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3450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二、探究新知1、出示教材第61页例4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 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 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板书: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议程,与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提醒: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千克”单位不一致,应该怎样解决呢?板书:1.8kg=1800g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板书: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与同位交流验算的过程,集体核对。三、巩固练习1、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2、实践运用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解方程例4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验算(略)答(略)课后小记: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3学生在新授前通过预习共提出了以下五个想要了解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怎样求每分钟滴水量为多少”、“为什么要将1.8千克要化成克”、“列的方程是不是已经学过的”“这题除书上的解法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5个问题。我在新授前解决了第1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教学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教学中接号依次解决。校领导建议这些问题不必编号,当教师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适时指明所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即可。4在评课时,校领导首先让我自己谈一谈本课最成功与失败之处。当时,我就谈到学生质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只重结果,却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大家普遍只关注到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却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算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在引导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去分析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列方程或算式解答。等量关系的引入很被动,学生解决也很被动,此处他们的学习热情较质疑时明显下降。如何调整教学,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呢?校领导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再大胆些,放得更开些,由于有例3的学习作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解答例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翻开书本自学,其他学生则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时,通过追问的方式将三种数量关系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5、当教学完三种不同解法后,我请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点评,他们补充并完善了板书中的设和答,我也就顺手将答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才对结果进行了验算。其实这种做法不严谨,应该先引导学生验算完后再写答,因为如果在难处中发现有错可以修正,不能写完答后再验算。再教改进设计:补充复习环节,请学生思考要求下列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还剩多少米布?要求速度平均每天跑多少米?平均每分钟浪费多少水?由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顺畅地引入新课的学习。3.稍复杂的方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三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 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2、 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 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 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二、情景导入: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三、探究新知:1、 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 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2、 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1) 生:我们还可以用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 2X-20=4 和 2X-4=20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并写答语。)四、 巩固拓展: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3、P66 第二题五、 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P66-P67 练习十二 1、3、4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例1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2X-20+20=4+202X=242X2=242X=12验算:方程左边=2X20=21220=4方程的右边=4左边=右边所以X=12是方程的解答:共有12块黑色皮。课后小记: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在教学例题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将教材中介绍的方程“2X20=4”改为了“2X4=20”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因为根据条件“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更容易分析得出“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的等量关系式。 教学困惑:当一题多解时,教材如果只呈现一种解法时,这种方法往往是其中最简洁、最容易理解、更值得推荐的方法。可这一课为何会采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呢?难道这个关系式比其它两种更好理解吗?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二的第511题。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2、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用方程解答一个量比另一个量的几倍多(少)几的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1、解答下列方程。6X+24=30 4X10=2 3.52+5X=37 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一个数的3倍加12等于27。21比X的6倍少3。3、实践运用。(1)2004年亚洲人口约39亿,比欧洲人口总数的5倍还多4亿,欧洲人口大约有多少?(2)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共获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国队共获得多少枚金牌?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二第7题。出示第7题的主题图,问:“98.6度,没发烧”这么高的温度怎么还没发烧,你们知道吗?学生试着回答后师述:中国用的是摄氏温度,还有一些国家用华氏温度。华氏温度=摄氏温度1.832。根据书上的提示,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核对。2、练习十二第8、10题。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核对。3、小结。问:上面这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类似的问题。学生回答后老师简要小结。三、延伸拓展1、出示练习十二第11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再在班上进行交流。学生讲完后老师简要概括:(364a)8是一个除法算式,当它的结果是0时,说明被除数是0,即364a=0,当它的结果是1时,说明被除数与除数相等,即364a=8。解答这两个方程,可以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即减数=被减数差,把4a先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2、课堂作业:练习十二第5、6、9题。 课后反思: 通过昨天课堂练习发现,方程仅仅在例题基础上稍加变化许多学生就束手无策。“4X39=29”这类方程学生总体掌握情况不太好,所以特别在今天基础练习环节中补充相应习题进行辅导。但在教学中发现其实只需稍加点拔,学生便可很好掌握。为何学生处处都这么“依赖”老师呢?难道只有老师教过的题他们才会解答吗?我该如何让学生主动、大胆、正确地由“依赖”逐渐走向成熟呢? 图文结合是课标教材呈现问题的一种新方式。今天在做练习十二第6题时,发现由于图中“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字体较小给部分学生造成影响,所以再教时要引导学生看清图中的数学信息,或教材再版时将字体适当扩大。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69页例2,练习十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2.学生通过学习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来理解两积之差、两商之和、两商之差的数量关系,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3.学生在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列出含有小括号的方程并解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天气慢慢变凉,而且比较干燥,同学可以多吃些水果缓解干燥,你喜欢吃什么水果呢?生自由发言(三人左右)师结合武汉气候的实际情况作出评价。二、探究新知:1.师:我们看看妈妈买了些什么水果?仔细观察,你能得到那些信息?(出示 P69 例二 图片)根据图片你能提什么样的问题?(生:苹果每千克多少钱?)师:你能根据其中的条件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吗?组内互相议一议,派代表发言。2.学生独立列方程,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并求解。(一生上台演板)师:请你把思考方法给大家讲讲,其他同学可以互相补充、纠正。3、生二: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总和2 = 总钱数 还可以这样列方程:(2.8 + X)2 = 10.4师:请同学认真观察这个方程怎么解?小组内先讨论,再派代表发言。师:把(2.8+X)看作一个整体,两边同时除以2,先求出2.8+X是多少,再算X等于多少。4、 同学把这个方程解完,学生演板后,教师组织讲评。5、同桌互相说一说第二种等量关系和解这个方程的方法。三、巩固拓展:1、 出示:(48+X)3 = 840让学生根据这个方程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2、P71 第三题。如何看水表?水表上的读数表示水表安装以后的用水总吨数,上个月的读数和这个月的读数之差就是这个月的用水吨数。以101室为例,让学生算一算,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等量关系。师板书:(这个月的读数上个月的读数) 单价=总价再根据上面的理解完成102室的计算,并把表填写完整,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P71 练习十三2、3课后反思:学生原有基础较差,反映在本节课上最大问题是难以找准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教材中的两种等量关系学生更偏爱第一种“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它更好理解。但在实际解方程过程中,(2.8+X)2=10.4正确率要明显高于2X+2.82=10.4。如学生中存在以下错误: 2X+2.82=10.4解: 2X+2.822=10.42 2X+2.8=5.2看来一节课完成两大教学任务对于本班学情而言确实有一定难度。下次再教时,我会根据学情灵活确定教学内容。如有困难,将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解方程,第二课时再完成列方程解决问题。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70页例3,练习十二第4-7题。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学生求解验证的能力。3.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乐趣。教学重点:列方程和解方程教学难点:正确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3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有( )人,男生比女生多( )人。追问:如果这里设男生为X人,女生有多少人该如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呢?对比两种不同设法,你觉得哪种更便于理解呢?2、妈妈的年龄是孩子年龄的3.5倍,设孩子的年龄为X岁,妈妈的年龄为( )岁,妈妈和孩子共( )岁。妈妈比孩子大( )岁。3、4.5X+X=( ) 5.8XX=( )4、在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为1.5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预设1)海洋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2)地球的表面积是多少亿平方千米? (3)海洋比陆地面积多多少亿平方千米?让学生计算出第(2)个问题,集体订正,说一说运用了什么等量关系?二、探究新知:1、结合以上信息组成这样一个问题,你能利用数量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例三)请同学们独立解答。2、学生质疑,互动交流,学习新知。预设问题:1) 题中有几个未知量?2)你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设未知数?设谁为X较合适?为什么?3) 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4)怎样列方程?3、汇报交流:板书: X + 2.4X = 5.14、师:用方程解,一般设一倍量为X,那么几倍的量就可以用几X表示。根据题中另一个条件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然后列方程。5、怎样解这个方程?试一试吧!6、为什么这样解?7、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求解?8、师:我们做的对吗?怎样检验?() 还可以怎样检验?9、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解,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三、巩固拓展:1、将例题改为:海洋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2。4倍,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少2。1亿平方千米,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分别是多少亿平方千米?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请学生说说等量关系式。2、P727四、全课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P72 练习十三4、5、6课后反思: 复习题的设计找准了本课新知的生长点,习题不仅为例题中设哪个量为X作了铺垫,同时还扫清了含有两个X加减法计算的障碍。但在教学中,由于复习耗时较长,所以巩固拓展练习没能在课内完成。下次再教时,我会对复习内容综合考虑,适当取舍。保留其中的精华,准备将第4题删掉,直接进入例题的学习,然后由例题稍加变化,呈现变式练习,使学生了解已知相差数,求两个数分别是多少的练习。 从作业反馈来看这是学生的难点。如教材72页第8题: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明的3倍,妈妈比小明大24岁,小明和妈妈今年分别是多少岁?有的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不能正确列出方程。还有的找准了数量关系“小明的年龄+24=妈妈的年龄”,但列出来的方程X+24=3X等式两边都有X不会解。看来教材65页不用“黑色皮的块数4=白色皮的块数”,而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作为推荐学生掌握的数量关系式是有一定的道理。第五课时 稍复杂方程的练习教学内容:教材第73页练习十三第8-12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解稍复杂方程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2、通过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正确解答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3.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教学重点:正确用稍复杂的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分析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并列出方程。教学过程:一、复习1、解方程。3311+ 4X = 31 6X7.05=7.955.4X + X = 19.2 3.6X X = 3.252、列方程求解(1)一个数的1.8倍与它的1.5倍的差是2.4,求这个数。(2)2.5加上X的6倍,和是3.7,求这个数。(3)一个数减去1.5与4的积,差是10,求这个数。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哪种类型的应用题?二、1、P73 91、审题后说一说,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方程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列方程解答。 (2.5+3)X = 22; 2.5X+3X = 22;2、P73 10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用不同方法解答。3、 小结:以上两题积中都有相同的数,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你发现这两题有什么不同吗?4、P73 11、12 1) 生先独立思考解答; 2) 汇报思考方法; 11题只要把方框里填入的相同的数设为X转化为方程。24X-15X=18, 解这个方程。即可求出方框里的数。 12题先从方程两边同时减X,即2X=100,解之得X的值。5、P73 思考题三、课堂小结。课后反思: 教案仅仅是教学预案,它应该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今天在教学中,我对原订指导练习的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首先,根据学生昨天掌握情况将第8题作为指导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已知两数差,求两数分别是多少用“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的等量关系式。针对部分学生习惯根据已知条件“妈妈比小明大24岁”顺势写等量关系的现状,补充讲解了X24=3X这类方程的解法。 X+24=3X X+24X=3XX 2X=24 2X2=242 X=12经过此题的讲解及相应习题的练习,学生起色较大。 其次,我将“鸡兔同笼”作为本课的另一重点指导练习。因为校外培优班在教学此类习题时多用假设法,学生分析理解难度较大。但如果运用方程来解答,数量间的关系清晰明了,学生解答起来难度也易如反掌。重点指导此题,并非它难度大,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体验到方程的好处。 改进措施下次再教时,我会在基础练习中补充分析条件找出等量关系的练习。整理和复习教学内容:教材第74页,练习十四第1-8题。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加深对方程、方程的解以及解方程等概念的理解,能熟练、正确地解议程,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明确列方程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区别,能够熟练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两种解题方法解应用题的能力。3、培养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总结的习惯教学重点:回顾和整理解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适当的选择解题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想一想,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对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二、复习1、复习方程。(1)同学们都非常有爱心,争先恐后地给希望小学的小朋友捐书(出示下题)五年级同学捐了a本书,六年级同学捐的比五年级的2倍还我12本,六年级捐书( )本。(指名口答)(2)a的平方与2a分别表示什么?(3)什么叫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4)解方程的原理是什么?要注意什么?(5)解方程(P7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X6.5=3.2 4.8+X=7.2 3X=8.7 X8=0.4 12X9=87 18+ 6X=48 12X9X=8.7 3(X+2.1)=42 63+6X=48 指定一方程让学生验算,并说一说验算的方法。2、复习列方程解决问题。(1).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 一个工厂去年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解答后指明说说两种方法的区别)小结:在解答应用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的解题方法以外,都可以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的特点,选择解题方法。(2)题问:列方程解决问题有哪些步骤?(3)出示P74面第二题(1)(3)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交流列方程的经验与体会。(4) 完成P75面4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画框用的木条长1.8米相当于什么?设谁为X,等量关系式是什么?小结:画框用的木条的长,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根据长是宽的2倍,可以知道宽是1倍的数,所以设宽是X米,长是2X米。根据(长宽)2长方形的周长 来列方程。(5)完成P76面5、6题。 学生读题后,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独立列方程解答。(6)完成P76面第8题。 提问:等量关系式是什么?怎样设未知数X?注意什么? 提示:“要是你给我3颗,我们两个就一样多了。”可见两人相差326颗 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说出列方程的依据即可。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能灵活、适当的选择方法解应用题了吗?四、作业设计:P75第2、3题P76第6题。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内容应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方程概念及解法的复习,第二课时完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复习。 第一课时,我将教材74页第1题中部分方程适当修改与补充。如将X+4.8=7.2改为了4.8+X=7.2。因为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当补充讲解了4.8X=1.2的练习后,学生容易将加减两类方程解法混混。虽然都是等号左边为X,但4.8X=1.2的第一步是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X,即4.8X+X=1.2+X。而4.8+X=7.2,则是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4.8,许多学生由于受知识的负迁移,此题错误类推为4.8+XX=7.2X,反而使方程复杂化。针对上述现象,特别将教材中的几道加法方程进行了调整。 其次,在平时练习中发现学生对aXbX=c与aXb=c两类方程也容易解法混淆。特别是当ab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第二类方程当成第一类方程来解。如12X9=87就有部分学生做成“3X=87”,因此在今天的解方程中也特别增加了对比练习,帮助学生发现其外在与解法上的区别。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才发现第一课时只定位于如何解方程是不合理的,其实用字母表示数也值得挖掘,应该重视。如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它不仅能够体现字母简明易记、便于应用的优势,还能够帮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为下一单元用字母表示多边形面积的公式作好铺垫,一举多得。如果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我相信在今天教学75页第4题时,学生会顺畅得多。 其次,虽然练习中涉及到稍复杂方程例1的类型,但由于呈现方式是购物发票,因此数量关系的分析较简单,所以可补充相应练习。如:光每秒能传播30万千米,这个距离大约比地球赤道长度的7倍还多2万千米。地球赤道长多少万千米?粉色的思考:现在感觉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题,写起来特麻烦,记得初中解方程是用移项的方法,前几天请教初中数学老师,他说现在还是用移项解方程。不知用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点到底在哪?解方程组? 困惑! 初中解方程移项的根据是什么?其实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就这一点与小学的解法完全不矛盾,而且可以是说一致的。如: X+3=9X+33=93(这是小学的解答过程) X=93(这是初中的解答过程) 初中移项时,为什么方程左边的“+3”移动到方程的右边就变成“3”了呢?原来是为了使方程的左边仅剩“X”,所以等式两边同时“3”。在这里,初中的方程写法仅仅是将左边“+33”省略不写了。但解题依据都是等式的基本性质。整理分析教材情况分析: 整理和复习题 对应例题P74第2题(1)小题 简单方程例1 (2)小题 简单方程例2 (3)小题 稍复杂方程例3P75 第3题 简单方程例1 第4题 稍复杂方程例2 第6题 稍复杂方程例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