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中医药学概论.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608419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学-中医药学概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药学-中医药学概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药学-中医药学概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的概括。它即代表相互关联而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说明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互根;阴阳转化。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血的含义: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生成:血,主要有营气和律液所组成。血液生成的过程,是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而上输于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主要来源。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津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2)血能养气。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与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心:君主之官;肾:先天之本;肺:华盖之官;脾:仓府之官;肝:将军之官。心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脉,在窍为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腑合小肠。(主血脉,主神志)肺的生理功能:(1) 主气,司呼吸,主声音;(2)主宣发肃隆,通调水道。宣发,既宣布发散,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发散的作用。肃降:既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3)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既治理调节,指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及其功能的作用。肺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皮,在窍为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其华在毛,在腑合大肠,在时为秋。脾的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2)主升清(3)主统血脾与体液志窍的等的关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其华在唇;在腑合胃;与长夏之气相通应。肝的生理功能:一、主疏泄(1)调畅气机(2)调节情志(3)促进消化(4)疏通水道(5)调理冲任。二、主藏血肝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筋,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华在爪,在腑合胆,与春气相通。肾与体液志窍等的关系:在体合骨,在窍为耳和二阴,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在腑合膀胱,与冬气相通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六腑的生理特性: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通降下行的特性。心与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气和血的关系。心与脾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关系。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情志两个方面。心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与火、精与血两个方面。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方面肝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肝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的化生两个方面。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互生和阴液互养两个方面。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又称六邪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区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忧心神。2、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3、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4、火毒结聚,易致肿疡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2、传染性强,病状类似3、一气一病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感情反应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诱则气郁。3、影响病情变化淤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活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淤血的形成:1、各种不利于血液运行的因素,致使血行迟缓不畅,迟缓至极,凝聚停留为淤血。2、照成各种出血的因素,由于血已离脉,却又停留于皮下或脏器,未能及时消散而成为淤血淤血的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形成4、部位固定,病症繁多四诊:望、闻、问、切望诊:望神、望面色、望形态、望头颈肢体皮肤、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望舌望神:神的几种表现:得神、少神、失神、假神望舌:(1)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2)望舌苔(苔色、苔质)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久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必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疼痛:1、问疼痛性质(剧痛、隐痛、胀痛、刺痛、重痛、绞痛)2、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躯体疼痛、四肢关节痛)疼痛形成机制: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八纲辨证: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对疾病的病位外内、病势浅深、虚实属性,以及致病因素与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对比状态等进行分析辨别的辨证方法。表里证: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表证: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表证可分为表寒、表热、表虚和表实证 治则:发汗解表表寒证 治则: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麻黄汤)里证:指病变部位深、累及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可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和里实证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发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病候特点。发热兼有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舌脉象。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寒热证:临床表现为身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脉迟缓或沉细无力等阳虚生寒”者为虚寒证,阴盛则寒”者为实寒证。“阴虚生内热”者为虚热证,“阳盛则热”者为实热证鉴别寒证和热证。主要区别点在于寒热、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及舌脉象等。面色白,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寒热错杂证,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真热假寒证虚实证: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是正气不足,而邪气也不盛的一类病证。具体可分为气虚、阳虚、与阴虚四种类型。治宜滋阴清热。实证:指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的一类病证。治则;泻实攻邪是治疗实证的主法虚证 面色白、苍白、萎黄无华 神疲乏力 声低懒言 隐痛喜按 舌淡苔白或少苔 脉虚无力。治则补虚。实证 面红 烦躁谵语 声高气粗 剧痛拒按 舌红苔黄厚腻 脉实有力。治则泻实 。阴阳证: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阴证;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阳证。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亡阴与亡阳的治疗都以扶正固脱为主。亡阴者,应益气敛阴、救阴生津,大补元气以生阴液而免致亡阳,常用方有生脉散;亡阳者,应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常用方有独参汤、参附汤等血瘀证:由瘀血所引起的病症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四气:是指寒热湿凉四种药性,是反应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五味: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反应药物补泄散敛等作用特点。五味特点:辛:具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特点。甘:具有补虚、和中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等作用。酸:能收、固涩等作用。苦:能泄、能燥。咸:具有软坚散结和泻下的作用。淡:具有渗利水湿的作用。组成原则:君、臣、佐、使常用中药小结1、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细辛【麻黄】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汤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桂枝】性味 辛、甘,温 肺心膀胱功效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2、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蝉蜕,柴胡,葛根,升麻【薄荷】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及热病初起,发热恶风、头痛无汗等。银翘散清头目、利咽喉:用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或咽喉肿痛等。透疹毒:用于麻疹初起,或风热外袭疹发不畅。加减葛根汤【菊花】疏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桑菊饮平肝明目:用于肝阳上亢或风热、肝火目疾。杞菊地黄丸清热解毒:用于热毒疮肿。【桑叶】性味 甘苦,寒;肺肝功效 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肝明目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2、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目赤昏花3、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石膏】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邪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白虎汤除烦止渴:用于肺热喘咳,心烦口渴,鼻翼煽动等。麻杏石甘汤收敛生肌:用于湿疹、疮疡溃而不敛,水火烫伤等。【知母】清热泻火:用于温热病在气分,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白虎汤滋阴润燥: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及消渴证。知柏地黄丸二冬汤【栀子】性味 苦,寒,心肝肺胃三焦功效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临床应用 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4、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黄芩】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泄泻、痢疾、湿温、黄疸、热淋等。黄芩汤泻上焦肺火:用于肺热咳嗽或温热病高热烦躁。清肺汤解毒:用于热毒疮肿及咽喉肿痛。黄连解毒汤止血:用于内热炽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出血。安胎:用于胎热不安。当归散【黄连】清热燥湿: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证,多用于肠胃湿热引起的腹泻、呕吐。香连丸泻中焦心火:用于心、胃、肝、胆等脏腑的实火证,尤心火见长。朱砂安神丸黄连解毒汤解毒:用于痈肿疔毒、湿疮痒疹、耳脓、口舌生疮等。【黄柏】性味 苦寒,肾膀胱大肠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火解毒临床应用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2、用于疮疡肿毒,湿疹湿疮3、用于阴虚发热,遗精盗汗5、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青黛,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大血藤,白头翁,马齿苋【连翘】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咽痛等。银翘散清营汤消痈散结:用于热毒所致的各种疮疡肿毒、乳痈或瘰疬结核等。“疮家圣药”【金银花】性味 甘寒,肺心胃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临床应用 1、疮痈疔肿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毒血痢6、清热凉血药:生地,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生地】清热凉血: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斑疹隐隐等。清营汤青蒿鳖甲汤止血: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犀角地黄汤养阴生津: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饮或消渴证。益胃汤玉泉散【牡丹皮】性味 苦、辛,微寒 心肝肾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临床应用1、用于血热斑疹吐衄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痛经,癥瘕积聚,跌打损伤4、用于疮痈,肠痈7、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大黄】攻下积滞: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燥结,热结便秘尤为适宜。大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解毒:用于火热亢盛,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及火热上炎所致咽喉肿痛、目赤口疮等。泻心汤逐瘀通经:用于瘀血阻滞的多种症候:产后腹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等。下淤血汤利胆退黄:用于肝胆湿热郁结所致的黄疸。茵陈蒿汤8、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独活】祛风除湿: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重疼痛。蠲痹汤独活寄生汤通痹止痛:用于外感风寒挟湿,肢体沉重,关节酸痛。9、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秦艽】性味 苦、辛,微寒,胃肝胆功效 祛风湿,舒筋络,退虚热,清湿热临床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筋脉拘挛,手足不遂2、用于骨蒸潮热,小儿疳热3、用于湿热黄疸10、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筋骨痿弱。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安胎:用于肝肾虚损,冲任不固的胎漏、胎动不安。11、芳香化湿药:广藿香,厚朴,苍术,砂仁,【藿香】芳香化湿:用于湿阻中焦,运化失常所致胸脘痞闷,食欲不振,体倦。藿香正气散开胃止呕:用于湿阻中焦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发表解暑: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见头痛、腹痛吐泻者。12、利水渗湿药:茯苓,猪苓,泽泻,薏苡仁,车前子,滑石,茵陈,金钱草【茯苓】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停滞的水肿、小便不利等。五苓散五淋散健脾:用于脾虚湿困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减少、泻泄。四君子汤宁心:用于心悸、失眠等证。【车前子】利水通淋:用于热结膀胱而致的小便不利,淋漓涩痛者。八正散清热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眼目昏花、迎风流泪。祛痰止咳: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者。【茵陈蒿】清湿热:用于湿热发黄,脾阳不振,小便不利。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退黄疸:为退黄疸要药。目前还用于湿疮搔痒,流黄水。13、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附子】回阳救逆:用于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泻而致的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虚脱证。四逆汤参附汤温肾助阳: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腰膝酸痛、畏寒肢冷,男子阳痿滑精、女子宫冷不孕等。右归丸附子理中丸祛寒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甘草附子汤【干姜】性味 辛,热,脾胃心肺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14、理气药(行气药):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沉香【陈皮】理气健脾: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异功散橘皮汤燥湿化痰:用于痰湿壅滞所致的胸膈满闷,喘咳痰多,或痰饮呕吐等。二陈汤15、消食药: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鸡内金【山楂】性味 酸甘,微温,脾胃肝功效 消食化积,行气散瘀临床应用1、用于肉食积滞证2、用于泻痢腹痛3、用于瘀阻肿痛16、止血药:白及,仙鹤草,小蓟,槐花,白茅根,三七,蒲黄,艾叶,地榆【三七】散瘀止血: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对有淤滞肿痛者尤为适宜。化血丹消肿定痛:用于跌打损伤,淤滞肿痛者。17、活血祛瘀药:川芎,延胡索,郁金,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莪术,三枝,乳香,没药,穿山甲,水蛭【川芎】活血行气: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痛经、经闭及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等,为血中之气药。祛风止痛:用于外感风邪、头身疼痛、风湿痹痛及风热上冲、头目眩晕者。【丹参】祛瘀止痛:用于多种瘀血证,对血瘀有热或妇女经脉不调较为适宜。丹参散丹参饮活血消肿:用于疮疡肿痛、乳痈肿痛等。清心除烦: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心烦不寐或心悸怔忡、失眠等。清营汤【桃仁】性味 苦、甘,平;有小毒,心肝大肠功效 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临床应用 1、用于多种血瘀证2、用于肺痈,肠痈3、用于肠燥便秘4止咳平喘【红花】性味 辛,温,心肝功效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临床应用1、用于血瘀通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2、用于癥瘕积聚,跌打损伤,心腹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3、用于血热瘀滞斑疹紫暗18、燥湿化痰药:半夏,天南星,旋覆花【半夏】燥湿化痰:用于湿痰或寒痰壅滞所致咳嗽气逆及痰湿眩晕等证。二陈汤半夏白术天麻汤降逆止呕:用于痰湿停饮犯胃或胃虚呕吐等多种呕吐证。小半夏汤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消痞散结:用于胸脘痞闷、梅核气、痰核瘰疬等证。小陷胸汤半夏厚朴汤19、清化热痰药:桔梗,浙贝母,川贝母,瓜蒌,竹茹,竹沥,昆布,海藻【桔梗】宣肺利咽:用于外感咳嗽、咳痰不爽或咽痛失音,尤以外感风热为适宜。加味柑橘汤祛痰排脓:用于肺痈胸痛,咯吐黄痰,腥臭脓稠或咯吐脓血。肺痈排脓汤【川贝】清热润肺:用于燥痰咳嗽或热痰咳嗽,痰稠不易咯出。贝母散二母散化痰止咳:用于肺虚久咳或阴虚不足,干咳无痰,或痰少咽燥,咯痰带血等。20、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枇杷叶,百部,紫菀,款冬花,葶苈子,桑白皮,白果【杏仁】止咳平喘:用于多种咳嗽、痰多、喘息等证。三拗汤桑菊饮麻杏石甘汤润肠通便:用于肠燥津枯便秘或产后血亏所致的便秘。益血润肠丸21、熄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钩藤,天麻,僵蚕,地龙,全蝎,蜈蚣【天麻】平肝熄风:用于肝风内动惊风、癫痫等痉挛抽搐证,为治内风之圣药!半夏白术天麻汤通络止痛:用于风湿痹痛,麻木不仁等。天麻丸【钩藤】性味 甘,微寒,肝心包功效 息风止痉,清热平肝临床应用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用于头痛,眩晕22、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山药,大枣【人参】补气救脱:用于气虚欲脱,所有大病、久病、失血等因元气虚极出现的气息短促虚脱之证。补益脾肺:用于脾胃虚弱、气虚清阳下陷等脾肺气虚证。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生津止渴:用于热伤气津及消渴证。白虎加人参汤安神益智:用于心血虚少所致的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等。归脾汤【黄芪】补气升阳:用于脾肺气虚所致的倦怠乏力,气短多汗,便溏腹泻及中气下陷、脱肛等。固气益表:用于虚汗证。牡蛎散玉屏风散托毒生肌:用于气血不足,疮痈脓成不溃或溃不收口。利水消肿:用于气虚脾弱,水肿,小便不利等。防己黄芪汤【党参】性味 甘,平,脾肺功效 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临床应用1、用于中气不足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2、用于肺气亏虚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3、用于热伤气津,气短口渴之证4、用于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证【白术】性味 苦、甘,温,脾胃功效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甘草】性味 甘,平,心肺脾胃功效 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临床应用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2、用于痰多咳嗽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4、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23、补血药: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阿胶【当归】补血活血:用于血虚所致各种症候。四物汤当归补血汤调经止痛:用于心肝血虚,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等。四物汤桃红四物汤润肠通便:用于阴血虚少的肠燥便秘。【熟地】养血滋阴: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四物汤补精益髓: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耳鸣眩晕、盗汗、遗精及消渴等。六味地黄丸24、补阴药:南沙参,北沙参,麦冬,枸杞子,女贞子,龟甲,鳖甲,黄精【麦冬】润肺养阴:用于热伤胃阴,咽干口渴,舌红而干,大便燥结。益胃汤增液汤益胃生津:用于阴虚肺燥,咳逆痰稠,咽喉不利。麦门冬汤二冬膏清心除烦:用于温热病热入心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清营汤天王补心丹【南沙参】性味 甘,微寒,肺胃功效 养阴清肺,祛痰,益气临床应用1、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见干咳少痰,或痰粘不易咯出者2、用于热病后气津不足或脾胃虚弱,而见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食少不饥者【北沙参】性味 甘、微苦,微寒,肺胃功效 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临床应用1、用于肺阴虚的肺热燥咳,干咳少痰,或痨嗽久咳,咽干音哑等2、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的口渴咽干、舌质红绛,或胃脘隐痛、嘈杂、干呕等25、补阳药:鹿茸,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断续,冬虫夏草,紫河车,蛤蚧,菟丝子,补骨脂,益智,肉苁蓉【鹿茸】补肾壮阳: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虚,畏寒乏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酸痛等。强筋健骨:用于筋骨痿软及小儿发育不良,行迟齿迟,囟门过期不合等。益精补血:冲任虚寒的崩漏带下,赢瘦虚损者。鹿茸散【杜仲】滋补肝肾:用于肝肾虚弱,腰膝酸软,下肢痿软,阳痿,小便频数等。十补丸强骨安胎:用于肾阳亏虚所致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及妇女崩漏、胎动、胎漏等。杜神丸【冬虫夏草】性味 甘,平,肺肾功效 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临床应用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2、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劳嗽痰血26、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乌梅,肉豆蔻,桑螵蛸,海螵蛸,麻黄根,浮小麦,五倍子,罂粟壳【五味子】收敛固涩:用于肺虚久咳,寒饮喘咳、肺气耗伤、五更泻泄。五味子丸五味细辛汤四神丸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心肾阴血亏损所致的虚烦心悸,失眠多梦、阳虚自汗等。天王补心丹【山茱萸】补益肝肾:用于肝肾久亏,精血不足等症,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六味地黄丸 肾气丸收敛固涩:遗精,滑精,遗尿,崩漏,月经过多(肝肾阴虚,冲任不固),大汗淋漓,体虚欲脱常用方剂小结1、解表方【麻黄汤】麻黄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主治:风寒表实证桂枝 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臣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杏仁 降利肺气,止咳平喘 佐助 头身疼痛,舌苔薄白甘草 缓和药性,调和诸药 佐使 病机:风寒束表(寒邪为主),营卫郁滞,肺失宣降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银翘散】银花、连翘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 主治:温病初起牛子、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 发热,微恶风寒,口渴,咽痛,脉浮数荆芥穗、淡豆鼓 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 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咳嗽,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桔梗 宣肺止咳 病机:风寒袭表,热郁肺卫生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鲜芦根、竹叶 清热生津(止渴) 运用:本方为治疗风热表证之常用方剂2、和解方【逍遥散】柴胡 舒肝解郁 君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白芍/当归 养血活营,柔肝止痛 臣 两胁作痛,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舌淡红,脉弦而虚白术/茯苓/甘草 健脾益气 头痛目眩,口燥咽干,或寒热往来,乳房胀痛烧生姜 和胃降逆止呕 病机:肝气郁结,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薄荷 助柴胡舒肝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和营3、祛湿方【藿香正气散】藿香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醒脾和胃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苏叶/白芷 解表散寒,芳香化湿 恶寒发热,胸膈满闷,脘腹胀痛,呕恶泄泻,舌苔白腻厚朴/大腹皮 行气祛湿 病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白术/茯苓 健脾祛湿 治法:解表散寒,化湿和胃桔梗 开宣肺气半夏/陈皮 燥湿行气降逆和胃止呕【茵陈蒿汤】茵陈蒿 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阳黄)大黄 泻热逐瘀 利湿 -前后分消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如橘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数栀子 清热利湿,引湿热从小便出 - 病机:湿热熏蒸 胆汁外溢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4、温里方【理中丸】干姜 温中散寒止呕 君 主治:中焦虚寒证 见阳虚失血证、胸痹、小儿慢惊人参 益气健脾 臣 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白术 益气健脾 燥湿 腹满不食,畏寒肢冷甘草 益气和胃,调和诸药 病机:中焦虚寒,运化无力药后调护:啜热稀粥 温覆 治法:温中祛寒,益气健脾5、消食方【保和丸】山楂 消食导滞 主治:食积证(偏于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所致)神曲/莱菔子 消食和胃,消胀除满 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 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泻后痛减)陈皮/半夏 理气燥湿,降逆和胃止呕 病机:饮食内停,运化无力,气机不畅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 治法:消食和胃 行气消胀连翘 清热散结 运用:本方作用平和,制丸剂更有缓消之意,为和中消导之轻剂6、理血方【血府逐瘀汤】桃仁 破血逐瘀 君 主治:胸中血瘀证红花/赤勺/川芎 活血化瘀 (头痛胸痛)痛有定处,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川牛膝 活血化瘀,引淤血下行 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暗或两目暗黑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开宣肺气 病机:血瘀胸中,气机不畅柴胡 疏肝行气解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当归/生地 滋阴养血甘草 调和诸药7、化痰止咳平喘方【二陈汤】半夏 燥湿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湿痰证陈皮 理气 燥湿化痰,和胃止呕 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茯苓 利水渗湿化痰 病机:脾虚生痰,气机不畅生姜 和胃化痰止呕 治法:燥湿化痰行气乌梅 敛肺,生津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代表方。8、平肝熄风方【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 平肝熄风 君 功用: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栀子、黄芩 清热泻火 臣杜仲益母草 活血利水 佐使桑寄生夜交藤 安神定志 佐使朱茯神 安神定志 佐使川牛膝 引血下行 佐使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以头痛,眩晕,失眠,舌红苔黄,脉弦为证治要点。9、补虚方【四君子汤】人参 益气健脾(偏肺脾) 君 主治:脾胃气虚证白术 益气健脾,加强人参作用 面色萎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茯苓 健脾渗湿 病机: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甘草 益气健中,调和诸药 治法:益气健脾功效:益气健脾 运用: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的基本方【四物汤】熟地 滋阴养血 血中血药 君 主治:营血虚滞证白芍 养血益阴,柔肝止痛 头晕心悸,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当归 养血和营活血 血中气药 唇甲色淡,妇人月经不调(延后/期短质稀色淡量少),脉(细)弦或(细)涩川芎 行气活血 病机:营血虚滞,脏腑形体失养配伍特点:1、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治法:补血和血 2、温而不燥,滋而不腻 运用:本方是补血的常用方,又是调经的基本方【六味地黄丸】熟地黄 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君 主治:肾阴不足证山茱萸 益肝补肾,涩精止遗 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山 药 补脾益肾,固精 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泽 泻 利水泄湿,泻肾火 病机: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丹 皮 清泄相火 治法:滋阴补肾,清降虚火茯 苓 利水渗湿,助山药健脾以滋肾 运用:本方是治疗肾阴虚证的基本方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肾气丸】附子/桂枝 补肾助阳 君 主治:肾阳不足证干地黄 滋阴补肾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尺脉沉弱或沉细而迟山茱萸/山药 益肝补脾滋肾,助干地黄补肾 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入夜尤甚,阳痿早泄,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泽泻/茯苓 利水渗湿 病机:肾阳不足,气化无能丹皮 活血化瘀 治法:补肾助阳配伍特点:1、阴中求阳 2、寓泻于补,以泻助补,使补而不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