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600325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舟山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区域文化是人类一种群体生存理念的沉淀,产生这种理念的生存环境则是区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舟山海洋文化即是海岛居民长期生活实践的提炼。以岛为家、与海生息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特征,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褥,果隋赢哈,不待贾而足”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文化可以归结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舟山海岛传统民居是舟山海洋文化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记录着舟山的人文历史、社会变迁,也是海岛居民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一、民居建筑的分类及特点民居建筑是流动的诗、立体的画、人与自然和谐的乐章,是人类在漫长的生存、发展中文化的凝聚。舟山由于环境和历史原因,传统民居建筑呈现多种的格局。明清长期海禁以后,定居舟山的居民行业特点逐渐明显,渔业、农业成为舟山当时的两大主要行业。行业特点的差异导致了居住理念的个性化,加之渔、农群体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居住方式有较大的差异。明清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在中国的萌芽,海外贸易、东南物流。商贸、运输开始成为舟山一种新兴的营生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渔业、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行业格局,商贾宅院从此成为海岛民居建筑的一个新的亮点。此外,舟山有不少民间建筑虽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民居建筑,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海岛居民的意识形态、生存理念的泛现,因而也将其列入传统民居建筑范畴。 渔家民居:随着第四纪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冰川融化,海侵形成了舟山群岛。在尚未出现农作生产以前,舟山先民应该与其他内陆原始部落一样以采集、狩猎的方式获取生活资料。所不同的是舟山先民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大海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海鲜食品)。“靠海吃海”势必要傍海而居。为避台风侵袭,既靠近海边又三面隆起的山岙是先民居住的理想环境。一来,山岙三面隆起能够抵挡台风侵袭,对房屋以及海湾里的舟楫起到有效的保护;二来,山岙的海滩往往比较平坦,便于泊舟、作业。这一古老的海岛居住理念一直得以传习,甚至如今的渔村大多还是处在这样的山岙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多数山岙渐渐被渔家民居充满,房屋结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舟山传统渔家民居除少数大户人家拥有木骨泥墙的瓦房外,以茅草屋为多数。这种茅草屋的结构非常简单:毛竹构架,茅草结顶。块石拌土砌墙,终年冬暖夏凉。“三间房屋中间堂,台风来了罩渔网”。六、七十年代以后,海岛渔村开始出现了称之为“墙头搁”的民居形式。“墙头搁”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没有柱子,檩条直接搁置在墙头上。房屋的形式与以前的茅草屋并无两样,通面常见三间,少有四间、五间。一般坐北朝南,中间堂室(分前、后堂),西侧卧室,东侧厨房。厨房是主要生活活动区,对于以近海涨网作业的渔家来说,厨房又是简单的作坊,一般要在厨房内安置数口大缸储藏腌制海产品,所以厨房的占地面积要比堂室或卧室大。然而多出的面积不是沿房屋纵轴线的延伸,而是厨房向屋前方向的突出,使房屋的平面布局如同L形。外洋作业的渔家民居,房屋的结构、形式与近海作业的渔家民居相同。差别在于外洋作业的渔家屋前往往有两根标志性的高大“旗杆”,为修补渔网所用。建造“墙头搁”时,先在地基上用块石、泥土、石灰砌筑起隔成三间房的四道墙壁,在墙壁的顶部等距离搁置檩条,檩条上再置椽子、小青瓦。七十年代以后,当时还是十分奢侈的水泥出现在渔村,“墙头搁”的木制檩条此后被钢筋水泥制作的檩条所取代。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得益于改革开放,渔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二、三层砖瓦小楼排列有序,几乎完全取代了以前的“墙头搁”。如今,只是在个别边缘海岛偶而可见块石结构的传统渔家民居。位居山岙的渔村,房屋之间前后相接,左右相连,布局紧凑、集中。每当遭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侵扰,村民们必定相互帮助,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情景在具有较强凝聚力的舟山渔村根本不可能出现。渔民驾船出海,船上所有成员就是一个生死与共的集体,每个人的利益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海上捕鱼作业需要团结协作。遇到凶险,更是需要每个人竭尽全力,共渡难关。长此以往造就了渔民勇敢、果断、无所畏惧的大海一样的人格和以舟山海洋文化为背景的团队协作精神。渔家民居不仅房屋结构简单,室内装饰、家具摆设也相对简陋,这又体现了渔家的一种生活理念。长期以海为生,难免“与海共舞”。面对大自然的凶险、生命的无奈,相信供奉“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神是在危急时刻能够战胜自然、延续生命的精神支柱。要得到神的保佑就必须全身心的供奉神,渔家往往情愿拿出自己的积攒修筑富丽堂皇的“观音庙”、“天后宫”,并时不时地给神上香供奉以示对神的真诚。从而使自己畏惧自然灾害的浮躁心理得以安宁。舟山民间认为:供奉神就不可比神生活得更舒适,否则会被视作对神的不恭。因此,因陋就简、不图浮靡的渔家民居其实展示了一种海岛特有的意识形态和生存理念。农家院落: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农业革命,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农作、定居、饲养家畜。早期汉字中的“家”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宝盖代表居家,下面“豕”字代表饲养的猪,合起来构成“家”字。说明中国在奴隶社会以前,以农作为生的群体其居住方式是人与家畜同屋上下分住的。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遗址中出土的栅栏式建筑就是这种结构。东汉以后,中国的青瓷上出现了猪圈、羊圈等器物,说明在那个时期人与家畜已经分屋。但农户饲养家畜这一生活特点却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末。农家饲养家畜需要有个院落,所以院落便成为农作群体的居住特点之一。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地洼多雨,易于积涝,传统农作特点是把土地分成小块,各自精心耕作,精心照料。便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家院落往往靠近赖以生存的土地。舟山在距今约5000年前就有先民农耕稻作,生活繁衍。根据马岙凉帽蓬遗址、白泉十字路等遗址等出土的器物,证实舟山本岛的先民,其生活方式类同余姚河姆渡文化四期;大巨孙家山遗址则与上海菘泽文化接近。明清海禁以后,舟山海岛居民由浙东地区迁居而来,海岛农作为生的生活方式其实是浙东地区的延续。相应的居住理念,房屋结构、居室布置也与浙东地区相差无几,只是到了海岛以后增添了几份“大海的色彩”而已。舟山农家院落一般由单座房屋或者由正房、厢房及围墙围合而成。讲究风水,背有“靠山”,前有“龙脉”,故多坐落于依山傍水的秀美环境之中。由于舟山多石少木,尤其缺少大型木材,房屋结构多为穿斗式硬山顶(相对而言,穿斗式木结构所用木材尺寸较小)。前檐金柱堂屋门,后背檐柱作墙骨。两侧山墙及后墙多用块石或土坯,少见砖墙。前墙板壁。通面三、五开间,多者达七至九间,如定海小沙镇傅家大院、岱山秀山的“十亩间”等。明间厅堂,为居家举办红白喜事的场所。次间以后多作居室。厨房一般设在尽间。舟山传统农家厨房有其特点,灶台硕大便于燃烧稻杆、杂草煮饭。前面锅台,后面炉灶,之间隔开。几乎每家灶台都要立灶神供奉,以监督自己的言行。民间相信灶神如同督察监视着每户家庭中每个人的是非善恶,并定期向玉皇大帝汇报,玉皇大帝再酌情予以奖惩。如果违反了约定俗成的社会道德准则,灾难就会在次年降临,如生病、农作欠收等等。可见舟山农家厨房也是一处体现海岛农家传统意识形态的舞台。倘若有厢房,则常用作库房堆放农具、谷物等。天井多采用夯土或石板,除饲养家禽外,凉晒稻谷也是其中一大功能,所以舟山农家院落的天井有称之为“稻地”的。传统农家院落的围墙比较简单,或用竹篱笆为墙,或以碎瓦、土石砌筑,个别考究者块石墙体。有些大户农家院落房屋数进,天井几座。如小沙镇傅家大院。海岛传统农家院落也有二层木结构小楼,为数不多,别具一格。金塘大鹏岛、北蝉乡蝉南村都有保留。舟山农家居室少有装饰。有的也是简单朴实,偶见富禄寿星、四季花卉等题材。舟山传统农家院落如同自然经济时代的一幅立体画面,展现了海岛以土地为生的群体舒适安逸、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力水平低下,靠天吃饭,人们不得不把对神的崇敬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把以风水堪舆理论作为抵御自然灾难的心灵依托。经过“十年浩劫”,许多比较典型的海岛农家院落变得面目全非。如今,饲养家畜这一具有悠久历史的农家特点也随着现代禽类集约化生产而消失。院落天井因其功能的迷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别墅。但在远离城镇的偏僻之地仍保留着为数不多的农舍,例如:金塘大鹏岛古村落、小沙镇傅家大院等,都是海岛十分难得的历史遗存。商贾宅院:舟山的商贾宅院是明清受西方势力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东南物流兴起以后的产物。主要集中在舟山几个大岛的商贸中心或海上交通枢纽地带,如以前的定海城关、沈家门渔港、岱山高亭镇等。也有位于曾经繁荣一时的小镇,如岱山东沙。基本形式有两种:沿街面店铺及大户宅院。前者以定海东、西、中大街为代表,二层小楼,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上层空间狭窄为起居所用,下层明亮宽敞开设店铺,鳞次栉比构成旧时舟山的市井。清末民初以前,舟山人口比现在少得多,这种建筑构成的市井与人口、环境非常协调。参与1840年鸦片战争的英军军医爱德华霍金斯克雷在他的日记中对定海的沿街小楼作过简单记述:“街道狭窄但很清洁,沿街两层楼的店铺有些仍然开业,门上多有优雅的图案和中文书法装饰,有些门上还镀了金。”舟山优美的自然环境、优雅的人文景观以及环境与人文的和谐曾使这位侵略者为自己行经而羞愧:“把战火带到如此和平、宁静的国度着实有愧良心。但作为一名军人只能把这种感受留给英国当局者了。”从中不难看出作者的无奈心情。如果说舟山的沿街店铺建筑是舟山旧时市场状况、经济水平的凝固,那么商贾宅院则集中体现了舟山作为海上交通、贸易的重要港埠,商贾云集的历史风貌。图舟楫之便,得闯海之利,舟山的商贾宅院无论规模气势、工艺水准都要明显超出其他民居建筑。首先,商贾宅院的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多数围墙高大,门楼气派。整座宅院以门楼中心为中轴线对称布置。门前一般设三到四阶垂带踏跺接长条石门坎。有些门楼上饰有精美、华丽砖雕,题材多取自传说中的民间故事。天井石板铺砌,宽敞规整。对面正房,两侧厢房。正房明间为厅堂,正对大门。有些有后进房屋的宅院在前进正房后面又构成了一小天井,作为内家活动区。个别大户人家在天井左右两侧再对称派生出两个小天井作为佣人生活区。有些围绕天井,正房、两侧厢房连为一体,二层楼阁,优雅气派。如定海东管庙弄51号王家大院、东大街32号刘家大院、东管庙弄1号朱家住宅等。其次,商贾宅院的单体建筑制作精细。虽然在结构上与普通民居雷同,同样采用中国传统穿斗式硬山顶,但在高度、跨度、间距上都要超过普通民居,所以商贾宅院所需粗大用材都是从内陆运抵。正房不仅间距大,通面跨度也超乎寻常。山墙、围墙多采用下石上砖结构。木构件如斗拱、撑拱、雀替以及柱体等用材硕大,纹饰优雅,制作精细。柱顶石、柱础、檐柱、额枋配套合理,十分规整。建筑装修考究,下设地板,上有天花。其三,商贾宅院的制作艺术非一般民居可及。建造商贾宅院一般都从内陆请来名师巧匠,无论建筑的整体协调,还是细部的构件搭配都能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斗拱、撑拱、雀替乃至柱础上都有精美的雕刻。厅堂隔扇多采用小木块拼出图案,优柔典雅。个别宅院还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大胆采纳西方近代建筑艺术构思,如定海环城南路78-85号许家宅院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结构布局、拱卷装饰方式,定海东管庙弄1号朱家宅院的西方近代外廊式建筑结构以及岱山东沙镇人民路与铁板沙路交界处的“聚泰祥”具有西方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的屋面装饰结构等,艺术效果别具一格。成为海岛民居建筑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类建筑标志着自明清以后西方势力的介入,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而舟山凭借海上交通的优越性,处于文化交流的领先位置。因此,此类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背景和明显的时代特征。舟山商贾宅院所包含的另一重要文化内容即中国近、现代名人故居,其中包括如安子介、董浩云、朱葆三、刘洪生、乔石、丁光训等人。这些故居凝聚着曾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重要人物与舟山、与大海的不懈情缘,是海岛一项珍贵文化资源。舟山民居现状,嘉庆年间定海城中的一场大火烧毁了民居三百多间,使当时定海城中的一些有代表性民居建筑不复存在。另外,舟山地处大海,潮湿多雨。空气中的过量水分和盐分对木构件中真菌的繁殖极为有利,也是导致木结构建筑加速腐烂变质的祸首。所以舟山传统木结构民居建筑所能保存时间相对较短。解放以后,舟山民居建筑在经历了六十年代初的自然灾害以及六十年代开始的“十年浩劫”之后多数都已破烂不堪。随着改革开放,渔农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钢筋混凝土小楼如同雨后春笋占据了渔农村的每个角落。昔日以中介山列岛为典型的古老渔村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农家院落的命运与渔村相似,即使有幸遇见几处传统民居,多数属于破旧被人遗弃的建筑。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传统民居建筑“由于在功能上承载着可供解读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所以它是很特殊的物质;它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可再生,任何复制都形不成原来意义上的文物功能;它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不可替代对传统民居建筑包括已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历史性工程。近着说,海岛民居建筑是舟山海洋文化中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远着讲,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一种文化的保护,以至于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能够通过传统民居这一文化形式了解自己的文化脉络。所谓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应该是一部“三步曲”:首先是保留需要保护的对象,即划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如果是文物保护单位还需竖立保护标志碑;其次是对保护对象进行恰如其分的维修;其三是合理的利用和管理。现今舟山大多数已经列为保护的民居建筑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保护经费,仅仅只停留在“三步曲”中的第一步。划出了保护范围以及建设控制地带,或者再竖立了保护标志碑只能消除人为因素对民居建筑的破坏。但保护对象的自然蜕变并没有得到遏制。尤其是处于海岛多雨、潮湿环境中的传统木结构建筑,霉变、腐烂或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所以,一旦列入保护,就应该在较短的周期内实施保护的“三步曲”。,对海岛传统民居这一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还必须遵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发展。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是一个循环过程,有效保护是合理利用的前提,合理利用又能促进有效保护。任何盲目的开发、利用都是对这一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破坏。 08每本一班,鲍鹏娜,08340200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