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28723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六年级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六年级学生叛逆心理分析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六年级是小学重要的阶段,此时,越来越多的孩子步入了青春期,而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极容易形成叛逆的性格。表现:自从进入六年级以后,感觉学生们个个都变了样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上课讲话、传纸条、甚至打闹。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再也不像原来那样虚心接受,而表现出满面不屑,比如翻白眼、抖腿、嗤之以鼻、充耳不闻,甚至有个别学生行为过激,如顶嘴狡辩、暴跳如雷、背道而驰。而有些女生变得爱慕虚荣,讲究穿着发式。1自我表现欲增强,尤其是一些男生,常常会做出一些大人们认为很幼稚,但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却认为是长大了的标志的行为,像自认为的讲义气、为其他同学强出头等等。 2个性很强,易怒,冲动,对老师的批评或者是同学的意见不能接受,并有时对着干,甚至有些同学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顶撞老师,在班级中造成不良的影响。 3. 在学校中年级最高,呆的时间最长,对一些活动或者是老师的建议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时一部分同学表现出资格较老的行为,特别是对不是本班的老师说的话充耳不闻。 4. 在班级甚至是年级中结成小团体,合伙欺负比较弱势的同学,严重者曾有过敲诈行为,并且互相作证掩盖。 5.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伴随着生理的变化,男女生之间开始出现一些微妙的感情影响,尤其表现在一些平时各方面表现还不错的同学身上。六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2岁左右,已进入了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他们除了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之外,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信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和同龄人诉说又怕被耻笑,所以他们感觉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的情感很脆弱,最容易冲动,做事也很莽撞,后果意识能力差。他们虽达不到辨析是非的能力,但很自信,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最低。青春期是一个过渡期,既属于儿童,也属于成人,身体发育和思维能力几乎和成年人一样,但在经济和情感上还需依赖父母,同时又渴望独立。青少年是“边缘人”,意味着青少年想要回避成年人的责任时,言行举止往往就像是一个儿童。有时候他们提出成年人的权利要求时,又像是成年人。青春期家长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帮助他们找到“我是谁”的答案。应对措施:首先,要正视青春期叛逆,相信学生们能够改正。虽然叛逆心理、行为,有很大危害,但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叛逆的种子才刚刚开始萌芽,此时的学生可塑性极强,是进行引导、矫正的最佳时期。六年级是青春早期,好解决。想办法与孩子交朋友,让孩子主动把想法说出来,不要规定孩子要怎么去做,用暗示的方法最有效。1.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这个时期的孩子心理上盼望独立,但又很想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其实他们的内心还是很脆弱的,所以需要借助父母的力量来强大自己的内心。因此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积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2. 高年级乃至以后中学,学生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相比,那些暂时落后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心和教育。这时候,肯定、鼓励和表扬显得尤为重要。帮助他们树立“我能学好”、“我能成功”的信念,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父母在关心他、帮助他,永远不会放弃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促使其转变。要用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表扬、赞美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更能使孩子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坚持正面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孩子非打即骂,往往毫无效果,甚至更糟。首先应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讲道理等使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鼓励他改正。3教育措施一致。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 4多些理解和宽容。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来改正错误,在他有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5给予爱抚和关心。成长中的儿童常需要父母的亲昵和爱抚,对行为不良的孩子不能讨厌,应该满足其希望得到父母的抚摸、拥抱、亲吻。心理需求,不仅能加深亲子之情,也能使孩子变得听话、懂事。6满足归属需要。孩子需要被人们所接纳,归属他所在的社会、家庭、班级和同伴群。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参与日常议事、制订计划及集体活动等,使孩子充分感到自己是社会、家庭、群体中的一分子,并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严格要求自己,改正不良行为。7发挥表率作用。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任何人可以说都是环境的产物,父母的潜移默化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8用书面沟通代替口头语交流。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开始封闭自己,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隔阂往往也是从这一阶段开始。有时父母会觉得无从下手。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书面语更利于人们之间的情感表达和沟通,有些口头表达说不出口的话,其实很容易在书信中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所以建议家长和孩子之间用书信交流的互动,我们会发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子女禁忌语言:1.言过其实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会渐渐分辨出你话中含有水分,(青春期孩子特敏感)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称赞也会将信将疑。此外,听惯家长夸大其词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意见。2.人身攻击如“你笨得像头猪”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体味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伤害。此外,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后丧失了自尊和自信。3.威胁恐吓如“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揍你”等。这种虚张声势的威吓会让孩子丧失对家长的亲近和信任。4.冷若冰霜如“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等。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不关心,他们并不把我当做他们的心肝宝贝。5.居高临下如“你不听也得听”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6.冷嘲热讽,挖苦如“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讽。即使你说这些话时可能还带有些许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点”们要正确理解实在很难。7.绝对否定如“你总是撒谎”等。诚然,批评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但如果话说“绝”,反而可能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这种批评教育。8打骂、体罚这种教育方法不但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从而愈发倔强、暴躁,甚至走向极端。9哄骗、利诱。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目的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价值观的养成。10溺爱、迁就。这会使孩子变得娇生惯养、更加为所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