要求 以下简称 勘察技术要求 勘察技术要求 以现行国家有关地质灾害勘查规范的有关规定为主 并吸取了现行 的有关地质灾害勘查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中合理的内容 凡列入的参照规范或标准 均 在该条款后予以注明 勘察技术要求 主要引用和参考的规范规程有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 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 9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266 99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123 99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TB 10012 2001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DL T 5185 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SL T188 96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TB10027 2001 J125 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 064 98 12 重庆市地方标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 DB50 143 2003 勘察技术要求 主编单位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挥部 参编单位为中国地 质大学 武汉 三峡大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 主要起 草人 徐开祥 邓清录 简文星 殷坤龙 郭其达 黄学斌 付小林 程温鸣 晏鄂川 易庆林 吴益平 彭光忠 郭建强 孙党生 郭满长 高新平 2 1 总 则 1 1 为使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达到勘查手段适当 工作量经济合理并确保成果质量的目标 制定 勘察技术要求 1 2 本 勘察技术要求 只适用于三峡库区三期滑坡 崩塌及库岸防治工程地质勘查 1 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充分贯彻落实 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合理避让 重点治理 的指导思想 1 4 由于三峡工程三期蓄水提前一年 使三期地质灾害防治时间十分紧迫 为加快进 度 三期地勘工作按以下要求实施 一 对于已明确必须紧急工程治理项目 在已完成的规前勘查的基础上 将可研和 初步设计阶段勘查两阶段合并 达到详勘深度要求 在勘查过程中 根据设计需要 及时提出中间性勘查成果 供设计单位及时研究防治 方案 勘查单位应结合防治方案的工程布置 及时调整原勘查设计 使勘查成果满足防治 工程初步设计的需要 二 对于其它勘查项目 按正常勘查阶段实施 应首先完成并及时提交可研勘查报告 满足可行性研究的要求 以尽快确定工程治理 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防治工程决策提供依据 此后则根据可研后的决策决定是否进行下一 阶段的勘查 以及相应的工作安排及成果提交 1 5 三期勘查应充分利用规前勘查的成果资料 进一步分析规前勘查稳定性初步评价 和防治工程建议方案 研究勘查方案的布设 1 6 三期勘查工作中 应加强勘查手段的综合利用 勘查资料的综合分析 稳定性的 综合评价 提高勘查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1 7 勘察技术要求 侧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特点而制定 没有提及的一些通用 要求如术语 符号 岩土分类以及归档要求等遵照国家及部门有关标准执行 3 2 基本规定 2 1 地质灾害分类 列入三峡库区第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 崩塌 危岩体 塌岸 三类 2 1 1 滑坡分类 根据滑坡体物质组成 形成原因 滑动形式及规模等 可按表 2 1 对滑坡进行分类 表 2 1 一 般 滑 坡 分 类 表 划分依据 名称类别 特 征 说 明 土质滑坡 发生在冲积 洪积 坡积 崩积 残积等松散层中的滑坡物质组成 岩质滑坡 发生在基岩中的滑坡 顺层滑坡 沿层面滑动的滑坡 发生在岩层倾向与坡向一致 且倾角 坡角 残 坡积物顺着下部基岩层面滑动的滑坡 亦属顺层滑坡 滑面与岩层 面关系 切层滑坡 滑动面与岩层面相切 常沿倾向山外的一组软弱结构面发生 多分布在逆向坡或近水平岩层的斜坡 浅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 10m 中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 10m 25m 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 25m 50m滑体厚度 超深层滑坡 滑坡体厚度 50m 推移式滑坡 始滑部位位于滑坡后缘 主要动力来自滑坡后部的加载 牵引式滑坡 始滑部在滑坡前缘 主要原因是坡脚受河流冲刷或人工开挖始滑部位及运移形式 混合式滑坡 始滑部位前 后缘结合 共同作用 工程滑坡 由施工开挖 建筑物加载和水库蓄水等工程活动引起的滑坡诱发因素 自然滑坡 由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 新滑坡 全新始以来 有历史记载或者滑坡形迹清晰 保存完好的滑坡 老滑坡 晚更新世以来 无历史记载或滑坡形迹不清晰的滑坡形成年代 古滑坡 晚更新世以前形成的滑坡 距今 12 5 万年以前 小型滑坡 10 10 4m3 中型滑坡 10 104m3 100 10 4m3 大型滑坡 100 104m3 1000 10 4m3滑体体积 特大型滑坡 1000 10 4m3 复活型滑坡 古滑坡 老滑坡整体或局部再次活动滑坡期次 新生型滑坡 初次发生的滑坡 2 1 2 崩塌 危岩体 分类 崩塌 危岩体 分类见表 2 2 4 表 2 2 崩塌 危岩体 分类表 按 DB50 143 2003 略修改 划分依据 类 型 特 征 说 明 滑移式崩塌 危岩沿软弱面滑移 于陡崖 坡 处塌落 倾倒式崩塌 危岩转动倾倒塌落破坏方式 坠落式崩塌 悬空或悬挑式岩块拉断 折断塌落 小型危岩 1 10 4m3 中型危岩 10 1 10 4m3 大型危岩 100 10 10 4m3 危岩体体积 特大型危岩 100 10 4m3 低位危岩 15m 中位危岩 15m 50m 高位危岩 50m 100m 危岩体顶端距陡 崖 坡 脚高度 特高位危岩 100 m 2 1 3 塌岸分类 塌岸分类见表 2 3 表 2 3 塌岸分类表 按 DB50 143 2003 略修改 划分依据 类 型 特 征 说 明 岩质岸坡 岩质岸坡在库水的作用下冲蚀 崩塌 土质岸坡 土质岸坡在库水的作用下坍塌 滑移 岸坡岩土类 型 岩土混合岸坡 岩土混合岸坡塌岸在库水的作用下侵蚀 坍塌或滑移 冲蚀 剥蚀型 在水的冲蚀 浪蚀作用下 岸坡后退 一般发生在岩质岸坡强风化带或地形坡度较缓的土质岸坡 变化较慢 规模较小 坍 崩 塌型 岸坡在水的作用下 基座软化或掏空 土体或被卸荷裂隙分割的岩体 向江 河 水库坍 崩 塌 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较陡的土质岸坡或 基岩卸荷带岸坡 具突发性 若岩体中顺岸裂隙发育 突发性更强 规模也较大 破坏模式 滑移型 在水流作用下 岩土体沿软弱面 带 向江 河 水库整体滑移 往往规模大 位移大 危害大 强 烈 塌岸上边界高程高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 宽度大于 20m 较强烈 塌岸上边界高程高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 宽度小于 20m塌岸强烈程度 轻 微 塌岸上边界高程低于移民迁建建设最低高程 5 2 2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2 2 1 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滑坡 崩塌 危岩体 塌岸按危害程度等级划分三级 见表 2 4 表 2 4 滑坡 崩塌 危岩体 及塌岸按危害对象和危害损失分级 级别 危害对象 县级和县级以上 迁建城市 主要迁建集镇 省道和国道 桥梁 移民迁建居民点 一般工矿企业 危害人数 人 2000 2000 300 10000 10000 2000 2000 注 确定防治工程等级 应符合危害对象 危害人数 可能的经济损失三项指标中 的两条或两条以上 因特殊情况需要进行等级增减 需要经过专门论证与批准 2 2 1 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1 滑坡及崩塌 危岩体 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滑坡及崩塌 危岩体 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三级 符合下列 3 个条件或 3 个条件以上 者为复杂 2 个条件者为中等 1 个条件或 1 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地形地貌复杂 地貌单元超过 2 个 地形起伏变化大 危岩体陡崖高度在 50m 以 上 岩土组成种类多 变化大 结构复杂 地质构造复杂 滑坡外围及滑床岩体破碎 危岩体不利结构面 包括软弱夹层 3 组以上 卸荷强烈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有多个含水层 地下水丰富 泉水出露较多 2 塌岸地质复杂程度分级 塌岸预测段按地质复杂程度划分三级 符合下列 3 个条件或 3 个条件以上者为复杂 2 个条件者为中等 1 个条件或 1 个条件以下者为简单 地形复杂 地形坡陡多变 不利于库岸稳定 岸坡岩土组成复杂 土质岸坡土层厚度大 组成变化大 岩质岸坡以软岩为主 或软 硬岩相间 6 构造复杂 岩体结构面发育 岩体破裂 强风化 倾角小于坡角具软夹层的顺向 坡或处于大的断裂破碎带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岩 土 体 的 性 质 对 水 较 敏 感 含 水 层 隔 水 层 及 地 下 水 分 布 变 化 较 大 2 3 勘查阶段的划分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及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0287 99 中勘查阶段的划分 崩塌滑坡和塌岸防治工程地质勘查划分为四个阶段 规划阶段 可行性研究阶段 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阶段 各勘查阶段工作应与相应阶段 设计工作深度相适应 由于三期规划阶段勘查 规前勘查 已经完成 因此 勘察技术要 求 不包括规划阶段 2 3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在规前勘查的基础上 进行可研勘查 论证对致灾地质体进行工程治理的必要性和可 行性 勘查其产出的地质环境 边界条件 规模 岩土体结构 水文地质条件 有关稳定 性计算的参数 对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计算 并作出综合评价 分析其成灾的可能性 成灾 的条件 调查其危害范围及实物指标 分析论证防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行工程治理与 搬迁避让的比较 提出工程防治方案建议 为可行性研究提供必要的地质资料 2 3 2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在充分分析 利用已有资料及可研阶段勘查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可研方案设计的工程 布置及尚需研究的地质问题 对设计的治理工程轴线 场地和重点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工程 地质勘探和测试 进一步查明边界条件 复核有关物理力学指标及计算参数 为治理工程 初步设计提供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 对治理工程措施 结构型式 埋置深度和工程施工等 提出工程地质方面的要求和建议 2 3 3 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查 1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专门 性或复核性勘查 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SL T188 96 P2 修改 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应开展地质工作 对开挖形成的边坡 基坑和洞体进 行地质素描 地质编录和检验 验证已有的勘查成果 必要时补充更正勘查结论 并将新 的地质信息反馈设计和施工 当勘查成果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 不能满足设计施工需要或 设计有特殊需要时 应进行施工勘查 施工勘查应充分利用已有施工工程 7 DB 50 143 2003 4 3 5 2 4 勘查设计 2 4 1 勘查单位在开展野外工作之前 应收集和分析工程地区已有的地质资料 进行 野外踏勘 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和工作条件 编制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查设计 GB50287 99 2 0 3 2 4 2 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勘查是在三期规前勘查 调查 的基础上进行 的 要充分 收集研究和利用三期规前勘查 调查 成果 避免重复工作 减少相应的勘查工程量 2 4 3 设计书必须在 2 4 1 和 2 4 2 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任务书 或委托书 的有关 规定进行认真编写 完成后报业主单位审批 2 4 4 勘查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变更勘查设计 重大勘查设计变更应履行勘 查设计审批程序 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 4 5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书内容 据 DB50 143 2003 附录 A 略修改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书宜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 前言 包括勘查依据 目的任务 前人研究程度 执行技术标准 勘查范围 防治工程等级 二 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 包括位置与交通状况 气象 水文 社会经济概况 三 勘查区地质环境概况 包括地形地貌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与地震 水文地质 不良地质现象 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四 致灾地质体基本特征 包括形态特征 边界条件 物质组成 近期变形特征 发育阶段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 破坏模式及其危险性 五 勘查工作内容 方法 勘查工作部署和勘查工作量 包括勘查工作内容 方法 勘查手段的选择 勘查工作比例尺的确定 地质测绘及勘探点密度的确定 控制测量 地 形测量 定位测量的布置 工程地质测绘 勘探剖面 物探 钻探 槽探 井探 洞探等 勘探工作的布置 水文地质试验 岩土现场试验 岩土水样的采集及试验的布置 监测工 作的布置以及各种勘查的工作量等 六 技术要求 包括 五 款中各种手段 方法的技术要求及精度 七 勘查进度计划 包括各项勘查工作的时间安排及勘查总工期 用进度横道图表 示 八 保障措施 包括人员组织 仪器 设备 材料 资金配置 质量保证措施 安 全保障措施 九 经费预算 含执行的定额标准 8 十 预期成果 包括勘查报告及各种附图附表 实物标本 影集及成果数字化光盘 监理报告 监测报告和野外工作验收报告以及相关附件 十一 勘查设计主要附图附表 1 以致灾地质体地质图为底图的勘查工作布置图 附勘探剖面图及典型钻孔 竖井 平洞等勘探设计图 2 主要工作量一览表 3 仪器 设备及主要材料明细表 4 各种费用预算表 9 3 地形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3 1 作业技术依据 1 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 93 2 全球定位系统 GPS 测量规范 CH2001 92 3 国家三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8 91 4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GB T7929 1995 5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数字化规范 GB T 17160 1997 6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 CH 1001 91 7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 CH 1002 95 8 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 CH 1003 95 3 2 测区采用的坐标系统及成图规格 1 平面坐标 采用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按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 3 分带 当测区范 围比较大 测区处于投影带的边缘或横跨两带时 长度投影变形较大 应当考虑长度投影 变形的问题 2 高程系统采用 1956 年黄海高程系 特别提示 三峡水库蓄水水位采用的高程系统 为吴淞高程系 1956 年黄海高程系和吴凇高程系的换算关系为 H56 黄海 m H 吴凇 m 1 79 m 各地段之两高程系统差值可查相应手册 3 地形图规格 图幅分幅 采用 50cm 50cm 矩形分幅 图廓坐标为 0 25 千米 1 500 和 0 5 千米 1 1000 的整数倍数 图幅不可错开拼接 当图廓外有少量地形属于测绘范围时 可破图 廓测入同一图幅内 图幅编号 以西南角图廓坐标公里数作为图幅编号 注记在北图廓外中间图名下方 图名 三峡库区 省 市 县 区 滑坡 或库岸 危岩 地形图 3 3 平面和高程控制测量 1 平面控制测量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 可采用对点边连式 D 级 GPS 测量进行平面基本控制 有些库岸段 10 及滑坡已有 D 级或 E 级平面控制点的则可直接利用 有必要的 则在上述基础上施测 E 级 GPS 加密控制点 或发展 级电磁波测距导线加密控制点 精度要求见表 3 1 D 级 GPS 测量控制网最弱点相对于邻近高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大于 10cm 或边长相对中 误差小于 1 40000 表 3 1 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 测回数等 级 导线 长度 km 平均 边长 km 测角 中误差 测距 中误差 mm 测距相对 中误差 J2 J6 方位角 闭合差 导线全长 相对闭合差 3 6 0 3 5 15 1 30000 2 4 10 n 1 14000 2 4 0 2 8 15 1 14000 1 3 16 1 10000 2 标石埋设要求 所有 D 级 E 级或相对应等级以上控制点要求砼预制后运到现场埋设或现场浇筑 对 不宜埋设标石的地方 可采用在稳定岩石或建筑物上刻 十 字的方法 刻划深度 3mm 旁边写出点号 字头朝北 埋石规格 一般普通标石 顶面 20 20cm 底面 40 40cm 高 40cm 建筑物上标石 顶面 20 20cm 底面 30 30cm 高 15cm 所有埋石点均应填 绘点之记 要实地绘出点位略图 并作简要点位说明 3 高程控制测量 测区基本高程控制采用四等水准测量 高程起始点不得少于两个 并应进行连测检查 由于三峡库区存在几种不同高程系统的测量成果 须特别注意核实搜集到的起始点的高程 系统 每千米高差中数偶然中误差应不大于 5mm 图根点可采用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方法 并可与平面控制同时进行 较平坦地区也可采用等外水准测量方式 4 平面控制技术要求参照表 3 2 3 3 表 3 2 GPS E 级网基本要求 项目 级别 卫星 高度角 有效观测 卫星总数 时段中任一卫星存 放观测时间 分 观测 时段数 数据采样间隔 S PDOP GPS E 15 3 15 2 15 10 表 3 3 电磁波高程测距导线技术要求 中丝法垂直 角测回数 指标差互差 往返测 高差较差 容许闭合差等级 平均边长 m 边数 J2 J6 J2 J6 M M 5 500 10 2 4 15 25 0 1S 0 05 n 8 250 10 1 2 15 25 0 1S 0 05 图根 100 12 1 1 0 1S 0 05 注 S 以 km 为单位 小于 0 1km 时按 0 1km 计 n 为导线边数 11 5 高程控制技术要求 见表 3 4 表 3 4 四等水准的主要技术指标要求 等级 测段 路线往返测 高差不符值 测段 路线的左 右路线高差不符 值 符合路线或环线 闭合差 监测已测测段高 差之差 四等 20 K 14 K 20 L 30 R 注 K 为路线或测段的长度 km L 为符合路线 环线 长度 km R 为检测测 段长度 km 注意 非特殊困难地区的高程控制不得采用 GPS 测量方法 对个别特殊困难地区 可 用四等以上水准高程起算点对 GPS E 级点进行高程拟合 拟合时的起算点不得少于 6 个 且 应经过四等水准联测 并分布均匀 并应分析拟合高程精度是否达到 5cm 要求 3 4 地形测量 1 地形图上需表示的内容除按 工程测量规范 中的相应规定及 1 500 1 1000 1 2000 地形图图式 执行外 特别强调要将水沟 水坑 水塘 泉水 裂缝 塌陷坑等与滑坡有关的水文点与微地貌表现在地形图上 2 地形图精度 要求图上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大于图上 0 5mm 邻近地物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图上 0 4mm 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 可放宽 1 2 高程注记点 一般选在明显地形或地物点上 图上注记至 0 1 米 其密度不少于每方格网 10 15 个 等 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为 0 5 米 困难地形可放宽 50 3 采用正版测图外业版软件测图 或采用薄膜测图后进行数字化 薄膜测图的刺点精 度应达到要求 3 5 剖面测量 1 剖面测量比例尺一般为 1 1000 1 200 2 每条剖面两端点 剖面控制点一般应埋石 每一条剖面至少应有两个埋石点 3 实测剖面应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施测 剖控点 含两端点 间距应小于 1000m 剖面点至测站点最大距离应小于 800m 4 测站点间距离应一次照准两次读数 水平角 天顶距各观测一测回 5 测站点至剖面点距离一次照准一次读数测定 天顶距采用盘左一次读数 用全部仪 可直接读平距 高程 或高差 6 剖面测量的计算取位 平距取 0 1m 高程 0 01m 7 作剖面图时 剖面方向一般按左西右东 左北右南原则 8 剖面图应注明名称 编号 剖面比例尺 剖面实测方位等 12 3 6 钻孔等勘探点工程测量 1 所有点位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极坐标法测定 2 水平角 垂直角 距离均测一测回 3 钻孔平面位置以封孔后标石中心或套管中心为准 高程以套管口为准 并量取标石 面或套管口至地面的高差 3 7 重要野外地质观测点 物探控制点测量 1 采用极坐标法测量 2 水平角 垂直角盘左测半测回 距离读数一次 3 在同一测站测定点数量超过 10 个或观测时间超过 1 小时后 应重新整平仪器并重 新归零 3 8 上交资料成果 1 GPS E 或相应等级以上控制点展点图 点之记 成果表 图根控制点成果表 2 GPS E 级以上控制点 四等水准观测 计算手薄 3 测量仪器检验记录 4 数字地形图 铅笔原图及数字化光盘 包括地形图接合表 5 测量报告 13 4 工程地质测绘 4 1 滑坡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 1 1 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GB50021 2001 8 0 2 初步设 计勘查与施工图阶段勘查可进行修测 或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作补充调查 4 1 2 在实施勘探工程之前 应先进行地质测绘与调查 4 1 3 专门性工程地质调查 对于滑坡成生的地质环境 控制性地质构造 滑坡与周边地表水 地下水的水力联系 及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成灾影响范围及派生灾害 如滑坡入江形成的涌浪灾害等 范围等 涉及范围较大的专题 宜采用 1 万 1 5 万的地形图或地质图 进行专门性工程地质调 查 4 1 4 测绘范围 DB50 143 2003 6 1 1 修改 滑坡测绘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及其邻区 后部应包括滑坡后壁以上一定范围的稳定斜坡 或汇水洼地 前部应包括剪出口以下的稳定地段 两侧应到达滑体以外一定距离或邻近沟 谷 涉水滑坡尚应到河 库 水面或对岸 一般控制在滑坡边界外 50 100 米 同时 应 包含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灾害成灾的范围 在某些情况下 纵向拓宽至坡顶 谷肩 谷底 岩性或坡度等重要变化处 横向应包括地下水露头及重要的地质构造等 以充分满足 4 1 5 为准 4 1 5 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比例尺与精度 1 地质测绘比例尺参照表 4 1 采用 比例尺上限与下限可按滑坡规模 地质复杂程度 而定 对规模小或较复杂的滑坡可用较大比例尺 反之可用较小比例尺 表 4 1 滑坡测绘比例尺 参考 DL T5185 2004 表 5 1 4 勘查阶段 可研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平面测绘 1 5000 1 1000 1 2000 1 500 剖面测绘 1 1000 1 500 1 1000 1 200 2 工程地质测绘的详细程度 应与所选的比例尺相适应 图上宽度大于 2mm 的地质现 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 对于评价滑坡形成过程及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 如裂缝 鼓丘 滑坡平台 滑坡边界 剪出口等 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 时 应扩大比例尺表示 并 标注实际数据 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应超过 2mm DL T5185 2004 5 1 9 略修改 4 1 6 地质测绘与调查内容 14 1 滑坡所在区的自然地理及经济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 气象水文 交通运输 人类 工程活动及发展规划等 2 滑坡产生的地质环境 包括地层岩性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外动力 地质现象等 3 滑坡的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包括位置 形态 分布高程 几何尺寸 规模 滑 坡体的边界 底界 临空面 剪出口等 4 滑坡体的地质结构 主要包括滑体物质组成 结构构造 滑带形态 物质组成和 结构特征 重视滑坡物质组成的分区特征调查 对于岩质滑坡应重视岩体结构面 软弱夹 层性状的调查 5 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 调查滑体内及其周边沟系发育特征 径流条件 地表水 大气降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 井 泉 水塘 湿地位置 井 泉的类型 流量 及季节性变化情况 地下水的水位 水质 水温及其变化 含水层及隔水层的位置 性质 厚度 岩土体的透水性 地下水径流流向 补给及排泄条件 生活用水的排放情况 6 滑坡的变形破坏特征 包括先期滑坡发生时间 滑坡体运动轨迹 如路线 距离 最大水平和垂直位移量等 滑坡地貌如裂缝 鼓丘 洼地分布及成生时间 监测资料分析 变形发育史 7 非地质孕灾因素 如库水位 降雨 冲蚀 人工作用等 的调查 包括其强度 周期以及它们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重点注意水库效应对涉水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8 调查预测滑坡灾害的成灾范围和可能的派生灾害范围 涉水滑坡应重视对航道的 危害及入江涌浪的危害 9 调查滑坡影响范围内正常移民迁建线以上的人口及实物指标 调查参照标准为 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大纲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1 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细则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1991 长江三峡工程初步设计水库淹没实物指标调查细则补充说明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 员会 1993 10 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根据滑坡地区的具体情况 必要时进行滑坡治理所需的天然 建筑材料调查 4 1 7 测绘调查方法 测绘方法应采用全面查勘法 对于重要的地质现象如边界 裂缝 软夹层 剪出口 应进行追索 在覆盖或现象不明显地段 应有人工揭露点 以保证测绘精度和查明主要地 质问题 DL T5185 2004 5 1 6 4 1 8 观测点的布置与测量 15 1 观测点布置目的要明确 密度要合理 以达到最佳调查测绘效果为准 对于重要的 地质现象 应有足够的调查点控制 如滑坡边界点 地质构造点 滑坡裂缝 泉水等 观测点的间距 一般为 2cm 5cm 图面上的间距 可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疏密 2 观测点应分类编号 在实地用红漆标志 在野外手图上标出点号 在现场用卡片详 细记录 3 野外观测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地层岩性点 地貌点 地质构造点 裂隙统计点 水文地质点 岸坡调查点 地质灾 害点 包括滑坡边界点 裂缝点 滑坡后壁调查点 滑带调查点 等 4 重要观测点的定位应采用仪器测量 一般观测点可采用半仪器定位 4 1 9 野外记录的要求 1 必须采用专门的卡片记录观测点 分类系统编号 卡片编号与实地红油漆点号一致 2 记录必须与野外草图相符 凡图上表示的地质现象 均必须有记录 3 描述应全面 不漏项 突出重点 尽量用地质素描和照片充实记录 4 重视点与点之间的观察 进行路线描述和记录 4 1 10 地质界线的勾绘 根据观测点 在野外实地勾绘地质草图 如实的反映客观情况 接图部分的地质界线 必须吻合 4 1 11 野外验收 外业工作结束 原始资料整理完毕之后 勘查单位技术负责人应对原始资料进行野外 验收 业主单位可派人参加验收 4 1 12 提交成果 测绘工作结束后 在全面系统的资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应提交下列主要 原始成果 1 野外测绘实际材料图 2 野外地质草图 3 实测地层柱状图 4 实测地质剖面图 5 各类观测点的记录卡片 6 槽探素描图 7 地质照片图册 16 4 2 崩塌 危岩体 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 2 1 工程地质测绘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GB50021 2001 8 0 2 初步设 计与施工图阶段可进行修测 或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作补充调查 4 2 2 在实施勘探工程之前 应先进行地质测绘与调查 4 2 3 测绘范围 DB50 143 2003 7 2 修改 崩塌 危岩体 的测绘范围应包括危岩带和相邻地段 坡顶应到达卸荷带之外一定位 置 坡底应到达危岩崩塌堆积区外一定位置 为获得较大范围的地质条件与地质背景的认 识 如存在对危岩起控制作用的区域性结构面时 可进行专题地质调查 4 2 4 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比例尺与精度 1 地质测绘比例尺参照表 4 2 采用 比例尺上限与下限视崩塌 危岩体 规模 地质 复杂程度而定 规模较小或地质条件较复杂者可用较大比例尺 反之用较小比例尺 表 4 2 崩塌 危岩体 勘查测绘比例尺 勘查阶段 可研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平面测绘 1 2000 1 500 1 2000 1 200 剖面测绘 1 1000 1 200 1 1000 1 200 注 参考 GB50021 2001 5 3 3 GB50330 2002 4 4 2 TB10027 2001 p20 21 2 图上宽度大于 2mm 的地质现象必须描绘到地质图上 对于评价危岩崩塌形成过程及 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的地质现象 如节理 裂缝 软弱层 层间错动带等 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 时 均应扩大比例尺表示 并标注实际数据 地质界线图上误差不应超过 2mm 4 2 5 地质测绘与调查内容 1 崩塌 危岩体 所在区的自然地理及经济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 气象水文 交通运 输 人类工程活动及发展规划等 2 崩塌 危岩体 发生的地质环境 包括地层岩性 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外动力地质现象等 重点调查崩塌危岩所处地貌部位 形态特征 陡坎坡度与高度 坎面 形态特征 坡顶与坡脚形态等 危岩所在斜坡的岩土体组成 组合 分布及产状特征等 3 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包括位置 形态 分布高程 几何尺 寸 规模 边界 临空面 剪出口或断裂面等 4 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地质结构 主要包括岩土物质组成及结构构造 变形破坏特 征 控制崩塌的岩体结构面特征 包括结构面类型 成因 性质 产状 规模 充填物和 充水情况 崩塌裂缝产状 规模和分布 崩塌裂缝与岩体结构面的关系 结构面与陡坡 产状 危岩形成之间的关系 崩塌堆积体块度及分布 5 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的变形形迹特征 主要为危岩体裂缝形态特征 长度 宽度 17 深度 产状 平面及剖面形态 尖灭层位及该层特征 所追踪的结构面特征 裂缝溶蚀 情况 充填情况 充水情况 危岩体崩塌面形态 展布 产状 壁面特征 崩塌壁与构造 裂隙的追踪发育关系 崩塌壁上岩溶特征 断裂特征 风化特征 拉张段 锁固段 剪切 段 崩塌运移路线 崩塌堆积区及崩塌堆积体块度分带 崩塌堆积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转 为滑坡 泥石流的可能性 6 危岩体基座或下卧软弱层岩性 产状 分布等特征 危岩体之下天然洞穴 溶洞等 或矿产开采及采空区情况 危岩体斜坡坡脚受天然河水冲刷 淘蚀或人为破坏情况 调查 非地质孕灾因素 如库水位 降雨 冲蚀 人工作用等 的强度 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 稳定性的影响 重点分析水库效应对涉水危岩体和崩塌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 7 调查崩塌发育史 通过查阅地方志和走访以及现场填图 调查历史上该危岩体发生 崩塌的时间 规模 气象条件 发生原因 发生次数 运行路线等 8 危岩体及崩塌堆积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 重点调查危岩体含水层 隔水层 地下水的补 径 排 泉点 渗水点 降雨 地表水与危岩体的裂缝的充水关系等 9 分析评价预测崩塌灾害的成灾范围及可能派生灾害的范围 应重视入江对航运及入 江涌浪的灾害 10 灾害影响范围内人口及实物指标调查 调查参照标准同 4 1 5 9 11 根据危岩体规模和治理工程需要 可进行天然建筑材料调查 4 2 6 崩塌 危岩体 测绘与调查的其它技术要求与 4 1 6 4 1 11 相同 4 3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 4 3 1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宜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 GB50021 2001 8 0 2 初步设计与施工图阶段可进行修测 或对某些专门地质问题进行作补充调查 4 3 2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范围 根据三期地质灾害规划阶段调 勘 查成果 应大于 预测塌岸区周界及其影响区 并进入稳定区 50m 左右 为查明塌岸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它们 失稳后的可能影响范围 需扩大的范围 根据需要确定 4 3 3 地质测绘与调查采用比例尺精度 1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根据勘查阶段来确定 表 4 3 可行性研究阶段比例尺宜 为 1 1000 1 2000 初步设计阶段比例尺宜采用 1 1000 1 500 施工图设计阶段宜采用 1 500 2 图上宽度大于 2mm 的地质现象应测绘到图上 对评价塌岸形成和稳定性有重要意义 的地质现象 如各类结构面等 在图上宽度不足 2mm 时 应扩大比例尺表示 并注明实际 数据 表 4 3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 18 GB50021 2001 5 2 2 TB10027 2001 p16 勘查阶段 可研 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 平面测绘 1 2000 1 1000 1 1000 1 500 剖面测绘 1 1000 1 500 1 500 1 200 4 3 4 塌岸工程地质测绘与调查的主要内容为 1 调查岸坡形态特征 包括水上坡形 稳定坡角 坡高 冲蚀磨蚀坡角 水下堆积坡 形 坡角及其分布高程与变化特征等 2 调查岸坡地质结构 主要为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岩土体结构 风化程度 岸坡组 合结构和岸坡类型 对于软岩岸坡 重点调查风化带 沿江出露的软弱夹层及岩土界面 3 调查岸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 主要为上层滞水 潜水 裂隙水的水位和动态 含水层厚度 隔水底板位置及产状 泉水高程 流量及动态 4 调查分析塌岸水动力条件 风向 风速 风浪高度及冲蚀磨蚀特征 行船浪高及冲 蚀磨蚀作用强度及高度 的强度 周期以及它们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重点分析水库效应 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5 调查塌岸段内各种不良地质现象 如小型滑坡 变形体 危岩体等 调查内容与调 查方法参照滑坡及崩塌 危岩体 相关部分 6 人类活动对塌岸产生的影响 7 分析预测塌岸范围 圈定塌岸边界 预测塌岸成灾范围 评价塌岸对航道的影响 8 调查塌岸的可能危害对象 包括人数和实物指标 调查参照标准同 3 1 5 9 4 3 5 塌岸测绘与调查的其它技术要求与 4 1 6 4 1 11 相同 19 5 勘探 5 1 滑坡工程地质勘探 5 1 1 滑坡勘探一般要求 5 1 1 1 为查明滑体 滑面 带 及滑床的空间形态 物质组成与结构 了解滑坡地 下水存在状态与活动方式 以及为进行现场原位试验或获取样品进行室内试验的需要 滑 坡勘探可采用钻探 井探 槽探 洞探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 各勘探方法适宜性参照表 5 1 表 5 1 地质灾害常用勘探方法适宜性表 根据 DB50 143 2003 6 3 2 修改 勘探方法 适用条件及布置 钻探 用于了解地质灾害体内部组成与结构 包括岩土组成 滑面 带 的情况 崩塌危岩控制性结构面的情况及地下水状态 观测深部位移 采集各类 岩土样品 槽探 用于确定岩土层界线 滑坡周界 后缘滑壁和前缘剪出口产状 卸荷裂隙等控制性结构面的产出情况 有时也可用作现场大剪及大重度试验 井探 用于观察地质灾害体内部结构特别是滑面 带 特征 采集不扰动土样和 进行原位大剪 大重度试验 一般应布置在滑坡的中前部主勘探线附近 当勘探的目标层在地下水位以下且水量较丰时不宜采用 洞探 平洞或斜洞 用于观察地质灾害体内部结构特征 采集不扰动土样和进行原位大剪 大重度试验 适用于地质环境复杂 深层 超深层滑坡和大型的危岩崩 塌的勘查 洞口宜选在滑坡两侧沟壁 滑坡前缘 危岩崩塌侧壁等易成 洞口且安全的部位 平洞可兼作观测洞 也可用于汇排地下水 常结合 斜坡排水整治措施布置 电法勘探 常用电测深及高密度电法 用于了解覆盖层厚度 滑面位置 基岩面起 伏变化 岩性变化 破碎带的分布 含水层或富水带的分布等 通常在 规模较大 物性差异较大 地形地物变化较小的滑坡勘查中采用 勘探 线宜布置在拟设主勘探线及支档线附近 物探 地震勘探 常用浅震反射波法 用于探测滑坡区基岩埋深 滑面位置及形态 一般 在非人口密集区 规模较大的滑坡勘探时采用 勘探线宜布置在拟定主 勘探线及支挡线附近 5 1 1 2 工程地质勘探应在充分分析已有资料及进行地质测绘调查的基础上开展 5 1 1 3 勘探方法应以钻探 井探 槽探为主 辅以洞探及物探 5 1 1 4 勘探线与勘探点布置要求 一 主勘探线 剖面 的布设原则 1 主勘探线 剖面 为勘探工作的重点 应在地面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布 20 设 由于三期规前勘查对每个滑坡已经实施了一条主勘探剖面 后续勘查应对三期规前勘 布置的主勘探剖面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 可利用时 可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勘探 2 主勘探线应布设在滑坡主滑方向厚度取大的部位 纵贯整个滑体 与初步认定的 中轴线重合或平行 其起点 滑坡后缘以上 要进入稳定岩 土 体范围内 10 50m 终 点应在剪出口以下 10 50m 必要时可至谷底 3 主勘探线上所投入的工程量及点位布设 应尽量满足主剖面图绘制 试验及稳定 性评价的要求 宜投入槽探 钻探 井探 平 斜 洞 应保证控制性井探 洞探工程的 数量 4 主勘探剖面上投入的工程量和点位布设 应尽量兼顾到地下水观测和变形长期监 测的需要 以便充分利用勘探工程立即进行观测和监测 5 对于主要变形块体在两个以上 面积较大的滑坡或后缘出现两个弧顶的滑坡 主 勘探线宜布置两条以上 6 主勘探线上不宜少于 4 个勘探点 其中 作稳定性分析的块体内至少有 3 个勘探 点 后缘边界以外稳定岩 土 体上至少有 1 个勘探点 7 对于大型滑坡 纵勘探剖面上应尽可能反映滑坡的地貌要素 诸如后缘陷落带 横向滑坡梁 纵向滑坡梁 滑坡平台 滑坡隆起带 次一级滑坡等 滑坡横向勘查钻孔布 设力求控制滑面横断面形态 从滑坡中轴线向两侧可依据地质 地貌或物探资料进行布设 二 副勘探线 剖面 的布设原则 1 副勘探线一般平行主勘探线 分布在主勘探线两侧 线间距据勘查阶段要求而定 在主勘探线以外还有次级滑坡时 副勘探线应沿其中心布设 在需要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达到稳定性计算剖面和监测剖面的勘查要求 2 副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一般应与主勘探线上的勘探点位置相对应 或隔一个勘探点 相对应 使横向上构成垂直于勘探线的数条横贯滑体的横勘探剖面 探查滑体的横向变 化特征 及探查侧边界 形成控制整个滑体的勘探网 三 工程轴线勘探剖面的布设 按选定的治理方案 有针对性地进行布设 对于实行一次详勘的项目 要及时与设计 方沟通配合 其点线应服从设计工程布置要求 四 勘探点的布设原则 1 勘探点应布设在勘查对象的关键部位和治理工程设计部位 除反映地质情况外 尽可能兼顾采样 现场试验和监测 2 勘探点的布设服从勘探线 尽量限制在勘探线的范围内 若由于地质或其他重要 原因必须偏离勘探线时 应尽可能控制在 10m 范围之内 对于必须查明的重大地质问题 可以单独投入勘探点而不受勘探线的限制 21 五 各勘查阶段勘探线与勘探点间距要求 1 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线 勘探点间距参照表 5 2 其间距可按危害程度和地质复 杂程度分级取值 当危害程度为三级 复杂程度为简单者取大值 反之取小值 2 初步设计阶段 详勘 勘探线 勘探点间距参照表 5 3 本阶段应尽量在可行性 研究阶段勘探线 勘探点之上内插布置 勘探线 勘探点不必追求等间距布置 可在重要 部位如拟布置治理工程的部位内 滑体纵向与横向变化大的部位插入勘探线和勘探点 表 5 2 可行性阶段滑坡勘探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纵勘探线间距 m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 副勘探线勘探点间距 80 150 40 60 60 80 参考 DB50 143 2003 6 3 3 表 5 3 初步设计阶段勘探 详勘 点线间距布置要求 纵勘探线间距 m 主勘探线勘探点间距 副勘探线勘探点间距 60 80 30 50 40 60 参考 DB50 143 2003 6 3 3 GB50021 2001 5 2 4 JTJ064 98 7 2 1 3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探线 点 主要结合防治工程设计需要和专门性工程地质问题 进行补充勘探布置 5 1 1 5 勘探工作量的要求 一 钻探 井探 洞探的总数量应满足 5 1 1 4 一 6 的要求 二 钻探可占勘探点总数量的 4 5 3 4 其中控制性钻孔的数量可占钻孔数量的 1 3 三 井探 洞探工程是查证滑坡存在与否的重要手段 由于单靠钻探工程往往难以 定论 因此必须保证井探 洞探工程的数量 1 规前勘查已保证了每个滑坡一个探井 应充分利用 2 可研阶段勘查探井 探洞数量占钻孔 探井 探洞总数的比例不宜少于 1 5 初设勘查阶段探井 探洞数量占钻孔 探井 探洞总数的比例不宜少于 1 4 对深层 超 深层 超大型滑坡可适当减少 但不应少于 1 5 DB50 143 2003 6 3 2 四 槽探的工作量 应根据地质测绘和地表采样的需要而定 五 物探的工作量 物探可用于勘查滑坡范围 滑体厚度 组成及滑床形态 常用于勘探点之间的剖面探 测 并可用于对钻孔进行测井和井下电视观察 适宜的物探方法有电测深 高密电法 浅层地震和声波测井等 具体应用宜根据滑坡 22 勘查的具体情况而定 1 在投入钻探 坑探之前 按勘探剖面的要求先布设物探剖面 用于探查该剖面上 滑体厚度 物质组成和滑床形态 优化选定勘探剖面及勘探点位 在可研勘查及初设阶段 勘查 详勘 其工作量可根据滑坡勘查剖面的数量 长度而定 测井可根据需要而定 施 工图勘查可不用物探 2 上述物探工作应进行二次解释 在钻探 井探 洞探对物探工作验证的基础上 与地质技术人员一起进行二次解释 避免消除物探的多解性的误差 提高物探的探测精度 5 1 1 6 滑坡勘探深度的确定 滑坡勘探深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 一般性勘探孔 1 可研和初设阶段的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 应达到滑动面以下稳定岩 土体中 5m 滑面以下为土体 8m 滑面以下为岩体 2 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勘探孔的勘探深度应满足治理工程设计的需要 拟设置抗滑桩 地段的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为滑体厚度的 1 3 1 2 DB50 143 2003 6 3 4 二 控制性勘探孔 1 控制性勘探孔应在可研或初设阶段勘查的前期完成 2 可研勘查阶段的控制性钻孔 应不少于 3 个深孔 以查明深部滑动面或潜在滑动 面 软夹层 为目的 其勘探深度应以地质判断为准 3 初设阶段的控制性钻孔 需探查滑床作为治理工程持力层岩土体的地质情况 其 控制性钻孔进入滑床的深度宜为孔位处滑体厚度的 1 3 1 2 4 探井 探洞探测深度应穿过最低滑面 带 进入稳定岩土体即可 但宜保证取 样 现场原位试验 地下水观测和变形监测的要求 5 1 2 钻探主要技术要求 5 1 2 1 钻孔设计书的编制 孔位确定后 地质人员应编制钻孔设计书 作为钻孔的预测 指导钻探施工并阐明预 期的目的 钻孔设计内容包括 1 钻孔目的 充分说明该钻孔的目的 使钻探人员了解该孔的重要性及钻进中应注 意的问题 保证钻进 观测和编录工作的质量 2 钻孔的类型 直孔 3 钻孔深度 标明设计深度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或加深孔深 4 钻孔结构 标明钻孔理想柱状图 包括孔径 开孔 终孔孔径 换径位置及深 度 固壁方法 作出推测地质柱状图 标识层位深度 岩性 可钻性分级 地质构造 断 23 层 裂隙 裂缝 破碎带 岩溶 滑带 溃屈带 软夹层 可能的地下水位 含水层 隔 水层和可能的漏水情况以及钻进过程中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的准备和措施 5 钻孔工艺 钻进方法 固壁办法 冲洗液 孔斜及测斜 岩芯采取率 取样及试 验要求 水文地质观测 钻孔止水办法 封孔要求 终孔后钻孔处理意见 长观 监测或 封孔等 5 1 2 2 钻孔深度的确定 应根据不同勘查阶段对勘探深度的具体要求 进行具休的设计 以达到地质要求为准 5 1 2 3 钻孔孔径的确定 应根据钻孔深度 取芯要求 水文地质要求具体设计 为保证岩芯满足实验要求 终 孔孔径不应小于 110mm 5 1 2 4 孔深误差及分层精度的要求 1 下列情况均需校正孔深 主要裂缝 软夹层 滑带 溶洞 断层 涌水处 漏浆 处 换径处 下管前和终孔时 2 终孔后按班报表测量孔深 孔深最大允许误差不得大于 1 在允许误差范围内 可不修正 超过误差范围要重新丈量孔深并及时修正报表 3 钻进深度和岩土分层深度的量测精度 不应低于 5cm GB50021 2001 9 2 4 4 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 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 GB50021 2001 9 2 4 5 1 2 5 孔斜误差要求 1 下列情况均需测量孔斜 每钻进 50m 换径后 3 5m 出现孔径斜征兆时 终孔 后 2 顶角最大允许弯曲度 每百米孔深内不得超过 2 度 5 1 2 6 取芯要求 1 不允许超管钻进 重点取芯地段 如破碎带 滑带 软夹层 断层等 应限制回 次进尺 每次进尺不允许超过 0 3 米 并提出专门的取芯和取样要求 看钻地质员跟班取 芯 取样 2 松散地层潜水位以上孔段 应尽量采用干钻 在砂层 卵砾石层 硬脆碎地层和 松散地层中以及滑带 重要层位和破碎带等应采用提高岩芯采取率的钻进及取样工艺 3 长度超过 35cm 残留岩芯 应进行打捞 残留岩芯取出后 可并入上一回次进尺 的岩芯中进行计算 4 岩芯采取率要求 参考 DB50 143 2003 6 3 5 滑体 75 滑床 85 滑带 90 同时应满足钻孔设计书指定部位取样的要求 24 5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