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66990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思考(1)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一位学生曾写了如下的话: “老师,我们学了辛亥革命,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掌握了它的功绩意义,但仅此而已。我们语文课学了阿Q正传,才知道历史本来不是这样的。”学生学到的历史,并不是学生想要得到的历史,而学生心目中的历史,我们历史教师又会说“那不是历史,那是文学”。问题到底出在哪?出在教师的教学方式上,出在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出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2)知识太贫乏,但又安于现状不愿去自我完善。(3)不多听课,也不会听课(4)缺乏教学设计的基本常识,更谈不上去设计一堂好课我们应当怎样的课才能避免枯燥乏味?1.引人入胜的导语设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育指南一书中指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欲望及其学习效果,与教师的导语有着很大的关系,成功的导语,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置景;有如精美的乐章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又象是打开了殿堂的大门,诱导着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复习法、乡土法、设问法、谈话法、倒叙法、材料法、诗歌法、谜语法、故事法)导语设计的要求 精 概括性 疑 启发性 妙 趣味性 准 严密性2.生动的讲述在目前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历史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以及课堂教学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对讲授法的躲避及对讲授法低评价的现象。不可否认,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不敷应付现代教学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将长期存在于中学课堂之中,并成为广大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探究中创新过程一: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讨论其用途。过程二: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我们怎样断定这些石器是人工制造的?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明有质疑精神。请大 家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推断。(讨论) 生1:如果石器同猿人骸骨一同出土,说明是人工制造。(旁证) 生2:经过使用的石器,一定留有痕迹。(自证) 一是学生浅层次感性参与。教师提供三种石器的图片(包括名称),三种石器用途的说明。让学生依据图片中石器的形状,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归类判断,将三种石器的图片与用途一一对应。这类参与,学生不需要高级复杂的思维过程,凭直觉思考即可完成。二是学生较高层次理性参与。教师仅提供三种石器图片及名称,由学生依据其形状和经验独立推断三种石器的用途。这需要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参与分析推理的过程。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类参与,将直觉同推理、想象、分析结合起来,需要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和理性判断。 三是学生高层次创新性参与。就案例言,提问学生思维呈跳跃状况,从探究用途,到追寻来源,即由果反因,跳出了教师原来预设的研讨主题,显示其质疑精神。生1、生2的回答,揭示了历史学、考古学的重要特征,即重证据。生1所举的“一同出土”是旁证间接证据,生2所举的“留有痕迹”是自证直接证据。说明两人都有了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特征,也训练了科学质疑质证的思维方法,学生自身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这类参与,学生独立提出问题,自主寻找证据证明,自主解决问题。无疑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良性循环。上述情况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是有效参与,也可能是无效参与。学生通过观察、欣赏、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属于行为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写作等方式参与课堂教学,属于思维参与。这些都是有效参与,只是在参与的程度以及层次上有浅层次的感性参与、较高层次的理性参与、更高层次的创新参与的区别。而一些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机械被动地参与,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求活跃不求思考,或明显具有表演色彩,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没有明显的充实的提高,思维能力没有切实的训练,这样的参与都是无效或低效的参与。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 4.在体验中感悟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观的内化案例:在美国有这样一堂历史课。老师一上课就宣布了刚刚进行过的考试的结果。当她发现一些考得不好的学生垂头丧气时,便说:“如果想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老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抗,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的愤怒达到了极点。这时,老师才对学生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扰的情景。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显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学习这篇文章。案例: 这是一节讲佛蒙特州发展的课。 教师先让大家看四张房屋的图片两张房屋外形的素描,两张照片。他告诉大家这是玛格丽特同学的家,并让玛格丽特给大家讲解。玛格丽特开始讲她的祖辈如何从欧洲移民来此,第一座木屋的简陋正说明了当时生活的艰苦;接着她指着第二座木屋讲了如何建成日光采暖型的新屋,第三座房屋很小,她指着这张照片讲了大萧条时期她祖父的无奈;第四座房屋是她家现在的住所,宽敞、漂亮的二层楼房,还带有两间车库和一个小游泳池。玛格丽特的介绍充满了对先辈们艰苦创业的赞美和自豪,引起了同学们一阵阵的称赞。教师给大家看的第二组照片只有一张:平坦的草地上半埋着一个旧的木车轮,背景是一片树林和一座白色的房屋。这是另一个同学拉瑞的家。拉瑞开始发言。他讲了先辈用马车拉着全家来到这里开垦荒地,用马车拉来牧草喂养奶牛,用马车拉来枫树汁酿成甜美的糖浆。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马车轮碾过乡间的土路,碾过树林中的积雪,也碾过牧场的草地。如今,马车已不复存在,只有这个车轮静静地躺在庭院中,望着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忘了它,不要忘掉过去。同学们个个屏气静听。教师开始总结:“玛格丽特给我们带来的四张图片,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是由先辈们的劳动创造的。玛格丽特,我为你们一家自豪!我为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自豪!”停了一下,他又说:拉瑞家中的这个木车轮就像是切史的见证,告诫我们要永不停息地奋斗。孩子们,我相信你们已经开始理解历史了。” 他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脸,等了好一会儿,又说:“但我还有一样东西给你们看。教师领着孩子们走出了教室,让大家看远处的山丘,山丘上耸立着一尊雕像-一头野牛的雕像。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有许多地方,地名都和野牛有关,其中有名的城镇就有六七个。这表明在这些地方原来生活着大量的野牛。为什么现在又没有了呢? 大家知道,野牛是印第安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在开拓的过程中,大量射杀野牛,也就断了印第安人的生路。现在,这里没有野牛了,印第安人也无法生存了。我们建一座野牛雕像在这里,就是要让大家记住,我们国家发展的过程,不仅有光荣和自豪,也有错误和耻辱!”这节课效果很好。课后班上不少同学开始从当地传说和遗迹探寻印第安人生活的足迹,还有人开始着手研究美国历史上的失误,像奴隶制、种族主义和越南战争等。这节课讲清历史事件,这是知识;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从历史中得到借鉴,这是能力。那么如何看待让孩子们在历史学习中生发出自豪感,对奋斗精神认同和对历史上的悲剧进行反思呢?应该说这就是道德教育。因为,它的着眼点是形成一代人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5.给学生历史感的现实情怀历史教育教学若就古说古、割裂古今,教学效果、教学功用肯定大打折扣。那些与现实有联系的事件、现象,在教学中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多留意发掘那些与现实有联系、可比附的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进行恰如其分地参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面两个教学片断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例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教学内容: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造成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带来意大利衰落,英国崛起的后果。 补充内容:同样的过程也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太平洋两岸贸易首次超过大西洋两岸贸易,即美国与亚洲地区的贸易额超过与欧洲地区的贸易额,世界经济重心正向太平洋地区转移。 思考问题:面对这样两次相似的历史过程,对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和借鉴意义? 【例2】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教学内容:美国和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发展科技,经济迎头赶上和超越先进水平。补充内容: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年,中国和美国现代化差100年,2080中国有望成发达国家。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1世纪前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中等水平;在21世纪后50年,达到世界经济现代化的先进水平。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两次中断、倒退。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现代化倒退20年左右;第二次是“文革”前后,造成我国现代化的重大倒退。所以大政方针不失误尤为重要。思考问题:对比中国和美国、德国的现代化历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做好课堂教学的预设 把握好教学活动的“生成”。一位历史老师讲到唐朝灿烂文化时,想放开一些,就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在五分钟内提出的问题是: 李白究竟是哪里人? 李白一生究竟写了多少诗?他的诗歌有什么特点? 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李白死在什么地方?在小学我们学过早发白帝城,听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 那个白帝城的名字怎么来的? 江陵县现在在什么地方? 请老师给我们讲讲古体诗都有哪些特点好吗? 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他的诗歌特点吗?什么是课堂的生成(1)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2)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3)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在一次教学中,讲到“三国干涉还辽”的时候,正准备按照预设的方案,进一步分析俄、德、法三国联合的动机:沙俄意在雄霸远东,侵占东北;法国假借捍卫公道,染指西南边地;德国则顺势施惠,窥视山东。不料,一个同学发问:为什么恰恰是这三个国家结盟,其他国家在中国不是一样有利益追求吗?这是一个课堂教学中突然但是又是合情合理的问题,而且也不只是这个学生的问题。这位教师决定改变预设的教学方案,从三个角度入手探讨这个问题。第一,让学生分析,辽东半岛的割让威胁了哪些国家?第二,补充说明当时的国际关系,即各国之间的关系处于怎样的现象?讲明英日关系等。第三,阐明一个观点,即本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欧洲是敌人,但在亚洲是朋友的现象。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姓王的老师为讲述香港回归作了充分准备,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国两制”的作用,王老师还特意准备了香港回归后发生变化的资料。上课了,在简单复习旧知识后,王老师用倒述的方法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香港回归好吗?有什么意义?”以此引入课题。在群生回答“好”声刚刚落下,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香港回归,从政治上讲意义重大,但从经济上讲,对香港发展不好”。全班顿时安静下来,瞪大眼睛看着老师。王老师愣了一下说:“你先坐下,好好听,这个问题,我后面会讲到”。(我顿时感到学生挺直的身体缩了下去)。王老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一国两制”提出的过程;回归的盛况继续讲了下去。在讲道香港回归后发生的变化时,王老师将课前准备的香港回归前后经济发展的示意图展示出来,并特意对那位同学说:“这是你刚才提的问题,明白了吗?”“就这样吧”学生不太情愿的回答。教学设计,尤其是优秀的教学设计,其产生的过程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比用沙子搓一根绳子还难,比用空气铸一把利剑还难,比用火点燃水还难。 “课程可以认为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会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图示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