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3638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面试说课稿、教案真题(精选) 【这一篇文档中,包含了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的面试说课、试讲的课题。面试说课、试讲者中有很多是刚从学校毕业的老师,因为平时听惯了大学教授的讲课,而习惯于这种授课方式,如果在面试说课或试讲之前没有接受授课指导,及容易在面试过程中出现保留大学老师讲课风格,忽视听课对象需求的情况。大学的授课风格与小学、中学的授课风格有很大的不同,如果面试说课或试讲者的讲课内容侧重扩大知识面或是就一个问题深入讲解太多,都是不合适做小学或是中学老师的,试讲或说课是很难通过的,育萃面试专家提醒。】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三、重点 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导入新课 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把相同分数单位分数的分子进行比较。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12 28 38 86 84 4/5 3/5 7/12 5/12 16/20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2.5 1.8 3.学生试练。 2.5 2.3 8.6 8.9 0.23 0.53 3.22 1.28 使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四)全课总结(略) 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真题) 【这一篇说课稿是比较详细,流程比较清楚的。是2015年中央特岗面试考试中难得的高分教案。在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师资格试讲中常常会抽到这一章节课题,是面试中的必须要准备的专业知识】 一、教材分析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91-92页第一课时,例1及做一做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初步认识小数是学生今后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通过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数表示。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因材施教、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教学过程中使用了米尺,多媒体,卡纸,磁铁,商品小件及价格。 五、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这一节课的内容,面对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不长,活波好动,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等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5个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时我会出示一些商品,你们能读出这些商品的价格吗?学生读完后,我接着问,和我们过的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都有一个小圆点,这时,我会说,像这样中间有一个小圆点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小数。而小数中间的这一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设计意图:结合生活情境来引出小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小数的读写学习出示3.45你会读这个小数吗?谁来试着读一读,你是怎么读的?以小数点为介,小数点前面的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后面的是小数部分,读的时候,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来读,小数点读为“点”,小数部分按顺序来读,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再读小数部分。(强调读法是三点四五,不是三点四十五),对于小数的写法,我是这样教学的:跟读法顺序一样,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小数点写在整数的右下角,接着写小数部分。 2.教学例1三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我采用直观形象的 演示来讲解以米为单位的小数。首先引入情境:学校进行体检,量得王东身高1米3分米,只用米来作单位怎样表示?这时我会出示米尺,引导孩子观察米尺,把一米均分成十份,每份是1分米。1分米是1米的(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的含义)。这个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一份:1分米=米=0.1米,1米=10分米,1分米就是1米的,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为0.1米。板书这时多举一些例子:3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3米3分米=米=0.3米板书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0.3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0.5米5分米=米=0.5米板书的意思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三份,还可以写成0.51米3分米=1.3米.1米3分米=1.3米,两个都是以米为单位,所以1不变,3分米是0.3米,所以写成3,合在一起就是1.3米。小结:我们的小数可以用来表示以前的分数,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形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3.教学“做一做”: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这时,我会出示“做一做”这个图,先让学生来贴一贴一元下面要贴几个一角。这一过程,我让学生分为小组,探究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让他们大胆尝试,说出: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元,还可以写成0.1元。1角=元=0.1元 5角是元,还可以写成0.5元5角=元=0.5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8.5元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目的是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一元为单位的小数,巩固学生对一位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的分数的认识 (三)分层巩固,拓展提高这一环节,我采用练习的方式,分为三层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1. 尝试性练习出示一组数字:3.5;7; 5.25; 2.75; 9.0;14;3;1.5;5.8;10.让学生帮它们分分类,哪些是小数,哪些不是小数。2. 读写练习(这时再回顾一下,小数的读法与写法)3. 看第2题,看图填上合适的分数或小数,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 (四)课堂小结,延伸铺垫1.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2. 你有什么收获?3. 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 (五)作业布置 同步指导相应章节的练习题 七、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我力求做到形象直观,重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最终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这节课我通过了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情境引入,直观演示,合作交流和分层巩固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爱上数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案 一、总目标 1.理解和掌握垂直和平行的概念,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画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在点子图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4.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发展学生对数学思考的能力。 二、子目标 垂直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知道垂足和垂线。 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简单的物体间位置关系和现象作出初步解释。平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特性。 2.使学生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平行四边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会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3.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从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启蒙教育。梯形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掌握梯形的特征。 2.认识梯形各部分的名称,会作梯形的高。 3.认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掌握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特征。知道等腰梯形与直角梯形的区别。 三、单元知识结构图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互相平行的认识画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画平行四边形的高互相垂直的认识梯形的认识画垂线画梯形的底和高 四、重点分析垂直 1.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垂线的概念,学会用三角板准确的画垂线。 2.要素分析:垂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谁是谁的垂线),不能孤立说某直线是垂线。 (2)两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成直角,这也是互相垂直的关键,它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垂线的概念和画垂线的方法为后面学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做准备。 4.突出重点策略 (1)借助演示、操作的手段,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如老师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观察、理解“互相垂直”,同时强调两条垂线是相互的。又如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用两条小棒摆出相互垂直的关系,并让他们把相互垂直的小棒按不同的方向放置,使学生明确相互垂直的关键是相交成直角,与放置的方向无关。 (2)联系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见到的相互垂直的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平行 1.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2.要素分析 (1)两条直线平行是相互的,不能孤立说某条直线平行。 (2)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是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这也是互相平行的本质特征。 3.与其它教学重点的联系:平行线是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特征的重要基础。 4.突出重点策略 (1)学生对平行线已经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感性认识。 (2)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经验作为突破口,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平行四边形 1.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特征和特性。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 (1)有四条边。 (2)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具有不稳定性。 (4)与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异同,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是学习梯形的基础。 4.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主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观察、操作、总结。 (1)用量一量、比一比、(尺子)推一推等方法使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2)用拉一拉的方法,如:把长方形、正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加深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这一特征的理解,同时,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以及与正方形、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3)用拼一拼、在钉子板上围一围等方法,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特征和特性加以巩固。梯形 1.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征。 2.本重点包含的要素 (1)掌握梯形的特征: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强调“只有”的含义。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 (2)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 3.与其他教学重点的联系 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腰、高,为今后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4.突出重点的教学策略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 (1)小组内在老师给出的图形中挑出梯形,并说说为什么。(可阅读书本,从而得到对梯形的特征的更准确的语言描述) (2)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梯形的上底、下底、腰的知识。 五、难点分析 垂直 1.难点具体体现为:用三角尺画垂线(包括过直线上、外一点作垂线) 2.原因分析:不理解垂线的定义而用尺子随便画一条线与已知线相交。 3.解决策略:首先要让学生明确画垂线即是画出90的角。其次是强调学生用三角尺作图时要把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线重合,在另一条直角边上画线。平行 1.难点具体体现为: (1)平行线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 (2)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和检验平行线的方法。 2.原因分析: (1)平行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纯数学的内容;而四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 (2)画平行线要同时用到直尺和三角尺,作图中还要注意平移,这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3.解决策略: (1)以粉笔盒为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观察不同面上的两条棱,使学生知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直线不平行也不相交。 (2)教师演示画平行线的方法,强调要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一条直角边画直线,另一条直角边就放直尺,三角尺沿着直角边上下移动就可以画出平行线,注意要按紧直尺。 (3)检验时也是强调学生利用直角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要告诉学生不管平行线怎么摆,都是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线的其中一条边重合,而直尺永远摆在三角尺的另一条边上。平行四边形 1.教学难点:画平行四边形的高。 2.原因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作出的高往往有误差。 3.解决策略: (1)了解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某一点和与之相对应的底; (2)从某一点向底作一条垂线,这条垂线就是高;高应该是某一组平行对边的距离。 (3)明白可画无数条高;在同一组平行对边所作的高长度是相等的。 (4)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三角板画高。强调用三角板画高的重要性。 (5)提醒学生要用虚线画高,并画出垂直符号。梯形 1.教学难点:理解梯形底和高的意义并会画梯形的高。 2.原因分析: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限,作出的高往往有误差。 3.解决策略: (1)小组在梯形上画高,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你可画多少条高? (2)小组汇报,全班评议如何画梯形的高,可画多少条高;强调利用直角三角板的两条直角边辅助作高。 (3)提醒学生要用虚线画高,并画出垂直符号。 六、教学策略 1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讲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时,要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实际正是应用其特性为人类服务的,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如推拉式防盗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梯形堤坎正是利用梯形上小下大的稳固性等等。 2利用“变换”思想,提高学生灵活理解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有一般形式,往往学生对于一般形式认识比较深,稍作旋转、变换便不知所措例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往往学的过死,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这里的“通常”说明,有时(倒放时)也把较长的底叫上底,较短的底叫下底。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认识所学的图形。 3培养学生的科学严谨,积极探索的精神。在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时候,不能只用眼观察,还要用规范的方法判断。结合用三角板、直尺判断平行线的方法加以说明和验证,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今后学习中也是非常必要的。 4在教学或练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演示,运用比较的方法,又要加强动手操作,通过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等,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5.教书本第66页“距离”这个概念时,要强调所画的是“垂直线段”,而不是“垂线”,着重理解“垂直线段”的含义。 6.教画梯形的高时,要学生先找出互相平行的那组对边,然后通过上底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 七、错例估计 1.学生容易把要求画平行线的题目看成画垂线。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认真审题,另外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因为学生是先学作垂线的方法,所以当他们一看到题目出现图(已知直线和线外一点)时,就理所当然地想到画垂线。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养成检查的习惯。 2.给直角梯形画高。学生受前面学习的影响,不观察图的特点,就马上在图上画高。其实可直接把上底与下底之间的直角边作为直角梯形的高。 3.写出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正放时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倒放时也把较短的底叫上底,较长的底叫下底教会学生要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图形。 4.把四边形理解为只包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会学生其实还有一般的、不规则的四边形。 八、练习题分析 (1)68页第1.2题都是有关“平行和垂直”的判断题,教学时要着重引导学生说一说判断的方法。 (2)68页第5、6题分别要求学生思考,怎样测定跳远的成绩比较准确?怎样修路最近?实质上是垂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课外再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 (3)73页第3题,借助“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联系与区别,要鼓励学生依据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从多种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关注思考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之间探讨和交流自己的剪法和理由。 (4)76页第10题,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并思考:可以画多少条高?学生可以根据“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一点,推断出高有无数条。 九、课时安排 垂直与平行4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4课时 练习课:2课时角的度量说课稿 一、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二、说教材 我说的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二)能力目标 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四)教学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六)教学难点 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小动物们放风筝比赛的图片,看,他们放得多认真!到了评比的时候了,这可急坏了刚当上裁判的小猴子,它只记得比赛规则是同样长的绳子,看谁放的风筝高,却忘记了怎样才能知道谁放得风筝高的办法。怎么办呢?你们能帮帮小猴子吗?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你们真有办法,要知道谁放得风筝高,只要知道风筝线和地面所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可是,怎样才能知道角的大小呢?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五、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六、说板书设计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粉笔字也是教师面试的基本功,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可以为老师增彩不少。除了字要公整之外板书的布局也要掌握好。不要全挤在一边,考虑到左右的学生。更要掌握好说课或讲课的节奏和时间,不要把时间过多的用在写板书上】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75-78页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2.确定直条的高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 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谈话引入:你们知道世博会吗?2010年的世博会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举办?举办世博会和举办奥运会一样都是世界上的盛事。在世博会上,世界各国的高科技产品、特产都送来展览,并协商交易。哪个国家取得世博会举办权,不但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好处,而且能提高国际威望,所以竞争激烈,要经过几轮投票选举产生举办城市。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投票决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有5个城市竞选,我国的上海市经过4轮投票最终获胜,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出示挂图)这是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2)这张统计图反映了第一轮投票中5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从图中你能看出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吗? 条形统计图是有那几部分组成的? 这张条形统计图与以往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还能提出那些问题? (3)学生分组交流,并反馈。 (4)教师小结:这张统计图与我们三年级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是一样的,主体部分 是在表格上画出的一个个直线,表格的纵轴标明了刻度,并标注了单位,横轴标明了统计的项目,直线的高度表示了数量,还注上了数字。另外,在图上面还写明了图名和制图日期。不同的是这张统计图纵轴上一格表示5票(几个单位),三年级所学的统计图纵轴上1格只表示1个单位。因此,现在制图时要按照纵轴上的刻度算出每个直条的高度,再画直条,这是制作条形统计图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细心。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里交流统计图的完成情况。重点检查:直条高度是否正确是否把数据表在直条上面。 (3)提问:你从统计图里知道些什么?先在小组里说,再全班汇报。 (4)提问: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看看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使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世博会的简要情况。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做做想想”第1题 (1)谈话: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与前两副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没画表格,只画直条)用尺子比量一下直条高度正确吗? (2)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说一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做做想想”第2题 (1)谈话:这幅统计图与上幅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这幅统计图中的直条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这是一种艺术的画法,还有的画成长方体,这样的画法更形象,更生动。 (2) 提问: 我国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底? 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做做想想”第3题 (1)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 (2)在小组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制图日期填写了吗? 直条的高度准确吗?直条美观吗? 标出数据了吗? (3)提问: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 4.完成“做做想想”第4题 (1)提问:这幅统计图与前几幅统计图相比,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这幅统计图的刻度在横轴上,项目在纵轴上) (2)交流四条河流的长度。 长江6300千米 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 淮河1000千米 (3)各自完成统计图。 (4)同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四、总结评价,汇报收获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是怎样获得的?请告诉大家 通过介绍我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权,可以使学生感到兴奋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迫切获得新知的兴趣。 小数乘整数教案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生活中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小数乘法的初步经验。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同时,它既是小数除法学习的基础,也是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学生自己探索获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的能力,即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另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学关键:紧紧依托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顺应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取向,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和讨论交流,在不断地“产生疑问、进行探索、释疑、运用”这一循环过程中,自然地发现“积中小数位数与因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以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发现,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共同探究,明理获知,深化运用,巩固新知,回顾小结,质疑问难。主要学习方法:转化。另外还有迁移、猜测验证、归纳。主要教学方法:引领、提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创设了“买笔记本”的生活情境,拉近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使学生体会到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共同探究,明理获知 1.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当重点突破。 (1)解答上面的问题,该付多少元钱?学生独立列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 (2)充分放手,适时点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计算得数时,遇到了问题:一个因数是小数怎么办?引发学生的思考,有的根据意义计算,有的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计算,有的用竖式计算。教师重点关注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3)关注新知,透彻理解。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各种算法。通过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理解算理。“怎样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把因数3.5元看作35角来算,变成整数乘法。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方法。 (5)在交流中,教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畅谈自己的算法与想法,及时掌握学生不同的思维生长点和认知区别。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到计算的探索过程中来,把各种不同的算法与想法展示给全班学生,让其产生思维的碰撞与冲突,为其留下思维的空间。五、说板书设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的算理,掌握的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和验算。 2.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的精神及迁移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运用通分解决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练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和分数做朋友。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和哪个分数做朋友吗?(学生举例,师板书分数,在8个左右)2.现在请你任选其中两个分数,组成一个加法或减法算式。比一比:谁写的又快又多交流汇报,板书算式 你愿意给它们分分类吗?同桌合作,并说说你分类的依据。 根据学生回答,把板书圈成左右两块。 左边这一组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怎样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你能找一个与“同”意思相反的词吗?(异),请同学们猜一猜: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什么? 3.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巡视导学、自学尝试:有勇气向它挑战吗?我们就以+为例,请你用自己的智慧攻克这座新的堡垒。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吸取信息,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等。2.思考质疑:对这些算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第一种算法是不对的?(得出结论,只有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3.归纳小结:你认为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应怎样进行?板书: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法进行计算。4.尝试巩固任选黑板上一加法算式计算,同桌交换批改。5.挑战减法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请你猜一猜:异分母分数的减法应怎样计算?(学生主动猜测)我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证明,好吗?提出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择算式进行计算,然后归纳方法,并再次进行尝试。小组交流。交流渗透验算的方法。6.小结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它的方法吗?(补充板书) 三、课堂百草园 1.知识窗 (1)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然后按照()法则进行计算。 (2)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不相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化成()分数再加减。 (3)分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2.填一填: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应怎样验算 (1) ( ) +( ) = ( )-( )=( ) 3.小小观察手:先计算,后观察,再总结。 学生计算,相互校对。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桌。师生交流:分子为1,分母互质的两分数相加,和的分母是加数分母的乘积,分子等于加数分子之和。你能用字母表示你的结论吗?+=(a、b0,且互质)如果中间是减号呢?有规律吗?这个问题留待课后同学们自己去探索。 4.海阔天空:(括号中是两个异分母的最简分数,它们可以是.) ( )+( )=( )(说明,由于分数没有录入,请老师们根据自已需要适当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