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6991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安陆一中 杨丽萍教学设想: 寡人之于国也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必修三,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的学习中,已基本掌握翻译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把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思路的探讨也可交给学生,而课文的思想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课堂讨论。文言文教学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源源流长,博大精深,又应注入新的生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即古今对读,合理延伸。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既让大部分的学生充分体验说的乐趣和说的畅快,又培养了学生探讨学问的好习惯,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识记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逐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孟子善用比喻、逻辑严谨、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感受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探讨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教学重难点:1层层深入,分析孟子对治国得失的哲学思辨,站在现代理想与智慧经典的契合点上理解孟子思想。2披文入情,反复诵读,感知文本的内容、节奏、美感和理趣,感受语言魅力,丰富语文素养。教学方法:1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2品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步骤:一、 课文导入:中华五千年文明,流传着许多经典名言。其中唐太宗李世民曾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话中充分体现了民本的思想。早在李世民之前,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有一句更有名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就是孟子。孟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封建君主,甚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去了解孟子思想的精髓。(课件1)二、作者和作品介绍1、学生填空,回忆孟子相关知识(课件2)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推行仁政、民本思想。2、回忆孟子的经典名言(课件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孟子作品介绍学生齐读课下注释,了解孟子相关知识。同时教师补充(课件4)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杰出著作,是孟子及其弟子编辑而成的一部语录体著作,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逻辑严谨、尖锐机智。南宋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儒家经典合称为“四书”。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教师读课文,学生注意正音、断句.(课件5)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照注解,理解字词,疏通文意,用笔勾画出通假、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3、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把握部分重点词句(课件6)河内凶 谷不可胜食也 是亦走也 然而不王者 谨庠序之教 未之有也四、再读课文,解读文本1、整体感知 (课件7)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那么这次对话围绕什么核心问题展开?学生明确:民不加多2、理清思路 (课件8)学生齐读课文,用笔勾画出文中“民不加多”的语句,续写标题。梁惠王的困惑:“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出“民不加多”之疑孟子对此的评价:“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分析“民不加多”之因孟子认为治国应当:“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解决”民不加多“之措由此可见本文是一篇谈论治国得失的论说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板书)3、问题探究 (课件9)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学生发言1)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是什么?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为何会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 教师总结:治国措施:移民移粟,对民众施以小恩小惠。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尽心于国。梁惠王为何会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造成劳动力低下,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和扩张疆土,称霸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2)针对梁惠王的问政,孟子未作正面回答,却以“五十步笑百步”譬喻,用意何在? 教师总结:孟子巧妙设喻,设下圈套,引君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说明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于邻国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掠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3)孟子推行“王道”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季节,不过度捕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种桑养蚕织布,牲畜不误繁殖,而且新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仪,至此,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前者倾向于尊农时保民生,后者倾向于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补充:让学生当堂写作,发挥想象,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孟子仁政思想的宏伟蓝图。学生代表在讲台前展示。4)孟子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教师总结:用了对比、类比的手法,说明统治者不能失职,也不能推卸责任,要有正确的态度。五、品读文本、鉴赏特色1、鉴赏特色(课件10)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你能举例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课件11)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和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善用人们熟悉的事列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善用排比、对偶句式,音节铿锵,气势充沛。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思路清晰。2、品读课文 (课件1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然后指明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孟子雄辩的气势。六、深入文本、拓展延伸(课件13)1、你估计梁惠王会不会接受孟子的主张?为什么?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孟子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难以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因而在现实中孟子处处碰壁,其理想只是流于口头上的探讨,进而束之高阁。即便如此,为了天下苍生,孟子颠沛流离,坚守理想,选择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腰杆挺得最直的知识分子之一。补充背景知识:(课件14)孟轲,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史记孟子列传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2、结合生活实际和自己的感受,谈谈本文孟子的仁政思想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吗?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虽然孟子的思想不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但当孟子的思想穿越了千年之后,却在今天的社会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儒家经典与时代奏出了最强的交响。(1)孟子的王道重视民本,就是今天的关注民生,以人为本。(2)孟子的王道包括“温饱”和“教化”两个方面,就是今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孟子认为统治者不能尸位素餐,推卸责任,就是今天强调法治和责任。(4)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做到不滥、不竭,就是今天“可持续发展概念”。 七、教师感悟(课件15)“仁者乐山”,孟子就像大山一样永恒、神秘、博大、厚重。远望,巍巍耸立,壁立千仞;那推行仁政、时刻关心民生的思想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让人震撼,让人敬仰。千百年后看孟子,我们依然可见一个顶天立的大丈夫耸立在哪里;千百年后读孟子,我们依然可闻圣贤先哲智慧的芬芳。最后让我们怀着对孟子的崇敬之情齐读课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