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动点问题解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23916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动点问题解析211.(2013年江苏常州9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6,0),点B(0,6),动点C在以半径为3的O上,连接OC,过O点作ODOC,OD与O相交于点D(其中点C、O、D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连接AB(1)当OCAB时,BOC的度数为 ;(2)连接AC,BC,当点C在O上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并求出ABC的面积的最大值(3)连接AD,当OCAD时,求出点C的坐标;直线BC是否为O的切线?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不难,但是特别容易失分,尤其是第一问,所以对于此类题目应特别注意。解:(1)45或135如下图所示,OA=OB=6 ABO=45OCAB BOC=ABO=45此外,当C运动到C时,OCAB,此时,AOC=BAO=45BOC135(2)ABC的面积等于AB乘以C点到AB的距离(第一问给了提示,且AB是定长)如下图所示过O做OEAB于E,OE的反向延长线交O于C,此时C点到AB的距离最大。OA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OA=6OE=AB=3CE=CO+OE=3+3 =ABCE=当C点运动到第三象限角平分线与圆的交点位置时,ABC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3)如下图所示,OCAD ADO=DOC=90 ADO是直角三角形。OD=3 OA=6,OAD=30 COF=OAD=30过C做CF垂直于x轴于F,OC=3,COF=30OF=OCcosCOF= CF=OCsinCOF=点C的坐标为(,)直线BC是O的切线,理由如下COB+DOB=90 DOA+DOB=90COB=DOA又OC=OD OA=OB OCBODABCO=ADO=90OCBC 直线BC是O的切线点评:本题看似是动点问题,其实基本跟动点没什么关系,所以不要一提到动点就害怕,初中的题目基本都是考察动点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个特殊点的。12.(2013年江苏常州10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y=2x+2的图象与x轴交于A,与y轴交于点C,点B的坐标为(a,0),(其中a0),直线l过动点M(0,m)(0m2),且与x轴平行,并与直线AC、BC分别相交于点D、E,P点在y轴上(P点异于C点)满足PE=CE,直线PD与x轴交于点Q,连接PA(1)写出A、C两点的坐标;(2)当0m1时,若PAQ是以P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注:若HNK满足HN=2HK,则称HNK为以H为顶点的倍边三角形),求出m的值;(3)当1m2时,是否存在实数m,使CDAQ=PQDE?若能,求出m的值(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若不能,请说明理由解:(1)在直线解析式y=2x+2中,令y=0,得x=1;x=0,得y=2,A(1,0),C(0,2)(2)由题意可得下图PE=CE,直线l是PC的垂直平分线,MC=MPC(0,2),M(0,m),P(0,2m2)设D(x,m),D在直线AC上,代入方程,得2x+2=m,解之得,D(,m)设直线DP的方程为y=kx+b,将P、D代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DP的方程为y=2x+2m2Q(m1,0)由题意可知,PA=2PQ,即解之,得m=或者m=(不符合题意,舍去)m=(3)由题意可得下图解法一:(坐标系法)由(2)可知,P(0,2m2),Q(m1,0),D(,m)PQ=AQ=m1+1=mCD=设直线BC的方程为y=kx+b,将C、B两点带入方程,得 解之,得直线BC的方程为y=E(,m)DE=(1+a)(2m)要使CDAQ=PQDE,需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解法二:(相似三角形)由(2)可知,P(0,2m2),Q(m1,0)PQ=AQ=m1+1=mlx轴,CDECABCA= AB=a(1)=a+1=要使CDAQ=PQDE,需,即=解之,得1m2,当0a1时,m2,m不存在当a1时,m满足题意,此时点评:做此类题一定要把题目彻底读懂,把每一句话所提到的条件都标注在图上,要不然还要反复回去看题,很耽误时间。另外,准确的画图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所以平时一定要加强画图能力,多用数形结合来解决问题。另外,本题虽然不难,但是出现了两个字母表示的常量,a和m。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只有熟悉字母的运算才能表示掌握好了数学。遇到这种形式的表达式CDAQ=PQDE,受限考虑相似三角形,中考题目一般用相似三角形能简化运算。 13.(2013年江苏淮安12分)如图,在ABC中,C=90,BC=3,AB=5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沿BCAB的方向运动;点Q从点C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沿CAB方向的运动,到达点B后立即原速返回,若P、Q两点同时运动,相遇后同时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t= 时,点P与点Q相遇;(2)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为何值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设PCQ的面积为s平方单位求s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当s最大时,过点P作直线交AB于点D,将ABC中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求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析:本题属于典型的灵活运用题目,第一问实际上是相遇问题。把三角形拉直问题就迎刃而解。另外,分析两个点的运动轨迹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第二问要注意分类讨论。解:(1)7AB=5,BC=3,C=90,AC=4Q点速度快,肯定是Q返回时与P点相遇的。Q点从C点到A点共用=4.5秒,此时PQ相距3+4+54.5=7.5此后需用时=2.5秒,P、Q两点相遇公用4.5+2.5=7秒(2)点P从B到C的时间是3秒,点Q从C点运动到了AB上,则需分类讨论,一是点Q在CA上,一是点Q在AB上。 当0t2时,点Q在CA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PC=CQ,即3t=2t,解得:t=1 当2t3时,点Q在AB上,若PCQ为等腰三角形,则一定PQ=PC,如图所示,则点Q在PC的中垂线上。作QHAC,则QH=PC,AQHABC,在RtAQH中,AQ=2t4则QH=AQ=(2t4)PC=BCBP=3t,(2t4)=3t,解之,得:t=综上所述,在点P从点B到点C的运动过程中,当t=1或t=时,PCQ为等腰三角形。(3)在点Q从点B返回点A的运动过程中,P在AC上,则PC=t3,BQ=2t9,则AQ=5(2t9)=142t同(2)可得,PCQ中,PC边上的高是:(142t)s=(t3)(142t)=当t=5时,s有最大值,此时P是AC的中点,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则QE=AQ=4=,EA=AQ=4=EP=2=,CE=2=设FP=x,FO=y,则CF=2x由CFOCPD得,即,由PFOPEQ得,即,解之得y=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解法二:沿直线PD折叠,使点A落在直线PC上,PD一定是AC的中垂线。AP=CP=AC=2,PD=BC=AQ=142t=1425=4以CA为x轴,以CB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上图所示,连接DC(即AD的折叠线)交PQ于点O,过Q做QECA于点E,过O做OFCA于点F,则PCO即为折叠后的AP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由题意可知,D点坐标为(2,)直线CP的方程为y=x由题意可知,P点坐标为(2,0)过Q做QECA于E,QGCB于G则QE=AQ=4=,QG=BQ=(54)=Q点坐标为(,)设PQ直线方程为y=kx+b,将P、Q点带入,得 解之,得直线PQ的方程为y=x+4与直线CD的方程联立,得 解之,得OF=PCO即为折叠后的PAD与PCQ重叠部分的面积, 点评:从本题来看,还是考察的特殊三角形,所以对于特殊三角形一定烂熟于心,知道其中一条边,另外两条边马上就能计算出来。本题求叠加部分面积时用了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用相似三角形简单一点,但是找相似三角形以及用哪些边有点难度,这个平时要加强训练。用坐标系法思路简单,肯定能做出来,但是要求对坐标系很熟练,这个也要平时多练习。若考试时用三角形相似做不出来也可以用坐标系法。 14.(2013年江苏连云港12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点A、B的坐标分别为(8,0)、(0,6)动点Q从点O、动点P从点A同时出发,分别沿着OA方向、AB方向均以1个单位长度/秒的速度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5)以P为圆心,PA长为半径的P与AB、OA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点C、D,连结CD、QC(1)求当t为何值时,点Q与点D重合?(2)设QCD的面积为S,试求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求S的最大值?(3)若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请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解:(1)A(8,0),B(0,6),OA=8,OB=6AB=10点Q的速度是1个单位长度/秒,OQ=t,AQ=OAOQ=8tP的直径为AC,ADC=90cosBAO=,即,解之得AD=当点Q与点D重合时,AD=AQ,=8t,解之得t=当t=时,点Q与点D重合。(2)sinBAO=,即,解之得CD=点Q与点D重合前,即0t时,DQ=AQAD=8t=+8=当t=,有最大值点Q与点D重合后,即t5时,DQ=ADAQ=(8t)=8=随着t的增大而增大当t=5时,有最大值:综上所述,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15,S的最大值为15(3)0t或t5点Q和点P移动的过程中,QC与P逐渐相切,在此之前,QC都在P外侧,此时只有一个交点;然后QC与P有两个交点,另外一个交点在圆弧CD上,直至Q点与D点重合,这个过程中有两个交点;此后QC在P内部,只有一个交点。当QC与P相切时,OAB=CAQ,QCA=BOA=90,AOBACQ,即,解之,得t=0t或t5时P与线段QC只有一个交点 15. (2013年江苏苏州9分)如图,点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AB10cm,BC12cm点E,F,G分别从A,B,C三点同时出发,沿矩形的边按逆时针方向匀速运动,点E的运动速度为1cm/s,点F的运动速度为3cms,点G的运动速度为1.5cms当点F到达点C(即点F与点C重合)时,三个点随之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EBF关于直线EF的对称图形是,设点E,F,G运动的时间为t(单位:s)(1)当t s时,四边形为正方形;(2)若以点E,B,F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求t的值;(3)是否存在实数t,使得点与点O重合?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2.5若需四边形为正方形,则需EB=BF,EB=10t,BF=3t,10t=3t,解之得t=2.5(2)由题意得,AE=t,BF=3t,CG=1.5tAB=10,BC=12,FC=123t点F在BC上运动,03t12,即0t4当EBFFCG时,解之得t=当EBFGCF时,化简得解之得,(不合题意,舍去)0t4,t=或t=若以点E、B、F为顶点三角形与以点F、C、G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则t=或t=(3)不存在,理由如下如图,连接BDO为矩形ABCD的对称中心,点O为BD的中点假设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此时EF是OB的垂直平分线,垂足为点HBD=,BH=EHBBHFBCD,BF=,BE=AE=10BE=点F的运动速度是点E的运动速度的3倍,但3不存在实数t,使得点B与点O重合点评:本题的难点在于反证法的运用,这个在平时要加强练习。16. (2013年江苏苏州10分)如图,已知抛物线(b,c是常数,且c0)与x轴分别交于点A,B(点A位于点B的左侧),与y轴的负半轴交于点C,点A的坐标为(1,0)(1)b ,点B的横坐标为 (上述结果均用含c的代数式表示);(2)连接BC,过点A作直线AEBC,与抛物线交于点E点D是x轴上一点,其坐标为(2,0),当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点P是x轴下方的抛物线上的一动点,连接PB,PC,设所得PBC的面积为S 求S的取值范围;若PBC的面积S为整数,则这样的PBC共有 个解:(1);2c点A的坐标为(1,0),代入方程,得,B=假设点B的坐标为(x,0),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x=2c,点B横坐标为2c(2)在中,令x=0,得y=c点C的坐标为(c,0)设直线BC的解析式为,点B的坐标为(2c,0),2ck+c=0c0,直线BC的解析式为AEBC,可设直线AE的解析式为点A的坐标为(1,0),直线AE的解析式为由解之,得或点E的坐标为(12c,1c)点C的坐标为(0,c),点D的坐标为(2,0)直线CD的解析式为点C、D、E三点在同一直线上,解之得,(舍去)抛物线的解析式为(3)设点P的坐标为(,)点A的坐标为(1,0),点B的坐标为(4,0),点C的坐标为(0,2),AB=5,OC=2,直线CB的解析式为在PBC中,BC是定长,BC=,PBC的面积就由P点到BC的距离来确定。(涉及到求面积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一个不变的)当1x0时,=5,解法一:当0x4时,过点P做PGx轴于G,交BC于点F点F的坐标为(,)PF=()=S=()4=当x=2时,=4,0S4综上所述,S的取值范围为0S5解法二:做直线PKBC且PK与抛物线相切。此时P点到BC的距离最远。设此时PK的直线方程为y=,PK与抛物线相切,所以方程y=与之有一个公共解。联立方程,得,变形,得,即,方程之有一个解,x=2,a=4,此时P点坐标为(2,3),过点P做PGx轴于G,交BC于点FF点坐标为(2,1),PF=2 (此处也可以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解)S=24=4综上所述,S的取值范围为0S511设P点坐标为(x,y)当1x0时,S从5(不含5)逐渐减小至0,满足条件的点有4个;当0x2时,S从0逐渐增大至4(含4),满足条件的点有4个;当2x4时,S从4(不含4)逐渐减小至0,满足条件的点有3个。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共有11个。点评:做题时要注意前后题目给的解题提示,如本题中平行就已经暗示要以BC为底边,P到BC的距离为高来解三角形面积。17. (2013年江苏泰州12分)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P在边CD上,且与C、D不重合,过点A作AP的垂线与C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Q,连接PQ,M为PQ中点(1)求证:ADPABQ;(2)若AD=10,AB=20,点P在边CD上运动,设DP=x,=y,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线段BM的最小值;(3)若AD=10,AB=a,DP=8,随着a的大小的变化,点M的位置也在变化当点M落在矩形ABCD外部时,求a的取值范围解:(1)证明:QAP=BAD=90,QAB+BAP=PAD+BAPQAB=PAD, 又ABQ=ADP=90,ABQADP(2)ABQADP,即,DP=x,CD=AB=20,PC=CDDP=20x如图,过点M做MNQC于点NMNQC,CDQC,点M为PQ的中点点N为QC的中点,MN为中位线,MN=PC=(20x)=10x在RtBMN中,由勾股定理得,y与x的函数关系为 ()=当x=8或者DP=8时,y取最小值为45,BM的最小值为=(3)设PQ与AB交于点E如图,点M落在矩形ABCD外部,需满足的条件是BEMN(此处是找临界点,BE=MN时,即M点在AB上时)ADPABQ,即,解之得ABCD,QBEQCP,即,解之,得MN为中位线,MN=PC=BEMN,解之,得点评:要熟练掌握找临界点。18. (2013年江苏无锡10分)如图1,菱形ABCD中,A=60,点P从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边AB、BC、CD匀速运动到D终止,点Q从A与P同时出发,沿边AD匀速运动到D终止,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s)APQ的面积S()与t(s)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由图2中的曲线段OE与线段EF、FG给出(1)求点Q运动的速度;(2)求图2中线段FG的函数关系式;(3)问: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这样的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点E表示点P运动至点B时的情形,所用时间为3s,则菱形的边长AB=23=6cm,此时如下图所示 图1AQ边上的高S=,解得AQ=3cm点Q的运动速度为:33=1cm/s(2) 由题意,可知题图2中FG段表示点P在线段CD上运动的情形,如下图所示 图2点Q运动至点D所需时间为:61=6s,点P运动至点C所需时间为:122=6s,至终点D所需时间为:182=9s因此在FG段内,点Q运动至点D停止运动,点P在线段CD上继续运动,且时间t的取值范围为:6t9解法一:过点P做PEAD交AD的延长线于点E,则PE=S=解法二:过点A做AMCD交CD的延长线于点M,则AM=AD= PD=182tS=FG段的函数表达式为:S= (6t9)(3)存在菱形ABCD的面积为:当点P在AB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APQ和五边形PBCDQ两部分,如下图所示:此时APQ的面积S=根据题意,得,解之,得t=s当点P在BC上运动时,PQ将菱形ABCD分成梯形ABPQ和梯形PCDQ两部分,如下图所示:此时,有,即,解之,得t=s综上所述,存在t=s或者t=s,使得PQ将菱形ABCD的面积恰好分成1:5的两部分。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弄清两个点的运动过程。尤其是对于这种有两个点的运动过程的题目要特别注意。另外此题中面积的变化图形最好自己画一下,求出每一个过程中面积与时间t的关系。略微一变化又是一道中考题。19.(2013年江苏徐州10分)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于点A(3,0)和点B,以AB为边在x轴上方作正方形ABCD,点P是x轴上一动点,连接DP,过点P作DP的垂线与y轴交于点E(1)请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 ;(2)当点P在线段AO(点P不与A、O重合)上运动至何处时,线段OE的长有最大值,求出这个最大值;(3)是否存在这样的点P,使PED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求出点P的坐标及此时PED与正方形ABCD重叠部分的面积;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3,4)设B点坐标为(a,0),根据韦达定理可知3a=,a=1AB的长为1(3)=4,D点坐标为(3,4)(2)设PA=t,OE=m由DAP=POE=DPE=90,得DAPPOE, 当时,m有最大值,即P为AO中点时,OE的最大值为。(3)存在。点P在y轴左侧时,假如DP=PE,则PADEOP,AD=PO=4 OE=AP=1 P点的坐标为(4,0)ADGOEG,重叠部分的面积=点P在y轴右侧时,假如DP=PE,则PADEOP,AD=PO=4 OE=AP=7 P点的坐标为(4,0)ADGOEG, PG=PAAG=BCAD BF=重叠部分的面积=20.(2013年江苏扬州12分)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B=90,AB=2,CD=1,BC=m,P为线段BC上的一动点,且和B、C不重合,连接PA,过P作PEPA交CD所在直线于E设BP=x,CE=y(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2)若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时,点E总在线段CD上,求m的取值范围;(3)如图2,若m=4,将PEC沿PE翻折至PEG位置,BAG=90,求BP长解:(1)APB+CPE=90,CEP+CPE=90,APB=CEP又B=C=90,ABPPCE,即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2)当时,y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点P在线段BC上运动时,点E总在线段CD上,1,解之,得m。m0,m的取值范围为:0m(3)由折叠可知,PG=PC,EG=EC,GPE=CPE,又GPE+APG=90,CPE+APB=90,APG=APBBAG=90,AGBC,GAP=APBGAP=APG,AG=PG=PC如上图,分解延长CE、AG,交于点H,则易知ABCH为矩形,HE=CHCE=2y,GH=AHAG=4(4x)=x,在RtGHE中,由勾股定理得:,即,化简得: 由(1)可知y=,这里m=4,y=代入式整理得:,解之,得或x=2BP的长为或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