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教案.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9630708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5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八年级物理下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 力第1节 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展示图片“扳手腕”,引入课题。二、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思考1、力是_,用符号_表示, 单位是_,符号_; 2、产生力必须有_物体,且它们间要有 _形式的作用;主动地位的叫 _,被动地位的叫_; 3、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物体受到力后会发生 _改变。请举例说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是指_变化。请举例说明; 4、经验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效果与_有关,称它们为力的_.请举例说明。作图表示力:请模仿教材“7.1-4图”完成“动手动脑2、3题”;请归纳作图的步骤: 5、体验:用手拍桌子,手对桌子产生力吗?施力物是_受力物是_;同时手感觉痛,手受到力吗?施力物是_;以上实践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 物体间产生力,至少是_个,他们的施力物与受力物相同吗?6、思考:(1)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谁更大呢? (2)鸡蛋撞石头时鸡蛋碎了,鸡蛋受到的力大于石头受到的力吗?三、小组交流1、1号同学说答案及疑问,4号同学判定并 帮助解决疑问;2、3号同学相互讨论统一答 案及疑问; 2、组长帮助解决2、3号同学的疑问,如还有困难留待展示时提出。四、展示点拨: 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组长展示。五、练习反馈:请完成练习册P.3“6-11题”六、小结反思:1、请每个人同学总结所学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2、请组长检查组员的知识结构,讨论最佳方案; 3、请组长展示知识结构。七、教学反思:第2节 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二)、方法过程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观看视频:“跳板与撑杆跳高”,有力吗?有何特点?进行新课一、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思考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_的性质叫弹性;不能回复原状的性质叫_我们用的弹簧笔的弹簧具有_性,有时我们用很大的力将它拉长后不能再恢复,这说明物体的弹性_;请举例 2、体验:用手压尺子。手对尺子有力吗?受力物是_此时手受到力吗?施力物是_,我们把这种力称为_,它是由于物体发生_而产生的.3、弹力包括_几种形式.4、 思考:要产生弹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5、我们把测量力的工具叫_;实验室用_测量力,它是根据_的原理工作的。 6、按教材“实验”要求小组活动,记录活动结果, 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二、小组交流1、1号同学说答案及疑问,4号同学判定并 帮助解决疑问;2、3号同学相互讨论统一答 案及疑问; 2、组长帮助解决2、3号同学的疑问,如还有困难留待展示时提出。三、展示点拨: 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组长展示。四、练习反馈: 1、请完成教材P.8“4题” ;2、请完成练习册P.7“7、8、11、12”五、小结反思: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六、教学反思:第3节 重力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二)方法过程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看动画:“苹果下落与瀑布”,思考:为何物体总是下落?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思考1、苹果下落,水往低处流,都是因为受到_,我们把物体由于_而受到的力叫做_,用字母_表示;举例说明重力存在。 2、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方向总是_ ;对教材P.11“想想议议”,你的观点是_3、我们把地球对物体的吸引“看成”集中在一点,叫做_,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在_,画力的示意图时,一般都把作用点画在_的重心。 练习:教材“5题”思考:如何确定不规则物体重心? 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4、_发现宇宙中任意两物体间都有相互吸引的力,我们把它们叫做_,重力实际就是地球对它_物体产生的_. 思考:物体吸引地球吗?(二)合作学习:1、小组内交流讨论疑惑之处;2、按照教材“实验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1)记录相关数据; (2)画出坐标图; (3)根据实验可知:物体重力与质量_;(4)用公式表示为_;g=_;(5)在使用“公式”时应注意哪些? (6)如果你在月球上,重力与地球上相同吗? 你的质量变化吗?(7)能否说“物体质量与重力成正比”?为什么? (8)你知道“g=9.8N/kg”的含义吗?你的实验中“g”=? (三)展示点拨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组长展示。(四)练习反馈 教材14页“1、2、3题”(五)小结反思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六)教学反思:第八章 运动和力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认识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教学难点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2、对牛顿第一定律文字叙述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教学过程1课时一、引入课题:看视频“台球及小车的运动”,为何运动?为何又停止了?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1、古时候人们认为:物体要_才能运动,即物体运动需要_来维持;伽利略认为:物体运动_维持,运动物体停下来是因为_;我支持_的观点。 2、观察实验可知:小车在越光滑的平面上受阻力_,滑行距离_,猜想:如果平面上没有阻力,小车将_.伽利略正是通过类似实验得出结论: 物体不受阻力时,将_。 3、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_时,总保持静止_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定律的得来:定律_用实验直接证明,是以大量_为基础,通过_而得出。(二)合作学习:1、组内相互订正答案,讨论疑惑之处;2、小组讨论: (1)如何理解定律中的“或”,什么时候静止,什么时候匀速? (2)实验中,小车在水平板上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3)每次“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开始”的目的是? 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4)伽利略和牛顿在以上的研究中采用了“科学推理”的实验方法,你以前接触过该方法吗? (5)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你认为“力”与“运动”有何关系? (三)展示交流点拨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小组展示。(四)练习反馈:练习册21页“3、7题”,22页“11题” 请总结解以上类型题的基本步骤:(五)小结反思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六)教学反思:2课时一、引入:看视频“鸡蛋与象棋子的运动”,你能解释原因吗?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1、物体保持_的性质叫惯性; 2、认真阅读18页“2、3段”,了解生活中惯性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惯性的实例?思考:下列现象中与惯性有关的是( ) A.人走路被石头绊倒会向前倾倒;B.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面撞击几下,锤头就套紧了。 C.子弹射出枪膛后,仍能向前运动。D.在球场上滚动的足球最终会停下.E.跳高、跳远运动员跳前要助跑。 F.跑步运动员到终点时不能马上停下. H.交通规则中有“保持车距”、“雨天路滑,减速慢行”。3、请解释演示实验中的现象:鸡蛋与塑料片开始都处于_塑料片受到_而飞出去;鸡蛋_,由于惯性而保持原有静止状态,所以掉入杯中;象棋子都处于_,最下面的一颗棋子_而飞出去;上面棋子_,由于惯性保持原有静止状态。练习反馈:教材19页“3、4题”(二)合作学习:1、组内相互订正答案,讨论疑惑之处;2、小组讨论: (1)你能说一说“惯性大小”的含义吗?(2)你认为惯性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呢?(3)牛顿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时保持运动状态不变,受力时运动状态就改变,能否认为物体受力时无惯性,不受力时才有惯性?(三)展示交流点拨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小组展示。(四)练习反馈:练习册24页“1、2题”25页“9、13题”(五)小结反思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六)教学反思:第2节 二力平衡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2.会应用用二力平衡条件去分析解决、解决简单的问题。(二)方法过程1. 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2.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3.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物理现象时,往往同时要用到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在表达过程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实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在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请画出“粉笔盒受力的示意图”;受力的物体为何能静止呢?二、新课教学:(一)自主学习:独立阅读思考1.“力的平衡”是指什么? 2.“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包括哪些情况? 3.能否将二力平衡的条件再简化点? 4.生活中常见的几类二力平衡问题: (1)水平面静止物体: _和_平衡 (2)静止悬挂物体:_和_平衡 (3)水平面匀速运动物体: _和_平衡; _和_平衡。思考:为何说这些力是平衡的?确定力是否平衡有哪些方法?练习:教材“1题”(二)合作学习:1、组内相互订正答案,讨论疑惑之处;2、小组讨论:如何探究“二力平衡条件”?(1)实验中小车受到哪些力?研究哪些力的平衡?(2)观察实验,在教材表格中记录现象; (3)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由1、2可知,平衡的二力必须_;由2、3可知,平衡的二力必须_ 由_可知,平衡的二力必须反向; 由_可知,平衡的二力必须同物; (4)思考: 只根据“2”能否得出“等大才能平衡”?采用了什么实验方法? (三)展示交流点拨1、按照问题编号,请相应同学举手展示; 2、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 3、请有疑问的小组组长提出; 4、请能解决“疑问”的小组展示。(四)练习反馈: 1、完成教材22页“2、3题”;2、思考教材21、22页“跳伞问题” ;思考:如果人重900N,降落伞对人的拉力多少?(五)小结反思 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六)教学反思:三 、 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教学重点 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视频:冰面上站不稳的人及马,为什么?(二)、新课学习任务一:认识摩擦力要求:独立阅读思考:1、勾画摩擦力“定义”; 2、产生“滑动摩擦力”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有两个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接触面粗糙思考:你能解释“相对滑动”的含义吗?任务二:确定摩擦力的三要素要求:小组讨论完成1、摩擦力产生的位置在哪儿? 如何标A的摩擦力作用点呢? 2、你能确定A的滑动摩擦力方向吗?3、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与因素: (1)你认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举例说明; (2)测量摩擦力:如果用弹簧测力计_拉动物体,则_和_二力平衡,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拉力的大小,即可知摩擦力大小, 因为此时它们大小_方向_.(3)请设计按教材方案实验的记录表格:(4)观察实验,记录现象: (5)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由_次实验可知:_,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_;由_次实验可知_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就_; (6)思考: 实验中采用了_法;有人认为“摩擦力大小还与接触面积大 小有关”,请设计实验对此进行探究: 器材: 现在你认为“产生滑动摩擦力”还需满足什么的条件? 有许多同学认为物体的质量会影响摩擦力,质量越大摩擦力就越大,这种观点合理吗?为什么?任务三:了解摩擦力的应用要求:独立阅读思考1、生活中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有利,有时有害,你能区分吗?思考:练习册33页“8、9题”; 2、如何增加摩擦力? 3、如何减小摩擦力?思考:练习册32页“6题”33页“10、11题; 任务四:摩擦力的分类要求:师生共同合作完成任务五:如何确定摩擦力的大小?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再展示点拨1、物体在水平面上平衡时,f摩 = F推思考:练习册32页“3题”;拓展:如果推力增加为20N时,摩擦力为_ 此时物体还匀速运动吗? 当推力为10N时,摩擦为_ 2、物体在竖直面上平衡时,f摩=G思考:练习册33页“12题”任务六:课堂小结要求:将你学到的知识整理出知识框架,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完善教学反思:第九章 压强第1节 压 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2、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3、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4、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5、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视频:钉床压气球,为什么?二、进行新课任务一:认识压力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对照答案,小组内讨论1、物体A对支持面B有哪种形式的作用? 2、请画出B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3、你认为压力的方向有何特点? 4、请确定B所受压力的大小:5、讨论:(1)讨论:以下说法是否正确? A.压力就是重力; B.压力等于重力; C.重力大的物体产生的压力就大。 (2)物体A静止在斜面B上,请画出二者间相互作用的弹力示意图。 物体A还受到哪些力? 画出它们的示意图。任务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学习要求:小组讨论完成1、你认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举例说明; 2、分析教材实验:(1)我们通过观察_来判断压力的作用效果,这采用了_实验方法; (2)由甲、乙实验可知:在_相同 时,_,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由_实验可知:在_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这里还应用了_实验方法。 (3)请利用你身边的材料,从新设计探究方案?思考:F1=10N, F2=20N,分别作用在2m2面积上;谁效果更明显?将20N的力分别作用在1m2和2m2两个面上,谁效果更明显?如果将F1=10N作用在2m2面上,将F2=20N作用在5m2面上,谁效果更明显? 任务三:压强要求:独立阅读教材,完成以下任务1、勾画压强“定义”; 2、记忆“压强公式”:将公式写成汉字形式; 将公式变形为其它形式; 3、勾画并记住每个量的单位; 4、仔细阅读“例题”,体会书写格式”,使用公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5、增加压强的方法有哪些? 6、减小压强的方法有哪些?练习:1、说一说你对“想想议议”的答案; 2、46页“1题” 3、练习册48页“12、13题” 4、一个质量60的人,一只脚底的面积为150cm2,当他正常行走时对地的压强为多少?(g=10N/kg)任务六:课堂小结要求:将你学到的知识整理出知识框架,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完善教学反思:第2节 液体的压强教学目标(三)、知识与技能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2、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3、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难点 液体压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视频:潜水,为何胸闷?二、进行新课任务一:体验液体压强 学习要求:看演示实验,思考以下问题:1、根据图一可知:液体对容器_有压强;2、根据图二可知:液体对容器_有压强;3、根据图三可知:液体内部向_有压强;过渡:液体压强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任务二: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 学习要求:看演示实验,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时,通过观察_来反映液体压强大小;这里运用了哪种实验方法? 2、液体内部越深处压强越_; 3、同一深度处,向各方向的压强_;4、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相同深度,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_。5、思考:(1)请解释潜水时越深感觉胸越闷的原因? (2)拦河大坝为何“上窄下宽”? (3)你认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过渡:我们能够定量计算液体压强吗?任务三:液体压强的计算 学习要求: 1、独立阅读教材,理解记忆公式; 2、请将公式变形为h=_,=_; 3、讨论: (1)使用公式时须注意什么? (2)“h”指什么?如何确定? (3)能否使用“P=F/S”计算液体压强?(4)液体压强大小与液体的质量、重力容器底面积有关吗?4、拓展训练:(1)如图,烧杯中放有一块冰,冰对杯底的压强为P冰,当冰化为水后对杯底压强为P水,比较两次压强大小。(2)在甲乙两只试管中装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比较它们底部所受液体压强的大小。(3)如图,三个高为10cm,底面积为100cm2,重20N的容器装满水,测量可知分别装有水10N、12N、8N.请计算:(1)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2)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与水重的关系;(3)桌面受到的压强。 小结:灵活运用液体压强公式 P=F/S=gh任务四:认识连通器 学习要求: 1、阅读教材,勾画概念; 2、观察实验,体会连通器特点; 3、讨论: (1)你能解释“液面等高”的原因? (2)如果加入不同液体会怎样呢? 4、拓展:如图在两端开口的玻璃管B端有一轻质薄片,如果从其A端加入酒精,当加入多深酒精时轻质薄片恰好不掉?5、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认识船闸:学习要求: 1、看视频介绍,体会船闸工作过程; 2、阅读教材,了解船闸工作原理; (1)闸门、阀门有何作用?(2)几个连通器?任务六:课堂小结要求:将你学到的知识整理出知识框架,在小组内相互补充完善教学反思:第3节 大 气 压 强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3、大气压强的测量教学难点大气压强值的测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13.3 大气压强。二、新课教学(一)大气压的存在1、演示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二)大气压强的测量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75 “想想做做”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P0 = 760mmHg =1.013105P。3、大气压的变化(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2)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5、大气压的作用:(1)抽水机 (2)用吸管吸饮料三、小结:四、教学反思第4将 流体压强跟流速的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2、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3、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2、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课本P91图14.4-1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二、新课教学(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二)飞机的升力 如图14.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三、小结:四、教学反思第十章 浮力第1、2节 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3、知道浮力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演示实验1. 用手托住空墨水瓶。分析受力情况,看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2. 分析变化原因,手对空墨水瓶的托力多大?如何求得?学生实验:将弹簧测力计吊着空墨水瓶,放入水中浸没,观察到什么现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现象?(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水对它向上托的力。)物体在其他液体中是否也受到向上托的力呢?演示实验:将吊着的空墨水瓶放入盐水中,看到什么现象?分析变化原因。问:漂浮的物体是否也受到向上的托力呢?学生实验:将乒乓球投入水中,设法将它按入水中,有何感受?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二、新课教学(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三)浮力的大小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83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液gV排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四)、浮力产生的原因(1)用瓶塞(或手)堵住漏水的瓶口,注意观察乒乓球下面积满水时有何现象发生?(现象:乒乓球下积满水时乒乓球会上浮。)(2)将水倒回烧杯,分析原因。第一次乒乓球只受到水给它向下的压力。第二次乒乓球下积满了水,即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而且受到水对它向上的压力。乒乓球上浮说明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这就是压力产生的原因。我们举特例来分析:立方体浸没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和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问:水给它们的压强是否相等?(相等)问:水给它们的压力是否相等?(让学生讨论)(压力相等并且方向相反)分析:(p =gh p =F/S S 一定,F =pS)但是,上下两表面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表面的表面积相同,据p = F/SF = PS,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更大。即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原因:而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这就是浮力。板书:实质:=-,方向竖直向上。总结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三、小结:四、教学反思第3节 物体的沉浮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浮力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教学重点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理解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能增大可利用的浮力。(一)新课引入演示: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现象: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提问:1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后)各受到什么力?(浮力、重力)2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相等。因为V排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3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 G物时,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上浮,最终漂浮。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块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下沉,最终沉底。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 总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讨论:(1)木材能漂浮在水面,其原因是什么?(2)把一根木头挖成空心,做成独木舟后,其重力怎么变化?它可载货物的多少怎么变化?重力变小,可以装载的货物变多。指出:从浮力的角度看,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增大了可利用的浮力,而且这种古老的“空心”办法,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 质疑:密度比水大的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办法让它上浮或漂浮呢?2实验:两个外形相同的铁罐子,一个空心,一个装满沙;同时按入水中,松手后实心的下沉,空心的上浮最终漂浮。质疑:(1)铁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空心的铁罐子为什么能漂浮呢?可能是 因为什么呢?(因为它是空心的,F浮G物,所以能上浮,最终能漂浮。)(2)要想让实心的铁罐子也漂浮,可以怎么办呢?(把沙取出来,变成空心的。)(3)大家的想法是如何调节的铁罐子的浮沉的呢?(F浮不变,挖空使G物变小,当F浮G物,铁罐子自然就浮起来了。)指出:上述实验告诉我们采用“空心”的办法,不仅可以增大漂浮物体可利用的浮力,还可以使下沉的物体变得上浮或漂浮。3应用轮船(1)原理:采用把物体做成“空心”的办法来增大浮力,使浮力等于船和货物的总重来实现漂浮。(2)排水量:满载时,船排开的水的质量。即:排水量m船+m货质疑:1轮船从河水驶入海里,它的重力变不变?它受到的浮力变大、变小还是不变?(不变,始终漂浮)2它排开的液体的质量变不变?(不变)3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变不变?(变,海水水,所以V排海水V排水)4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V排变小了,所以上浮一些)强调:同一条船在河里和海里时,所受浮力相同,但它排开的河水和海水的体积不同。因此,它的吃水深度不同。潜水艇学生实验: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进行侦查和袭击,是一种很重要的军事舰艇。它是怎么工作的呢?我们用打吊瓶用的小塑料管来模拟潜水艇。请同学们利用和塑料管连接的细管给塑料管吹气或吸气。现象:吸气时,水逐渐进入管中,管子下沉;吹气时,管中的水被排出,管子上浮; 质疑:(1)小塑料管浸没在水中所受F浮是否变化?(塑料管形变很小,V排基本不变,所以可以认为F浮不变)。(2)那它是怎样上浮或下沉的呢?(吹气时,水从管子中排出,重力变小,F浮G物,所以上浮;吸气时,水进入管子,重力变大,F浮G物,所以下沉)讲解:潜水艇两侧有水舱,当水舱中充水时,潜水艇加重,就逐渐潜入水中;当水舱充水使艇重等于同体积水重时,潜水艇就可悬浮在水中;当压缩空气使水舱中的水排出一部分时,潜水艇变轻,就可上浮了。潜水艇:原理: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在水中的浮沉。强调:潜水艇在浸没在水下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相同。气球和飞艇演示:“热气球”的实验。质疑:酒精燃烧后袋内空气密度怎样变化?原理:气空气,使它受到的F浮G物而升空。讨论:要使充了氦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放气或停止加热)其他应用密度计、盐水选种等。小 结:反 思: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第1节 功(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3、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 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利用“功”这个字来组词总结:“功劳”、“立功”有贡献的意思,“成功”“事半功倍”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功”包含有除了成效的意思,还有它确切的含义。一、导入新课: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由此导入本节内容.二、新课教学: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 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铁塔,火箭又是如何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根据对图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思考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3) 教师小结并板书: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从而总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4)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 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总结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还有一个专用的单位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让学生课后了解科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1焦=1牛顿米. 教师强调: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做功的的多少只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再次,让学生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 教师提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了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能训练:(1)小张提着一桶80N的水上坡,已知坡的长度为20m,高度为4m,小张做了多少功 (2)小王提着同样重的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m,小王做了多少功 (3)小李提着80N的水桶,原地不动,停了5min,小李做了多少功 (4)讨论本课课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才算是做功,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的练习1,2,3.4、5小 结:反 思:第2节 功率 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2、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 (二)过程与方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功率的计算方法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课时:新课教学1时、习题12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 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P=W/t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在上述公式中,若把W=FS带入化简可得。P=Fv(其中v是指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运动的速度,且v为平均速度)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 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mV。 m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小 结:1、功率的概念。 2、功率的基本公式。 3、功率的计算反 思:第3节 动能和势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