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试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54058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教育心理学历年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为( )A.教师、学生、学校B.教、学、环境C.教师、学生、课程D.教师、学生、领导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A.客观性原则B.系统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发展性原则3.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A.新旧知识的联系B.对新知识的理解C.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D.对新知识的应用4.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是在( )A.02岁B.27岁C.711岁D.11岁以后5.归因理论认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即( )A.天资、能力和心境 B.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C.个体的力量、环境因素和偶然因素 D.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6.知识的基本单位是(c )A.概念B.表象C.概念和表象D.符号7.瞬时记忆又称作为( c)A.知觉记忆B.短时记忆C.感觉记忆D.视觉记忆8.一种学习中所习得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这种迁移是( )A.正迁移B.横向迁移C.特殊成分迁移D.非特殊成分迁移9.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 )A.学习策略B.学会学习C.认知策略D.元认知策略10. 问题解决的首要条件是( )。A.提出假设 B.提出问题C.发现问题 D.提出方案11.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是( )A.迁移B.定势C.移情D.策略12.阿虚的“三垂线”实验,说明了( )A.从众现象B.社会助长现象C.社会阻抑现象D.去个性化现象13.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 )A.男性与女性相等B.男性多于女性C.男性少于女性D.与性别无关14.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是( )A.幼儿阶段B.小学阶段C.初中阶段D.高中阶段15.以下哪种关于师生关系的特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师生关系是一种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B.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C.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D.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16.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以下哪几类?( )A.合作B.竞争C.个人主义D.内在E.外在17.下列活动中,属于智力技能的是( )A.阅读B.驾驶C.运算D.写作E.书写18.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具有相互联系的两大类,这两大类是( )A.宏观策略B.微观策略C.通用策略D.基本策略E.支持策略19.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有( )A.接纳者B.处理者C.加工者D.记忆E.作用者20.班集体形成的阶段有( )A.松散期B.熟悉期C.同化期D.凝聚期E.形成期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21.最近发展区22.自我强化23.上位学习24.定势25.创造性26.气质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27.简述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28.简述学习迁移的相同要素说。29.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阶段。30.简述班集体建设中的关键问题。31.师生冲突主要由哪些原因引起?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2小题10分,第33小题11分,共21分)32.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哪些?33.教师如何有效地教授学习策略?2009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哪一项不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C演示法 D调查法2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属于(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3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4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C桑代克 D班杜拉5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 D有意义接受学习6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C自我效能感 D成功动机7“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概念的理解,这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8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得更牢固,这种想象最可能的解释是( )A双重编码理论 B深度加工说C图式理论 D知识分类学习论9 也叫做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A具体知识 B陈述性知识C理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C高原现象 D停滞现象1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 )A复杂方案 B学习计划C可行方案 D思维程序12常常用砖头垒砌,却没想过可以用它来画线,这种情况是( )A思维定势 B原型启发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13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不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道德认知C社会风气 D同伴群体14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15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 )A道德认知 B道德观念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16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 )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17下列有关操作技能的特点正确的是( )A物质性、协调性、简缩性 B适应性、协调性、简缩性C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D观念性、协调性、适应性18分配学生座位时,老师值得关心的是( )A对课堂纪律的影响 B学生听课效果C后进生的感受 D人际关系的影响19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最为重要的指标是( )A信度 B效度C区分度 D难度20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 阶段的重要标志。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成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 。2论文题一般较常使用的有两种类型: 和 。3依据评价的功能,教学评价有 评价与 评价。4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 。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包括两方面: 和 。6学习动机 时,对学习效果最有利。7小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具有 ,同时也缺乏 。但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8一般认为,态度和道德形成过程经历 、 与内化三个阶段。9过度学习达到 %时,记忆保持效果最佳。10提出假设常用的方法有 和 。11研究者认为, 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12认知策略因所学知识的类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复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 知识的。13对“认知的认知”指的是 。14根据动作的连贯性与否将操作技能分为 操作技能和 操作技能。15 是指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16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最高级的是 的需要。17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和 。18完形顿悟说认为完形是一种 ,是对事物关系的认知。19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型相对的认知风格是 。20自我意识包括 成分、 成分和 成分。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征。2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及其规律。3心理评估是什么?有什么意义?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有哪些?5如何从个性入手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四、论述题(10分)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态度与品德。参考答案及专家点评2010年4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学校教育互动系统中的三个核心因素为教、学、环境。2B 【解析】系统性原则是指运用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看待事物内部关联的观点,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C 【解析】布鲁纳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或表征。4C 【解析】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5D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分析划分为三个维度:内外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失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抑或来自外在环境;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由个人意愿所决定。6C 【解析】教育心理学认为,概念和表象是知识的基本单位。7C 【解析】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瞬时记忆,它是记忆的开始阶段。8D 【解析】非特殊成分迁移即一般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他学习中去。9B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最早把有关学习方法的学习概括为“学会学习”。10C 【解析】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11C 【解析】移情是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动机因素。12A 【解析】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是阿虚的“三垂线”实验。13B 【解析】.智力测验的总体结果表明,就全体人类而言,智力超常者和低常者的人数表现出男性多于女性,但这两个极端上的人数很少,只能认为男性在智愚上较为悬殊,女性在智力发展上较为均匀。14B 【解析】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因此小学阶段是心理卫生教育最适宜的时期。15A 【解析】师生关系所具有的特点:师生关系是一种有主导面的多重角色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性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动性的人际关系。二、多项选择题16ABC 【解析】多伊奇将目标奖励结构划分为合作、竞争、个人主义这三类。17ABCDE 【解析】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驾驶技能、运算技能、写作技能、书写技能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18DE 【解析】丹瑟洛将学习策略分为基本策略和支持策略(又称辅助性策略)。19ABDE 【解析】纽厄尔和西蒙的信息加工模式包括的成分:接纳者;处理者;记忆;作用者。20ACDE 【解析】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三、名词解释21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22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23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是在已经形成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24定势:是心理操作活动的积累而形成的问题解决的刻板和准备状态,是人们在过去经验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25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26气质: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的、由生理特征特别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常说的性情、脾气。四、简答题27【答案要点】桑代克联结学习的主要观点:(1)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一定的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其联结公式为SR。(2)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按一定的规律建立起来的。他指出情境与反应之间联结的建立遵循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3)桑代克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惩罚只能暂时抑制一个联结,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一个联结。28【答案要点】相同要素说由美国的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共同提出,是对形式训练说的挑战。(1)主要观点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能够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换句话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学习的迁移。桑代克等人通过实验发现,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够发生,并且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伍德沃斯将相同要素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他认为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其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根据共同要素说,如果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无论学习者是否意识到这种成分的共同性,都会有迁移现象的产生,学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总之,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也使对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2)理论价值及缺陷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堂方面也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但这一理论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认为两种情境中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片面性。29【答案要点】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分别是:(1)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第一阶段为惩罚服从取向阶段。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惩罚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动机。第二阶段为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是一种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某一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2)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第三阶段为寻求认可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是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第四阶段为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3)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第五阶段为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第六阶段为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30【答案要点】在班集体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1)集体目标的形成。集体目标制约着群体的心理,它的确立对于集体的形成和巩固起着关键的作用。集体目标的形成概括起来有两个方法:直接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的方法;间接过渡的方法。(2)规范和舆论。规范: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它有三个重要的心理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遵从:个人遵从有三种方式,为服从、认同和内化。建立积极规范的方法:组织全班学生讨论;班干部以身作则;要避免形成消极的非正式规范。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论发挥出来。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3)内聚力。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但细述还有以下几方面: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外部影响。(4)心理气氛和士气。气氛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士气指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影响士气的因素有: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对活动的满意感;群体领导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31【答案要点】(1)就学生方面来说,一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要面子、心理素质不稳定、自控能力差等;二是自我维权意识强;三是有些学生行为习惯差,缺乏责任感、羞耻心,当他们违纪违规受到教师批评时,随意顶撞。(2)就教师方面来说,一是处理的方法、手段不得体。如对学生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以训斥为主,或者批评的场合不当,让犯错的学生感到没面子,或者有打骂学生的行为;二是处理问题失当或失误时,顾及面子,不能及时矫正;三是不能控制情绪,易将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和不满迁移或发泄到学生身上;四是平时与学生交流少,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缺乏情感交流;五是处理问题不公平,厚此薄彼。五、论述题32【答案要点】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心理学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倒U形曲线关系,即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动机水平适中时的学习效率最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及动机,并且归因方式可以训练和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33【答案要点】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在学习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和使用的有关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节监控的方式等。 (1)创设确定学习策略。通过分析具体的学习任务,确定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及其执行方式,这是学习策略教学的首要环节,同时,作为教师,应关注和反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题思路、构思过程等,并对这些活动加以整理概括,然后以外显的、程序性的方式教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结果与策略学习之间的关系反思自己的策略教学实践,及时调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改进学生学习策略的要求。(2)科学教授学习策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阶段等各种因素,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进行教授,明确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的方法并示范。 (3)提供元认知的指导。学习策略的效能的真正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元认知水平,教师在教授学习策略时,不仅要直接明确地解释策略是什么,而且还要提供为什么,何时何处应用这些策略的详细的信息。(4)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来管理策略学习,给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机会,但要告诉学生在什么时候检查自己策略的使用效果,以及如何进行检查,并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5)掌握有效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都要结合学科知识。研究认为,学习策略知识不是孤立的,不能脱离专门知识。专门领域的基础知识是有效利用策略的前提条件,脱离知识内容的单纯训练容易导致形式化倾向,难以保证学生提高学习策略水平。教师要善于不断探索优化自己的教学步骤,为学生提供可以仿效的活动程序;同时要根据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基础来启发学生的思路,让其有意识地内化有效的学习策略。2009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都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B【解析】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3.A【解析】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商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4.D 【解析】提出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班杜拉。5【解析】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6C【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7D【解析】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前者指下位的较低层次的经验影响着上位的较高层次经验的学习,如对“植物”、“动物”等具体概念的理解影响着对“生物”这一概念的掌握。8A【解析】双重编码理论是指识记一件具体事物时,可以采用语义和表象的双重编码,而抽象材料难以用表象编码去表征它,而形象材料可以用语义和表象的双重编码去记忆,因此,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得更牢固。9D【解析】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10C【解析】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现象。11. A【解析】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12C【解析】功能固着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13B 【解析】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14D 【解析】根据认知学习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15.A 【解析】道德认知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16A【解析】行为塑造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17C 【解析】操作技能属于技能的范畴,具有一般技能所有的特点,但又具有与其他技能不同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和动作结构的展开性。18D【解析】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座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人际关系和谐了,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19B【解析】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的程度,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效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亦即测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区分度是指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区分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对于一个高质量的测验而言,效度的重要性大于信度。20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具有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的特征,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二、填空题1.忠诚 2.有限制的问答题;开放式论文 3.配置性;诊断性 4.勒温 5.学会调适;寻求发展 6.中等程度 7.依附性;原则性 8.依从;认同 9.150 10算法式;启发式 11.发散思维 12.陈述性 13.元认知 14.连续性;断续性 15.变式 16.自我实现 17.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18.心理结构 19.场依存型 20.认识;情感;意志三、简答题1【答案要点】(1)由无意识识记到有意识识记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2)由机械识记占优势到意义识记逐渐占重要位置。(3)具体形象记忆仍占有主导地位,而抽象记忆占有重要地位。2【答案要点】(1)基本内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所谓的联结指的是某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学习的作用就是在于将与生俱来的原本联结或永久保存或消除或改变。一定的的联结通过试误建立。一定的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渐减少错误而形成的。(2)基本规律准备律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对学习的影响的原则。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而又被给予学习活动,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准备而不进行学习就会感到失落。也就是说,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时,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感到烦恼;反之,如果学习者无准备状态而被强制学习也会感到烦恼,即当此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反而感到烦恼。练习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则联结的力量会逐渐减小。也就是说SR联结随着联合使用的增多,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来越弱。在后来进一步实验的基础上,桑代克又修订了这一学习规律: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效果律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这是桑代克关于学习的一条重要规律。桑代克认为,当前的行为结果对未来行为起着关键作用,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学习是通过行为受到奖励而进行的。3【答案要点】(1)心理评估的含义应用多种方法所获得的信息,对个体某一心理现象作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客观描述,这一过程称为心理评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是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2)心理评估的意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系统,否则,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只能是无的放矢。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的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加以确认。增强学生自我认识的途径辅导教师如果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就评估中了解到的事实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意欲逃避的生活经历重新加以领悟,将有助于心理障碍的消除。因为心理障碍、情绪困扰往往是由当事人缺乏自知、拒绝接受某种情感而产生的。从积极方面讲,学生从评估结果中了解自己的潜能与优势,也有利于自己在这些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4【答案要点】(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2)代币疗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5)暂时隔离法。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5【答案要点】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提出的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应该经常鼓励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去探索他们发现的问题。(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对学生的错误如果有所批评,要告诉他们理由,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才能使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例如,在解决数学题目时鼓励他们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在写作文时鼓励他们自己选题;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尝试创造活动带来的积极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并尽量让他们获得猜测的成功体验。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可以应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更为鲜明、完整。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四、论述题【答案要点】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2)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的特点、示范的形式及榜样所示范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都会影响到观察学习的效果。(3)利用群体约定。由于群体约定的约束力和群体压力的存在,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做出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即引导个体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价值辨析有多种策略,不论应用什么策略,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即选择阶段、赞赏阶段和行动阶段。个体只有从头至尾地完成这一过程,才能说他真正具有了某个稳定的价值观念,也才能较持久地指导行动。(5)给予适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都是非常有效的。2007年10月小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B 【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第四个阶段是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他指出,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2.A 【解析】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认为,有机体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与其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出条件反应,这一现象称之为泛化。3.C 【解析】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加工外在的信息,如心算、阅读、写作等技能。解两步应用题属于心智技能。4.D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5.B 【解析】变通性即灵活性,指个人面对问题情境时,不墨守成规,不钻牛角尖,能随机应变、触类旁通。6.C 【解析】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人有许多非理性的观念,如我“必须”成功,并得到他人赞同,别人“必须”对我关怀和体贴,事情“应该”做得尽善尽美,课堂上回答问题有错误是很糟糕的事等。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理论:A是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 B是个体对A的观念、观点。C是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7.B 【解析】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8.A 【解析】关系转换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的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9.C 【解析】任务分析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预先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10.D 【解析】非正式评价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如观察、谈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