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3306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基础 人类对于未来城市的猜想始终未曾间断过,我们从科幻电影、书籍中得到了层出不穷的答案。超高层建筑、高科技设施、立体化交通、文化遗失、环境污染等,或好或坏的情况都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憧憬着绿色、宜居、节能等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是否考虑过城市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元素城市安全?一个故事 时光追溯到1923年9月1日,对于日本东京来说就是恐怖的一天,堪称毁灭性的灾难广东大地震就在这一刻发生了。远在美国的弗兰克赖特得知这个消息后通宵失眠,他刚刚设计竣工的新帝国饭店究竟如何了? 就在地震发生的第3天凌晨,电话铃声响起了,负责调查此事的人告诉赖特帝国饭店完全坍塌。赖特反问对方他们是怎么知晓的,对方念出了一段当时的电讯给他听:帝国大学、帝国剧场、帝国医院一长串以帝国开头的建筑名字,问题似乎不言而喻了。就在此刻,赖特却说:“把帝国饭店混同于其他帝国名称的建筑固然很方便,但是如果东京地面上还有什么留在那的话,我绝对肯定那只有帝国饭店。” 数天后,消息得到了确认,帝国饭店周围的大批房屋震倒了,而帝国饭店经受住了考验并在火海中成为一个安全岛,赖特采用的新抗震措施得到了事实的验证。在设计之初,赖特以辞去总建筑师职务为威胁才得以保留下来的庭院水池,也如预言的一样成为狭窄街道上的救命水源。一组数据 2004年12月,强达里氏9.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印尼苏门答腊岛海岸,持续时间长达10分钟。仅印尼就死了16.6万人,印度、印尼和东非的一些国家有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陆,数日后再次以每小时233公里的风速在美国墨西哥湾沿岸新奥尔良外海岸登陆。整个受灾范围几乎与英国国土面积相当,密西西比州的死亡人数至少为218人。 2008年5月,我国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此次地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总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 2011年3月,日本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东京震感强烈,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并引发10米高的海啸。灾难共造成14704人遇难,10969人失踪。一种责任 在上述的故事和数据中,我们能够得到哪些结论?作为设计师的我们是否可以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呢?一座城市的进步需要太多的元素和条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居民的文化修养等。在这其中也包含着设计工作者的一份力量,大到整体城市的规划,小到街道的无障碍设施。如果将一座城市比喻成一个完整的人,那么,经济是他的能量,科技是它的动力,文化是他的精神,而环境则是它的骨架。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强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每一次设计、每一个项目,都有特定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包含的每一种理念都将影响到城市空间的变化,因此我们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我们既然选择了设计,就应该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将最合理的设计方式和理念融入到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通过分析,了解城市中迫切的需要;通过原创设计,创造和弥补城市中所缺失的成分;通过实践,去反映社会最为需要的诉求;通过作品,去延续历史与文化的脉络。一份希望 我们固然要为城市灾难中逝去的人们感到悲伤,但是我们更要对城市灾难做出反思。如果我们能够如弗兰克赖特一样,将未来在城市中可能出现的灾难和危机考虑周全,那么,我们所设计的就不仅仅是漂亮的房子或城市,它甚至可以成为挽救人类生命的避难所。 面对灾难,我们在中国的设计圈中可以发现很多正能量,四川建筑师刘家琨在地震后设计的“再生转计划”和为地震遇难女孩胡慧珊建造的纪念馆,台湾建筑师谢英俊基于风灾设计完成的勤和部落避难屋,都充分体现了设计师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 不仅如此,当代表节能与生态的清华大学能源楼、万科中心、北京当代MOMA等一系列建筑出现时,我们会发现这就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或许它们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实际应用问题,但是,这是人类应对城市污染、能源紧缺的一种态度。未来城市正是由于这些正能量的传递,才使得我们对它更充满期待。而这所有的一切,都要基于城市安全这一重要前提,无论是现在的人类还是未来的人类,都渴望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美国新奥尔良历经5年的重建,才开始呈现出遭遇卡特里娜飓风之前的样子。与此同时,当地的建筑师们也在开始设计一座漂浮在密西西比河上的都市,它不仅能充当紧急避难所,上面还有住宅、旅馆、文化设施、教育设施等,有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设施。 每一次城市灾难、每一种环境危机,都让人类更多地思考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阳光总在风雨后,我们期待未来城市给我们带来无尽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