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81693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兼论我校通识教育发展来源:热点论文 2009-4-4 23:09:38 作者:刘毅 张明善 编辑:论文 摘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创新活动,而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就要进行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像我们这样生源独特的民族院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创新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通识教育诺贝尔奖当今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实力和创新实力。从诺贝尔奖的设立至今已经进行了98次评选。在这98次评选中,共有700余人获得不同奖项。但是,在700多位获奖者中,却无一人属于中国籍公民。虽然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中还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7位华人可以聊以自慰,可以说明中国人还是有创新能力的,但要知道他们属于华人,而不是中国籍公民,是在外国的土地上获奖的。为什么聪明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国人只有在外国的环境中才显示出他们更高的创新才能?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创新环境,我们的创新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我们认为出在通识教育上。我国由于多方面原因,高等教育一直重视专业教育,忽视通识教育,而且专业分划越来越细,以至于同在一个大学而在不同学院、或在同一个学院而专业不同的教师交流沟通很难。“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导致我们在加入WTO的谈判过程异常艰苦:对方代表只有一两个,我国的代表则有七八个,有学国际的,有学国际贸易的,有学国际政治的涉及国际法的问题由学国际法的代表来回答,涉及国际贸易的问题由学国际贸易的代表来回答,涉及国际政治的问题由学国际政治的代表来回答,有些问题还要商量以后再回答。这种学科单一性,专业单一性虽然有利于深入地进行某方面的研究,但它不能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实践反复证明,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人才更能够掌握更多的前沿信息,更好地进行国际合作;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知识结构的人才才能有基础进行创新活动。而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文理交融的知识结构就要进行通识教育。本文拟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探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一、何谓创新2003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统计中,日本有91个企业。其中,日本索尼公司,从1946年的500美元资产、20名工人,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跨国大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以下三条:能满足人们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作为开拓者的声誉和先驱者的影响;乐于雇用喜欢标新立异和具有不同经历的人;富有想象、埋头苦干、奋发上进的经理人员,加上富有革新精神的工程师。1以上三条无不透视出一条:创新。日本索尼公司成功的秘诀就是创新。创新,简单地讲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因此,根据索尼公司的用人标准,参考王定华对创新型人才特征的归纳2,创新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能很快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设法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其二是能够在貌似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事情,并展开思考。2.观念具有高度的流畅性。在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创新型人才能够在同样时间内形成较多观念或较多想法。3.思维具有灵活性。创新型人才可以轻易摆脱惯性,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根据不同的信息修正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具有极强的适应性。4.认识具有新颖性。能够经常提出不同寻常且又可以被人们所接受、认可的观点。5.人格特征鲜明。创新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期待取得成功。心理健康,但焦虑程度可能高于他人;对某些事物非常专注,有着较强的恒心;社交能力可能不太突出;性别意识和角色意识不明显,不限于固定的性别模式;比较豁达,容忍出现的错误;对抽象的事物更感兴趣。以上特征实际可以分为三类: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几方面;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创新人格主要表现在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创新是人才培养的灵魂,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在于知识的更新,创新型人才是承担知识创新的群体,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资本。但是,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尤其离不开通识教育对它的支撑。二、何谓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紧密相连。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认为博雅教育是适合劳心者的教育。劳心者就是不做他人的奴隶,也不当工资奴隶的劳力者。博雅教育应追求自我而受教育,而非追求外在的需要而受教育。博雅教育是以训练一个有思想、文雅的人为目的。3通识教育与博雅教育的概念相关而理念不同,通识教育的涵义比博雅教育更为广泛。通识教育的英语名称可译为“General Education”,早期多译为“通才教育”。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通识教育指的是现代通识教育。广义的通识教育既包括现代通识教育,又包含传统自由教育的基本要素,即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普遍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一种形式,其着重于课程的结构,使学生具有专门科目的知识及其它学科的知识,以统整知识,培养“统整的人格”,也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宽广的视野与人文器识。就课程开设而言,通识教育就是在大学开设通识课程,使学生从不同的“理解模式”来认识现象、获得知识,使学生的视野开拓,了解与人生相关的知识与原则、方法,由人文科学的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中,建立共识,发展出高层次的学识,掌握与沟通信息,了解他人及社会化的能力。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其心灵将会更开放,思维更为广阔,适应能力更强,在变迁剧烈的社会,更具包容才能,从而个人的整个人生更为清新活泼并得以健全发展。4通识教育在国外大学发展很好。以美国为例。美国著名大学阿默斯特学院院长米克尔约翰认为一所大学“如果只教会一技之长而不能培养出掌握完整知识、具备较深见识的人,那么大学就降为造就营造手工匠的作坊了”。5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认为通识教育应致力于全人的发展,他认为“就青年而言,无需教会他们一切,但要帮助他们获得继续教育自己的习惯、观念及方法。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人力(manpower)的形成,而是全人(manhood)的发展”。6早在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就在核心课程报告中明确通识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哈佛学生必须修习五个方面的课程:文学与艺术(熟悉人类重要的文学与艺术成就,进而发展艺术创造与表达);历史研究(以历史的眼光,了解现代社会的主要趋向,以及在过去历史中和特殊情况下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社会分析及推理(了解一些社会及道德方面的基本概念,以发展系统思考现代社会及个人问题的能力);科学(熟悉物理学、生物学及行为科学之基本原则,并以科学之眼光正视人类及世界);外国文化(扩大文化经验,并对自身的文化传统达到新的理解)。7毕业生应该具有下列条件:清晰、有效的思考及写作能力;在某些领域中具有广博的知识与基础;对于所获得及应用之知识具有正确批判及理解能力,并了解宇宙、社会及人类自身;勤于思考道德与伦理问题,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能做出恰当道德抉择;具有丰富生活经验,对于世界各种文化及时代深感兴趣,努力探讨。我们从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报告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对毕业生的要求,毕业生所具有的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相关的。因此,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起很大作用的。创新型人才是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甚至可以说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在当今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竞争将更加激烈,竞争的焦点集中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质量上。像我们这样生源独特的民族院校,要想吸引更好的生源,培养更具竞争优势的学生,只有走教育创新之路,夯实通识教育,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走出一条富有民族特色的通识教育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三、制约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尽管通识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如此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识教育却往往被置于从属地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我校为例,通识教育存在诸多问题:1.通识教育的从属地位导致文理科分割现象严重早在我校“十五”规划中,通识教育就被明确提出来,只是当时不叫通识教育,叫跨系专业基础课,也就是常说的跨学科教育,在教学计划中课程组的名称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尽管上述课程是就通识教育的广义而言,但是这三类课程并没有达到通识教育的要求。公共必须课是“两课”以及英语、体育、计算机课程,基本具有通识教育的思想和技能的性质;学科基础课是学科大类应该掌握的课程,但是并没有做到文理渗透,就连文文渗透以及理理渗透都还差得远,理工农情况稍好,文史哲更是各自为阵;公共选修课应该是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通识教育的需求,但是课程门数太少,一次听课人数太多,最多达到300多人,效果差强人意。受管理机制等诸多因素影响,各教学实体单位都侧重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忽略从其他学科中获取知识营养,尤其是自然学科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其逻辑思维和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均有待改善;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加之,学校有三个校区,文理科学生被分割在不同的校区,更加剧了文理分割的严重性。这种文理分割的结果是通识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不够。一方面由于缺乏通识教育课程长远的预期和规划,另一方面因为目前的教学资源很难根据学校统一要求与规格开设相关课程,课程建设与管理在总体上表现出系统性的缺乏。同时,由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本身前沿性研究的难度,此类课程停留在原有水平,学生难以了解到学术前沿的知识,甚至有部分课程上带有浓厚的“返古”色彩,对时代性注意不够。这样导致在实际选课中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与课程设置的初衷相去甚远。2.师资状况不容乐观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在产生规模效益的同时,师资跟不上的状况开始凸现,不仅教师增长的比例跟不上学生增加的比例,教师授课水平更是有待提高。大批年轻教师匆忙走上教师岗位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而他们所教授年级往往是正在接受通识教育的低年级,所授课程往往是通识教育的课程,教授尤其是知名教授一般不给本科生上课。同时,大学为了迎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寻求企业当事者的垂青,力求使大学的运行贴近经济和社会,因而面向社会有余,追求高深文化和探索学术理论不足。在教学中,重术轻学、重应用轻理论的情况一直比较普遍,使得通识教育的开展往往困难重重。我校实行学分制后,将通识教育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新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专门设立通识平台课程和文理基础课程,力求合理、科学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知识和人格基础。但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在很多方面重要性并不明显(如授课时间安排多在晚上和周末;实行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在70人左右;教材的缺乏;学生层次差别大;教师工作量的限制;课时费与专业课程并无区别;等等),教师上好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必须下很大功夫,如自己准备资料备课,新开的课程还要提供详细的教学大纲,从投入和报酬的角度考虑是不成比例的,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通识教育课程,更别说有名师、大师、教授来讲。而根据教学任务又必须开出足够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单位就只有强行安排缺课、少课的青年教师甚至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讲授通识课程,哪里管得上教学质量。此外,大师、教授热衷于课题研究或只给研究生授课。如此种种严重阻挠通识教育的推行,培养创新型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教学与科研活动互不贯通,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一所大学的岗位设置,当然最多的是教师岗位,也有专职研究岗位。但大学长期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专职教学人员忙于上课,没有时间“充电”,学术水平一般;而专门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员几乎从不关心教学问题。这种教学与科研泾渭分明的状况,影响了学生对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的了解与掌握。教师的职称评定、职务任命或加薪时,均以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为依据,教研论文不在此列,忽视教学研究及教学质量,其结果自然是教师们不可能开展对通识教育的深入研究。科研是一所学校实力的象征,但教学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通识教育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奠基石,教学与科研互不贯通的状况必须改变。4.学生的实用主义至上观念制约着通识教育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从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起就开始影响着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选择。学生为寻找所期望的职位,争先恐后地修习一些在现阶段直接用得着的热门专业或课程(每学期最火爆的通识选修课程往往是就业方面的课程就是例证),而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选修人数,片面地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工具性,这就必然导致课程开设过于功利, 学校选修的课程设置上体现不出学校对学生提出的期望与引导作用,理念性的课程难以凸显出来,大学教育的引导功能没有或很少体现,通识教育课程难以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对一般人而言,犹如远水不解近渴,因而不少学生对通识教育缺乏浓厚的兴趣。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被视为长线课程,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无视通识教育对人的发展和专业学习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因为如果只实施专业教育,不开展通识教育,那么高等院校就会成为培养普通工人的职业学校乃至训练手工匠师的作坊。其实,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通识教育犹如奠基,专业教育好似建楼;通识教育让人有灵魂、有眼光,专业教育使人有能力、会动手。作为一种理想的教育和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被许多人视为教育的最高阶段和最高境界。在经过基本教育和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专门教育之后,人们以一定的专门知识领域为基础,向外迅速汲取各种文化领域的营养,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使心灵的内涵不断加宽加深,生活的意义及价值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能在自身所受的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变成专业的奴隶。四、通识教育的完善途径1.加强引导,将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程结合一所大学之所以吸引学生,在于其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口碑;一所大学之所以吸引优秀学生,在于其鲜明的办学特色和校园精神,毕业生能获得很好的学习能力、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而这必须靠通识教育来完成。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校已经形成了“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办学特色,是56个民族师生员工和睦相处、共同学习的生动写照,是通识教育的源泉。为此,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充分了解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同时要加强选课引导,将我校学校特色与选修课相结合,使学生对学校及其历史有一个正确而客观的认识,使他们清楚作为该学校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充分体现课程的引导性作用和特色。2.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我们要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尤其是大师、名师积极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授课质量;一方面要注意到在通识教育中出现的“单打独斗”现象,加强开课教师之间的联系与科研合作;此外还要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人文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倡“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和训练方法;注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与第二课堂的结合,重视各类教学实践、各种学科竞赛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并以学分的形式给予肯定,使学生拥有大量的选择余地,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能力与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思想。3.充分重视专家教授的参与,加强通识教育的管理专家教授的参与将使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与管理步入规范化与专业化的健康轨道。因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既涉及到社会科学,又涉及到自然科学等各类学科知识的融合,对课程、教材内容与结构的适用性、发展性和灵活性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而专家教授在这方面拥有深厚的教学功底及学术智慧、崇高的威望、高尚的人格,他们参与通识教育的讨论到决策的整个过程,会站在全校的高度,站在民族教育的高度,站在高等教育的高度,科学的规划,严格的论证,并在实施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此外,条件许可时还可以成立一个类似于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等等的专门的机构来统一管理通识教育。注释:1 吕愉平. 创新基础教育的灵魂J. 2004年福建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大会交流文章2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P.77.2004.3(1)3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79). Harvard University. Report on the core curriculum. Revised, May 1979, P.1.4 Harvard Commission on the Objectives of A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 (1996).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5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P.224.2004.3(1)6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P.227.2004.3(1)7 王定华.走进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P.235.2004.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