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原州长区头营镇杨郎片区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总结.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2842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原市原州长区头营镇杨郎片区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固原市原州长区头营镇杨郎片区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固原市原州长区头营镇杨郎片区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片区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总结杨郎小学系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村级完小,学校管理及办学效益一度走在原州区教育前列,学校多年来承担着多种项目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我校又承担着国家级培训活动。从接受组织活动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强力实施,是本次教育培训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培训者尽心尽力,听课者专心致志,互动、交流,学习掀起了阵阵高潮。本交培训活动主要承担杨郎片区12所农村小学全体教师的培训工作。参加语文学科的教师78人,数学学科的教师63人,由原州区教研室徐宏宇、魏毅两位教研员组织培训,他们二人是我区资质很深的教研员,系宁夏回族自治区首批骨干教师。2008年11月4日由徐宏宇教师组织培训语文学科的学习。培训内容首先组织教师观看课件,识字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课程改革以来,识字教学已传统的认字过渡到“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中来,从传统的课堂识字教学逐步走向生活识字方法上来,在课堂中的识字教学,不只是挑出生字来加注学习,而是在游戏中巩固识字,通过放鞭炮、猜猜看、找朋友、送信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游戏方法识字。同学们,尤其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们在这种识字环境中易识易记。这些内容的培训,大大刺激了我们农村教师对学生识字教学的灵感,在讨论中,大家情绪激动,踊跃发言,使培训者深受感染,大家都认为这样的培训正是我们农村教师所需要的,也强烈要求这样的培训多来几次。11月5,由我区骨干教师魏毅同志组织培训,通过光盘的演示和他生动活泼的讲解,教师的参与讨论,使这天的培训取得很好的效果。魏毅教师通过教材中的个案,针对教师们的困惑,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与培训人员面对面的交流、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培训的重点内容是如何使学生形成自然数的概念,并从有序的角度认识序数,从量的角度和计算数的角度认识自然数。魏老师结合实际与培训人员就自然数的概念和其中的困惑问题给予交流,达成共识,是全体数学教师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教法培训课,大家对这次培训产生了浓厚共识,强烈要求这样的充电愈多愈好。11月6日由杨郎小学骨干教师马斌、何晓霞教师去马店小学送课,并由教研室、学区组织进行说课、评课,使得这次培训学习工作取得圆满,并达到预期效果。活动虽已结束,但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是我地教师所急需热盼的,农村教师很难走出去接受最新理念和新课程地培训,像这样送教下乡活动的确是农村教师充电的最佳途径,希望活动延续下去,也是我们全体农村一线的教师的热切希望。垂直与平行的教学反思杨郎小学 李永刚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点的落实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我也正在努力探索这样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数学课堂垂直与平行。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而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无论是走在宽广的大街上,还是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环顾左右应该都不缺少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鉴于此,针对本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精心设计教案,把学生的自主探索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絮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学习信心。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身为教者,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实际,尊重教学实际,本节课至始至终都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没有走秀,没有花枪,而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设计练习的问题,关注学生真实的生活阅历,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没有花架子,没有与课堂无关的语言和行为,没有哗众取宠的调侃和媒体展示,所有的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 “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教学反思】传统的数学知识内容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让儿童喜闻乐见的内容较少,我们要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在教学认识平行一课时,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现实世界寻找生活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以活动为主线,展现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这种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然孕育出许多生成性因素值得反思,最主要的是:1、链接生活理解,操作认清本质。数学活动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促进学生个体自主和谐发展。精心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便形成渴望学习的内部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本节课当学生从常见的生活中抽取出平行这一数学现象,并惊奇的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平行线,从而激起学生对平行线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有一种对平行线强烈的探求愿望。这种探求愿望促进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的形成。2、比较异同探究,注重过程体验。教育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给学生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体验。理解“同一平面”不能不讲,但形式化的讲解,似乎并不能促进孩子们对此的理解。讲得过于深刻,也没有必要,有违于课改“学有价值的数学”的基本理念。因为在整个小学阶段,除“平行”外,其他数学概念或原理的学习,都无须特别强调“同一平面”。教学中对此的处理,重在让学生利用具体的生活物体(纸上的两条直线)支撑起抽象数学术语的理解。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数学术语、数学定义只是数学概念外在的表征形式,为人们交流和认识数学概念提供了工具和抓手,在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不大可能用这些词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又贴切的表象应该是其间最活跃的心理中介,所谓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意义也就在此,这样的做法显然更符合孩子们理解抽象概念的心理过程。本节课在组织学生画平行线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白纸、不同的格纸、钉板、直尺、三角板等许多材料,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果然面对多种材料学生有的利用格纸上的平行线、有的利用物体平行的特点、有的利用折纸的技能。尤其在学生们非常喜爱的折纸活动中各种奇思妙想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并且积极的乐于创造,想要与众不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独立探究,允许学生充分思考甚至想象。允许学生有错、走弯路,这样学生才能有真切体验,在体验中丰富经验、获得方法、形成态度、享受快乐、得到发展。3、联系实际应用,拓展研究增效。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不是演戏,热闹,好看,而是要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我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活动,既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又进行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沟通。练习中充分让学生动脑想、动手画,使学生在巩固、运用知识的同时,发展了空间观念。在全课的最后,利用故事新编理中的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学生再一次找到平行,在蕴涵哲理的故事中,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充满亲和力和. 吸引力。使数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学生在本节课中不是用耳朵听数学、而是用眼睛观察数学现象,用身边的数学现象理解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释身边的数学现象,在探讨、交流、分析中获得数学概念,拉近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活实际的距离。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 发表日期:2005年12月6日 【编辑录入:sxywz】 一年级语文拼音教学反思 科学城三小:伍忠丽我是一个刚刚踏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新老师,在教学方面有很多生疏的地方。经过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与摸索,我对拼音教学作了如下反思: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现在拼音教学已经结束,学生们从掌握简单的“a、o、e”逐渐到难度较大的“z、c、s;zh、ch、sh、r”,一路这么“风尘仆仆”地走过来,作为老师还真有一种成就感。反思自己的拼音教学,我有以下一些收获: (一)创设情境学习汉语拼音1、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学习拼音。比如在学习前鼻韵母“an 、en、 in”时,我就以书中的情境图为材料引导学生编故事: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这一只小猴子,名叫安安。小朋友们先一起和跟他打声招呼,(就在这个环节中渗透an的读音,练读an)在读准了an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把故事编下去:有一天,安安的妈妈对他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一个人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小猴子出发了。他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小房子,安安想进门看看房子里有些什么那他要先做什么呢?在这引导学生说出摁门铃,从而引出en的学习,安安走进小房子后看到了电视里在播放天安门图片(再次引出an的学习)同时安安还听到了音乐我爱北京天安门(最后引出in的学习),这样整堂课在这个编故事的语言环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前鼻韵母“an 、en、 in”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同时既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话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听话、说话习惯。 2、 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来学习拼音。在教学翘舌音zh ch sh r时,考虑到这四个声母的读音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今天啊,有四位客人来我们这里做客,依次出示客人来了,我们要打招呼啊,今天这几位客人的名字很特别,叫的时候要把口舌翘起来(引导学生跟着老师读zh ch sh r,当学生会读之后,就请客人(学生戴头饰)进门了,请进门的过程中又巩固了zh ch sh r的认读)。再搬椅子来招待客人。在这招待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加强了zh ch sh r的认读。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多读多练,轻松有趣地突破了翘舌音认读的难关。(二)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d、t、n、l”四个声母时,由于教师的不断创造影响了学生,课后,学生聚在一起,认真动脑筋,给“小兔追马图”配上了一首有联系的儿歌:“小马驮大米,米粒洒一地,小兔追上来,劝它快停蹄。”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三)游戏活动,发展肢体运作智慧以多种形式的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组织汉语拼音的学习,如“猜一猜(看口形猜韵母,根据音节猜图画等)、传一传(一个接一个把看到的音节传下去)、变一变(用电线折成字母)、玩一玩(出卡片,一生出声母一生出韵母,拼成音节读出来,谁读得快又准,谁就赢了,赢者可以刮对方鼻子)、拔河比赛(易混淆的字母写在黑板上,两组小朋友分立两边读卡片,读对的卡片贴在该组绳上,哪边多哪组就赢)、小白鸽送信(信封上用音节写着送信人名字,读对了就能送对,给送对的一份礼物)、长颈鹿请客(叫出用音节标出的菜名)、考一考(拿卡片去考别人)“等。通过趣味性强的游戏和活动,学生对字母的音、形掌握得更牢固,对音节的拼读积极性更高,学得轻松,练得扎实。(四)手脑并用亲密接触汉语拼音在学习拼音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来演演字母,用小手来做做字母,用身边可利用的东西来摆摆字母,用橡皮泥来捏捏字母,用纸来制作拼音图片等,让抽象的拼音字母变得那样的形象直观、可以触摸,使学生感受到拼音字母是那么的可亲可近,它就在我们的身上,就在我们的周围。这种手脑并用的学习,既培养了动手能力,有开拓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手段。(五)联系生活多渠道学习汉语拼音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课程来源生活,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汉语拼音本身就是学习汉字的工具,因此汉语拼音学习应该重在运用。在学完了全部声母之后,我就让学生为身边的一些物品标上音节做成卡片,然后贴在上面,有贴在家里的,也有贴在教室里、寝室里的,给学生营造出拼音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时刻能见到拼音,在多看多读中熟练掌握音节的拼读。 在学完全部字母之后,送学生每天一首诗,让他们自己去拼读,自己去读诗;还让学生试着用音节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写得好的帖到墙报上展出;在图书角上摆上拼音读物供学生课外阅读。(六)以小组合作,优带差的方式学习拼音 由于智力发展、思维能力等的个性差异,学习汉语拼音时有些孩子接受得就非常快,而有一部分孩子就接受得特别慢,如何做到培优又辅差呢?课堂上我通常采用学生互帮互学的学习方式,有同桌互读的,有四人小组互读的,在互读的过程中引导优生教差生,差生学优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后还让优生带差生看拼音读物,既提高了优生的拼读能力,增设了他们学习课外知识的渠道,又带动了差生,提高了差生拼读积极性。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碰到过一些难题和障碍,总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有些是来自于拼音本身的,如形近的声母、韵母较多,给学生的分辨带来了困难。“b”和“d”、“p”和“q”,仅半圆的位置不同而发音不同,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的本音之间又毫无本质联系。又如声母的发音难以弄准。“n”和“l”、平舌音和翘舌音。(二)有些来自于方言环境的影响。在教学中有这么一个案例:我在教学生发“n”和“l”时,有些学生总也分不清。仔细分析发现并不全是学生口舌不灵,更有可能是来自于“听觉障碍”。他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他们所在环境里不甚标准的发音影响,造成他们脑海里“先入为主”的思想。这些问题都值得我去思索去解决。总之,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相信只要创新地设计教学过程,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就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生动地获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同学们用了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圈、画,学习兴趣异常高涨。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了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之处。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加认真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了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狭长”“冬瓜胖,茄子瘦”只有认真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 我多想去看看以一个山村孩子的口吻,用诗歌的形式,讲述自己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北京的强烈思想感情。也许是自己上半年刚去过北京,对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升旗仪式还记忆犹新的缘故,所以很喜欢这篇课文,在备课时特别用心。课前,我利用去北京拍摄的照片、录像做成了课件;找出了保存着的一些景点门票,熟读上面的解说,准备在课堂上为学生当导游;还布置学生去搜集北京的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信息,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利用北京风光导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不少学生不到两分钟就把课文读得很流利了。在理解“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一句时,我播放了升旗仪式的录象。学生有了图片、录象等一些直观感受,自己也真的很想去北京看看。有了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读得很带劲,很有感情。由于课前的充分准备,这篇课文只用了一节课就上完了,而且上得很扎实。第二课时,我利用制作好的课件和背在心里的一些解说词,像导游似的给学生介绍了“故宫”、“人民大会堂”、“长城”等许多景点。上完课,学生说:“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我好象真的去了北京,知道了北京的那么多地方。”听到这句话我很高兴,因为这就是我上课前追求的目标。如果我的课前准备不那么充分的话,就不可能腾出一节课来为学生介绍关于北京的那么多知识。可见,课堂上要为学生减轻负担,提高课堂质量,很大的工夫必须在课前就花。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反思:“课堂是活的。好的语文课堂,要不断生成丰富的资源;好的语文老师,要能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并因势利导、随机渗透地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焕发活力”。在教学完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后,我对如何开发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学生是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资源:一堂语文课,一位老师和几十个学生组成了一个宝贵的资源库,且不说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本身就是倾尽全力传授知识。大多数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也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几十个学生的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学习的内在潜力,都可以为教学所用,而且有越用越多、越用越丰富的奇妙功效。“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完全可以把学生作为资源,以学定教,课堂上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对教案进行调整。可改变教学思路,变换实践形式。这节课正是一个原本没有预设的问题“人能走进画中吗?”,引出了一幕“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前,我对课文的处理思路和课堂中的并不太一样,是孩子的这个疑问才让我意识到,要让孩子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就要带他们走入画中。潜意识中,教案就跟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前进。我感到这节课中,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激活,课堂呈现的是一种民主、和谐安全的气氛,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走进了画中。、音像、图片是化静为动、点石成金资源: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和声音来思维的,“正因为有一条鲜明的对象、画面、知觉、表象的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儿童的心田,所以儿童的记忆才那么敏锐和牢固”(苏霍姆林斯基语)。本节课为了让海岛的孩子感知陌生的“竹排”,我动用了许多直观资源:如生动的课文插图,真实的竹排照片(幸好去过楠溪江),学生通过直观、多侧面地认识了竹排,对它产生了向往,甚至体会到坐在上面的感受。这些都是文字分析无法达到的功效。为了让诗歌中简练的语言“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在儿童心中“活”起来,我引入课文录音,借助了联想,学生内心的表象终于被激活,兴奋地喊“我看到了”。这些课程资源可以让孩子兴趣盎然、热情投入地学习语文,难怪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后说:“儿童的思维若是鱼,我们要为他造海;儿童的思维若似鸟,我们应为他开天”。“开天和造海”,不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吗? 自选商场教学反思: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让智力开足马力,让才能闪出光辉,自觉主动地学习。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在上自选商场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食品、鞋子、饮料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专门利用一节课,用它们在教室里像模像样的摆起了超市(里面有小朋友喜欢吃的东西,可以说应有尽有。),我当起了店老板,请学生到我的超市“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在“购买”时,必须把物品上面的字认识,才可把东西带走,还要跟同学互相交流,这样,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课堂上不断给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幻灯机、录音机,我都在上面贴上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 小学生识字的主渠道是“基于教材识字”,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切实提高课堂识字教学效率,学生能够认识所有教材中的认读字,就已经很好地完成了新课程在识字教学方面所设定的战略性目标大量识字。但往往学生忘得也很快,这就有必要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巩固”字,在大量阅读中去“熟悉”字。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养成到生活中、在大量课外阅读中识字的意识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充分发掘语文学习的资源识字二比一比教学反思: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新教材的选文非常富有儿童情趣,为老师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比一比这篇课文是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语调朗朗上口。在比一比这篇课文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以激趣为手段,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呈现了教学内容,避免了枯燥乏味的呈现形式,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这课课题为“比一比”,充分说明了这课教材的特点,提示了学法,要让学生在比较中达到学习要求。我从课题入手,教师的语言以突出“比一比”为主,如:“比一比,看谁上课最认真,最积极”,“比一比,看谁将课文读得又准又好”,“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创编的儿歌最多”等,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又如我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课前我设计了看图连线的习题,先让学生读“黄牛”、“花猫”、“鸭子”、“小鸟”等词,再让学生观察相应的图画,把词语与图中对应的事物相连。这一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了生字。二、鼓励发现自主、探究学习的动力我抓住课题,让学生推想课文主要内容,“你们想知道课文里是讲什么跟什么比?它们比什么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再发现,点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火花。又如,在理解韵文时,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大家读得这么认真,你们一定知道课文讲了哪几种事物了吧?”,“事物之间可以比大比小,还可以比什么?轻声读课文,看谁发现了?”,此练习既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又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保护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三、交流、合作实现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途径指导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能让孩子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得到启示。在相互探讨中掌握知识,深化感知。在比一比教学中,我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读,互相听,读准词语,读通语句。在小组学习之后,以教师提问、学生汇报、师生评价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总之,新一年级语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内容体现时代精神,编排符合语文学习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是构建开发的、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的关键。角的初步认识课后教学反思 张丽丽 学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后,我给学生设计一道开放题: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几个角?我让学生小组小组计论,动手操作。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开始叽叽喳喳地计论起来,有的动手剪了起来,有的在纸上画,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有几双小手举了起来。不时爱动脑筋的学生1站了起来:老师,一个长方形有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剩下3个角。 师: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上台画给同学们看看。学生1径直走上讲台边画边说,可是他发觉自己剪去一个角,还剩下不是三个角而是五个角。如下图(1): 师:学生1的剪法是正确的,他沿着长方形的两条邻边剪去一个角,剩下的不是三个角,而是五个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么样剪才剩下三个角? 学生2:老师,我想出来了,我沿着长方形两个相对的点剪一刀就剩下三个角,我的剪法是这样的,下图(2):师:学生2的剪法也是正确的,还有没有其他的剪法?学生3:我的剪法是这样的,如下图(3):还剩下5个角 还剩下3个角 还剩下个角图(1) 图(2) 图(3) 师:哦,学生3的剪法也是正确的,他是沿着长方形的一个顶点往对面或相邻的边剪去一个角,还剩下四个角。还有吗?学生沉默了- 我想:大概没有了,课前准备时,我想学生无非就想到这三种剪法,我自己画的也是这三种剪法。正打算鸣金收兵,看看时间,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准备让学生看书复习今天讲的内容。 这时,平时不喜欢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4站了起来,“老师,我想到了一种剪法:剪去一个角,还剩下3个角。师:和刚才的剪法是不是相同的?学生4:不同,我画给你们看。他径直走上讲台,边说边画。如下图(4): 我思忖着:这种剪法很独特,我怎么没有想到,剪去一个角,并没有要求直着剪,弯曲着剪,不也行吗?我还真要感谢这位同学。我连忙上前握着学生4的手: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谢谢这位同学,他的这种剪法很独特、新颖,连老师都没有想到。我带头为学生4鼓掌,顿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这道题要求我们把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并没有要求我们怎么剪,直着剪,弯曲着剪,都可以。大家只想到直着剪,而没有想到弯曲着剪。连老师都有没想到,学生4了不起。同学们都向学生4投去羡慕的眼光。 我的话音未落,学生5站了起来:老师,按照学生4的想法,我也想到了一种剪法,我是剪去一个角,还剩下一个角。我是这样剪的,如下图(5): 性子急的学生6:按照学生4的想法,我剪去一个角,还剩下2个角,我是这样剪的,如下图(6): 下课铃声响了,学生叽叽喳喳地把我给围住了。“老师,我想到了一种剪法,你看行不行?”有的学生仍摆弄着手中的剪刀和白纸,都希望能发现新的剪法,不多时,又有如下的剪法: 学生的思维精彩纷呈,我有些激动、兴奋,为今天学生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反思:事后,我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回去把今天的这道题考考父母,结果学生的反馈是95%的家长也只想到前面的三种剪法。今天的这堂课我为学生能有如此的表现而喝彩,为学生装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高兴、自豪、兴奋。说实在的,学生的思维是单纯的、但又是非常活泼的,如果我们一味唯书、唯本,书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说,教案怎么写就怎么教,一字不漏,照搬照抄,学生稍有不同意见和想法就马上否定。这会泯灭学生创新的“火花”,扼杀学生灵性,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的、唯书的观念,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善于引导和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火花,让学生的灵性得到更好的释放。 学生的思维精彩纷呈,我有些激动、兴奋,为今天学生的精彩表现而喝彩! 反思:事后,我让学生按照我的要求,回去把今天的这道题考考父母,结果学生的反馈是95%的家长也只想到前面的三种剪法。今天的这堂课我为学生能有如此的表现而喝彩,为学生装有如此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而感到高兴、自豪、兴奋。说实在的,学生的思维是单纯的、但又是非常活泼的,如果我们一味唯书、唯本,书上怎么写,我们就怎么说,教案怎么写就怎么教,一字不漏,照搬照抄,学生稍有不同意见和想法就马上否定。这会泯灭学生创新的“火花”,扼杀学生灵性,这样的教学只能是一潭死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的、唯书的观念,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善于引导和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创新火花,让学生的灵性得到更好的释放让估算在情境中油然而生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片断与反思 作者:周卫华 来源:湖北省宜城市刘猴小学 背景与导读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时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内容编排意在衔接“估算知识”,让学生经历由“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转向“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从而初步掌握乘法估算技能。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参观一间新教室,请看, (课件出示教科书 59 页例 2 主题图,主题图表明:多媒体教室里有座位 18 排,每排 22 个座位) 生 1 (不由发出感叹):好宽敞的教室啊!比我们的教室大多了! 生 2 :一定能坐很多学生。 师:是啊,你能根据图中的条件,提出你的问题哦吗?你最想知道什么信息? 生 1 (迫不及待):我想知道,这间教室到底能坐多少人? 师:同意!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那谁来提出问题? 生 2 : 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师:这个问题合理吗? 生(齐答):合理。 师:那还有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们互相议论,表示没有别的问题 师:那我有个不同的问题,同意我提吗? 生(兴趣浓厚):同意! 师:我的问题是:“如果有 350 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课件出示“如果有 350 名同学来听课,能坐下吗?”) 学生们先楞了一下,因为他们还没遇见过这样的问题,但片刻后都一致认为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提出并加以解决 师:那怎样才能解决? 生 3 : 只要把座位总数算出来,就知道够不够坐了。 师:具体说一说。 生 3 : 每排 22 个座位,有 18 排,就是算 18 个 22 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 师(作疑问状)可是我们还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啊? 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 生 4 : 我想起来了,用估算。 师(惊喜):棒极了!看来估算还装在你的大脑里,老师为你的记忆力鼓掌! (学生热烈鼓掌) 师:那现在同学们讨论看用什么方法估算,然后汇报给老师。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生 5 : 把 18 看成 20 , 20 22 440 (个),能够坐下。 生 6 : 把 22 看成 20 , 20 18 360 (个),能够坐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 7 :还可以把 18 和 22 都看成 20 , 20 20 400 (个),能够坐下。 师:大家的想法都很好,看看小精灵怎样介绍估算的, 课件出示小精灵介绍: 18 接近 20 ,可以把 18 看成 20 , 220 18 360 (个) 0 22 440 (个),所以, 18 22 约等于 440 个,能坐下; 22 接近 20 ,把 22 看成 20 , 20 18 360 (个),所以 18 22 约等于 360 个,能坐下; 可同时把 18 和 22 都看成 20 , 20 20 400 (个),所以 18 22 约等于 400 个,能坐下。 师:太棒了,你们和小精灵的方法一模一样,不简单,你们都是小精灵! 生(高兴)我们都很棒! 师:估算这道题后,谁能小结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生 6 :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去乘。 生 7 (补充) : 一般看哪个因数最接近整十,就把它看成整十数,再乘。 评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共有多少个座位?”,接着教师提出“ 350 人能坐下吗?”把乘法直接计算转化为估算,设置悬念:“没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激发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的欲望,由于学生已有“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基础”,只需教师稍许点拨“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是否对我们有帮助?”只言片语激活了储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估算细胞”,通过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得出了不同的估算方法,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 片断二 师:你们能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估算乘法的例子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互相交流) 生 1 : 一碗牛油面 2 元 8 角, 18 碗大约需要多少钱? 师:谁来估算这个问题? 生 2 : 我把 2 元 8 角折算成 28 角, 28 角看成 30 角, 30 18 540 角,所以 28 18 约等于 540 角,就是大约需要 54 元钱。 生 3 : 我除了把 28 角看成 30 角外, 18 碗接近 20 碗, 30 20 600 角,就是大约需要 60 元。 师:他们算的合理吗? 生:合理。 师:非常好,看来大家已经能熟练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估算,还能继续举例吗? 生 4 : 我家每月交水费 21 元,一年大约交多少元? 生 5 : 一个 篮球 77 元,学校买 32 个大约要多少元? 生 6 : “植树节”里,平均每个班植树 42 棵, 12 个班大约植树多少棵? (学生们举出日常生活中估算乘法的例子越来越多,而且这些生活情境里的确只需用估算乘法就能解决,所以该“技能”更加熟练) 评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教师注重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实际情境,抽象成数学模型,激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学生学到了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反思与评价 :这节课从开课就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想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估算走进日常生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估算的兴趣,而教学中教师的 “适时点拨”也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本节课达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是一节运用“情境教学”比较成功的课例。但本节课教学也有以下两点值得思考: 一、能否在课前安排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寻找生活中一些估算乘法的例子,使其更加贴近生活情境; 二、可否对学生提交的估算方法进行归类。如: 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小于原数的整十数,比如 72 看成 70 ; 有的估算时,是把两位数看成大于原数的整十数, 如 58 看成 60 。这样,便于学生更全面掌握估算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