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二单元第5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张炯.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81446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二单元第5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张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二单元第5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张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二单元第5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张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方。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在台湾,有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小名英子。她五岁的时候,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那里渡过了难忘的童年、少年、青年时光。后来,她回到了台湾,她把自己在北京城南的童年生活写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 ,请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2、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的太阳,暖暖地照耀着大地。一群骆驼从遥远的地方来到了北京城南,一群小孩子围上去东摸摸西摸摸,觉得非常新奇。长大了,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就留在了他们的心里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1、请认真听课文录音听读要求:(1)边听边勾画出本课生字、新词以及难读、难写的字、词。(2)边听边思考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场景?2、检查生字咀 嚼 毡 帽 卸 煤 沙 漠 寂 寞 棉袄 袍子这些词语中,这个“嚼”字是多音字,它有三个读音,第一个读jio 用牙齿磨碎食物 多用于口语慢慢地嚼,就读jio;第二个读音ju也是用牙齿磨碎食物的意思,不过是多用于书面语复合词(咀嚼)第三个读音jio 是反刍的意思可组词为(倒嚼) 毡帽的毡读音是翘舌,两个莫,他们的读音相同而偏旁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不同,沙漠的漠是三点水,寂寞的寞是宝盖儿。棉袄的袄和袍子的袍他们都是衣字旁,都与布料有关。3、理清课文内容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场景?课文是围绕骆驼队以季节推移为顺序写的,主要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4个场景:我们试着用短语来概括这四个场景。学咀嚼; “谈铃铛” “想剪毛” “问去处”。 三、批注感悟画面 这四个场景是作者童年里最深刻的记忆,就像电影里的一组镜头常常浮现在她的脑海里。看了这样一组镜头,你认为作者拥有一个怎样的童年? (一) 利用学法,学习课文作者怎样的语言把一个耐人寻味的童年写出来的呢?请认真读书,用心品悟词句。用“读批说读”的学习方法从这四个场景中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进行学习。即:读读你喜欢的场景。批抓住关键词语或句子作批注。(用你自己喜欢的符号在词、句的旁边注明自己的理解、感受、疑问等)。说跟同桌的同学进行批读后的交流。读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读。(二)、学习汇报 指导学习“学咀嚼”1、“学咀嚼”这一段中的 “呆”字,可以看出小作者看骆驼看得细致,都看得入神了。看呆就是看得入神。看得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自己不由自主的跟着骆驼学起了咀嚼。同学们,一个“呆”就把小作者专注看骆驼的神情,以及小作者的天真,幼稚,可爱跃然纸上。这一段很有意思也很生动,看看这段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话让你觉得身临其境2、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用了排比句;其中:丑 长,安静。这三个词把骆驼的样子写得很真实。3、从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这句话中的“磨来磨去”“冒着”“沾满”三个动词让骆驼更加活灵活现了;生动而准确地写出了骆驼的动作,也从侧面反映出小作者观察很仔细! 4、小作者在写学咀嚼的这个场景的时候,一共有三句话,每一句话都表达了一个意思,第一句写了骆驼的样子,第二句写了骆驼是怎样咀嚼的,第三句写了我的神情。条理非常的清晰,文字自然又生动,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可以借鉴。5、指导朗读这一段作者写得真实,生动,那你觉得怎样才能读好它呢?谁来谈谈你的看法。这段话要读得慢一点,读出骆驼咀嚼的样子。 还要读得轻一点,来表现骆驼安静的神态、缓慢的动作。 6、指导背诵小作者看得入神,写得更生动,这么好的语言,根据提示试着背一背。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 ),那样( ),那样(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 ),大鼻孔里( ),白沫子( )。我( ),( )。 二、指导学习“谈铃铛”1、理解句子同样是针对骆驼脖子上系的铃铛,我和爸爸却有着不同的解释:爸爸说:“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们给它们戴上了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而我说”一定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这两句话爸爸说得很理智很对, 作者尽管没有爸爸说得对,但是比爸爸说得美,她是从孩子的角度看这件事的。她的想法充满想象,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情趣。 2、课文中还有多处描写驼铃声音的句子,请你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 (1)、“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2)、“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3)、“只是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我的心头。” 第一句中的驼铃声,写的是比较沉重的,因为那时候骆驼身上驮着煤,走一步响一下。而回来的时候,煤都卸下来了,所以走起来就轻松了,所以铃声“更清脆”。 第三处是作者记忆中的驼铃声,不是真的听见了。 三、指导学习“想剪毛”1、想剪驼毛的那一段,也很有趣!可以看到作者是那么单纯,在她眼里骆驼和人一样需要理发,也要美容。其实骆驼脱毛是自然现象。这一段精妙之处在于最后两句:“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一个 “真想”“太不整齐”写出了儿时那真实而天真的想法。2、你的童年里也一定有类似的趣事和奇思妙想吧?谁愿意说说? 四、指导学习“问去处”总是问,总是问”可以看出小作者好奇心强,老爱问问题,问得妈妈都有点烦了。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五、悟情留恋画面 1、这四幅画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冬阳下的骆驼队?她想通过骆驼队表达一份怎样的情感?请你们地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2、作者思念的仅仅是那支骆驼队吗? 骆驼队只是作者童年生活的一个缩影,一个意象。她思念着老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思念着温馨的四合院,这里曾回荡着她儿时爽朗的笑声,她思念着热闹的街市,这里能买到好吃的北京糖葫芦。她思念着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她思念着儿时的玩伴妞儿,她思念着在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六、总结同学们,就像作者说的那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学了这篇课文,会有更多的同学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事,我们也可以象林海音那样记录童年故事,让实际的童年悄然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童年里的趣事。好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