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轼研究期末考试答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36304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9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轼研究期末考试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苏轼研究期末考试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苏轼研究期末考试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轼与他的三任妻子:苏轼一生先后娶过三房妻子,均姓王。他的结发之妻叫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县进士王方的女儿,她年轻貌美,知书达礼,性情温和。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时认识了王弗。王弗聪明秀雅,温文贤淑,性情温柔,才貌双全。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堪称他的贤内助。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粗疏,王弗便常常躲在屏风后面静听,如有不妥之处,立即提醒丈夫注意。王弗去世后,苏轼悲痛万分,他按照父亲苏洵的安排,将妻子安葬在母亲坟茔的旁边。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上种植了30000株松树,以寄托他的哀思。又过了10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的第二任妻子叫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她比苏轼小11岁,自小对苏轼崇拜有加,生性温柔,处处依着苏轼。王闰之伴随苏轼走过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25年苏轼的第三任妻子叫王朝云,字子霞,是杭州钱塘人。朝云聪颖、活泼、漂亮,惹人喜爱。连秦观都写诗赞美她美如春园,眼如晨曦。朝云成人后,苏夫人将她收为丈夫的小妾。此时的苏轼已经40岁了。王朝云比他小26岁。在苏轼最困难的时候,王朝云一直陪伴其左右,和他共渡难关。元丰六年(1083),王朝云为苏轼生下了一子,产后身体虚弱,被瘟疫夺去了生命,年仅34岁。朝云去逝后,苏轼一直鳏居,再未婚娶。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亡妻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之中,并在墓边修筑六如亭以纪念,他撰写悼念亡妻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墓如今已成为当地万人参拜的名胜古迹。2.苏轼的诗词赏析: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哀情,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也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不思量”,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难忘”。 纵观全词,诗人将现实和梦境,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上阕写现实,下阕写梦境;“千里”二句从生者的角度写,“纵使”三句从死者的角度写;而“料得”三句,更是将生者和死者的感情融会在一起,这样便创造了一个迷离恍惚而又情真意切的境界。这首词在章法上紧扣记梦,以悼亡之情为主线,按照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梦中的悲喜和梦后的喟叹顺序层层写来,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虚实结合,结构严谨。词句略无粉饰,不假斧凿,不事藻饰,不用一个典故,就是这样一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泫然涕下!究其原因,就是此词以深挚的真情取胜。一个“情”字就是此词的诗魂。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在苏轼是第一首,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第一首。在词的内容开拓上,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这首词有它的独特意义。五代及北宋描写女性的词篇,大多为玩弄妓女之辞,词多半为应歌而作,而歌词者又大多为妓女之故,因此多数境界狭窄,词语尘下。到了苏轼开始有所转变,不完全为应歌而作,转而表现她们的情怀。比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通过细致的描写,使一个孤独、抑郁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江城子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但扩展了词的题材,对词的品格也有所提高。 3.历朝历代评论苏轼的文字: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说:“词至东坡,其境益大,其体始尊,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4.苏轼的遗迹纪念馆徐州苏堤 宋熙宁十年(1077年)8月21日,洪水直扑徐州城下。苏轼通知大家“备畚锸,蓄土石,积刍茭”,同时急调5000人加固城基、高筑城墙。苏轼在水情严峻的城南,组织徐州军民修筑了一条防洪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全长984丈。刚刚修筑好的长堤及时挡住了凶猛而来的大水,徐州安定,人民平安。这便是最早的“苏堤”。徐州人感念苏轼,至今仍以“苏堤路”命名在原防洪大堤上修成的道路。乾隆皇帝在苏堤中写到“通守彭城闻昔年,长堤亦得号髯仙。涨波未到麦芒绿,绝胜西湖巷柳妍。”徐州云龙湖和杭州西湖是名至实归的姊妹湖。定惠院遗址苏轼贬黄州时第一个居所是定惠院。明清两代多种黄州府志与黄冈县志所载的黄州城图一致把定惠院址标在今城东南郊,当即今青砖湖村被称为定花院处。拙作曽指出定花院乃定惠院之讹,何学善老师去年发表的论文考之尤详,惜二者或系推断或仅凭今居民之说而缺乏明清文献或实物之证。笔者兹提供一项极其重要的文献证据及相关的文物与其发现地。我家的祖坟原在黄州一字岗南被人们叫做“石人石马”之地。那是宋城北移后,明代开辟沿用到解放初的位于东南城郊的一片坟场。由于儿时年年扫墓还不时来游玩,故记得那儿有一座大墓,墓前有排成两列的石雕仪仗队,由大型石表、石人、石马组成(建国初政府在原坟场及其南建起了大修厂、其西建缫丝厂。坟场东侧即今青砖湖村的定花院区。石人石马供奉墓在定花院区西侧大修厂址之内),石人石马地名由此而得。今搬迁到汉川门城墙下一无头石人和一无脚石马认得正是此墓被毁损的石雕文物。高大墓碑不知在否,事隔半个世纪只记得墓主姓奚而不记其名了。今查明史与黄州府志,才知道石人石马供奉之墓安葬的是黄冈人、明嘉靖进士任福建延平知府因抗倭牺牲的民族英烈奚世亮。明朝追封奚世亮为光禄卿,旌妻荫子、予以国葬。乾隆黄州府志记载:“赠光禄卿奚世亮墓在定惠院左勅葬”。面对座北向南的奚墓,定惠院在其右侧即东侧,或者说定惠院之左或之西即奚墓。这就是说定惠院正在石人石马原址上所建大修厂今称柴油机厂的东侧!直到本世纪初柴油机厂侧的小巷口所挂路标牌仍标写着石人石马。这就是说确定奚墓与定惠院的相对位置有三重证据:即有历史文献记载;有奚世亮墓明代文物残存;有奚墓实址-石人石马垂名至今。这就是青砖湖社区的定花院实乃定惠院所在地的铁证!也是定花院以及一度被叫作靖花园、定花园者均为定惠院音讹的铁证!杭州苏轼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是西湖新十五景之一。苏东坡纪念馆位于苏堤的南端,总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四百平方米,由庭院、两层楼展厅用东坡世苑三部分组成。庭院中央,有一尊高达三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的苏东坡全身像。两层楼厅,楼下展区有苏东坡事迹介绍,充分展示了苏东坡救灾赈民、疏通六井、开凿运河和整治西湖等政绩。楼上殿区陈列了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有苏东坡西湖诗意作品。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苏东坡纪念馆进门庭园由矮栏竹篱圈围,园中花木扶疏,竹影婆娑,一尊高达三米、用花岗岩雕刻之苏轼全身像立于庭院中央。二层展楼内设上、下两个展厅。楼下展厅采用宋代式之屏风作展板,内容为苏东坡生平事迹介绍,展现两次在杭期间救灾赈民、开凿运河、疏通六井、整治西湖等政绩。楼上展厅陈列苏东坡在文学艺术上之成就。有刻在宋瓶、端砚、扇面、竹节上之苏轼西湖诗词;有苏轼书画潇湘竹石图、寒食帖、前后赤壁赋等拓片及复制品;有现代书画名家创作苏轼西湖诗意画。整座展厅,碑、画、联、像、书法融为一体。展厅内还配以古筝弹奏伴随参观,意趣高雅。后院设有“东坡艺苑”,陈列苏轼书画拓片、复制品、苏轼西湖诗意画,供参观者选购。 苏东坡纪念馆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5.介绍苏轼的图书:苏东坡传 林语堂 著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其者少矣。其诗词书画,造诣少有人能及;其幽默达观,即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其关心百姓疾苦,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其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亡妻;其不畏权贵,每每对之戏谑不已;其平易近人,即令引车卖浆者,亦可成为知己。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6.苏轼的故事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7.如果你去研究苏轼你会研究苏轼的哪方面?为什么对这方面感兴趣?分什么步骤去研究,用哪些研究方法?苏轼的创作思想宋代诗论繁多,客观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史上的一个高峰。但今人最为关注的似乎还是严羽的沧浪诗话,此外就是六一诗话、后山诗话、诗话总龟、石林诗话、岁寒堂诗话、苕溪渔隐丛话、文章精义、全唐诗话、诚斋诗话、白石诗说、诗林广记、诗人玉屑、后村诗话、环溪诗话、竹坡诗话、二老堂诗话、对床夜语、碧鸡漫志等。相比而言,苏轼的一系列创作阐释才是真正来自鲜活的生活感悟及独特的创作实践的,因而也最见功力和个性,对当时乃至后世作者特别是诗文作家影响尤甚。的确,900多年以前,苏轼以其博大精深的创作实绩获得了与欧阳修并驾齐驱的文学地位。作为诗人、词豪和散文大家,苏轼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确实最有资格接过欧阳修手中的大旗,自然也最有资格代表他那个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的诸多文学革新主张,在宋一代文学发展历程乃至此后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显示了无法忽视的作用。他虽然没有系统的文论专著,但透过他的部分诗词散论,特别是他与友人互相往来的书札中,不难提取丰富而系统的文艺创作思想。所以想要升入研究苏轼的创所思想研究方法:1、质疑:要学会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对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并对其进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进步。 2、收集:要积极收集有关资料,例如苏轼的个人生平资料,作品等等。 3、分析:通过对苏轼及作品的学习,要学会对人物和作品进行分析,了解有关内容,把握重点,甚至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4、讨论:可以分为大组讨论和小组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者也可以交流问题,并一起解决问题。 5、考察;为了能够便于研究课题,我们将到一些和苏轼有关的景点进行考察。例如东坡公园、藤花院等地方。在考察期间,可以适当截取一些对研究课题有帮助的资料。 6、归纳整理:要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所学到的知识,课堂的笔记,考察过程中所截取的资料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从而提高自身归纳整理能力以及加强知识在大脑的巩固。 7、总结撰写:要学会总结和撰写是在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总的来说有三大类,一是开提报告,二是心得体会,三是结题报告。并且借此来提升写作能力。8.苏轼大学应该坐落在哪座城市:杭州很少有一个城市像杭州那样,执着地保留着某个历史、 文化名人那么多的印记。粗略地游一下杭州也许没有多少 的感知,及至移居杭州后才深深地感受到,杭州已经把自已 和苏东坡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历史在发展,城市在发育, 这种融合已经升华为一种文化,它强有力地渗透到城市生 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街道,但也仅只 一条而已。可是杭州却给予了苏东坡特殊的待遇。濒临西 湖边两条最繁华的街道,一条叫“东坡路”,另一条叫“学 士路”(苏东坡曾任翰林大学士)。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 达杭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 历史上出任过杭州知州的何止百人,可是能有几人留下 姓名?苏东坡两度出任杭州,前后大约5年。从时间来 说不算很长。然而他在任期间,体查民生疾苦,带领百姓疏 浚西湖、修筑苏堤;清淤治河、防治水患;挖井引水、为民 解决饮用咸水之苦。他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直到现在杭 州城还烙印着他的足迹。 沿着南山路南行,经过“柳浪闻莺”不远是“学士港”。 港湾上有一座开闭式木桥,这就是有名的“学士桥”。桥旁 有一间两层楼的饭店,称“学士居”。不知此处当年是否就 是东坡大学士的故居遗址。通过“学士桥”便到了“学士公 园”。公园如半岛状伸入湖中,与雷峰塔遥遥相对。站在湖 岸边近处柳枝低垂,远处白堤隐秀。日出时湖面涌金,雨色中 烟雾空蒙。 杭州人感念苏东坡,在于他给西湖的山水赋予了那么多的 灵性,流传下歌颂西湖山水的千古绝唱。还在于他给西湖添加 了浓墨重彩的一道美景-苏堤春晓! 我爱苏堤。它是最有江南味和最有西湖味的地方。不仅是 春天可以欣赏到桃红柳绿的美景。沿着苏堤散步,你还可以获 得别处无法得到的惊喜。你可以领略到西湖三面环山、一面临 城的姿容。可以见到湖中孤山峙立、三堤纵横湖间,把西湖分隔 成几片湖面。往东看,小瀛洲等三岛鼎立湖中,波光潋影,明媚秀 丽。苏堤,真个如西子美人“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外,苏东坡和杭州的市井文化、饮食文化也有诸多渊源。 “东坡肉”和“吴山酥油饼”就是其中的代表。传说当年苏东 坡为了犒劳筑堤民工,将猪肉用酒烧好送往工地。百姓为了感 念他的功绩,把这种肉取名为东坡肉。至于“吴山酥油饼”说 的是,一天苏东坡去吴山游玩,腹中饥饿。正值一位大嫂在卖点 心。苏东坡买了一只并询问:这种点心叫什么名字?大嫂答:并 无名字。苏东坡见点心一层层、一丝丝,很像蓑衣,说:就叫它 蓑衣饼吧!我想大概是苏东坡的四川话让这位杭州大嫂听成了 酥油饼。从此吴山酥油饼流传开来,并成为了杭州的著名小吃。王水照,男,1934年7月生,浙江余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即进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3月调入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80年11月任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90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唐宋文学方向)的博士生导师。92年10月获“有突出贡献的国家级专家”称号。1998年9月当选为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现任中文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筹)会长、全国苏轼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等职。长期从事宋代文学的研究,尤着力于从中国文化-文学史的整体背景上探求宋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定位。在苏轼研究、宋词研究、宋代散文研究、文人集团研究上取得了颇为突出的成绩。努力提出并解决“真问题”与“新问题”,不求“宏大叙事”与“庞大体系”,但所着重阐明的“宋型文化”、“文学群体”、“文化性格”、“破体为文”以及“中唐-北宋枢纽论“等命题,已产生较广泛的学术影响,并得到好评。苏轼论稿 1996年获上海市哲学社学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1995); 1998又获全国普通高校第二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奖二等奖); 1999年又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专著1、唐宋文学论集 齐鲁书社,1984年7月版 2、苏轼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版 3、苏轼人文学 日本东京日中出版社,1986年6月版 4、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报11月版 5、唐宋散文精选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报2月版 6、苏轼论稿 台湾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4年12月版 7、苏轼及其作品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6月版 8、宋代文学通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 9、半肖居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 1998年4月版 10、苏轼研究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版 11、王水照自选集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2、苏轼传(合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3、中国 文豪苏东坡 韩国汉城月印出版社,2001年4月 学院:专业1:烹饪专业:苏轼在杭州留下了很多一、苏轼饮食文化的特色苏轼的饮食文化观融入了较多的情趣和人情味,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厚的美学色彩如果说,仅仅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饮食而饮食是饮食文化的最基本层次的话,那么,在作为文学大家的苏轼那里,饮食文化则显示出更多的雅的意蕴,带有浓厚的美学色彩。苏轼总是以高度的热情享受自然的或人为的美味,并以诗意的心境去感悟,去品味。苏轼将美味和美景结合起来,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欣赏和品味,他以诗人所特有的敏感,享受大自然的赐予,“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 !(# $%&)这就使得苏轼的饮食观渗透着强烈的文化意识、美学意识。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厨师,一位独特的品酒师、酿酒师和园艺师。他喜欢亲自动手,从实践中品尝饮食的乐趣。他喜欢自己做菜,也善于做菜。在黄州时,他发明了一种青菜汤,方法是先用油把锅底涂一下,烧开水后,将洗净的白菜、萝卜、荠菜、油菜等下入锅中,放少许生姜和生米,锅上放一个笼屉,用汤的热气蒸米饭,真是一举两得。当然,要记住把汤先盛出来,米饭还需多加热一会儿。这种汤就是后人所说的“东坡羹”。其特点是“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 -(-)。苏轼喜食猪肉,在黄州时,猪肉极贱,“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专业2:诗画专业: 基本布局:整个学校为古典风格,校门为白墙黑瓦,上面由中央领导书写校名。 基本格局可和财经差不多,但更有古典感。南门前立苏轼雕像,在其他地方间隔性放置刻有苏轼诗词文章的小型浮雕,另可多植松树。取名:楼名可为踏雪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石出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雨凉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等 路名可取为归去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松间路(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亭名则为喜雨亭9.三潭映月与苏轼苏轼疏浚西湖后,为了显示湖泥再度淤积情况,在堤外湖水三个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形成“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的奇异景致。 中秋之夜,园中的工人会乘船到达三个塔,并在每个塔中心点上一支蜡烛,圆形的洞放出了蜡烛的光芒,远看像月亮一样,而每个石塔有五个洞,而三个石塔总共可映印出十五个月和影,加上还有天上一个,倒影一个,最后一个嘛,是游人的心中月。 十八个月亮这一奇异景致,只有在月朗天青的中秋之夜才能观赏到。 在中秋月明之夜,到西湖泛舟,领略“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美境是最惬意的事。三个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灯光从塔中透出,宛如一轮轮明月,倒影在湖中。皓月当空时,月光、灯光和湖光交相辉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衬,画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让人流连往返。 此时的空中月、水中月、塔中月与赏月人的心中月相辉映,神思遄飞,一向为游客所心仪,三潭印月因此得名。10. 东坡肉的由来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2.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69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公元1088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苏东坡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 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目前,全国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江苏扬州和苏州“东坡肉”、云南大理“东坡肉”以及苏轼故乡四川“东坡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